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培養孩子寬容的心態(2 / 3)

要摒棄猜疑,必須對猜疑有正確的認識。什麼是猜疑呢?

猜疑是基於一種對他人不信任的、不符合事實的主觀想像,是寬容的死對頭。具有猜疑心理的人與別人交往時,往往抓住一些不能反映本質的現象,發揮自己的主觀想像進行猜疑從而產生對別人的誤解,或者在交往之前對某人有某種既定印象,在交往之中就處處帶著這種成見與對方接觸,對方一有舉動,就對原有成見加以印證。雖然猜疑心理有種種表現,但我們可以發現其共同的特征,即:沒有事實根據,單憑自己主觀的想像;抓住“毛皮”,忽略本質,片麵推測;不懷疑自己的判斷,隻是相信自己,懷疑他人,挑剔他人。具有猜疑心理的人常常把自己置於一種苦惱的心態中,對別人采取不信任的態度,嚴重的甚至對自己的感覺也產生懷疑。

猜疑心理往往導致心理偏執。這種人常常敏感固執、謹小慎微,事事要求十全十美。這樣不僅危害自己,也危害他人。

猜疑的人往往目光短淺,沒有遠大的目標,沒有真誠寬容的心。我們必須杜絕這種心態的蔓延,讓我們的孩子不再“繼承”這樣的惡劣心態。要讓孩子摒棄猜疑的辦法是:

首先,培育孩子的愛心。猜疑總是從壞的方麵猜,是沒有愛心的表現,所以我們應該從小培養孩子從對小動物的愛到對人的愛。

其次,培育寬容的心態。寬容就是承認差異,降低對別人的要求。能夠寬容別人是消除猜疑、坦誠與人相處的首要條件,因為寬容是深思熟慮的素養,是內心深處去除荊棘的法寶。

在不斷努力下,你的孩子會寬容大氣,充滿愛心,更會從別人的立場考慮問題,更理性地看待社會,並因此快樂一生。

54.幫助你的仇人,是一件高尚而神聖的事

寬恕人家所不能寬恕的,是一種高貴的行為。

——莎士比亞

教育孩子以寬容之心對待仇人,是一件高尚而神聖的事。

從前,有一位年老的國王,他決定不久後就將王位傳給三個太子中的一個。一天,國王把三個太子叫到跟前說:“我老了,決定把王位傳給你們三兄弟中的一個,但你們三個都要到外麵去遊曆一年。一年後回來告訴我,你們在這一年內所做過的最高尚的事情。隻有那個真正做過高尚事情的人,才能繼承我的王位。”

一年後,三個太子回到了國王跟前,告訴國王自己這一年來在外麵的收獲。

大太子先說:“我在遊曆期間,曾經遇到一個陌生人,他十分信任我,托我把他的一袋金幣交給他住在另一個鎮上的兒子,當我遊曆到那個鎮上時,我把金幣原封不動地交給了他的兒子。”

國王說:“你做得很對,但誠實是你做人應有的品德,不能稱得上是高尚的事情。”

二太子接著說:“我旅行到一個村莊,剛好碰上一夥強盜打劫,我衝上去幫村民們趕走了強盜,保護了他們的財產。”

國王說:“你做得很好,但救人是你的責任,還稱不上是高尚的事情。”

三太子遲疑地說:“我有一個仇人,他千方百計地想陷害我,有好幾次,我差點就死在他的手上。在我的旅行中,有一個夜晚,我獨自騎馬走在懸崖邊,發現我的仇人正睡在一棵大樹下,我隻要輕輕地一推,他就會掉下懸崖摔死。但我沒有這樣做,而是叫醒了他,告訴他睡在這裏很危險,並勸告他繼續趕路。後來,當我下馬準備過一條河時,一隻老虎突然從旁邊的樹林裏躥出來,撲向我,正在我絕望時,我的仇人從後麵趕過來,一刀就結果了老虎的命。我問他為什麼要救我的命,他說‘是你救我在先,你的仁愛化解了我的仇恨。’這……這實在是不算做了什麼大事。”

“不,孩子,能幫助自己的仇人,是一件高尚而神聖的事,”國王嚴肅地說:“來,孩子,你做了一件高尚的事,從今天起,我就把王位傳給你。”

就這樣,三太子繼承了王位。而他的兩個哥哥則一個做了分管財物的王爺,一個做了守衛邊疆的王爺。

能寬待自己的仇人,並幫助他擺脫困境,這樣,你將收到一份無價的回報,仇人變成了朋友。隻有以仁愛待人才能成就超人的事業。如果天天對仇人耿耿於懷,以報仇的心態對待仇人,那你就落入了仇人的圈套。整天以報仇為主,你永遠也不能超越自己,創造輝煌的事業。

孩子的心靈就像是一片肥沃的土地,它既可以種植希望和成功,也會播種仇恨。但家長要記住,最好不要在這片沃土中播散仇恨的種子。生活的經驗告訴我們,不管我們的理由如何,懷恨總是不值得的。潛留在我們內心裏的那些永難平複的創傷,都能損壞我們生活中許多可愛的事物。我們被鎖在自己的苦惱之淵裏,甚至無法為別人的幸運而愉快。怨恨就像毒害人們的血液、細胞的毒素一樣,影響、侵蝕著我們的生命。因此我們想讓孩子有一個好的心態,去麵對人生,就必須讓他們杜絕仇恨,學會寬容。

頭痛、消化不良、失眠和嚴重的疲倦等,是懷恨的人常有的生理症狀。某醫學院曾做過一次調查,報告中說:與心情較為愉快的人相比,心存怨恨的人更經常進醫院。醫務人員所做的試驗顯示,患心髒病的人常常不是工作辛勞的人,而是抱怨工作辛勞的人;最足以引起高血壓的原因,莫過於外表好像很安靜,內心裏卻被強烈的仇恨所煎熬。

因此,要想讓自己的孩子身心健康,就應讓他們學會寬容,放下仇恨。正如一位健康學博士所說:“寬宏大量乃是一服良藥。”

合理引導孩子,讓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樂於幫助別人,不過分關注自己往往可以讓孩子不多抱怨,從而消除產生仇恨的隱患,形成寬容的心態。

孩子擁有寬容之心,樂於幫助他人,才能清除心中仇恨的種子,快樂生活,健康發展。

55.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友

當你寬容別人的時候,你就不會感到自己和別人站在敵對的位置。

——羅曼·羅蘭

林肯作為美國總統,他對政敵的態度引起了一位官員的不滿。他批評林肯不應該試圖和這些人做朋友,而應該消滅他們。

“當他們變成我的朋友時,”林肯十分溫和地說,“難道我不是在消滅我的敵人嗎?”

從肉體上可以消滅一個人,但不一定能消滅他的精神,而改變一個人的思想,對於矛盾雙方來講則是一勞永逸的兩得之舉。

做人固然不能玩世不恭,遊戲人生,但也不能太較真,認死理。“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友”,太認真了,就會對什麼都看不慣,連一個朋友都容不下,把自己同社會隔絕開。鏡子很平,但在高倍放大鏡下凹凸不平;肉眼看很幹淨的東西,拿到顯微鏡下,滿都是細菌。試想,如果我們“戴”著放大鏡、顯微鏡生活,恐怕連飯都不敢吃了。再用放大鏡去看別人的毛病,恐怕那家夥罪不容誅、無藥可救了。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與人相處就要互相諒解,經常以“難得糊塗”自勉,求大同存小異,有肚量,能容人,你就會有許多朋友,且左右逢源,諸事遂願;相反,“明察秋毫”,眼裏不揉半粒沙子,過分挑剔,什麼雞毛蒜皮的小事都要論個是非曲直,容不得人,人家也會躲你遠遠的,最後,你隻能關起門來“稱孤道寡”,成為使人避之惟恐不及的異己之徒。古今中外,凡是能成大事的人都具有一種優秀的品質,就是能容人所不能容,忍人所不能忍,善於求大同存小異,團結大多數人。他們極有胸懷,豁達而不拘小節,大處著眼而不會目光如豆,從不斤斤計較,糾纏於非原則的瑣事,所以他們才能成大事、立大業,使自己成為不平凡的偉人。

當然,要想真正做到不計較、能容人,也不是簡單的事。家長要從小培養孩子善解人意的心態,讓他們多從對方的角度設身處地地考慮和處理問題,多一些體諒和理解,這樣就會多一些寬容、和諧和友誼。

在家裏,家長對孩子也要多包容。都是一家人,如果要用過於苛刻的眼光看問題,分出個對和錯來,隻會讓孩子對每一件小事都斤斤計較,甚至從各個細節處抓父母的小尾巴,來證明犯錯的不隻是自己。假若你在家裏還跟在社會上一樣認真、一樣循規蹈距,每說一句話、做一件事還要考慮對錯、妥否,顧忌影響、後果,豈不是太累,在家裏你就是父母,一舉一動都會對孩子有所影響。所以,處理家庭瑣事要采取“綏靖”政策,安撫為主,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當個笑口常開的和事佬。具體說來,作丈夫的要寬厚,在錢物方麵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越馬馬虎虎越得人心,妻子給娘家偏點心眼,是人之常情,你根本就別往心裏去,那才能顯出男子漢寬宏大量的風度。妻子對丈夫的懶惰等種種難以容忍的毛病,也應采取寬容的態度,切忌嘮叨起來沒完沒了,嫌他這、嫌他那,也不要偶爾丈夫回來晚了或有女士來電話,就給臉色看,鼻子不是鼻子臉不是臉地審個沒完。這樣才能為孩子營造一個溫馨和諧充滿寬容氣息的良好氛圍,讓孩子在潛移默化中形成良好心態。

有位智者說,大街上有人罵他,他連頭都不回,他根本不想知道罵他的人是誰。因為人生如此短暫和寶貴,要做的事情太多,何必為這種令人不愉快的事情浪費時間呢?這位智者的確修煉到了一定境界,知道該幹什麼和不該幹什麼,知道什麼事情應該認真,什麼事情可以不屑一顧。要真正做到這一點是很不容易的,需要經過長期的磨練。如果孩子明確了哪些事情可以不認真,可以敷衍了事,他就能騰出時間和精力,全力以赴地去做該做的事,那麼成功的希望就會大大增加;同時,由於孩子變得寬宏大量,其他人就會樂於同我們的孩子交往,他的朋友就會越來越多。事業的成功伴隨著社交的成功,應該是人生的一大幸事。

56.寬容更是一種美德

世界上最寬闊的是海洋,比海洋寬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闊的是人的胸懷。

——雨果

孩子的生活是多姿多彩的。他們會有很多夥伴,每天在一起學習、生活、做遊戲。可是,他們也會碰到一些不順心的事,比如和小夥伴相處的時候會因一些小事爭得麵紅耳赤,好朋友之間鬧別扭成為陌生人。有的孩子把不順心的事悶在心裏不肯說,變得怪癖而孤獨;有的孩子控製不住情緒,惱羞成怒與夥伴大打出手,險些釀成悲劇。要讓孩子避免這些事情的發生,就需要讓孩子有一個廣闊的胸襟。隻有學會寬厚謙讓,才能讓孩子有健康的心理,與夥伴相處融洽。

寬厚謙讓曆來是我國的傳統美德,是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的表現。

解放軍戰士連續幾天幾夜堅守陣地,因條件限製,沒有辦法喝到水,盡管每一位戰士都口渴難忍,但是麵對通訊員從路上撿來的一個紅蘋果,戰士們都紛紛謙讓,讓給最需要的人。從班長到話務員到負傷的小蘭,蘋果轉了一圈,又回到班長的手中。在班長的命令下,每位戰士隻吃了一小口,大半個蘋果又回到班長手中,班長的眼裏閃著晶瑩的淚花,因為他深深地被戰士們高尚的品德感動了。

孔融讓梨的故事大家一定很熟悉,四歲的孔融吃梨的時候上讓哥哥,下讓弟弟,成為人們的美談。學會謙讓,遇事能把方便和好處讓給別人是我們所提倡的美德,古代年幼的孔融都能做到懂禮謙讓,現代的孩子就更應做到了。

寬厚不僅僅等於禮讓,還要在與人交往時講信用、積極關心別人、勇於承認錯誤。與同學發生不快和矛盾時,應教育孩子通過換位思考來冷靜處理。同學之間難免會有摩擦,隻要不是原則性的問題,大可不必輕易動怒。如同學不小心撕壞了自己的本子,或是將墨水撒在了自己的衣服上,都應對同學寬容,換位想一想,如果自己出現這樣的事情,那又該怎麼辦呢?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寬容了別人也就寬容了自己。遇到別人由於誤會而冤枉自己或無意傷害了自己時,不要抓住人家的錯誤不放,而應做到得理饒人,讓別人有台階下。課間,周蕾發現自己的作業本掉到了地上,本上還有一個腳印,心裏很生氣。她想到李娟曾經從桌旁跑過,就去問李娟:“是不是你幹的?”李娟一聽就生氣地喊起來:“你調查了嗎?你別冤枉好人,誰證明是我幹的?”後來,周蕾知道自己錯怪了李娟,就主動向李娟道歉。此後,兩個人還成了很要好的朋友。如果周蕾小肚雞腸,不承認錯誤,或是李娟心胸狹窄,記恨周蕾,那麼很可能兩人以後就不會再說話或是沒完沒了地互相攻擊,最後誰心裏也不痛快。

19世紀初,肖邦從波蘭流亡到巴黎,當時匈牙利鋼琴家李斯特已蜚聲樂壇,而肖邦還是一個默默無聞的小人物。然而李斯特對肖邦的才華卻深為讚賞,怎樣才能使肖邦在觀眾麵前贏得聲譽呢?李斯特想了個妙法:那時候在鋼琴演奏時,往往要把劇場的燈熄滅,一片黑暗,以便使觀眾能夠聚精會神地聽演奏。李斯特坐在鋼琴前,當燈一滅,就悄悄地讓肖邦過來代替自己演奏。觀眾被美妙的鋼琴旋律征服了。演奏完畢,燈亮了。人們既為出現了這位鋼琴演奏的新星而高興,又對李斯特推薦新人深表欽佩。

正是李斯特胸懷大度、寬厚待人的品格讓肖邦脫穎而出。試想如果李斯特因害怕肖邦的才華超過自己而嫉妒賢才,壓製肖邦的話,那麼今天我們就無法聽到著名的 《幻想曲》

了。

讓你的孩子從小就有一個寬闊的胸懷吧,品德寬厚的人才更容易成就非凡的事業。

57.寬恕自己

有所行動,然後認識自己。

——蒙田

一位年輕的父親在街上推著一輛娃娃車,可是小家夥在車裏大哭大鬧,吵個不停。父親低聲說道:“高峰,千萬別著急,千萬別生氣,馬上就會好的,馬上就會好的。”

一個女人看到這一切,很感動,上前說道:“先生,你真了不起,這麼溫柔地跟孩子說話,真是又體貼又有愛心。”然後她俯下身,對小孩說:“高峰寶寶,別哭了,你爸爸多好呀!”

年輕的父親說:“不是啦,他叫順順,我才是高峰。”

當別人心靈受傷,難過時,安慰別人,並不困難,難的是寬慰自己,控製自己。

有一個美國醫生皮爾叟曾做過一個研究:200名參加宴會的賓客品嚐了同樣的食物之後,其中一半的人食物中毒,但另一半人卻安然無恙,他覺得好奇,想了解其中的奧妙,結果發現那些未中毒的人生活態度較積極,對事情較看得開,處事較有彈性,用一句精神心理學的話來說,就是他們的心靈的力量,也就是心能(mentalpower

or

psychicpower)較大,較強。換句話說心能越大,人越健康,因為免疫係統較強些。其實心能的大小強弱對人的各方麵都有影響,醫生、心理學家早已提出各種理論與實驗結果。因此,父母應該培養孩子寬恕自己安慰自己的能力,以使他們更健康地成長。

那麼如何讓孩子學會寬恕自己呢?

(1)幫孩子跳出“與別人比較”的模式,而成為與“自己比較”的獨立的自我。做到這點很不容易,因為我們從小到大所受的教育與社會影響多半是與別人比較,我們已經養成了習慣。

(2)讓孩子寫下自己所有的優點。父母也要花一點時間想想孩子的優點。

(3)讓孩子每天早上、中午及晚上念自己的優點三遍,剛開始他們可能會覺得不自然甚至有些虛假,但做了一段時間之後,你會發現孩子的優點會慢慢增加。

(4)讓孩子每天記下自己所做的事,在好的表現如“努力”、“認真”、“勤勞”等上麵打一個記號,在需要改進的事及欠缺的方麵如“驕傲”、“懶惰”等上麵打一個記號,在晚上做一個總記錄,做完記錄之後,好好地欣賞與肯定自己所做的好事。對需要改進的事則告訴自己說:今天我犯了錯誤,明天我會改進,做得更好些。要謝謝今天所發生的一切人、事、物,感謝它們使自己有學習、改進和成長的機會。

(5)教孩子用幽默的態度“嘲笑”自己做得不夠好的地方,而不要嚴肅地責怪自己:你看,你又犯了這毛病,怎麼搞的,你怎麼這麼笨,老是學不會,難怪別人都不喜歡你!——轉換成:哈!哈!哈!你看你,又自我中心了!你是很努力了,但下次要更小心點,更努力點,哈!哈!哈!

這樣堅持一段時間後,你的孩子就會變得越來越熱愛自己。

58.接納自己,才能接納別人

在所有缺點中,最無可救藥的是輕視我們自己。

——蒙田

在這個世界上沒有十全十美的東西,也不存在精靈神通的完人。但在認識自我,看待別人的具體問題上,許多人仍然習慣於追求完美,求全責備,對自己樣樣要求,對別人也往往是全麵衡量。

其實那些英雄、名人並不是無可挑剔的,任何人都有優點和缺點。

美國大發明家愛迪生,有過一千多項發明,被譽為發明大王,但他在晚年卻固執地反對交流輸電,一味主張直流輸電。

電影藝術大師卓別林創造了生動而深刻的喜劇形象,但他卻極力反對有聲電影。

人是可以認識自己、操縱自己的,一個寬容的人不僅是肯定自己有能力有價值,同時也接納自己有缺點有毛病。我們放棄了完美,就會明白我們每個人的兩重性是不可改變的。所以,我們應當保持這樣一種心態和感覺,我知道自己的長處、優點,也知道自己的短處、缺點;我知道自己的潛能和心願,也知道自己的困難和局限,自己永遠具有靈與肉、好與壞、真與偽、友好與孤獨、堅定與靈活等等的兩重性。培養孩子的寬容心態,必須讓孩子先接納自己,這樣才能接納別人。

自我容納的人,能夠實事求是地看自己,也能正確理解和看待別人的兩重性,這樣往往可以拋棄驕傲自大、清高孤僻、魯莽草率之類導致失敗的弱點。讓孩子以這種自我肯定,自我容納的觀念意識付諸行動,就能從自身條件不足和不利的局限中解脫出來,去說自己想說的話,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不必藏拙,不怕露怯,即使明知在某方麵不如別人,隻要是自己想做的事,也會果敢行動。任何一個孩子隻有經過東倒西歪、羞怯緊張、笨手笨腳那樣的階段,才能學會走路、講話、遊泳、滑冰、騎車、跳舞等等一切本領和技能。

任何人都有缺點和弱點,任何人也都不是全知全能的,隻不過表現在不同的事情上而已。因而,人人在自我表現和與人交際中都會有笨拙的表現。有很多孩子情願不做事、不講話、不玩不鬧,也不願意在別人麵前暴露自己的弱點。

美國著名的管理學家彼得·德魯克在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一書中寫道:倘若所有的人沒有短處,其結果最多是一個平庸的組織。所謂“樣樣都是”,必然“一無是處”。才幹越高的人,其缺點往往也很明顯,有高峰必有深穀。

告訴孩子誰也不可能十全十美,與人類現有的博大的知識、經驗、能力的彙集總和相比,任何偉大的天才都不及格。隻有不斷提高和完善自己,並學會自我肯定、自我接受,才能正確地認識自我價值,接受自己,悅納他人。

虛懷若穀的寬容態度,來自孩子對於自己和他人準確的認識,也就是說,他們不用他人幫助,自己完成對自己的認識,這也代表他們能夠接納他人的回饋,並從中得到對於自己準確的認識和處理人際關係的線索。

能夠經常不斷地從家長、老師、同學和朋友的回饋中,找出自己的動機,這是一種自我成長的過程。隻有滿懷不安全感的人,才會畏懼聽到像“你是個壞孩子”之類的答案。自信的人,能夠感激得到真相和任何更正誤解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