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3 / 3)

這是一道彈劾隆科多的奏疏。隆科多,聖祖皇帝顧命大臣,雍正的大舅。聖祖去世,其口銜天意,宣布傳位遺詔,藉提督九門步軍統領之權,扶立雍正繼承帝位。而雍正一即位,即委以總理事務大臣、吏部尚書、步軍統領及兼管理藩院事等重任,還寵異備至,被譽為“聖祖皇帝忠臣,朕之功臣,國家良臣,真正當代第一超群拔類之稀有大臣”等等,一頂頂桂冠,加冕於隆科多頭上。然而隆科多以擁立有功,每每恃功驕恣,不知自忌,隨著恩寵日隆而更加威風張揚,終為雍正隱恨,而中外臣屬又無一敢言及隆氏之非,害得雍正怏怏不快,有苦吐不出來。鄔先生早已看出雍正心上的隱憂,不除掉隆科多心裏不能安寧,於是毫不遲疑地予以彈劾。彈章恭進以後,隆科多果然被定為四十一款大罪,官爵盡削,身人囹圄。而田文鏡卻步步青雲,特擢為河南山東總督,加太子太保。後來,田文鏡與鄔先生發生了矛盾,漸漸疏遠鄔先生,氣得鄔先生憤然離去。從此,田文鏡的奏疏,常常不合雍正的心意,還多次遭到雍正的譴責,沒辦法,又派官員尋求鄔先生的去處,用重金請鄔先生回府。鄔先生提出,每日酬金非五十兩白銀不歸。田文鏡不得不答應。重返開封的鄔先生,不肯居住巡撫衙門裏,他早晨八點入署,晚上六點離署,每日至署,看到桌子上紅信封裝有一錠元寶,便欣然命筆,否則,就飄然而去。這樣,田文鏡越來越敬畏鄔先生,雍正之眷寵田文鏡也漸漸如初。這時,雍正也知道鄔先生在田文鏡府中,在田文鏡請安折上,雍正有時競直截了當地批道:“朕安,鄔先生安否?”鄔先生竟有如此的重望!

鄔先生,是老貢生,一個人獨居開封,無妻室子女,每日帶回所得的五十兩白銀,不是施給貧民百姓,便持之以入酒館、妓館,無樂不為,絕不留一文到明日。後來,田文鏡死了,他才離開開封。外省督撫久聞鄔先生大名,爭相以重金聘請,而誰也不曉得他的去向。又過了好久,有人說他被召入宮中。

張明德又是什麼人

皇八子胤禩也聽說了張明德的大名,將他請到府上。張顯然略聞胤禩的野心,為他看相,說他必定“位至極尊”,會當上皇帝。

清康熙十七年十月的一天,北京城處決人犯的菜市口法場,觀者如雲。由皇上欽定的一個名叫張明德的犯人,即將在這裏被淩遲處死(俗稱千刀萬剮,行刑時由劊子手由左至右魚鱗碎割犯人身體)。然而,奇怪的是,在監刑官身後的看台上,依次坐著一排皇室宗親和朝廷要員,有人認出,其中竟有大名鼎鼎的皇八子胤禩、順承郡王布穆巴等人。這張明德是什麼人,所犯何罪,竟由皇帝欽命淩遲處死?又是什麼原因使這麼多朝廷要人,親臨法場,觀看行刑呢?

原來,張明德是當時一位有名的算命先生,由於當時諸皇子爭位的特殊背景,這類人很吃香,皇子們和很多滿漢大臣都常請這類人看相。一天,張明德去宗室王公普奇家中看相,二人談起皇太子胤礽行事甚惡之類的話。張又到順承郡王布穆巴府上看相,他將普奇的話轉述給布穆巴,並說想謀刺胤礽,為民除害。布穆巴十分害怕,將這事悄悄轉告了皇長子胤禔。

皇八子胤禩也聽說了張明德的大名,將他請到府上。張顯然略聞胤禩的野心,為他看相,說他必定“位至極尊”,會當上皇帝。隨後,張明德向胤禩詳細說明了行刺太子胤礽之事。張表示,太子惡名昭著,自己願意招納一些好漢,前去行刺。又說,當今天下共有好漢(飛賊)十六人,已招得二人在京,但宮中武藝高強的人甚多,也須聯係上一二人方可下手,最好能活動一些宮內新滿洲衛士參加。張明德的建議使胤禩怦然心動。他禁不住去找皇九子胤禟、十四子胤禵,告訴二人,看相人張明德說太子甚惡,他結識好漢,可謀行刺。胤禟、胤禵也許感到這一行動太危險,不敢貿然行事,但胤禩似乎也並未死心。

在廢黜太子胤礽期間,皇長子胤禔向康熙密報了有人要行刺太子之事,並說,太子行事卑汙,大失人心,相麵人張明德曾相胤禩必大貴,要殺胤礽,不必皇父親自動手。康熙十分憤怒,也感到自身安全正受到威脅,他下令加強宮廷防衛,同時將所有涉及此案的胤禩等人全部拿鎖審訊,經會審,謀刺太子之事屬實。康熙決定,不滋蔓牽扯,將胤禩革去貝勒,成為無爵閑事散宗室,張明德情罪極為可惡,著淩遲處死。行刑之時,可令事內幹連之人前往視之。

於是,一批與案子有牽連的宗室王公及皇八子胤禩等,奉旨前往法場,觀看將張明德淩遲處死。這隻是康熙時期儲位鬥爭的一個小小插曲。

雍正的德與才

胤禩柔懦無為,不及胤禛聰明天縱,才德兼全,恩威並進,大有作為。胤禩是以仁義為綱領的,但講仁義的多屬維持現狀,不講求進取;胤禛與他針鋒相對,講恩威並施,實質是整飭積習,振作有為。

胤禛自幼在宮庭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他從學於大學士張英、尚書顧八代、學士徐元夢等人,並將清代考據學開創者之一的閻若璩請在貝勒府中,又同僧衲為友,因此他對儒學、佛學均有一定的研究。他的書法精好,而且仿效乃父筆體書寫,得到康熙的讚賞,每年令他寫扇麵賜人,多達一百餘幅。他有才能,並得到康熙的承認。

胤禛管理皇室壽慶喪葬祭祀事務,至康熙末年比較重要。康熙三十九年皇太後六十大壽,胤禛主管進獻壽禮事務,考慮周詳,禮品得當。三十五年、四十五年雍正先後至遵化,主持孝莊文皇後陵的祭奠。皇太後病危時,胤禛和胤祉代傳康熙諭詣,及至病逝安葬東陵,康熙不能親去,由雍正宣讀祭文。康熙登極六十年大慶,親去遵化東陵祭祀,胤禛率領十二阿哥胤構、誠親王世子弘晟往祭盛京三陵。同年康熙聖誕,胤禛奉命祭太廟後殿,參與國家事務。康熙第二次親征噶爾丹,胤禛執掌正紅旗大營。三十九年隨從康熙檢查永定河工程,發現質量問題。五十二年順治淑惠妃死,康熙祭奠,發現祭器粗劣,命胤禛查究,胤禛找出應負責任官員如實奏報,使得光祿卿、工部尚書、侍郎、內務府總管等官員到革職、降級、罰俸等處分。五十六年,胤禛同胤祉等查處盜發明陵事件。康熙末,曹之璜勒索工部官員銀兩,在官嬪常在喪事中,趕打轎夫,致使棺木落地,胤禛奉命審理此案考慮到宦官索詐之事太多,不用重法,就不能煞住這股歪風,於是給曹按大不敬律判處死刑,監候執行。六十年會試,貢士以錄取不公哄鬧考官府第,胤禛奉派與胤祉率領大學士王項齡等複核中式原卷。同年冬至,胤禛主持圜丘祭天禮。六十一年,因通倉倉米發放中弊竇叢生,康熙命胤禛率領世子弘晟、公延信、尚書孫清齊、隆科多、查弼納、公吳爾占等清查,胤禛等檢查倉糧存放,建議嚴格出納製度,增建倉廒,厲行獎懲製度。十一月初九日,以冬至將臨,胤禛奉命到南苑齋所齋戒,準備代行祭天儀式。康熙對祭祀,特別是祭天,曆來看作國家大事而加以重視,身體好時,都親自進行,尤其是祭天等大祭,不用人代,他說天壇大祭,必親祭方展誠心,五十年冬至雖有小病,仍堅持親行,五十六年冬至大病,派公馬爾賽代祭,而自身尚行齋戒。所以胤禛連續兩年代行祭天,對他是件大事,反映康熙對他的看重。

胤禛辦事的特點是認真負責。事無大小,凡康熙交辦的,必克盡職守,辦理完善。在他的辦事中,透露出嚴肅執法的精神,主張獎懲嚴明,對違法者、瀆職者,不循情麵,該揭發的、懲治的,絕不寬容,為的是嚴肅法紀,吏治澄清,提高行政效率。他這樣做是有意識的,因為他主張嚴威政治。康熙時太監曹之璜索詐官員銀兩,趕打抬夫,致使常在的棺木落地,胤禛審判,以大不敬律將之議斬,監候待刑。四十八年春天隨從康熙遊獵於白洋澱,康熙痛責與胤禩結黨的鄂倫岱,當時沒有結黨的胤禛說,皇父聖體剛剛好,不值得為這種人煩惱,對亂臣賊子。自有國法,若把他交給我,立刻就把他誅殺了。五十二年,順治淑惠妃死,康熙發現辦理喪事官員草率從事,命胤禛查辦,胤禛尋即奏報,這是工部和光祿寺承辦的,請將工部尚書滿篤、待郎馬進泰、內閣學士兼管光祿寺卿寺卿馬良以及應該兼理此事的內務府總管赫奕、署部管事馬齊議處,致使他們都受到處分。結合他判處曹之璜死刑事例,可知他會說到做到的。

他的這種主張,戴鐸看得明白,對李光地比較了胤禛、胤禩兩個人的作風和政治觀:胤禩柔懦無為,不及胤禛聰明天縱,才德兼全,恩威並進,大有作為。他是為雍正說情的,希望李光地在康熙麵前保薦胤禛,但是他對兩人的比較是中肯的。胤禩是以仁義為綱領的,但講仁義的多屬維持現狀,不講求進取;胤禛與他針鋒相對,講恩威並施,實質是整飭積習,振作有為。由此可見,儲位鬥爭中,不同派別的皇子中有不同的政治綱領,這也是儲位鬥爭成為政治鬥爭的一個內容。話說回來,雍正以嚴威為政綱,也有自己的特色。對有作為的官僚會是一種鼓勵,不過一定,會為多數官僚所不喜,這可能是他不為輿論所注意的一個原因。

康熙拿他的選擇儲君的原則分析雍正,認為他沒有結黨謀位,他說雍正可能是胤禩一黨,實際並不認為他們是一黨,不過是一時氣話而已。在他看來,隆科多原來不是雍正黨人,這時沒有結黨;年羹堯與胤祉有牽扯,顯然不是雍正貼心人;蔡珽等受雍正拉攏,是在康熙去世前不久的事,不會想到他們的結合。雍正的隱蔽活動,欺騙了康熙,把它排除在黨人之外。

有人認為康熙知道雍正結黨,但有意識利用他去對付胤禩黨人。這樣分析是不符合康熙心理的,因為康熙嚴厲反對皇子結黨,怎麼能用一黨反對另一黨,再說胤禩黨團勢力大,也不是到了康熙無法處治,非要借助於另一個皇子黨來扼製它的程度,康熙說不立胤禩就不立他,他無能為力,康熙何需采取那樣製造政局混亂的加強黨爭的措施。

康熙是講寬仁的,按說不應欣賞雍正的嚴威,可是他也知道當時料理的事情很多,有一個雍正那樣的後繼人來彌補一下,未嚐不是好事。對於父子問的關係,康熙表示滿意,說雍正能夠體會自己的意思,有愛戴之心,又能殷勤小心,是真正的孝順兒子,這一點又符合了他選擇太子的條件。如此看來,康熙心目中的雍正是有能耐的孝順的好兒子,可以作為皇儲的一個候選人。

雍正繼位真相

曆史學家們都認為,考察一個封建皇帝的是非功過,主要應看他對曆史做過多少有益的貢獻,至於他登基是否合乎封建禮法,並不重要。從雍正在位期間對中國曆史的貢獻而言,他不失為一位有作為的封建君主。

由於康熙朝長期儲位鬥爭,也由於康熙死時有許多令人生疑的現象,以及皇四子胤禛的繼位出乎人們的意料,從雍正一登位起,社會上便流傳著許多關於他繼位不合法的傳聞,甚至說康熙是胤禛及其黨羽害死的。這些傳言不僅見於正雜諸史,而且雍正本人的著作中也提到這種傳聞。

流傳最廣的一種說法是,康熙在彌留之際,留下遺囑“傳位十四子”,交給國舅隆科多,而執掌當時京城兵權的隆科多,正是胤禛死黨,於是二人勾結,遂將“十”字改為“於”字,這樣,遺詔成了“傳位於四子”,胤禛便順利地當上了皇帝。當時,康熙準備傳位的十四子胤禵還遠在西北邊疆,受到手握重兵的四川總督、胤禛死黨年羹堯的牽製,無法發動反擊,而京城中諸皇子也都被步軍統領隆科多的部下監視起來。因此,胤禛得以篡奪皇位,主要是依靠隆科多、年羹堯二人。隆是雍正生母的兄弟,即其親舅舅,掌握著京中兵權和宮廷禁衛軍,勢力很大,當時任官有“佟選”、“年選”便是由隆、年二人任命的。他們與雍正關係非常密切,但隨著雍正地位的穩固,這兩個掌握雍正奪位秘密的權臣,漸漸成為雍正的眼中釘。後來,雍正終於找了個借口將人分別殺掉,應了“狡兔死,走狗烹”的俗語。

還有些說法,直接見於雍正自己寫的《大義覺迷錄》中。雍正編撰這本書,本是為了駁斥當時社會上盛傳的關於他繼位不合法的傳言,這就不免記下了當時社會上的流行說法。一種說法是:“聖祖皇帝(指康熙)在暢春園病重,皇上(指雍正)便進了一碗人參湯,不知如何,聖祖皇帝就崩了駕。”這裏,顯然是說雍正在康熙的湯中下了毒,使康熙很快身亡。當時在園內的意大利人馬國賢回憶,當時情景即使沒有下毒,也一定發生了某種“突然大變,”這是可以斷言的。《大義覺迷錄》還說,當時社會上傳說,康熙晚年已決定將皇位傳給十四子胤禵,當康熙病重時,傳旨急召胤禵還遠在塞外,說皇十四子胤禵原名胤禎,而雍正為皇四子,名胤禛,康熙遺詔的篡改,的確非常容易。雍正當時對這些傳聞的反應又不太有力,所以給後人留下種種疑團。

野史中還有一種說法,傳說康熙臨終時召大臣入宮。但猛地一睜眼,卻發現皇四子胤禛立在眼前,便大怒,摘下自己所佩玉佛珠擲向胤禛。不久,康熙便駕崩了。胤禛拿出經過篡改的遺詔,向諸兄弟及文武百官宣布皇父已經傳位給自己,並以佛珠為證。迫於他掌握宮廷禁衛軍的壓力,諸皇子無法反抗,就這樣,他即位為帝,改元雍正。

而野史中流傳最多的,卻是雍正登基後,諸兄弟中有人知道他是篡位者,多有不滿。於是,雍正以嚴刑峻法治之,最後甚至不惜骨肉相殘,諸兄弟中最有實力的一些人,陸續被他殘酷殺害。相傳,雍正即位後,找了個借口將諸兄弟中最有實力的胤禩、胤禟削去爵位,屏於宗籍之外,仍不解恨,又將二人之名改為阿其那、塞思黑(滿語:豬、狗的意思)。不久,將二人及胤禵、胤(礻+我)全部下獄幽禁。雍正手下人又紛紛上疏指責阿其那、塞思黑等罪狀,要求將二人處死。雍正則故作不忍之狀,又反複公布二人罪行。不久,二人先後死去,傳說都是雍正派人暗殺的。

總的說來,關於康熙之死和雍正繼位,傳聞甚多,主要有這樣幾種說法:一種是說,康熙正常病死的,死前臨時指定胤禛為繼承人。第二種是說,康熙是病死的,他臨終諭傳位十四子胤禵,而隆科多當麵改為皇四子,康熙一氣而亡。第三種,說康熙死前留下遺囑,“傳位十四子”,但被胤禛與隆科多勾結,將遺囑篡改。還有一種說法,康熙為了進行祭祀而齋戒靜養,與外界短暫隔絕,胤禛及隆科多勾結內待,在康熙食物中下毒。康熙毒發錯迷,隆科多乃假傳聖旨令諸皇子入暢春園,實際上是將有爭位可能的人,全部變相軟禁起來,然後宣布捏造的遺囑,胤禛得以繼位。

然而,史書正式記載卻極為簡略:康熙臨終,召諸皇子及文武大臣,宣布:“皇四子人品貴重,深肖朕躬,著繼朕登基,即皇帝位。”

依據現存各種曆史資料綜合考察,康熙臨終病重時情形大體上是這樣:

康熙六十一年十月二十一日,康熙至南苑狩獵,十一月初七日,聖體欠安,轉回暢春園中靜養。當時,曾頒發上諭,說自十日至十五日,皇上要靜養齋戒,所有奏章、不必啟奏,可見病情是有些嚴重的。至於皇上患的什麼病,上諭中說:“偶感風寒,本日即透汗。”估計是重感冒。初九日,命令即將於十五日在南郊舉行的冬至日祭天大典,由皇四子雍親王胤禛代皇上祭祀。此後三天,為祭祀而齋戒的胤禛每天派人問安。十三日,康熙病情加重,急召諸皇子,並召胤禛,其祭禮由吳爾占恭代。胤禛趕到時,在京諸子及理藩院尚書隆科多,宣布了他繼位的遺囑。他到後,三次進入寢宮問安,康熙隻與他談到自己的病情,並未親口交代即位之事,甚至一點口風也未流露。所以,康熙一死:“隆科多乃述皇考遺詔”,他“聞之驚動,昏仆於地”。經過再三勸慰,才勉強節哀理事。

由於所有官書記載多半經過雍正時修改,所以,以上情況當然由雍正自己提供了。然而,即使是他自己提供的情況,也不免留下令人生疑之處。根據現有資料來看,康熙晚年,尤其是經過太子兩度廢立的打擊之後,身體狀況一直不好。康熙五十七年以後,他已不能親自挽弓打獵了,甚至出現“手顫頭搖”的情況,可能患有某些老年人常見的病症。但作為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他常常勉強支撐著參與各種政治活動,控製著政治局麵。康熙六十一年十月,他在狩獵活動中身患感冒,引起一些並發症,臨終宣布由雍正繼位。能排除另一種可能,即康熙這次患病,的確曾有短暫的與外界隔絕的情況,而雍正的死黨隆科多又確實控製著他的“齋戒靜養”的暢春園。作為控製京城警衛力量的步軍統領,隆是有可能勾結雍正,利用康熙病中不覽奏章,不見群臣的機會,作出有關奪位安排的,甚至於下毒藥害死他;而後向諸皇子宣布所謂“遺囑”的。

總的來說,康熙後期的儲位鬥爭情況十分複雜,而留下來的記載又極不完全,所以引起後世極大爭論,成為一大曆史疑案。曆史學家們都認為,考察一個封建皇帝的是非功過,主要應看他對曆史做過多少有益的貢獻,至於他登基是否合乎封建禮法,並不重要。從雍正在位期間對中國曆史的貢獻而言,他不失為一位有作為的封建君主。然而,盡管如此,關於雍正繼位問題的爭論至今仍在進行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