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窮人的理財
引子
一個人現在沒有錢,不代表未來沒有錢。影響一個人財富多寡的不是你現在擁有的財富,而是你有沒有在理財。
1.人人都可以理財致富
投資理財不僅僅是可以改善一個人或一個家庭的財務狀況,它本身亦是一個很好的致富之道。而且利用理財致富,是人人可以做到的,你不需要有錢、不需是高收入者、不需要高學曆、不需要具備專門的知識及高超技術、不需要靠運氣。你所需要的是正確的理財習慣,正確的投資觀(而非技巧)以及長久等待的的耐心,通過這些來增強你的理財能力。因此,一個人有沒有錢不重要,收入高低也不重要,影響一個人未來財富之多寡,重要的是有沒有開始理財。這項工作並不輕鬆,但無疑的,絕對值得你去做!
請讀者立即檢視自己目前資產分配的情形,存在銀行的資金或其他“保證收益”的投資比重是否太高?你的投資是否已達到適當的分散程度?你是否經常在股市中買進賣出?
大多數人將資產放在金融機構而不投資,一開始投資理財,便想快速致富。結果錢存在銀行發不了財,而從事快速致富的投資,反而弄得血本無歸。殊不知,隻要鼓起勇氣,將錢投資在股票、房地產,接下來不需要做什麼,過數十年後,慢慢地你自然就能致富。
說穿了理財致富,隻需要具備兩個條件:將資產投資在高報酬率的地方及長期等待的耐心。所需投資的資金低,成功概率極高,且過程輕鬆愉快。
建議讀者,投資理財不要急於想致富,讓生活患得患失,最後得不償失。投資理財隻要依照上麵所言的方法去做,不需要花費時間與精力,你大可在原有的工作崗位上安心工作。
理財是一場長途馬拉鬆賽,如果將整個過程拉開來看,一時的失利並非代表理財失敗,一時的得意也不代表永遠占上風,抱著這樣的心情,心境就能變得比較豁達,對得失也不會看的那麼重。
投資者看過一些投資理財的基本原則之後,應可明了投資致富,不但是你我都可以辦得到的事,而且不難。那麼心動不如馬上行動,馬上開始就能爭取時間。時間就是金錢,越早開始,就能越早達成理財目標,也能提早與家人共享理財成果。
前瞻未來,社會、政治、經濟、金融等各層麵的變化將會加速,可以預見的財富重分配亦必然加速進行。為了自己、為了家庭、也為了國家,理財已是人人都應扮演的角色。
未來的財富水準全係於今日,不要讓多餘的猶豫,在你的心中投下陰影,隻要懂得投資理財,你也將成為未來的富豪。每個人擁有致富的條件,即少量的資金及上帝所賦予的資源——時間,隻要你願意學習理財,都有具備成為億萬富豪的資格。
當你發現身邊的人,因為對未來沒有憧憬而失誌時,不妨告訴他們這個“一年1.4萬,40年便可成為億萬富翁”的理財公式,幫助他們重新燃起生命的希望。
2.養成存錢的習慣
拿破侖·希爾說:存錢對於所有的人而言,都是成功的基本條件之一,但是那些未存錢的人最關心的是:“我應該如何去存錢呢?”
存錢是一種很奇怪的習慣問題。人的個性是經由自己的習慣來塑的,這觀點一點也不假。任何習慣都是在重複幾次後形成的。所以,我們日常習慣的推動力量也就由人的意識主宰了。
一旦某一種習慣在腦中形成後,它就會自動地讓人采取行動。例如,如果你每天上班都走同一個路線,那麼不久後,已成為習慣的意識就會自然引導你走上這條路的。有意思的是,即便你在出發前就打算要走另一個方向,但假如你不時刻提醒自己,你會發現,不知什麼時候,你又回到了原來的路線上了。
養成儲蓄的習慣並不限製你賺錢的才能。而是相反——這項法則被你應用後,不僅你賺的錢都很好地存起來,而且也給你提供更廣泛的機會,你的觀察力、自信心、想像力也會因此而大增。
3.債務使人變成奴隸
債務被人們稱為無情的主人。
貧窮的力量足以將自信心、進取心和希望毀滅,如果再加上一個債務,那麼,任何人都將生活在一片昏暗的天空下。
身上有債的人,很難將事情處理的很完美,也很難得到人們的尊重,因而,許多生命中的遠大目標也就無從實現了。
拿破侖·希爾有位月收入為10000美元的朋友,他的妻子喜歡社交活動,經常冒充收入20000美元的家庭,結果,他們每月不得不透支8000美元。他的孩子也將“花錢的習慣”從他們母親那繼承過來。現在,他們的年齡該上大學了,但是由於家庭的債務很重,讀大學已成為希望不大的事,所以,子女與父親的爭吵也就不在話下了,整個家庭都處於一種激烈的內戰狀態。
許多年輕人在走進婚姻的殿堂前就背上了沉重的債務包袱,並且,他們對怎樣解除它沒有充分的考慮。當新婚的甜蜜感消失後,夫妻二人就會受到物質貧乏的衝擊,這種感覺不斷增大,最常見的結果是二人隻好分手。
背負一身債務的人,肯定不會有一份好心情致力於他的理想和誌願,結果是隨著時間的消逝,在意識中開始產生了對自己種種限製的思想,使自己被恐懼和懷疑的高牆所困住,永遠也難以破牆而出。
“仔細想想,你的家人和你是否欠他人東西,然後,決心將所有欠的東西都還清。”這是一條非常誠懇的建議。許多人就有這樣的經曆,很多很棒的機會就因為債務而白白地溜走了。
很少有被債務纏身的人能清醒地麵對自己的現實,從債堆中清醒過來,那些債務就如同泥漿一般,讓受者一步步地陷入沼澤。
4.隻有儲蓄才能防患於未然
如果一個人要想改變負債的狀況,又要擺脫對貧窮的恐懼,那麼他應該如此:一、把借錢購物的習慣改掉;二、把所有的債務都還清。
在解除了債務的後顧之憂後,你的意識習慣就會得到改變,你就會逐步走上成功之路,要讓你把固定收入按比例存到銀行,哪怕是每次隻存一元錢,貴在堅持每一天。不久後,你將體會到儲蓄的樂趣。
假如習慣是建立在一個已熟悉的模式之上,那麼最初的習慣必須停止。“花錢”的習慣必須用“儲蓄”的習慣代替,才能爭取財政上的獨立自主。
單中止一種不良習慣還是不行的,因為你不知道它還會在什麼時候出現,除非它們在你的思想意識中徹底消除。
假如你一直渴望在經濟方麵獲得自主權,而貧窮感也被你克服,並且用儲蓄的習慣取代了它,那麼積累起一大筆財富也不是什麼困難的事。
這條真理可以稱之為“冷酷”:“一個人在物欲橫流的世界裏,就如一粒隨時都可能被風吹走的砂子。除了他能夠躲在金錢後麵。”
對天才而言,他的天分可以給他提供許多機會。但事實上,如果沒有錢幫助天才展現他的天賦,恐怕所謂的天才隻是一個空洞的稱謂而已。
愛迪生是世界上最受人尊重的發明家之一,但假如他沒有節儉的習慣,也沒有高超的存錢能力,那麼也許沒有人能去注意他,世界從此也許就會少了一位天才的發明家。
一個成功的人是離不開儲蓄的,如果沒有儲蓄,那麼:
1.那些隻有手中有錢才能得到的機會就會白白地失去。
2.無法應付那些急需用錢的危急情況。
5.窮人要學會儲蓄
1.弄清該不該儲蓄
不要讓可以增值的資本閑置。但財商開發還有一個觀點:銀行是最安全的保險箱,那麼到底該不該存錢呢?其實這並不矛盾。從資金時間價值即機會成本的角度來看,應該讓金錢流動起來,運轉起來,最大可能地讓你的錢增值。有多少錢都放在家裏求心中踏實,那肯定是錯誤的;為求安全完全把錢存入銀行保值而不敢把它投入市場盈利今天看來也不可取。但是究竟我們還要不要儲蓄呢?或者說在什麼情況下應該儲蓄呢?這完全應根據自身情況來決定該不該儲蓄。片麵地反對儲蓄,同樣是不明智的。
2.儲蓄可以增加成功的機會
香港某企業青年雇員陳先生,他從進公司起,就養成了良好的儲蓄習慣,幾年下來,已有幾萬元的存款,隨著經濟的發展,信譽的交流越來越重要。陳先生看準市場,毅然辭去外企工作,租了兩間房屋,購置兩台電腦,搞起了小型信息服務中心。兩年下來,他竟獲利幾十萬元,公司也由當初的兩人增加到十幾個人,自己還做了公司經理。
可以這樣講,看到信息重要的人,是很多很多的,但好多人都沒有走這條路,為什麼呢?恐怕大多數人都是因為手中沒錢吧!
在你還沒有成為大資本家或大富豪之前,你自己就是提款機,額度就是你賺的錢。支出少於收入,聽起來好像沒有什麼了不起,但是你可以確定的是,儲蓄確實讓人感到快樂,也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因為:
(1)你不可能通過收入致富,而是要由儲蓄和投資致富。
(2)對任何人而言,儲蓄會讓人感到快樂,並且是舉手之勞。
(3)你可隨意更改對儲蓄的信念和看法。
(4)儲蓄能讓你成為百萬富翁,也可以讓你輕而易舉地多出更多的金錢,通貨膨脹甚至還會幫助你。
難以置信吧?當你發現這四種說法都是事實,你會感到非常興奮。現在讓我們一步一步慢慢來。
人往往錯誤地希望“等我收入夠多,一切便能改善”。然而事實上,我們的生活品質是和收入同步提高。你賺得愈多,需要也愈多。事實說明:不儲蓄的人,最後唯一能夠擁有的就是債務。
儲蓄要愈早開始愈好。如果你現在18或20歲,還住在家裏,那麼現在就是儲蓄的最好時機。隻有這個時候,你的支出最少。即使你必須有所“支出”,但這和你搬出去住以後的開銷相較之下,算是很少了。這種機會不會再來,所以盡可能地儲蓄。
或許你會反駁說,很多企業家都遭遇過破產。沒錯,但他們沒有消費負債,他們的生活品質很樸實。他們之所以會破產,不是因為個人不節儉,而是因為許多事與願違的情況發生,或錯估形勢之故。
大企業創始人想要致富,他們把它當做目標,為了達到目標,其他都是次要的。因此他們也不必擺闊,作出自己好像很有錢的樣子。外表對他們而言並不重要,他們想要達到目標,所以厲行節儉。
或許有人屬於那種會說下麵這句話的人:“我是例外,我是那種將所有的錢全部花掉,但還是可以致富的人。”不能排除這種可能性,畢竟世界上總是有些無法解釋的詭異現象發生。
但不要以為這件事會發生在你身上。況且,儲蓄做起來或許沒有那麼難,隻要改變你的信念即可:儲蓄一點都不難。
即使你現在想要享受人生,也應該養成儲蓄的習慣。但不要像你之前可能試過數回一樣,後來卻又半途而廢了。
3.養成儲蓄的習慣
一個人或一個家庭能堅持養成儲蓄的習慣也不是一項容易的事情。這裏講的儲蓄方式不是光花錢,再儲蓄,而是一種“強迫儲蓄”的方式,也就是每個月固定撥出一部分錢存起來。隻有這樣才能做到真正意義上的儲蓄。
為了保證每月存一定量的錢,就要做個計劃支出,強迫儲蓄的規劃。至於每個月該撥出收入的多少錢來作為儲蓄的需要,要根據每個人或家庭情況而定。一個人或家庭每月需要花費多少生活費,可從通過3—6個月記賬支出的結果來做出決定,然後用每月的收入扣除這些支出,剩下的就是每月可以先撥出來儲蓄的餘額。
儲蓄的目的是為了積累財富,所以最好不要輕易動用存款,基於這種考慮,以存定期為最好,活期存款是為了家庭應急用的,存上大約3一6個月的生活費用就行了,其餘存定期。
另外,到銀行去存錢,存的是否得當,這裏麵也大有學問。例如存定期與買國債每年有一個百分點的存款利率差價,有些人就不太動腦子考慮這個問題。如果每個月以複利計算一下,10萬元的存款,4年後就會相差6000元左右的利息,當然存款金額愈大,差額也就愈大。
當國家存款利息浮動時,如我國自1996年以來,存款利息一直呈下降的趨勢,5年定期存款利息從百分之十二點多降到當前的百分之二點幾,在這期間如果你辦一個5年期零存整取的存折,到現在還可以享受高額利息的存款呢。
養成儲蓄的習慣,並不表示將會限製你的賺錢能力。正好相反,當你應用這項法則後,不僅將把你所賺的錢有係統地保存下來並讓錢生子,而且還會使你獲得自信心,使你步上更大機會之途。
6.窮人要學會買保險
保險實際上具有與儲蓄或其他投資工具類似的功效,但它最重要的功能則是一種家庭中進行風險管理的手段,這也是家庭理財中相當重要的一環。也就是說,購買保險後,即可將財務損失的風險轉移給保險公司,以保障已積累的資產或在損失發生時,將其對我們家庭經濟的影響減至最小。
購買保險時,也須根據個人的年齡、人生的不同階段、家庭不同的經濟負擔以及家庭已有資產的多少來具體規劃。一般而言,一個人在20至40歲這一階段最需要得到保險的保障,因為此時個人收入較少,家庭負擔偏重;而在40至60歲階段,由於收入已較從前改善很多,子女也多已長大成人,所需的保險也由高峰漸次降低。總而言之,人越年輕,越需較高的保障,到了老年,則更需要手邊的現錢。隨著金融市場的發展,國內保險公司根據保戶的實際需求,設計出了許多不同的險種,其中向個人投保人重點推廣的險種有以下幾種:
財險:可按一年或多年投保,保險公司給付的保險金額以所保財產的實際價值確定,保險費在30‰至25‰不等。有些公司的保險條款承諾在五年期滿不發生意外的情況下,返還保費本金。
重大疾病險:在保險期限內,投保人若發生心梗、癌症、腎衰、癱瘓、中風等疾病或須進行器官移植或心髒手術時,可享受保險。保險金額可達數萬元,保費可一次付清或在10至20年內分期支付,這一險種特別適合那些無公費醫療的人。
附加住院醫療險:投保後,無論投保人患何種疾患住院治療,可獲得60%-90%的賠付。一年保費按不同年齡在2.2%-3.6%不等。
意外傷害和附加意外傷害醫療險:特別適合從事危險職業的人。其保費在3‰至9‰不等,保險金按傷害的程度給付,與住院醫療險相比,可全額給付。以上三種險還可複合投保。
遞增養老金險:特別適合無養老金的人。投保時,先約定領取年金的年齡,到時可每月返還一定數目的養老金。
終身險:參加這種保險後,按規定如投保人60歲時仍健在,按保險全額給付一筆祝福金,同時返還保費的利息;如60歲後投保人去世,則全額給付,並將生前保費返還;如投保人60歲前去世,則家人可得雙倍保額的賠償,並獲得積累下來的保費和利息。
在介紹了國內開辦的險種後,應該再提一下購買保險的原則:即夠用即止。超額買保險,不僅沒必要,還是一種浪費。在國外,有一個簡單的原則,可以提供大家參考,即“人身壽險的保費負擔,以不超過收入的10%為原則”。當然,由於國外與國內的家庭背景出入較大,一般建議大家在買保險時,先結合自己的情況與保險業務員深入討論,然後做出最後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