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培養孩子獨立自主的心態(1 / 3)

第四章培養孩子獨立自主的心態

37.走出去,不要在父母的庇護下生活

獨立自主是健康人格的表現之一,它對孩子的生活、學習質量以及成年後事業的成功和家庭生活的美滿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隻有擁有獨立自主心態的人,才能開辟出新的道路,創造生命中的輝煌。

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是父母的重要責任之一,但是,這種獨立能力的基礎是在幼兒時期奠定的。

——井深大

每一對父母總是希望為孩子鋪平前進的道路,但是他們不能陪孩子一輩子,人生的路最終還得靠自己走。所以,不如及早讓孩子做自己命運的主人。這樣他們才能為自己的人生負責。坐享其成是人生中最糟糕的事,這使孩子沒有機會去經曆他們自己的成功和失敗。真正的幸福是靠自己去爭取的,所以請把自主的權利還給孩子,因為,那本來就是屬於他們自己的。

每次登黃山,我都會流連忘返。那雲海,那勁鬆,那奇石,那飛瀑,那山花,那流泉,無一不讓人夢縈魂牽。

而這次登黃山,使我感慨萬千的卻是一對雄赳赳的父子。

上山途中,父親對兒子說:‘再苦再累也要自己上,我一定不幫你!’奶聲奶氣的兒子則挺了挺胸:‘再苦再累也不許你幫我——咱們說好了的!’

而且,也就是在即將登臨天都峰頂的那段最為困難的攀登途中,我親眼目睹了這對父子的作為。

先是兒子摔倒了,父親伸手要扶他,滿頭大汗的兒子擺擺手,拒絕了。可他畢竟摔得挺重,他搖搖晃晃地很難站穩,父親又想伸出手扶他,但卻又毅然地把那隻手收了回來。

我怦然心動,我看到了一道風景,一道用父親的理智與兒子的堅毅畫就的最美的風景!

一步一個腳印,就這麼勇敢堅定地向前走。終於,他們登上了天都峰。

山很高,白雲就在身邊飄,仿佛撕一片就是擦汗的手絹兒。在呼嘯的山風中,我為那深深的父愛而肅然起敬。我當然更不會懷疑那個奶聲奶氣的孩子,他肯定能長成一個真正的男子漢。

此時此刻,我也明白了一個道理,隻有把孩子交給磨難,才是真正理智的爸爸。

甜美也是一種傷害!這位父親深諳這個道理。

培養孩子獨立自主的心態,需要父母自信地放手,讓孩子自己掌握自己的命運。

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包括對其心理上的獨立性的培養。心理上的獨立性實際是自信心的一種表現。一個不自信的人,很難具有真正的獨立性。心理上的獨立性有許多不同的表現,有些是不為人所注意的。

對於孩子來說,父母是最可靠的安全屏障。在他們眼裏,父母最有力量,他們可以保護自己免受一切打擊與傷害。幼童需要在這樣的心理安全網的保護下,逐步建立起自信與自衛能力,最終脫離父母的安全網,成為一個有心理防護能力、有獨立性的人。因此對一個幼童來說,出現十分依戀父母、離開父母就心神不定的情況是正常的。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現象應當越來越少,孩子會表現出越來越多的獨立性,內心有足夠的安全感支持他去探索周圍的世界,而非時時被各種恐懼所包圍。可是到了青春期這個年齡,為什麼有的孩子仍對父母表現出特別強烈的依賴性呢?

心理學家在分析這類情況時指出:一個人擔心會失去自己所愛的人是十分正常的,但如果這種擔心是如此之強烈,以致當你與所愛的人不在一起時便會常常為這種擔心所困擾,這種擔心甚至達到了幹擾你正常生活的強度與頻繁度,這種情況就不是正常情況了。引發這種心理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你將個人的生活價值和意義附著在你所惦念與熱愛的人身上。他的死亡意味著你所為此生存的意義的完結。

孩子對父母多少也會有這種心態。他們所做的許多事情都是為了讓父母知道並重視他們,從而滿足自己對父母的一種心理願望。有的孩子努力地去表現自己,是為了讓父母看到自己某些方麵的成功,而有的孩子拚命搗亂,是因為他懷疑父母對他的愛不夠深厚。當父母對孩子的這種愛成為他們學習、生活的一種壓力,並讓他們時刻擔憂時,父母就應積極地去引導他們,要讓他們為自己而活著,而不能過多地依賴於家長,更不能把自己的人生價值和生活意義依附在父母身上。懷著獨立自主的心態去麵對生活,才是強者之風。

38.沒有任何人可以做你的依靠

父母可以為孩子提供一個安適的成長環境,但無法隔斷他們在現實生活中生存。因此聰明的父母應當及早培養孩子的獨立心態。

——斯賓塞

威廉·詹姆斯是哈佛大學最傑出的心理學教授。

他說在他剛進大學的第一學期,在入學教育的第一堂課上年近花甲的老教授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一個中國留學生,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美國的一所著名大學,由於人生地不熟,思鄉心切加上飲食生活等諸多的不習慣,入學不久便病倒了,更為嚴重的是由於生活費用不夠,他的生活甚為窘迫,瀕臨退學。給餐館打工一小時可以掙幾美元,他嫌累不幹。幾個月下來他所帶的費用所剩無幾,學校放假時他準備退學回家。回到故鄉後在機場迎接他的是他年近花甲的父親。當他走下飛機扶梯的時候,立刻看到自己久違的父親,便興高采烈地向他跑去。父親臉上堆滿了笑容,張開雙臂準備擁抱兒子。可就在兒子摟到父親脖子的那一刹那,這位父親卻突然大大地向後退了一步,孩子撲了個空,一個趔趄摔倒在地。他對父親的舉動深為不解。父親拉起倒在地上的孩子深情地對他說:“孩子,這個世界上沒有任何人可以做你的靠山,當你的支點。你若想在激烈的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任何時候都不能喪失那個叫自立、自信、自強的生命支點,一切全靠你自己!”說完父親塞給孩子一張返程機票。這位學生沒跨進家門直接登上了返校的航班,返校不久他獲得了學院裏的最高獎學金,且有數篇論文發表在有國際影響的刊物上。

威廉·詹姆斯出身貧寒,所以一直把教授的這句話奉為至理名言。後來,經過不懈的奮鬥,終有所成。

國外的家庭教育都非常注重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

在美國,家庭教育是以培養孩子富有開拓精神、能夠成為一個自食其力的人為出發點的。父母從孩子小時候就讓他們認識勞動的價值,如讓孩子自己動手修理、裝配腳踏車,或到外邊參加勞動等。即使是富家子弟,也要自謀生路。美國的中學生有句口號:“要花錢,自己掙!”

在瑞士,父母從小就著力培養孩子自食其力的精神。譬如,十六七歲的姑娘,從初中一畢業就去一家有教養的人家當一年左右的女傭人,上午勞動,下午上學。這樣做,一方麵可以鍛煉勞動能力,尋求獨立謀生之道;另一方麵還有利於學習語言。因為瑞士有講德語的地區,也有講法語的地區,所以一個語言地區的姑娘通常到另外一個語言地區的人家當傭人。其中也有相當多的人還要到英國學習英語,辦法同樣是邊當傭人邊學習語言。掌握了三門語言後,就去辦事處、銀行或商店就職。長期依靠父母過寄生生活的人,被認為是沒有出息或可恥的。

日本思想家福澤渝吉說:“教育就是授人獨立自尊之道,並開拓躬行實踐之法。”

可是,眼下中國不少家長心太慈、手太軟,對孩子十二個不放心,“一條龍”、“全方位”、“係列化”服務,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白天接送,晚上陪讀,直至填寫誌願,送入大學校門。這樣的孩子如同溫室裏的花朵,沒經曆過風雨,沒見過世麵,有“軟骨症”,難以獨立生存,這是令人擔憂的。因此,培養孩子的獨立性,是家長的必修課。

讓孩子學會自理,是孩子成才的一項基本功。一個人,如果在生活上不能自理,就很難想像他能夠自強、自立、自信,沒有這些基本素質,又怎麼能夠成功立業呢?

河南小夥子王雄自初中起就有保姆定期到校幫其打理生活,在今年考取武漢的一所高校後,父母更是擔心他生活不能自理,便決定讓保姆一同前往。

在我們的印象裏,需要保姆幫助打理生活的多為老人、兒童以及日常工作繁忙的人。編者以為,無論學生學習如何繁忙,都還尚未到需要保姆來幫助打理生活的地步。大學生帶保姆上學的背後,更多折射出的是家長對子女自立教育的缺失。

“我說能照顧自己,你們偏不信。”如此呐喊,想必不是王雄第一次說。在不少家長眼裏,子女似乎永遠是長不大的孩子。在他們看來,孩子離開了大人的照料,就無法正常生活。沒有誰生下來就會照顧自己,如果連自理的機會都被剝奪了,孩子們又如何學會照顧自己?

“孩子要學會生活,你們這樣是害他呀”,王雄父母的行為也遭到迎新生老師們的一致反對。成才首先要成人,不管一個人能否成才,他首先應該成人,成為一個具有生活自理能力的人。試問連生活都不能自理的人,又如何成才?

因此我們不得不提醒這樣的家長們:孩子們不能在我們的羽翼下生活一生,如果現在孩子不學會自理自立,等到成人之際,如何麵對自己的人生?更不要奢望成為一個頂天立地的人。

39.求人不如求已

那些衣裳襤褸,鞋襪不整,自己舍不得看戲,一味抱著慈悲心腸為兒女犧牲一切的父母,可以算是最壞的教育者。

——馬卡連柯

有一個佛教徒走進廟裏,跪在觀音像前叩拜,他發現自己身邊有一個人也跪在那裏,那個人長得和觀音一模一樣。

他忍不住問:“你怎麼這麼像觀音啊!”

“我就是觀音。”那個人回答道。

他很奇怪:“既然你是觀音,那你為何還要拜呢?”

“因為我也遇到了一件非常困難的事,”觀音笑道,“然而我知道,求人不如求己。”

凡人之所以是凡人,可能就是因為遇事喜歡求人,而觀音之所以成為觀音,大概就是因為遇事隻去求自己。父母總認為自己是孩子的“觀音”,什麼事都想為孩子代勞,這樣隻會不斷加深孩子依賴別人的心理,很難自己解決問題。父母應該培養孩子的自主心理,讓他們學會自己求自己,這才是正確的教育方法。

每個人的成長過程中都不可避免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挫折,遇到挫折時,孩子應該怎麼辦?家長又該如何麵對“陷入困境”的孩子?

很多父母對犯了錯誤的孩子總是說:“是這樣的”、“是這麼回事”、“這樣幹才行”。這樣說就意味著:“別說了,要是我幫你做,就不會出這些麻煩了。”這樣說並不能鼓勵孩子們去發現自己的能力以及自己動手做事情的意義和樂趣,隻會使孩子依賴性更強,使他們失去獲得必要經驗的機會。

孩子們並不希望父母幫助他們做,隻是希望父母可以監督他們,發現哪裏做的不對,可以指點他們一下。他們對父母的介入感到恐懼從而容易失去自信。父母的介入使他們認為自己什麼也不好,自信心就會受到打擊。他們總是在想,如果沒有父母的介入,事情會是什麼樣子呢?有的孩子在辦一件事時,總是背著父母,他們努力想掙脫父母的庇護,想證明自己的能力。可是父母偏偏不給他們機會,處處設立保護傘。當某一天,在父母的不斷拯救下,孩子長大開始過獨立生活時,他們會感到很不適應:必須計劃收支平衡,買生活用品,找住宿之地等都會使他們感到惴惴不安。在家裏的時候,這些事情總有人替他們幹。他們的父母總在扮演“搭救者”的角色,每當他們麵對現實一臉憂愁時,父母就出現,幫他們辦好所有的一切。

父母的幫助,表麵上看使孩子暫時脫離了困境,但是,幫得了一時,而無法幫助他們一世。因此,不訓練孩子的自主能力,總是扮演“搭救者”的角色,反而會將孩子推入一個更為危險的困境。讓孩子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越來越弱。那麼,怎樣才能使孩子走出這個危險的境地呢?很簡單,父母應該讓孩子自己去解決困難。

一個人隻有在自己戰勝困難時,才能體會到“不依靠別人,憑自己力量前進”的可貴。因此,當孩子碰到困難不知所措時,家長應果斷地對他說:“我相信你,你自己能行!”即使孩子起步時收效甚微,也應該相信,隨著更多的鍛煉,他們一定會變得越來越堅強,並會養成堅韌不拔的性格。

40.做自己的“聖人”

我不是你永遠的船長,不可能永遠為你的人生導航。

——洛克菲勒

有一年,美孚石油公司董事長貝裏奇到開普敦巡視工作,在衛生間裏,看到一位黑人小夥正跪在地板上擦上麵的水漬,並且每擦一下,都虔誠地叩一下頭。貝裏奇感到很奇怪,問他為何如此?黑人答道:“在感謝一位聖人。”

貝裏奇問他為何要感謝那位聖人?黑人說:“是他幫著我找到了這份工作,讓我終於有了飯吃。”

貝裏奇笑了,說:“我曾遇到一位聖人,他使我成了美孚石油公司的董事長,你願見他一下嗎?”

黑人說:“我是位孤兒,從小靠錫克教會養大,我很想報答養育過我的人,這位聖人若使我吃飽之後,還有餘錢,我願去拜訪他。”

貝裏奇說:“你一定知道,南非有一座很有名的山,叫大溫特胡克山。據我所知,那上麵住著一位聖人,能為人指點迷津,凡是能遇到他的人都會前程似錦。20年前,我來南非登上過那座山,正巧遇到他,並得到他的指點。假如你願意去拜訪,我可以向你的經理說情,準你一個月的假。”

這位年輕的黑人謝過貝裏奇就上路了。30天的時間裏,他一路披荊斬棘,風餐露宿,曆盡艱辛,終於登上了白雪皚皚的大溫特胡克山,他在山頂徘徊了一天,除了自己,什麼人都沒有遇到。

黑人小夥很失望地回來了,他見到貝裏奇後,說的第一句話是:“董事長先生,一路上我處處留意,直至山頂,我發現,除了我之外,根本沒有什麼聖人。”貝裏奇說:“你說得很對,除你之外,根本沒有什麼聖人。”

20年後,這位黑人小夥做了美孚公司開普敦分公司的總經理,他的名字叫賈姆訥。2000年,世界經濟論壇大會在上海召開,他作為美孚石油公司的代表參加了大會,在一次記者招待會上,針對他的傳奇一生,他說了這麼一句話:你發現自己的那一天,那就是你遇到聖人的時候。

什麼是“聖人”?孫悟空發現自己並不比玉皇大帝差多少時,決定返回花果山做他的齊天大聖。其實,每個人心中都有一位聖人,當我們發現自己的那一天,也就是遇到聖人的時候。在孩子成長的階段裏,父母需要做的是讓他們認清自己,把握自己,而不是事事代勞,那樣隻會讓他們迷失自己。

隻有讓孩子擁有獨立自主的心態和能力,才能讓他們拯救自己,無懼無敵。因此培養孩子獨立自主的心態近在眉捷。

社會競爭越來越激烈,孩子是否具有獨立自主的精神和獨立生存的能力,是能否在未來競爭中成為強者的重要因素。許多有識之士早已注意到了這一點,他們在選拔人才時非常重視對孩子獨立生存能力的考查。2000年,浙江大學在湖北省招收了23名保送生。他們在對入圍的學生進行智力考查、思想道德考查、身體素質考查的同時,還對那些學生進行了獨立生活能力的考查,凡是生活自理能力差的一律落選……

父母愛孩子,就應該為孩子的未來著想。任何一個孩子都渴望自己能出人頭地,都覺得自己應該有所作為。但是,假若有一天,當孩子驀然發現自己連最起碼的生活自理能力都不具備時,那種尷尬和痛苦將比父母對他們的愛更加刻骨銘心。孩子總是要長大的,他們也非常渴望獨立,渴望獨自去體味成長的樂趣。作為父母,我們有什麼理由不滿足他們的願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