第四章學習是一種能力(2 / 3)

6、基礎教育多樣化

常青藤知識教育法則6  美國基礎教育通常都會開設幾百門課程讓學生自由選擇。多姿多彩的基礎教育才是孩子未來發展的根基,因為基礎教育的目的在於幫助學生準備去迎接變幻莫測的未來世界,教育他們怎樣學習和思考,而不是教育學生學會一兩門具體的本領。  美國的基礎課程設置是多姿多彩的。文學、藝術、曆史、政治、經濟等課程占有非常大的比重。美國的基礎教育不僅注重於知識點,更注重廣泛的涉及麵,使學生具有綜合與分析的思維能力。哈佛大學校長勞倫斯·薩默斯說:“優秀的教育,最特別的不是掌握了多少知識點,而是在於他們思考問題的方式,在於他們能把很多東西結合在一起,在於他們能夠看到人們從前看不到的模式。”這才是造就在未來社會既有發展潛力和競爭力,又認真、嚴謹,而且富有創造性的思考能力的人才的根基。  耶魯大學是世界上最早設立人文和藝術學科的大學之一,擁有眾多一流的人文科學係和人文科學研究計劃,其英語係和曆史係排名位居全美大學之首,哲學的師資力量也相當雄厚。而耶魯大學培養精英的方式正是在於綜合培養。  耶魯大學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幫助學生準備去迎接變幻莫測的未來世界,不是教育學生學會一兩門具體的本領,而是教育他們怎樣學習和思考。根據這一教育原則,耶魯大學在盡力幫助學生掌握一些實際本領以便日後為社會作貢獻的同時,還為學生們提供諸多使他“終身受益”的人文學科和社會學科課程,以激活學生們的想象力,開發他們的創造力,培養他們的思辨力。具體而言,耶魯對大學生提出了兩個要求:(1)所有學生在課程選修上必須突出相當程度的多樣性,這種多樣性不僅表現在課程類別上,而且還表現在不同學科的方法論上;(2)所有學生在四年本科期間必須選定一個專業學科,並在相關的專業學科裏完成規定的課程。由於這兩條要求定得相當寬泛,所以,學生們在課程選修上有很大的選擇餘地。他們可以在大學本科的前兩年裏廣泛地選修不同的課程,探索不同學科的奧秘,並在此基礎上確定與自己興趣和能力相符合的專業。為了最大限度地拓展學生們的視野,為了盡可能多地滿足學生們的求知需求,同時也是為了在最大程度上體現耶魯“幫助學生如何學習和思考”的辦學宗旨,耶魯大學每學年都開設大量的課程。  將孩子培養成專業型人才,並不意味著將孩子訓練成麵向就業、知識麵狹窄的“高級知識工人”。相反,應該為孩子提供全麵的、廣闊的基礎知識教育,為他們的一生作準備,使他們在日新月異的世界裏,永遠立於不敗之地。正如哈佛大學前任校長陸登庭所說:“大學教育並不專門為學生的就業作準備,而應該為學生的一生和進一步學習作準備。一個在未來社會具有發展潛力和競爭力的學生,必須具備寬廣的知識麵、專業知識和交叉學科的知識。”  大學教育尚且如此,就更不用說孩子的基礎教育了。美國優秀的中小學校在培養學生具備寬廣的知識方麵,非常注重廣泛的人文科學的教育。任何一所高中都會開設很多人文方麵的課程。譬如,一個普通的高中能為4個年級的學生開設217門課程。其中有心理學、商業法律、社會學、經濟學、美國政府等。  菲利浦·埃克塞特學校(Phillips Exeter Academy)是美國一所比較著名的高中。與其他美國高中一樣,這是個四年製的高中,九年級到十二年級。從學校開設的350門看了令人頭暈目眩的學術課程和幾十門體育課程中,我們可以看到美國教育對基礎的認識。  這個學校把總共400多門課程分門別類地分成16個學科,有現代語言、古典語言、英語、曆史、宗教、人類學、心理學、經濟、藝術、舞蹈、戲劇、音樂、體育等。“正正經經”的“基礎課程”如數學、自然科學和計算機課程的總數量隻占不到全部課程的25%。不過,即使是數理化課程,也有讓人頗感意外的內容。在35門數學課程裏,從一般中學的幾何代數到大學的微積分直至離散數學、多變量微分方程、線性代數與常微分方程等大學高年級課程,應有盡有。自然科學的科目除了化學、物理之外,還有海洋生物、物理化學、分子基因學等大學的課程。無論是數理化還是人文學科的課程,都有高於全國大學統一考試課程的大學高年級課程。  在44門宗教課程中,除了有哲學、主觀唯心主義哲學流派的存在主義、社會倫理學之外,也有包括佛教、猶太教等在內的世界各大宗教,各自都作為獨立的課程。英語課程有從小說到電視與電影技術、文學創作、文學浪漫主義與批判、戲劇文學等。曆史類的課程,則有更廣泛的人文內容,如資本主義與批判、婦女與當代西方社會、美國政治與國家政策、現代戰爭與和平、亞洲文明、現代中國等。在56門現代語言課程中,除了有漢、法、德、日、西、俄的語言課之外,甚至還有中國文學、當代中國文學、法國戲劇,等等。至於藝術(即美術)、舞蹈、戲劇、音樂這幾個學科的課程也是讓人眼花繚亂。從雕塑到攝影,從舞蹈及其曆史到舞蹈編導,從導演到電影製作,從音樂原理到高級作曲課程,從常見的室內樂到西非洲鼓樂,應有盡有,令人驚歎。在那樣一個並非急功近利地訓練謀生技能的數理化基礎教育環境下,埃克塞特學校告訴我們,什麼樣的教育才是良好的基礎教育。從埃克塞特學校的課程設置可以看出美國基礎教育是那麼多姿多彩,它們的基礎教育遠遠不隻局限於“理工科”範疇的數理化,即使是外語課程,也不僅僅是純粹的語言學習。  這樣優秀的基礎教育終要結出豐碩的果實。該校僅2000屆的251名畢業生中,就有整整100人進入常春藤大學學習!其中:哈佛大學20人、耶魯大學16人、賓夕法尼亞大學21人、普林斯頓大學9人、哥倫比亞大學8人、康奈爾大學7人、達特茅斯大學11人、布朗大學8人。  哈佛大學前校長勞倫斯·薩默斯在北京大學演講時曾說:“我想一個學生最重要的是應該有思考問題的能力……有一段時間,教育是在傳授一些知識點。它所教給學生的是如何做乘法,如何拚寫單詞,知道不同曆史事件所發生的日期,如何掌握不同的物理公式,如何記住重要的書籍中人物的名字。我認為,如果你看一看當今最成功的人,他們最特別的不是掌握了多少知識,而是在於他們思考問題的方式,在於他們能把很多東西綜合在一起的方式,在於他們能夠看到人們從前看不到的模式。因此,對一個哈佛大學的學生來說,他需要學的最重要的東西是:如何去思考,如何以富有創造性的而且又是非常嚴謹、認真的方式去思考。我認為,正是這種認真、嚴謹,而又富有創造性的思考能力才是大學留給其學生的最重要的東西。”  一個學生,如果沒有“具備寬廣的知識麵、專業知識和交叉學科的知識”,而隻是受過哪怕是很強的“知識點”的訓練,如何能夠成為“一個在未來社會具有發展潛力和競爭力的學生”和具有“認真、嚴謹,而又富有創造性的思考能力”的人呢?  從常青藤大學對申請該大學的學生的要求可以看到,哪怕是最頂尖的大學也不期望考生的數理化生等課程的比重超過全部課程的30%。  由此可以看到,中美社會對於基礎的認知不一樣。中國社會對“基礎”的普遍認識側重在數理化的範疇,這也許是受幾十年來“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人生哲理的影響。雖然語文以及近年來英文都是主課,然而,與美國的語文和外語教學中要求大量豐富的閱讀,以及對倫理道德、社會問題的討論有很大的差距。  中國的孩子們有偏重部分學科、缺少完整的知識體係的問題。幾代人知識結構的不合理,影響的是整個民族、社會的素質。顯然,成年人也有進一步接受基礎教育和進行自我素質提高的問題。  美國對基礎的普遍定義是廣闊的,除了包括數學和實驗科學之外,還包括英文和語言、文學、曆史、哲學、經濟、政治、法律等社會科學,甚至——藝術!美國的基礎教育對數、理、文、史、哲、藝兼顧並重。  常青藤教育鼓勵的多姿多彩的基礎教育才是造就高素質學生的根基。

7、少學習,多思考

常青藤知識教育法則7  常青藤的課堂上,需要完成的學習量很少。因為他們認為,思考氛圍與思想性激活相對於知識學習更為重要。  諾貝爾醫學獎得主埃蒙德·費希爾給中國學生的最大忠告是:少學習,多思考。無論是科學還是藝術,都需要直覺和想象力。在中國,看重的是學生的知識含量。將孩子的獨立思考放在一邊,強製性地要求孩子不斷背書、不斷做各種練習題,一切衡量孩子能力的方式就是各種考試。一切隻能靠證書,用考分來衡量。而在這些證書和考分的背後,負載的能力究竟有多少?  知識和能力不能畫等號,有知識的人不一定有能力,有能力的人也未必就要有多豐富的知識。中國的教育,由於人口太多,競爭太殘酷,長久以來,卻陷入了知識教育的怪圈。  思想是思維活躍的見證,是創造力生根發芽的土壤,是敢於另類、不滿現狀、善於挖掘的創造性思維,更是打破死氣沉沉社會現狀的新鮮亮色、思維震撼和觀念更新。它給社會進步、行業發展帶來推陳出新的可持續發展。古今中外,凡是有成就者,多具有標新立異的思考能力,具有善於思維的“生成性智慧”。  遺憾的是,在應試教育的訓練下,現在孩子的獨立思考能力和質疑能力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急劇下降,呈現在我們麵前的是,孩子的大腦成了“知識容器”,課堂成了“滿堂灌”,教育注重標準答案,缺乏必要的思考氛圍和思想性激活。教育者怎樣教育,學生就很馴服地言聽計從,不敢、不願對老師的教導和既定結論提出真知灼見,提出建設性見解。  學生多成了“考生”,成了“知識掌握者”,而不是“敢於懷疑者”,思考力久之就會“生鏽”,就會成為“思維死水”,而孩子也成為逆來順受的“思維呆子”。這種缺乏思想活力的學生將來走上社會,大多滿足現狀,循規蹈矩,難以有創造性成果。  而常青藤教育就很注重對學生思考能力的培養,隻要是言之有理,對問題認識不全麵,也能得到認同和賞識,他們的教育評價對偏才學生還給予製度傾斜和關照,充分發揚他們的思考天性。美國的“西屋科技獎”專門麵向高中生,就是要注重挖掘其思考能力。據統計,“西屋科技獎”得主中有5位後來成為諾貝爾科學獎獲得者,27人當選為美國科學院院士。我們的學生中學時代在國際性比賽中屢屢優於西方孩子,而成人後就“泯然眾人矣”,與這種思考能力的鈍化不無關係。  讓學生擁有“我思考,我存在”的思維特點,具有“我思考,我進步”的性格,社會對這種標新立異、善於思考給予認同和敬仰,而不要一味追求“規矩”、標準答案,思考力張揚、挺拔、站立起來才會成為可能!  有些人說現在的孩子學習負擔太重,根本無暇思考。其實,學習負擔不是一個絕對概念,而是相對的。北大的學生沒有幾個是死學的。為什麼?光靠體力、毅力,拚命是考不進北大的,也不單是智力的問題;大部分考進北大的學生憑借的是良好的學習能力和方法。所以,這群優秀的孩子,進入一所大學,甚至一流名校,並不一定受了多大的摧殘。苦就苦在那些中遊以下的學生,學習方法不完善,學習效率也不高。這時,學習對他們來說,就顯得負擔過重了。沒有時間去休息,沒有時間去思考,沒有時間去消化,沒有時間培養興趣和能力,他們光忙著做作業了。學習學不上來,自尊心自然也樹立不起來;到最後,孩子灰頭土臉,在人前抬不起頭來。  小高斯10歲時,他的數學老師給所有的學生出了一道難題:1+2+3+4……+100=?孩子們立刻在草稿紙上做了起來。  隻有小高斯沒有動手,他在進行思維的謀劃,尋找能夠成倍提高效率的策略,這個過程花去了相當於其他同學進行加法計算的一半的時間。這時候,老師走上前來問他,為什麼還不開始做題?  小高斯說,已經知道答案了,是5050。  老師十分詫異,問他是否提前算過這道題。  小高斯搖搖頭,告訴老師,通過觀察,他發現這一組數字中:1加100等於101,2加99等於101……這樣的等式一共有50個,因此,這道題可以化簡為“101×50=5050”。  “真是太精彩了!”老師大聲說。  這種精彩並不取決於孩子的智商,而是良好的思維習慣。智力在歸納、尋找的過程中得到了充分發揮。小高斯進行思維的謀劃,花去的時間相當於別人解題耗時的一半,而算出結果,僅僅需要1秒鍾。從這裏,誰都能看出思考的優勢。  拿破侖曾說:世上隻有兩種力量,一種是劍,一種是思想,而思想最終總是戰勝劍。  當孩子提問題的時候,幫助他學會自己思考,是最有益的。每一個“為什麼”都是孩子對事物的緣由或目的想象,每一個“怎麼樣”都是孩子對事物發展過程與機理的思考。孩子問“是什麼”時,父母往往可以隨口解答,但當孩子進一步探求事物之間的關係而提出“為什麼”時,就需要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知識經驗、深入淺出地給予解釋,甚至有些問題可以暫時不要回答,而是提出建議,讓孩子去觀察和動手驗證,這樣收效會更大。有條件的話,可多給孩子創造些親身體驗的機會,如在節假日帶孩子去旅遊,讓孩子觀察各種自然現象,增長各方麵的知識。在睡覺前,父母可以講一些生動有趣的故事,或讓他們看一些畫冊、兒童讀物等,並從中提出問題,讓孩子思考、解答。使孩子的想象力更豐富,眼界更開闊。  在更多的空閑時間裏,還可以利用遊戲這一途徑讓孩子自己尋求答案。孩子是在遊戲中長大,在遊戲中滿足求知欲的。當他們熱衷於遊戲活動時,父母應盡量幫助他們,為孩子提供各種各樣的遊戲材料,如小紙片、種子、泥土、小剪刀、積木、水、沙、顏料、空紙盒等,讓他們開動腦筋去做,千萬不要害怕孩子弄髒衣服而約束他們。在遊戲之前,還可以給孩子介紹各種工具、材料的用法,並提醒孩子要注意安全。在孩子遇到困難時,要他們自己先解決,實在解決不了時,才給予一些幫助。這樣可以讓孩子在各種活動中,體驗生活、學會思考、發展智力。

8、做好孩子的計劃書

常青藤知識教育法則8  要與世界先進的教育思維接軌,就要立足於世界,製定一個高標準的計劃。最合理有效的計劃,再加上具體的執行策略,可以使孩子們做足準備挑戰未來。  一個人有沒有目標,往往決定著他未來的發展藍圖。這就好比人在黑暗中摸索前行,目標就像那突然出現的燈火,具有給人力量、引導方向的巨大作用。  哈佛大學曾做過這樣一項調查:有一批學生即將從哈佛大學畢業,他們的智力、學曆、環境條件都相差無幾,並且都懷著渴望成功的信心和願望。在臨行之際,學校對他們的人生目標進行了一次調查。  結果是這樣的:27%的人沒有目標;60%的人目標模糊;10%的人有清晰但比較短期的目標;3%的人有清晰且長遠的目標。  25年後哈佛再次對這群學生進行了跟蹤調查。其結果是:  那3%的人,25年間他們朝著一個方向不懈努力,幾乎都成為社會各界的成功人士,其中不乏行業領袖、社會精英;  那10%的人,他們成為了各個領域的專業人士,大都生活在社會的中上層;  那60%的人,他們雖擁有安穩的生活和工作,但幾乎都生活在社會的中下層;  剩下的27%,他們的生活過得很不如意,並且經常抱怨他人、抱怨社會。  麵對升學和就業的激烈競爭,人們隻能坦然應對,迎接挑戰,以世界先進的、高標準的教育目標為方向,以未來的職業為規劃,與孩子一起製定最合理有效的計劃和策略,而不是等待命運的裁決!  進入21世紀,世界麵臨著人口增加、就業機會萎縮的嚴重挑戰。麵對升學和就業的激烈競爭,人們隻能坦然應對,迎接挑戰,而不是任由命運擺布。這是新一代人在前所未有的激烈競爭下的無奈選擇。  在廣為社會接受的道德基礎上,以世界先進的、高標準的教育思想作指導,與孩子一起製定最合理有效的計劃和策略,並且付諸實施,投入到這場競爭中去,才是任何一位父母都可以給孩子的並且使孩子永遠感激的厚禮!  哈佛、耶魯、北大、清華也許不是每一個人切合實際的目標,不是每一個人都願意的選擇。但是,在孩子幼小的時候,父母可以幫孩子幻想一下。可以為孩子設想從事藝術、體育等特殊的行業;也可以設想是醫生、律師、商業管理這些熱門的高薪行業;還可以是從事科學研究、政治活動……世界應該是多姿多彩的,人人都當醫生律師,這個世界多無趣。有的女孩就是喜歡呆在家裏,要的就是為人妻母的感覺,每天在家送迎事業有成的丈夫,裏外協助先生的偉大事業,這樣的理想也應該被理解。這樣的孩子,不妨把未來設計為成為有良好修養的主婦,同樣接受高等教育。為數不少的美國主流社會的家庭主婦中不乏出身名校、受過良好教育的人,她們可以在社會上扮演不容忽視的“另一半”。顯然,她們同樣也為社會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自小設立一個較高的基礎教育目標是有益的。美國的高等教育和科學技術都是世界超強,頂尖大學的錄取機製是高標準的學業與綜合素質相結合。雖然中美教育製度很不一樣,但中國正朝著與世界接軌的進步的方向快速前進,中國將向美國現行的人才錄用機製傾斜。  美國頂尖大學的錄取逐漸趨向越來越高的要求。以這些要求為基礎,製定廣闊堅實、高瞻遠矚的基礎教育和社會實踐的計劃,從小設立職業奮鬥目標,是對孩子進行人生設計的最為關鍵的一步,是使孩子不落後於時代,領先於他人的重要一招。  製定計劃,必須將遠期計劃與現期計劃相結合。在現期計劃中,必須做出書麵的計劃。比如,孩子上一二年級的時候,讓他練數學習題,在習題集上的每個段落,都注上日期,規定每一天的進度,每天做完一定數量的習題後再玩、再看書。這樣,從一年級就開始實行的限時完成的製度化習慣,可以表明每天學習進度的資料,能對孩子起到自我監督的作用,也為調整學習計劃提供了根據。  此外,製定計劃要從小開始,越小的孩子可塑性越強,越容易接受新事物、新思想、新技術,敢於接受高水平的挑戰。一個人的小學階段完成了一生智力開發的80%。小學生的閱讀力、記憶力很強,背唐詩、學外語,他們都能很快掌握。至於藝術特長,更需要童子功。比如舞蹈,到了中學你再來訓練,基本上就晚了。一些競爭比較激烈的樂器,如二胡、小提琴,必須從孩子七八歲就抓起。  有位年輕的母親,抱著兩歲半的兒子去向著名的生物學家達爾文請教:“您說,我這孩子應該從什麼時候開始受教育?”  達爾文看了看孩子,問道:“您孩子多大了?”  母親得意地回答:“才兩歲半!”  達爾文遺憾地說:“已經晚了兩年半。”  每一個人的方向和目標可能不一樣,但是,首先要相信,他們剛生出來的時候都是差不多的。如果有什麼不一樣,那就是他們的父母不一樣,父母的思維和觀念不一樣,父母所施予他們的教育不一樣。孩子的成就常常與父母的影響、思想觀念和社會環境分不開。  不妨先建立一個高目標,再定一個適當的起點,邊實施計劃,邊觀察,進而根據情況調整計劃。重要的是,不要低估孩子的潛力。  不要擔心孩子因此成了跟不上高考步調的“落伍者”。  不要為了學校裏的幾道難題,為了孩子中考、高考而綁住他們的手腳。也不要為了沒上成重點學校而耿耿於懷。要相信當你的孩子達到那樣高的設計目標時,世界上還有什麼事情辦不到呢?  縱然為了實現這些目標而使你的孩子不能進入重點學校,即使有一天,你的孩子對北大、清華或其他名校的分數線無可奈何,還可以出國留學。美國有眾多不以分數取人的著名大學,它們要的是“綜合素質”高的學生。  所以,要與世界先進的教育思維接軌,就要立足於世界,製定一個高標準的計劃,並且付諸實施!  正如惠普前首席執行官卡莉所說:“現在的變化比世界曆史上任何時候都要快,有些人為什麼能夠脫穎而出,有些人不能,就是因為有些人擁抱變革,有些人脫離、逃避變革;有些人是引領變革的,有些人是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裏不思進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