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誕節到了,一個男孩為老師帶來一隻閃閃發亮的貝殼,它是貝殼中少有的珍品。
老師問:“你在哪兒發現這樣一隻不尋常的貝殼?”
男孩告訴老師,在二十多公裏外的一個隱秘海灘,有時會有這種閃亮的貝殼被衝上岸。我爸爸說,那是一種很珍貴的貝殼。
於是,他走了二十多公裏,為老師撿來了這樣一隻貝殼。老師說:“它真是太美了,我會一輩子珍惜它的。但你不應該走那麼遠的路專門去為我帶一件禮物。”
男孩眨著眼睛說:“一個貝殼作為禮物可能太輕了,我還把走路也作為禮物送給你。”
老師一下子緊緊抱住小男孩,激動地說:“你的貝殼我很喜歡,但你‘走路’這份禮物我覺得更珍貴。”
小男孩認為一個貝殼不夠表達他對老師的感激之情,並且把去尋找貝殼付出的走路也一起送給老師。多麼可愛的孩子!他知道世上什麼是最珍貴的東西:老師的愛和他對老師發自內心的真誠感激比那些可以看得見的東西更珍貴。
培養孩子有一顆感恩的心,比給孩子更多物質上的享受和照顧更重要。知道感恩的孩子才能讓世人接受並得到歡迎,懂得感恩的孩子才會得到更多的愛與幫助,成長的道路才會更寬、更廣、更加平順。
父母的責任並不隻是養大孩子,給孩子一個遮風擋雨的家,更重要的是我們對孩子有著不可推卸的教育責任。教育是一個很廣泛的概念,但父母一般隻是狹窄地理解教育的意義,一味給孩子灌輸知識,發展孩子的智商,卻不甚在意對孩子心態及情商的培養,由此,也引發了許多悲劇。
幸而,現在的父母們越來越在意孩子能否得到真正的健康發展,不斷關注孩子內心的成長和心態的培養,因此,我們提倡培養孩子的感恩心態也會得到家長們的讚同和認可,如此一來,相信未來孩子們的生活會更加健康和快樂,像把走路作為禮物送給老師的那種孩子也會越來越多。
92.感謝你的對手
人家幫我,永誌不忘;我幫人家,莫記心上。
——俗語
西班牙人愛吃沙丁魚,但沙丁魚非常嬌貴,離開大海後的環境令它們無法適應。當漁民們把剛捕撈上來的沙丁魚放入魚槽運回碼頭後,用不了多久沙丁魚就會死光。而死掉的沙丁魚味道不好、銷量也差,倘若抵港時沙丁魚還活著,賣價就要比死魚高出好幾倍。為延長沙丁魚的生存時間,獲得更多的收入,漁民們絞盡腦汁,想盡辦法讓魚活著到達港口,可是無論采取什麼措施都隻能讓很少的一部分沙丁魚活著到港口。
後來有個漁民想出一個辦法:將幾條沙丁魚的天敵——鯰魚放在運輸容器裏。因為鯰魚是食肉魚,放進魚槽後,鯰魚便會四處遊動尋找小魚吃。為了躲避天敵的吞食,沙丁魚自然加速遊動,從而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如此一來,沙丁魚就會一條條活蹦亂跳地來到港口。
試想一下:活在這個世界上,沒有對手是多麼孤單的一件事啊。沒有對手就沒有競爭,沒有競爭,社會就不能進步,因此好好珍惜你的對手吧。
我們應該讓孩子明白,生命的整體是相互依存的,世界上每一樣東西都依賴於其他東西。無論是父母的養育、師長的教誨、他人的服務、大自然的慷慨賜予……人自從有了自己的生命起,便沉浸在恩惠的海洋裏。孩子們真正明白了這個道理,就會感恩大自然的福佑;感恩父母的養育;感恩社會的安定;感恩食之香甜;感恩衣之溫暖;感恩花草魚蟲;感恩苦難逆境,就連自己的敵人,也不忘感恩他們。因為真正促使自己成功,使自己變得機智勇敢、豁達大度的,不是優裕和順境,而是那些常常可以置自己於死地的打擊、挫折和對手。挪威著名的劇作家亨利·易卜生把自己的對手——瑞典劇作家斯特林堡的畫像放在桌子上,一邊寫作,一邊看著畫像,以此激勵自己。易卜生說:“他是我的死對頭,但我不去傷害他,把他放在桌子上,讓他看著我寫作。”據說,易卜生在對手“目光”的關注下,完成了
《培爾·金特》 《社會支柱》 《玩偶之家》 等世界戲劇的經典之作。
一個孩子有了感恩之心,才會與他人和諧相處,而這種感恩之心也會使他自己變得愉快和健康。
93.為你的父母擦一次身
人世間最美麗的情景是出現在當我們懷念到母親的時候。
——莫泊桑
在培養孩子感恩意識時,家長可以引導他們進行換位思考,讓孩子認識到感恩也是一種幸福。
某家長說,一次,朋友給他的兒子買了一頂帽子。兒子一試,感覺帽子太小,一臉的不高興,沒有半點主動表示感謝的意思,弄得朋友一臉尷尬。等朋友走後,他就問兒子:“如果你買了一個禮物送給別人,結果人家看到你送的東西一臉的不高興,你心裏會怎樣想?如果對方高高興興地接受,並大大方方地謝謝你,你是不是會很愉快呀?”兒子知道自己做得不對,當天就打電話給送禮物的阿姨表示感謝,並為自己的失禮道歉。
其實,感恩就是對他人為你的付出表示認同和肯定,並傳達你的感激之情。在現代社會中,如果連別人對你的關愛都不認同,要想別人認同你、接受你,是一件比較困難的事情。其實,感謝他人,也是一個關懷生命、尊重他人、提升自我的過程。
在國外,日本人非常注重培育孩子的感恩意識。日本企業在招聘員工的時候,員工有沒有感恩意識甚至決定著應聘的成敗。
日本一家效益很好的大公司在招聘員工的時候,人力資源部經理對一名來自名牌大學的畢業生說:“你替父母擦過身嗎?”大學生說:“從來沒有。”經理說:“明天再來吧,不過來之前一定要為父母擦一次身。”
這位大學生自幼喪父,由母親當傭人掙錢把他養大。他回家後,決定為在外麵勞累了一天的母親洗腳。當他第一次看到母親的腳像樹皮一樣粗糙時,他不由得哭了。
第二天,他又去了那家公司。在麵試中,經理問了他幾個問題以後,就跟他談起了給父母擦身的事情。他眼睛紅了,對著經理鞠了一躬說:“謝謝你,如果不是你的指點,我從來沒有摸過母親的腳,我要好好照顧母親。”
就這樣,他被這家公司錄取了。為什麼呢?這家大公司效益好是因為有一批有高度責任心並且熱愛公司的員工。他們認為高素質的員工就必須熱愛公司,對公司負責,而要做到這些的基礎是對父母負責,熱愛自己的父母。那些從小漠視父母對他的關愛,毫無感恩意識的人,怎麼會去愛別人、愛企業,並為此去付出呢?
在職場上,那些善於感恩的人才會越來越受到上司的重視,許多企業的骨幹力量,或許業務能力不是最強的,但是他們善於感恩,人際關係融洽,大家都信任他,所以事業幹得非常出色。而某些業務能力很強的員工,由於缺乏感恩意識,很難得到他人的幫助,被大家接受和認可,取得成功。
當別人給予你關愛時,如果你視其為理所當然,沒有一點感恩的意識,這不僅僅是對別人友好付出的一種否定,而且也是對別人人格的一種漠視。有這種行為的孩子在家庭裏,表現為對父母的不孝;在社會上,表現為沒有教養。
缺乏感恩意識的孩子,無論他的能力多麼出色,都是難以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強者的,因為社會難以接受和認可不知道感恩的人。因此父母要想把自己的孩子培養成一個強者,必須培養他們的感恩意識,感恩父母、感恩社會、感恩大自然、感恩每一個人。
94.在別人幫助我們之後,我們要學會幫助其他人
做人就像蠟燭一樣,有一分熱,發一分光,帶來光明,給人以溫暖。
——肖楚女
沙漠中的行者,最需要的是什麼?對,是水。但在取得別人為你留下的水後,別忘了還有更多人也需要它。
有一個人在沙漠行走了兩天,途中遇到風沙。一陣狂沙吹過之後,他已認不得正確的方向。當他快撐不住時,突然,他發現了一幢廢棄的小屋。他拖著疲憊的身子走進了屋內。這是一間不通風的小屋子,裏麵堆了一些枯朽的木材。他幾近絕望地走到後院,卻意外地發現了一架抽水機。上麵還有一張字條寫著:“引水。但是不要忘了,在你離開前,請再將水裝滿!”他急忙拔開瓶塞,發現瓶子裏果然裝滿了水。但是,他的內心卻開始交戰。如果自私點,隻要將瓶子裏的喝掉,他就不會渴死,就能活著走出這間屋子;如果照紙條說的做,把瓶子裏僅有的水倒入抽水機內,萬一水抽不出來,他就會渴死在這地方了……到底要不要冒險?
最後,他決定把瓶子裏僅有的水,全部灌入那架看起來破舊不堪的抽水機。然後用顫抖的雙手汲水——水真的大量湧了出來!
他喝足水後,又把瓶子裝滿水,用軟木塞封好,然後在原來那張紙條後麵,加了他自己的留言:相信我,真的有用,在取得之前,要先學會付出。
誰都會有行程中口渴的時候,誰都會有旅行中迷失方向的時候,人都是需要別人幫助的。我們需要做的是,在別人幫助我們之後,學會幫助其他需要我們幫助的人。接力棒隻有這樣傳遞下去,整個社會才能形成一個互幫互助的集體。也隻有這樣,我們的生活才更加美好,更有意義。
隨著人生的成長,孩子就是接過大人手中接力棒的傳承者,每一個兒童都應以助人為榮,因為助人會帶給我們無窮的樂趣。
現在許多年輕的父母都抱怨自己的孩子懶得很,一丁點兒小事,怎麼也不肯幫大人的忙。其實,這中間的原因在於我們平常的教育不得法,正確解決辦法應該是讓孩子積極參與生活。
其實不論是原始社會還是近代社會,孩子總是參與家庭和社會生活的。隻是這種參與有積極與被動之分。在積極參與家庭生活的過程中,孩子會從中找到歸屬感,並從幫助父母的過程中獲得被人需要的成就感。而且,隨著兒童逐漸長大成熟以及各種能力的發展,他們會日益發現幫助他人可以得到滿足感。
家庭中的勞動也能鍛煉孩子自主動手能力和感恩的心態。幼兒專家一般認為,孩子真正開始做家事的年齡是2歲,大多數四五歲的孩子就已經能幫家裏幹許多活了。當然大多數工作對小孩來說還太艱巨,因此,要想讓孩子積極地參與生活,可以從教他清掃地板上的灰塵這類簡單的事開始。
勞動是孩子的天性,孩子在家務活動中可以充分體現其活動的天性,而且,他對此懷著強烈的興趣,所以我們應早點花心思去教他動手做點家務,以免將來抱怨“喊不動他”。然而,教孩子做家務,安排他如何幫忙,卻是一件需要年輕媽媽們花費心思的工作。因為很多事情你會覺得自己動手省時省力得多,所以凡事都想自己代勞。這樣,你又怎麼能指望他體會到你照顧家庭的辛苦呢?
當小孩做完一件事後,不管這件事本身的大小,你都應該對此表示高興,讓小孩知道你很肯定他的工作,但在肯定時忌用物質刺激,盡可能多采用鼓勵性的話語。
現在,許多媽媽在工作之餘還要兼做家務。因此,讓孩子積極參與生活,對於配合維持一個整齊、幹淨的家,就顯得格外重要。這裏不僅是讓小孩懂得收拾自己的東西,更主要的是要作出安排,製造機會,讓孩子參與家務。這不但可讓孩子體會並分擔父母的辛勞,還能讓孩子學到許多做事的方法,從中培養體貼、負責、感恩的心,父母亦可以省許多力氣,少操許多心,使家庭的氣氛和諧、融洽。
95.有責任心才能做好自己的事
責任並不是一種由外部強加在人身上的義務,而是我需要對我所關心的事件作出反應。
——弗洛姆
美國的大多數孩子,到了具有簡單勞動能力的年齡後,就會積極主動地尋找打零工的機會,例如,幫鄰居除草、送報紙、粉刷房子、打掃積雪等。
一個大雪紛飛的清晨,一個小朋友站在一家門口使勁地按著門鈴。一位老太太打開了門,發現門口站著一個大約七八歲的小男孩。
“您好!”小男孩說,“我幫您打掃積雪,好嗎?”
“你起得真早,在這附近我怎麼沒有見過你呢?”老太太說。
小男孩非常有禮貌地說:“我是新來的,我們家剛搬到這個社區一周。現在我還不知道其他小朋友的作息時間,這麼早就過來,是不是打擾你們了?”
老太太親切地說道:“沒有!我們早就起床了,我們老年人本來就睡得少。”說著,老太太對著屋內喊道:“親愛的!我們打掃院子裏積雪的工作,就交給這位小紳士嘍!”
待先生應了一聲後,老太太便帶著小男孩去了放有鏟雪工具的房間,邊走邊稱讚道:“你這麼小,就這麼不怕吃苦受累、積極打工賺錢,將來長大了一定會有所成就。對了,你打算怎麼花自己賺來的錢呢?是存起來?還是拿去買零食,吃個痛快呢?”
小男孩興奮地說:“我賺錢不是為了買零食的。我的爸爸媽媽都還在念大學,我現在打工賺錢讚助他們交學費!他們答應,等我將來長大了他們也會同樣地幫我讀大學。”
相信這個讓人心動的孩子,其責任心和價值觀的培養必定與其父母的教子理念有關,他明白一切事情隻有付出才有回報,對於別人的付出要懂得感謝。
讓孩子承擔一些簡單的勞動,從而培養孩子的感恩之心和使命感,是對孩子心靈的一種滋養。不懂得感恩,缺少責任感的孩子,因為找不到自己在社會中的地位與重要性,往往會產生精神上的迷茫和無所適從,他們容易失去上進的動力,也容易為一些輕浮事物吸引並沉溺其中。因此,在如今這種複雜的社會裏,培養孩子感恩的心理和責任感就顯得尤為重要和必要了。
良好的責任心是感恩的另一種反饋形式,它是一個人立足於社會,獲得事業成功與家庭幸福的一種至關重要的人格品質。一位成功的人士曾經說過:“一個人必須有責任感,不管你做什麼,都要把它做好,盡管你不知道在今後它將對你有什麼樣的幫助。”其實每個人都可以成為成功者,隻要他有責任心。
一個人的責任心表現在許多方麵,如在生活上不依賴別人、自己的事自己做、敢於獨立作出判斷選擇,並為自己所做的事負責等等。
家長都希望孩子懂得感恩,有擔當,但孩子的責任心並不是與生俱來的,它需要在長年累月的生活中逐漸培養。家長可以借鑒以下幾點方法:
(1)把孩子當大人看待
有些事情屬於孩子力所能及的範圍,可以讓他們自己做決定;而另一些事情孩子可以發表意見,但還沒有能力作出決定,這需要家長作出選擇並幫助孩子接受所作出的選擇。父母要指導孩子在自己的選擇中認識到自己的責任並發現自身的價值,從而培養孩子獨立負責的精神。父母要鼓勵和信任孩子,從而使他們相信自己有承擔責任的能力。
在家中,父母不應該總把子女當小孩子看待,家中的許多事都要聽取孩子的意見,讓他們體驗到一種家庭生活的參與感。如此,將會使孩子樂於幫助父母,進而培養孩子的責任感。
(2)讓孩子多動手
如果不讓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始終不給他們獨立的機會,孩子就有可能失去做事的興趣和願望。家長應把責任感的培養融入到遊戲之中,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讓孩子學著收拾玩具,把收拾玩具作為遊戲的一部分,使孩子逐漸學會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家長也可讓孩子做適當的家務勞動,使孩子體驗一下自己對家庭應盡的責任,同時也培養了他們生活自理的能力,增強了他們的自信心與獨立性。
(3)讓孩子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孩子由於年幼,缺乏知識、經驗,經常會出現一些過失,這並不奇怪。譬如,孩子不小心打碎了花瓶,一時衝動傷害了別人,粗心大意造成了麻煩等。發生這類過失的時候,父母不應該責怪孩子或袒護孩子,應讓孩子自己負責。
一般來說,孩子有過失的時候,正是教育的大好時機。因為內心的不安使他急於求助,而此時明白道理有可能刻骨銘心。父母要利用這個時機,耐心地給孩子講清道理,明確指出彌補過失的辦法,使孩子建立起責任心。
(4)父母做出榜樣
責任心和其他道德準則一樣,不能單單靠口頭說教,而隻能由孩子從外界的吸收中取得。孩子在生活的各種環境中,會對自己喜歡的人進行模仿,從而塑造自己的品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在孩子眼中父母具有絕對權威,父母的言行會對孩子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如果父母做事總是丟三落四、不守諾言、推卸責任,那孩子會“看在眼裏,記在心上”。身教勝於言傳,父母做出榜樣,孩子會在自己的行動體驗中鞏固對父母的學習,這樣,責任心才會不斷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