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觀察能力,決定孩子的智力發展水平
常青藤知識教育法則9 觀察能力是智力開啟的門戶。經常為孩子提供一個豐富多彩、充滿刺激的環境,讓他們的大腦皮層接收豐富刺激,經常處於興奮活動狀態,其大腦的發育就相對較好,智力也較發達。同時也應注意對孩子觀察能力的有意培養。 羅丹告誡著名詩人裏爾克的訣竅是:“觀察吧,除了觀察還是觀察!”蘇聯教育家讚可夫說:“我們是按三條線來研究學生的發展的,這就是:觀察力、思維能力和實際操作能力。” 觀察力是智力係統中的一個子係統,是智力的必不可少的一個因素。觀察力是人類智力結構的重要基礎,是思維的起點,是聰明大腦的“眼睛”,所以有人說:“思維是核心,觀察是入門。” 對於孩子們來說,觀察是他們認識世界的重要途徑,每天我們要看到很多的事物和現象,如果有一個事情、一個現象引起我們的注意,這個時候我們就由一般的感覺和觀看進入到觀察的層次。有了觀察我們才可能發現、提出問題,發現、提出問題才有可能進入到研究的階段。 我們知道,一個正常人從外界接觸到的信息有百分之八十以上都是通過視覺和聽覺的通道傳入大腦,通過觀察獲得的。觀察可以說是智力活動的門戶,任何一個人,如果沒有較強的觀察力,他的智力很難達到高水平。著名生物學家達爾文說過:“我既沒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沒有過人的機智,隻是在觀察那些稍縱即逝的事物並對其進行精細觀察的能力上,我可在眾人之上。”俄國生理學家巴甫洛夫在他實驗室的牆上,寫著醒目的六個大字:“觀察,觀察,觀察!”沒有觀察,智力發展就好像樹木生長沒有了土壤、江河湖海沒有了水的源頭一樣,失去了根本。 觀察力的發展離不開思維的進步,而思維是智力的核心。人們認識事物,都由觀察開始,繼而開始注意、記憶和思維。因而觀察是認識的出發點,同時又借助於思維提高來發展優良的觀察力。如果一個人的觀察力低,那麼他的記憶對象往往模糊而不確切、不突出,回憶過去感知過的事物時就常常模棱兩可,記憶效果差。於是,在運用已有知識和經驗進行分析和判斷時就不能做到快速而準確,顯得理不直、氣不壯,綜合分析和思維判斷能力差,智力發展受影響。 從生理和心理的角度來看,一個人如果生活在單調枯燥、缺乏刺激的環境中,觀察機會少就會使腦細胞比較多地處於抑製狀態,大腦皮層發育較緩慢,智力顯得相對落後。相反,如果一個人經常生活在豐富多彩、充滿刺激的環境中,堅持經常到戶外、野外去觀察各種事物和現象,大腦皮層接收豐富刺激,經常處於興奮活動狀態,其大腦的發育就相對較好,智力也較發達。 因此,要想讓孩子擁有一個智慧的頭腦,就應該培養他們勇敢地拓寬視野,敢於觀察,善於觀察,為自己的智力發展開啟一扇明亮的窗戶,為自己的大腦賦予一雙聰明的眼睛! 人的觀察力並非與生俱來,而是在學習中培養,在實踐中鍛煉起來的。家長應該為培養孩子的觀察力創造更多的可能。要讓孩子從小養成自覺地、認真地觀察各種自然現象的習慣、興趣和能力,通過直接體驗,積累對自然現象的感性認識,培養對事物進行科學觀察的能力和習慣。 每個人由於愛好、興趣不同,在同一件事物的觀察上也會得出不同的結果,特別是孩子,很難注意到不同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不同特點。因此,在培養孩子濃厚的觀察興趣的前提條件下,為了鍛煉孩子的觀察能力,還要培養孩子廣泛的興趣,這樣才能促使孩子津津有味地進行多樣觀察。在培養孩子觀察力時,父母還應該多提問題,有意識引導孩子去觀察那些容易被忽略的方麵,使孩子的觀察力得到充分的發展。 此外,觀察過程中父母還應注意孩子的情緒是否穩定。有的孩子在愉快時就有興趣觀察,不愉快時就心情煩躁,觀察不下去,甚至在某種特殊情況下,由於心情原因根本無力觀察。 觀察的成功除了要依賴一定的知識、經驗外,還需要一定的方法。因此,父母應引導孩子掌握一些科學的觀察方法。 1.回憶法:這是達·芬奇常用的一種方法。他曾讓學生先注意某個物體,然後閉目回想它的所有細節,之後重新看這個物體、檢查一下頭腦中的表象有多少和原物符合,有多少不符合。做這種練習,可以自己完成,也可以幾個孩子一起互相問問題,切磋琢磨,效果更好; 2.程序法:指的是按一定順序觀察。這種順序,可按空間部位的不同,排除觀察者或被觀察物體的觀察順序,也可以按時間區分,排除時間先後或情況變化的順序; 3.做觀察記錄:記錄有利於收集和整理,也能促進觀察的細致和準確,同時孩子的表達能力也會得到鍛煉。具體方法很多,比如做卡片、寫摘要、記日記、整理分析材料等等。 父母應該經常鼓勵孩子去揭示出一件事物的新的層麵,激起他們在自然奧秘麵前的驚奇感,這種情感能夠抓住他們的心,促使他們進一步尋找、體會觀察的興趣。同時,引導他們養成有目的、有計劃觀察的習慣,教給他們良好的觀察方法,使他們學會完整、精確地感知事物的技巧。
10、孩子怎樣才肯學習
常青藤知識教育法則10 每一個孩子都具有好勝心、求知欲、自尊心和避免失敗的心願,因此家長要很好地利用這一特點,充分啟動孩子的學習動機。 心理學的研究表明,一個人的行為,最直接的推動力就來自於動機。人的活動不管是簡單的還是複雜的,都要受到動機的調節和支配。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奧蘇伯爾曾指出:“動機與學習之間的關係是典型的相輔相成的關係。” 因此,常青藤的教育非常注重對於孩子學習動機的培養。孩子的學習動機一旦形成,不僅使孩子對所學的東西有一定的指向性,例如,對學習表現出濃厚的興趣,上課能集中注意力等等,而且也有一定的動力使學習過程中的注意狀態、興趣水平保持下去。 父母對子女的要求與子女的學習動機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係,如果家長對子女要求較高,則子女的學習動機一般也較高。另外,學習動機還與孩子的學習成績有關。一般說來,成功的經驗會提高孩子的學習動機,相反,失敗的經驗會降低孩子的學習動機。所以學習優秀的孩子,學習動機一般較高;學習中等的孩子處於中間的地位,一般安於現狀;而學習差的孩子由於缺乏成功經驗,學習動機也就會越來越低。所以,父母不要質疑自己孩子的能力,要敢於為他們提出要求,孩子的潛能是無限的,培養孩子的學習動機首先要相信他們。同時當孩子麵對挫折,降低了動機時,家長不應該隨意打擊。 很多家長抱怨孩子完全沒有學習的意願,實際上,這並不是孩子的錯。內心強烈的學習意願並非來自於天然的好奇心,而是在學習過程中由於多次獲得成功,體驗到滿足需要的樂趣,逐漸鞏固了最初的求知欲,從而形成一種比較穩固的學習動機。成功的學習經驗可以不斷增強這種學習的願望,並成為課堂學習中一種最重要和最穩定的動機,它對學習起到很大的推動作用。 要知道,在孩子成長的早期,他們努力學習以求獲得好成績,主要是為了實現家長的期待,並得到父母、老師的肯定和表揚。到了後期和少年期,他們開始從父母轉向同齡夥伴,而在這期間,來自同伴和集體的讚許和認可就成為一個強有力的動機因素。而到了青年期,自我提高的願望成為他們學習的主要動機,他們學習的主要目的在於滿足自己的求知欲,並從中獲得相應的地位和威望。 在對孩子的教育過程中,對希望得到成功的孩子,家長要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經常教給他們一些新穎且有一定難度的任務,或多安排一些競爭環境,並對他們提出嚴格的要求,來激起其學習動機。而對於需要避免失敗的孩子,則要安排少競爭或競爭性不強的任務,當孩子經過努力取得成功時,家長要及時給與表揚,以強化孩子對成功的體驗。同時家長還應該盡量避免在公眾場合下指責孩子的錯誤。 應該說渴望成功的動機比避免失敗的動機擁有更大的主動性。因此,在教育孩子時,除了盡可能讓他們避免失敗外,還應該推動他們向力求成功的方向更靠近一些,使他們不以避免失敗為滿足,而更應以獲取成功為快樂,這樣才能更多地調動孩子的積極性。 心理學家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把106名四五年級的學生分為四個組,各組內的能力相當,在四種不同的情況下進行難度相等的加法練習,每天15分鍾,共練習5天。控製組單獨練習,不給任何評定,而且與其他三個組學生隔離。受表揚組、受訓斥組和靜聽組在一起練習,每次練習之後,不管成績如何,受表揚組始終受到表揚和鼓勵,受訓斥組都受到批評和指責,靜聽組則不給與任何評定,隻讓他們靜聽其他兩組受到表揚或批評。然後探討不同的評定對學習成績的影響。結果發現,三個實驗組的學習成績優於控製組,這是因為控製組未受到任何評定而造成的。靜聽組雖然未受到直接的評定,但他們與受表揚組和受訓斥組在一起,受到間接的評定,不過這對動機的喚醒程度較低,平均成績劣於受訓斥組。受表揚組的成績優於其他組,而且一直不斷地直線上升。 這表明,對學習結果進行評價,能激發孩子的學習動機,對學習有促進作用,而適當表揚的效果又優於批評,它可以讓孩子更多地獲得成功的體驗,對積極的學習動機產生促進作用。所以在對孩子的教育過程中,給與孩子表揚應多於批評。 當然,表揚雖然對孩子的學習有推進作用,但使用過多或者使用不當,也會產生消極作用。如果濫用獎勵,不僅不能促進孩子的學習,而且還可能會破壞掉孩子主動學習的內在積極性。所以,家長應根據孩子的具體情況進行恰當的獎勵,用它來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促進孩子由外部獎勵動機向內部動機轉換。 每一個孩子都具有好勝心、求知欲、自尊心和避免失敗的心願,因此家長要很好地利用這一特點,深入剖析孩子的心理,從孩子的實際情況入手,為孩子創造更多獲得成功和讚許的機會,充分激發他的想要學習、好好學習的動力,同時和孩子一起關注和珍惜他的每一點進步和每一次成功,這樣,就會大大提高孩子學習的主動性,幫助他順利完成學業。
11、記憶力是智慧的助推器
常青藤知識教育法則11 在常青藤的教育中,記憶力不單純是自發的,而是需要心理學等相關方法有意進行培養的一種能力。良好的方法可以更好地將孩子的天賦引導出來。 記憶力是智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其他如觀察、想象、思維、創造等各種智力活動中,記憶力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對於孩子來說,記憶是積累知識經驗的基本手段,是學習的基礎。從學習的過程來看,記憶是孩子學習的一個必要的心理過程,隻有學會了記憶,才能真正把握科學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習質量。那麼怎樣才能提高記憶的效率呢? 良好的方法能使孩子們更好地發揮天賦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則可能阻礙孩子才能的發揮。 要想提高記憶效率,首先就得教會孩子們,讓他們明確目的。記憶有目的並采用一定的方法比沒有目的、沒有方法的效果要好得多。另外,自我參與程度作為學習動機強弱的一種表現,自願學習,樂意學習,采用一定辦法,如畫圖、拚圖等,則記憶的效率也會提高。 此外,識記不要集中在一個時間內連續反複地進行,比如詩歌,每天讀兩遍,多讀幾天的“分散記憶法”比“集中記憶法”所用的時間少很多,效果也好很多。同時眼、耳、口、手、腦並用,讓無意識記憶和有意識記憶相結合,可以加深記憶痕跡和深度。 在識記某種材料時回憶,采用不斷自問自答的方法,也可以增加長時記憶的效果。研究表明,把全部學習時間的80%用於試圖回憶,記憶效率最高,因為這樣邊記邊回憶能激發個體一直處在積極學習的狀態。 當然,最讓孩子們感到沮喪的是,記憶需要和遺忘作鬥爭,記過的內容會發生遺忘,這是正常的規律。問題是如何減少遺忘,記住應該記住的東西。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曾經開發出一條遺忘曲線,揭示了遺忘“先多後少,先快後慢”的規律,說明及時複習是有效防止遺忘的好方法。 也就是說,複習一定要在遺忘還沒有大規模地發生以前進行。複習時應該注意歸納整理、建立自己的認知結構。利用編寫提綱、列圖表等方式把知識加以係統化。同時,在記憶中可以適度多記一點,比如5次就能記住,但是還是會多記2次,這樣就能使記憶得到鞏固。心理學研究指出,一般學習程度以150%為佳,過少或過多地記憶效果都不好。 複習時還應注意排除記憶內容之間的互相幹擾,比如說,把相似科目的內容放在一起記憶就容易幹擾,另外,中間的內容比兩端內容容易忘,這是由於前攝抑製與倒攝抑製的原因。對中間的部分應該采取多複習幾次的辦法,或采用分散記憶的方法來加強這個部分的記憶。 心理學家對產生這一規律的機理做了如下解釋: A→B→C→D→E→F A←B←C←D←E←F 其中A與F隻受單項抑製,所以記住的最多,中間部分都受雙向抑製,所以遺忘的比兩端多。後識記的材料越繁難,先識記的材料遺忘得越快。 另外,理解記憶內容,抓主要特征和關鍵,也會幫助記憶。這是因為隻有對知識有深刻的理解,才能把握知識的本質及內在聯係,才能建立起記憶的知識同孩子原有知識之間的聯係,這樣新知識自然就記得牢固了。 我們還應該知道,不同類型的信息通過不同的感覺器官輸入大腦,如文字、圖像信息主要通過視覺,音樂、語言、聲響信息通過聽覺,空氣中的氣味主要通過嗅覺,食物的酸甜苦辣等主要通過味覺,物品的光滑程度和冷熱軟硬等信息主要通過觸覺。有的信息,也可被兩個或幾個感覺器官所接收,雙重或多重輸入大腦。 大腦對不同感覺器官輸入的信息有不同的吸收率。通常情況下,大腦對視覺輸入的信息吸收率最高,可達83%;對聽覺輸入信息的吸收率次之,為11%;再次是嗅覺,可達3.5%;對觸覺和味覺輸入信息的吸收率最低,依序為1.5%和1%。 心理學家們總結了一些很實用的記憶方法。 擇優定向——發揮己長記憶法: 愛因斯坦在中學期間就感悟到自己的大腦左半球超常發達,所以進入當時還是粗放式教學的大學學習時,為了讓自己的特長得到充分發揮,就果斷地去掉了對特長發揮無助的很多課程,集中主要精力去學記能發揮己長的那些課程。結果他在窄化了的領域中獲得了比其他同學要多得多和精深得多的專業知識。畢業後,他在窄化了的物理學領域內拚搏奮進,終於創立了相對論,成為被世人讚譽的科學巨匠。 認識自己是擇優定向的先決條件。認識自己的記憶特長越早,越能抓住提高記憶力的先機。不然的話,就會像“盲人摸象”一樣,所擇的“優”很可能是“非優”甚或為“劣”。 喚起興趣記憶法: 哈佛大學的校長Charles W Eliot具有記憶名字的興趣僅僅是因為一次曾在大眾麵前忘了同事的名字而大出洋相的經曆。為了不再出洋相,他激發起了記住同事名字和學生名字的誌趣,通過不懈的努力取得了成功,他能記住教職員及每年在校學習的學生名字。 科學巨匠愛因斯坦也是一位小提琴演奏愛好者,他說:“我渴望著把異常優美的樂曲表達出來,就逼著自己提高演奏技巧,對於那些枯燥無味的樂譜也就容易記住了。” 隻要是能引起記憶興趣的,都能記牢並保持長久,嬰幼少兒也不例外。中國藝術大師俞振飛在3歲喪母後,不管是怎樣哭鬧,隻要父親一哼著昆曲,就安靜下來,聽著聽著也就睡著了。有一天,父親發現他能很熟練地唱著這首昆曲,很是驚訝,不知道是誰教的。實際上,這位教唱的老師就是他自己!恰應了張載之言:“勿謂小兒無記性,所曆事皆能不忘。” 集中注意力記憶法: 希臘文學家艾斯·強森說:“真正的記憶術就是注意術。”集中注意力,能使大腦最敏捷、最準確、最清晰地記憶被注意的知識與經驗。 有一位經驗豐富的心理學家聽說某著名的心算家能準確快速地心算出不管是專家還是觀眾出的任何複雜刁鑽的算題後,為了難倒他,這位心理學家興致勃勃地前往心算家的住處,出了下麵的一道算題: 有一輛滿載旅客的列車,出站時車上共有312名乘客,後來列車到達一處車站,下去18人,上來54人,列車又到一站,下去81人,上來44人,列車又到一站,下去23人,上來50人,列車又到一站,下去67人,上來35人,火車繼續往前開,到了下一站,下去12人,上來9人,接著列車又到一站,下去54人,上來66人,列車又到一站,下去17人,上來24人,列車又到一站,下去78人,上來85人,列車再到達一站,下去94人,上來56人,接著列車到達了終點站。 當這位資深的心理學家快速準確清晰地講完上題後,心算家便馬上準確無誤地把列車到達終點時在車上的人數告訴了心理學家。心理學家卻說道:“我不是問你達到終點的乘客是多少,我想問你列車在這期間一共停靠了幾站?”這位全國著名的心算家張口結舌,回答不上來。 出題的心理學家利用心算家習慣的心算定勢——隻將注意力集中在數字上,故意用表麵上並不比往常複雜的數字將心算家的注意力吸引過來,而在運算過程中喪失了對火車途經車站的計數——注意力不集中就記不住,記憶專家也一樣。隻有集中注意力才能記住想記的事情。 合理運籌時間記憶法: 合理運籌時間記憶法,主要是依據生物鍾的不同節律安排不同的記憶內容——讓時間佳度與記憶內容對等,即:在最佳記憶時間裏記憶最難記憶的;在中等佳度的時間裏記憶中等難度的;在非佳時間裏記憶非難的知識與經驗。 由於每個人的最佳記憶時間常有類型上的差異,所以在不同時間裏記憶難度不相同的知識與經驗才是每個人的最佳選擇。 此外,在記憶的非佳時間裏,不妨嚐試帶著問題去閑談,閑時得“寶”——在閑談中學記“無字理”,能額外地記住原本在最佳時間裏應該記住的問題。 記憶的方法還有很多,隻要家長與孩子一起尋找摸索,並根據孩子自身的情況提煉出最適合自己的方法,就一定能使孩子在學習的道路上越走越輕鬆。經驗表明,成就大業者往往不是記憶了很多信息的人,而是從小就記憶了適合於自己的有用信息的人,這就像吃飯一樣,能夠全麵適量地攝取必需營養的人比吃得很多的人更健康。
12、讓孩子擁有運用知識的能力
常青藤知識教育法則12 常青藤教育認為,若想要學到的知識走入良性循環,就需要懂得創造性地運用知識,包括尋找知識、重組知識、使用知識、創新知識等。知識隻有根植於社會生存,才有它的存在價值。這樣培養出的孩子才能成為常青藤未來的精英。 培根說:“知識就是力量。”其實,知識本身沒有力量,隻有將所學的知識靈活地加以運用,才能真正發揮知識的力量。可是,很多孩子為了應付考試,機械地將知識硬記在自己的腦袋裏,久而久之,他們仿佛隻是變成了一架記憶的機器,不能靈活運用所學的知識來解決問題,缺乏創造力,這將會嚴重影響到孩子未來的發展能力。這是常青藤教育要堅決抵製的。 要成為知識的主人,就必須去運用知識。因此,家長應該培養孩子將所學的知識投入到生活運用的能力,以此來推動知識進行良性的循環。 在現實生活中許多人都會認為學習知識和運用知識是同一回事,其實這是一個錯誤的觀念,因為學習和運用之間是不同的,一個有廣博知識的人不一定有很高的運用知識的能力。有時,一個隻懂得學習的人,在創造性方麵可能會遠遠落後於善於運用知識的人。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我們正在步入一個高智能的時代,其主要特征是需要人們有更強的學習知識的能力、運用知識的能力和擅長創造的能力,所以在今天的社會中,關於學習,以能力為中心已經大大優於以知識為中心。 人的創造性和創造力是“培養”出來的。既然要培養,就要從小開始培養。這種培養,不僅要有內在成長的聯係性,還要有外在培養環境的持續性。同時,創造力與人的個性和獨立性是分不開的,而個性的發展和獨立性的培養又必須始於幼年。有什麼能比看到孩子具有動手的能力,有消化知識、運用知識的能力更讓父母高興的呢? 運用知識的能力包括尋找知識、重組知識、使用知識、創新知識的能力。知識本身是凝固的,隻有具備運用知識的能力才能使知識活躍起來,才能解決實際問題。 在這個知識爆炸的年代,麵對浩如煙海,又不斷更新的知識,靠積累式學習和教育已經很難適應社會的發展。家庭教育必須從單純教育孩子以學習知識為中心,轉移到以培養孩子能力為中心的方麵來。隻有能自如運用知識的人才可以為這個世界解決很多問題,成為常青藤教育想要培養出的“領導者”。 所以,家長應該從小就鼓勵孩子做研究,培養孩子的研究能力。因為做“研究”,能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獨立處理問題的能力,組織研究材料和運用研究方法的能力,同時也能在研究中學到書本知識和實踐知識。 學以致用,通過運用,把學來的知識變成自己的東西,這是教育的精髓之一。不要看孩子背了多少課文,考試取得了多少分數。而應該看孩子取得了什麼成果。 所以,當孩子熱衷於自己的小發明或者研究課題時,家長不應該以“不務正業”為名橫加阻攔,反倒應該積極支持,並引導孩子結合學習的內容,進行課題研究。“課題研究”可以從曆史人物、時事政治、人文地理到科學實驗無所不包。當孩子以驕傲的姿態展示他的研究成果時,家長應當給予最真誠的讚揚。 很多年前,愛因斯坦就對傳統的以知識為中心的學習十分反感。許多人認為他很聰明,就考了他很多問題,比如“光的速度是多少”、“美國鐵路有多長”等等,愛因斯坦統統回答說:“我不知道。”看到人們驚愕的表情,他微笑著說:“這些隻要翻書一查,不就全知道了嗎?” 因此說,教育,不論是學校教育,還是家庭教育,抑或社會教育,都應該提倡“運用知識的能力”,而不是“書本智慧”。因為任何“空中樓閣”的教育和“象牙塔”的教育,隻能培養出書蟲和精神貴族,隻有根植於社會的生存教育,才能培養出常青藤教育中的英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