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培養孩子知足的心態
77.做最好的自己
貪婪可以說是罪惡之源,也是剝奪快樂的最大殺手。每一個家長都盼自己的孩子有一個幸福美滿的人生,這就必須在孩子擁有知足心態的前提下才能實現。隻有知足的人,才能看到他所擁有的一切,才會珍惜身邊愛他與他愛的人,才能因內心滿足而快樂幸福。
是的,對於宇宙,我微不足道;可是,對於我自己,我就是一切。
——辛涅科爾
麵對自己的人生,許多人都會心生不滿。因為生活中總是存在著諸多的不完美,於是,我們心中開始升起羨慕之心,不再滿足現狀,不再滿意自己,不知足的心態開始滋長蔓延。
一對孿生兄弟因為逃難而失散,多年後他們重逢。個性活潑的哥哥在饑寒交迫下投身寺院當了和尚,個性安靜的弟弟則在機緣巧合下娶了妻子,生了兒女。
兄弟倆都覺得生活極不順心:哥哥羨慕弟弟娶妻生子,享盡家庭溫馨;弟弟羨慕哥哥皈依佛門,遠離塵世紛擾。
一天,兄弟倆相約在半山腰的小涼亭閑談。正要離開時,發生了山崩。他們慌亂地躲進一個小山洞,幸免於難。半夜,哥哥怕弟弟著涼,脫下僧衣給弟弟蓋上;清晨,弟弟感激哥哥的照顧,脫下上衣給哥哥蓋上。
幾天後,兄弟倆獲救了,但哥哥被送回了弟弟家,弟弟被送回了寺院。他們將錯就錯住下了,體會自己向往的生活。哥哥為了衣食拚命幹活,累得半死也撐不起一家溫飽,絲毫享受不到在家生活的溫馨;弟弟為了準時撞鍾、誦早課,和衣而睡、徹夜未眠,半點感受不到出家生活的悠哉。
兄弟倆再次相逢時,已是疲憊不堪。於是他們決定還是過自己原來的生活,又重新回到了自己的生活中去,各自過著幸福的生活。
很多過著幸福生活的人,總覺得自己的不如別人的好,殊不知,一旦自己嚐試過後,就會發現其實並非如自己所想的那樣,現實中對方的生活也許正是自己難以忍受的。所以,人應該學會珍惜自己現在所擁有的一切,因為這才是我們的現實。
在這個世界上,有些人不喜歡自己,也不喜歡自己的現實生活,因為他們無法接受自己。
現在也有許多孩子出現這樣的情況,總是羨慕別人,不喜歡自己以及自己的生活,並因此引發貪婪、虛榮、暴躁等不好的心理狀態。
不接受自己的這種孩子,常常心情鬱悶,對生活中的一切都沒興趣,還抱怨父母、周圍的同學、朋友不能理解他。實際上,他沒有任何不如意,問題在於他不能接受自己,從而影響到他對別人的接受,並進而產生其他方麵適應的困難。由於他意識不到這點,所以庸人自擾,表現出自暴自棄的傾向。
對所有人來說,正確評價自己、接受自己至關重要。它關係到一個人能否建立正確的自我觀念,健康發展。接受自己,去除自卑感,是精神健康的重要保證。
怎樣才能讓孩子增進自我接受感呢?
(1)父母要克服完美主義,明白自己不可能做到十全十美,自己的孩子更加不可能十全十美。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每一個人都有缺點,十全十美是不可能的,所以,應當知足常樂,以平常心看待自己的孩子,不要苛求孩子。要教育孩子容忍體諒,使孩子與他人友好相處,同時,要讓他明白討好所有的人是不可能的,也根本不必去嚐試。要對自己有信心,告訴孩子任何人都有可取之處,勿事事過分自責。
(2)要做到真正了解自己的孩子。古語說:自知者明,自勝者勇。你可以通過比較法(與同齡、同樣條件的人相比較)、觀察法(看別人對孩子的態度)、分析法(剖析孩子,了解孩子的學習成果)等來認識了解自己的孩子。
(3)父母要幫助孩子樹立符合自身情況的奮鬥目標,使他有機會充分發揮才智,取得一些力所能及的勝利,從而增加他的自信心。
(4)要不斷擴大孩子的生活經驗。每個人都要經曆適應環境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孩子也許發揮了才幹,也許暴露了缺陷。這沒關係,正反兩方麵的經驗都將促進他對自己的了解。
父母要誠實坦率、平心靜氣地與孩子一起分析他自己,培養孩子平和知足的心態,讓他接受自己的優缺點,從而揚長避短,取得更好的發展。
78.別以為舒適是理所當然的
舒適的享受一旦成為習慣,使人幾乎完全感覺不到樂趣,而變成了人的真正需要。
——盧梭
很久以前,有一匹可敬的老馬,帶著他惟一的兒子一起來到一片豐美的草地上。那裏有潺潺流水,有芬芳的花卉,還有誘人的綠蔭。總之,那裏具有幸福生活所需要的一切。
小馬駒卻根本不把這種幸福的生活放在眼裏,認為這沒什麼值得留戀的,每天在鮮花遍地的原野上毫無目的地東奔西跑,動不動就跳到河裏洗澡,餓不餓都濫啃三葉草,無聊了就睡大覺。
一天,養得又懶又胖的小馬駒對父親說:“近來我的身體不舒服,都是這片草地不衛生,傷害了我。三葉草沒有香味;水中帶泥沙;空氣刺激我的肺。一句話,除非我們離開這兒,不然,我就要死了。”
“親愛的兒子,既然這關係到你的生命,”他的父親答道,“我們馬上就離開這兒。”父親說完就立刻帶兒子出發,去尋找新家。
小馬駒聽說去旅行,興高采烈地嘶叫著,而老馬安祥地在前麵領路。他帶他的孩子爬上陡峭而荒蕪的高山,那山上沒有牧草,就連可以充饑的任何東西也沒有。天黑了,父子倆便隻好空著肚子躺下睡覺。第二天,他們幾乎筋疲力盡才吃到了一些灌木葉,心裏卻十分滿意。現在,小馬駒不再亂跑了。又過了兩天,他幾乎餓得前腿拖不動後腿了。
老馬心想,現在給他的教訓已經足夠了,就把兒子沿一條他不認識的路帶回到原來的草地。小馬駒一發現嫩草,就迫不及待地猛吃起來。
“啊!多麼絕妙的美味啊!多麼好的綠草呀!”他喊起來,“父親,我們不要再往前找了,也別回老家去了。我們就永遠留在這個可愛的地方吧,哪個地方能跟這裏相比呀!”
就這樣說著說著,天亮了。馬駒認出了這個地方,原來這就是幾天前他離開的那片草地。
當舒適成為一種習慣時,生活便失去了應有的樂趣,過分的享樂會使人覺得一切都理所當然,而不去珍惜自己所擁有的一切。就像今天孩子們習慣了幸福生活一樣,父母為孩子準備好了所有的東西,他們什麼也不愁。所以,不要讓我們的孩子像小馬駒一樣走了一遭,才能體味到原來的舒適是多麼美好。
父母不應該對孩子百依百順,孩子要什麼就馬上去買什麼。這既對孩子沒有好處,也不是良好的教育之道。孩子在外麵玩耍,在學校裏讀書,同學們手中好看的、好玩的東西各種各樣,數不勝數,孩子感興趣的也不會少。如果孩子見到別的同伴有,就想要,就要父母買,就會養成不知足的心態,變得越來越貪心。而一旦父母不肯買,他們就會認為父母小氣或吝嗇,這也不利於孩子對父母的尊敬和愛戴。所以,讓孩子養成知足的心態是很有必要的。
從孩子的教育上來看,知足心態的培養其實是一個勤勞儉樸的問題。從一定意義上講,我們在孩子教育中對勤儉的教育是相當不夠的。尤其在獨生子女眾多的今天,隨著父母收入的大幅度提高,勤儉教育似乎被忽視和遺忘了,其後果的嚴重性不難想象。一個沒有勤勞儉樸習慣的孩子,不會懂得父母的錢來之不易,也必然不會愛惜自己的衣物、圖書和玩具。當然,也就更不會愛惜國家和社會的公共財產。這樣的孩子長大後,也不可能熱愛工作,珍惜工作,當然,更不會有艱苦奮鬥的精神。因為隻有懂得辛勞的人,才懂得一衣一食一物來之不易,也才懂得儉樸,在工作和事業中刻苦頑強。在今天,我們要把自己的子女培養成開創未來的新人,就必須從小培養孩子勤勞儉樸的習慣。
不少父母總是認為隻要孩子喜歡,就要千方百計去滿足,孩子要什麼就給他什麼。父母不但主動地讓出自己應有的一份,還要求家庭中其他成員也都讓出他們應有的一份,以博得孩子的歡心。他們的想法和道理都很簡單,孩子小,大人可以讓一點。當然,這種動機和願望是善良的,但是他們忽視了孩子的要求是無盡的。你今天滿足了他這個要求,讓他覺得可以有求必應,於是明天他又會提出另外的新要求。今天還可以設法滿足他的這個要求,明天也許就無法滿足他的那個要求。這樣做無意中縱容了孩子,培養了孩子利己主義的思想。日久天長,他們心中就會隻有自己,沒有別人。當然也就不會尊重別人和長輩了。
獨生子女的父母應該教會孩子跟他人分享,要讓孩子知道,雖然家裏隻有一個孩子,但這絲毫不意味著他就是全家惟一有特權的成員,就是“皇帝”。有一些父母,尤其是一些善良的母親,他們對待自己非常苛刻,常常是節衣縮食,好吃的讓孩子吃個飽,好料子讓孩子穿,自己吃差的、穿舊的。而孩子並不能理解父母的這番苦心,反而以為是家裏有錢,養成一種大手大腳花錢的習慣和極端的利己主義。有的孩子甚至可笑到這種程度,說他們的父母不喜歡吃好的,隻喜歡吃粗茶淡飯;不喜歡穿新衣,而喜歡穿舊衣。這樣的孩子長大以後當然也不會懂得孝敬父母,因為他們心中至高無上的就是自己。
所以,父母最好是讓孩子從小就懂得他們所使用的一切——衣服、玩具、圖書、文具和體育用品的價值。教育孩子愛惜衣物、書籍、玩具,不應該對丟失和損壞物件感到無所謂。因為每一件物品都凝結著別人的勞動,也是父母辛勤的勞動所換來的。
79.隻看我擁有的,不看我沒有的
輕浮和虛榮是不知足的貪者,它在吞噬一切之後,結果必然犧牲在自己的貪欲之下。
——莎士比亞
有一個女孩子,自小就患了大腦麻痹症,這種病會使肢體失去平衡感,手足也會時常亂動,連說話也說不清楚,嘴裏總是念叨著模糊不清的詞語。
這樣的人,在常人看來,已經失去了語言表達能力和正常生活的可能,更別談什麼前途與幸福。
但這個女孩子硬是靠她頑強的意誌,考上了美國著名的加州大學,並獲得了藝術博士學位。她靠手中的畫筆,還有很好的聽力,抒發著自己的情感。
在一次演講會上,一個中學生冒昧地問她:“你從小就長成這個樣子,請問你怎麼看你自己?”
她笑了笑,十分坦然地在黑板上寫下了這麼幾行字:
一、我好可愛;
二、我的腿很美;
三、爸爸媽媽那麼愛我;
四、我會畫畫;
五、……
最後,她以一句話作結論:“我隻看我擁有的,不看我沒有的!”
如果我們的眼睛始終盯著缺陷,生活將毫無希望。隻看自己擁有的,這是一種多麼昂揚的人生態度。
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每個人都會有自己不滿意的地方。有人身體殘缺,有人先天患病,有人生活在貧苦之家,有人生活在偏遠農村……但是,當我們麵對這些問題的時候,不同的人就會有不同的態度。有人會怨天尤人,埋怨社會的不公平;有人會自憐自艾,不思改進;有人會安於現狀,坦然待之;有人會像故事中的女孩子那樣奮發圖強,充分發揮自己擁有的東西,為自己掃開雲霧。
“我隻看我擁有的,不看我沒有的!”這是一種知足常樂的人生態度。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不要總是盯著自己的缺憾而悲觀失望,我們應該多看看我們擁有的東西,並且利用好這些東西。缺陷的存在是我們無法改變的,我們隻能彌補它。
孩子的心靈是十分敏銳的,在他們與身邊的小朋友接觸時,也往往會敏銳地發現自己與他人的不同之處,常常會有這樣的疑問:“為什麼我的個子要比鄰居的小朋友矮好多?”“為什麼我的皮膚比隔壁小妹黑?”……有些是無關緊要的小問題,而一旦孩子身上確有一些殘疾和身體上的遺憾時,父母可能就會覺得無法回避卻不好做答。
其實,隻要讓孩子不要隻看他缺少的,而讓他看到自己擁有的,就會讓他更懂得滿足,更知道珍惜。
是的,為什麼不告訴孩子,他還擁有你對他的愛,他還擁有溫暖的家,他還擁有明亮的眼睛,靈巧的雙手……既然擁有了這麼多,又何必為隻缺少的一點點而難過呢?
讓孩子擁有知足的心態,孩子就擁有了無窮的快樂。
80.真正的富翁
物質上的不足是容易彌補的,而靈魂的貧窮則無法補救。
——蒙田
在森林的一條小路上,一個商人和一個樵夫經常相遇。
商人擁有長長的馬隊,一箱箱的綾羅綢緞都是商人的財富。
樵夫每天都要上山砍柴,斧頭和繩子是他最親密的夥伴。
然而,商人整天愁眉苦臉,他不快樂。
樵夫每天歌聲不斷笑聲朗朗,他很幸福。
一天,商人又與樵夫相遇,他們同坐在一塊大石頭上休息。
“唉!”商人歎道,“我真不明白,小夥子,你窮得叮當響怎麼還那麼快樂呢?你是否有一個無價之寶藏而不露呢?”
“哈哈!”樵夫笑道,“我也不明白,您擁有那麼多財富,怎麼整天愁眉苦臉呢?”
“唉!”商人說:“雖然我是那樣的富有,但我的一家人總是為了錢財吵得不可開交,我覺得自己無依無靠,很是孤獨。”
“他們整天想的就是如何比其他人擁有更多,卻沒有一個想到為我付出哪怕一丁點兒真情實意。當然,我一回到家他們就會喜笑顏開,可是我始終弄不明白,他們是對著錢笑還是對著我笑。我雖家財萬貫,但我卻常常感到自己實際上是一個一無所有的窮光蛋。我能快樂嗎?”
“哦,原來如此!”樵夫道,“我雖然一無所有,但我時時感覺到我擁有永恒的幸福,因為全家人都是我的靠山,所以我經常樂不可支。”
“是麼?那麼你家裏一定有一個賢惠的妻子?”商人問。
“沒有,我是個快樂的光棍漢。”樵夫道。
“那麼,你一定有一個不久就可迎娶進門的未婚妻。”商人肯定地說。
“沒有,我從來沒有過什麼未婚妻。”
“那麼,你一定有一件使自己快樂的寶物?”
“假如你要稱它為寶物的話,也可以,那是一位美麗的姑娘送給我的。”樵夫說。
“哦?”商人驚奇了,“是一件什麼樣的寶物,令你如此幸福呢?一件金光閃閃的物事?一個甜蜜的吻?還是……”
“這個美麗的姑娘從來沒有同我說過一句話,每次在村裏與我相遇,她總是匆匆而過。三年前,她去了另一個城市生活。就在她臨走之前,上車的時候,她……”樵夫沉浸在幸福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