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庭院深深深幾許——走進佛寺
1.佛與佛的故事
公元前6--前5世紀,古代印度有一個迦毗羅衛今尼泊爾南部提羅拉科特附近王國,國王叫淨飯王,夫人叫摩耶夫人。他們結婚許久卻一直沒有孩子。有一天夜裏,摩耶夫人做了一個夢,夢見一頭六牙白象馱著一個人從右肋撞入她的腹中。醒來以後,她覺得很奇怪。不久,夫人就懷孕了。國王非常高興,精心地嗬護她。按照當時的習俗,婦女生產時必須回娘家,所以,待到臨產的時候,摩耶夫人便起程回自己的父母家去。半路上,突然一陣劇烈的腹痛襲來,她知道孩子要出生了。摩耶夫人走進路旁的無憂樹林,雙手抓住了樹幹。這時,奇跡發生了,一個漂亮而健康的男兒從她的右肋下出生了!天空飄飄灑灑降下芬芳的花雨為他沐浴。他在花雨中邁出了人生的第一步,第二步……就這樣一直走了七步,每走一步,他的腳下便生出一朵潔白的蓮花。
然後,他站在那裏,伸出右手指著天空,左手指著大地,大聲地說:天上地下,唯我獨尊。人們都被這情景震撼了。
摩耶夫人帶著孩子回到王宮,國王為王子舉行了盛大的慶祝會。會間,有一位老者預言王子將來不會繼承王位,而要出家。國王聽了大驚。從此,他瞞著王子,將王子與外麵的世界隔離起來。他為王子挑選年青俊美的青年男女作為侍從,將王宮變成一個樂園,讓娛樂和快樂整日陪伴著王子。
就這樣,王子漸漸地長大了,國王為他娶了妻子,他們夫婦還有了自己的孩子。王子始終不知道在自己的宮廷外麵,還有另外一個世界。
有一天,王子坐著花車遊玩,人們都向他歡呼。當走到東城門時,突然,在擁擠的人群中,王子看見了一張從未見過的臉,那是一張老人的臉,布滿了皺紋。王子非常吃驚,於是他向南門走去。沒想到一個被病痛折磨得痛苦不堪的病人正在那裏呻吟,嚇得王子急忙往西門跑。但是,西門正在為一位死者舉行葬禮。他繼續向北門跑,這時,他看見了一位悠然飄灑、儀表莊重的僧人。這一天,他看見了人們衰老、病痛和死亡的不同的狀態,感到震驚,不知道這是為什麼。於是,他下定決心離開家門去尋求解脫這些苦惱的辦法。國王知道了他的打算,為了防止王子出走,他派士兵將城門把守起來。夜裏,王子趁士兵睡覺時,悄悄騎著白馬逾城而走。從此離開父母妻兒,開始了他的苦行生活。
王子首先來到苦修林中修煉苦行,整日不吃、不喝、不睡,漸漸變成了皮包骨頭的樣子,但還是一無所獲。於是,他來到尼連河邊,洗去了往日的塵垢,昏倒在那裏。這時,一位女子為他送來了乳糜,喂他喝了下去。他蘇醒過來,謝了女子,重新開始尋找解脫的辦法。
王子來到一棵巨大的菩提樹下打坐,沉思冥想了七天七夜,戰勝了風雨、魔王、魔女、魔軍,終於悟出了“四諦”、“十二因緣”的道理,獲得了覺悟,成了佛。當時他僅有35歲。為了讓更多的人了解自己的感悟,王子首先在波羅奈城的鹿野苑為跟隨他的弟子講述這些理論。這一活動,佛教史上稱為“初轉法輪”。此後,跟隨他的人漸漸多起來,不僅收下了五百弟子其中著名的有十大弟子,還組成了佛教的僧團,並奠定了佛教的基本教義。他的名聲越來越大,被尊稱為“釋迦牟尼”,意思是“釋迦族的尊者”;或被尊稱為“佛”,意思是“覺者”、“獲得覺悟的人”。
這些頗具傳奇性的記載,常常使佛經故事讀起來引人入勝。在佛教雕刻和繪畫等藝術作品中,這一係列的故事情節就像一幅幅活動的連環畫,更是常常被淋漓盡致地雕刻在石窟中、佛教器物上,或被繪製在寺院的牆壁上。曆史也就這樣被記錄出來。
事實上,佛教的產生是與當時的社會曆史條件相關聯的。公元前6~前5世紀,相當於中國的春秋時代,印度大地上出現了一些以城市為中心而建立起來的城邦國家。這些國家實行嚴格的種姓製度,把人分為四等,包括婆羅門祭司、刹帝利武士、軍事貴族、吠舍農民、手工業者和商人與首陀羅雇傭勞動者、奴隸、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婆羅門居於當時的統治地位。各種姓的社會地位、權利、生活方式等都有明文規定,不能隨意超越。而且,在婆羅門教所信奉的法典《吠陀》中還大肆宣揚這種等級製度是神的意誌的體現,因為造物神“梵天”是用口創造出婆羅門的,用肩和手創造出刹帝利,用膝蓋創造出吠舍,用腳創造出首陀羅。隻有前三個種姓可以在死後再次轉生為人,他們有權閱讀《吠陀》經典;而首陀羅則隻有一次生命,無權閱讀《吠陀》經典。人們必須嚴格遵守種姓法規,才能夠轉世為較高一等種姓,並能最後歸於宇宙的最高主宰——梵。隨著社會的發展,農業的地位提高,祭司的地位下降,婆羅門的地位也隨之動搖;由於各城邦國間連年不斷的戰爭,刹帝利的地位逐漸提高起來;吠舍階層的一部分人淪為奴隸,另一部分人則成為工商業奴隸主或社會的占有者,隨著他們在經濟上的富有,進而要求相應的社會地位;首陀羅處於社會的最底層,他們不斷進行反抗。這樣,印度的社會便動蕩不安起來。佛教正是在這種形勢下產生的。
麵對著社會上日益尖銳的政治、經濟問題,在思想領域也形成了兩種主要思潮:一是傳統的婆羅門教及其支脈,一是反婆羅門教的各派別,統稱為“沙門”,主要包括順世論、佛教、耆那教、生活派和不可知論。雖然有這麼多的沙門派別,但他們的共同點都在於否認《吠陀》經典的權威,反對婆羅門的特權統治。
佛教是沙門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派別,它針對婆羅門教主張的《吠陀》天啟、祭祀萬能、婆羅門至上的三大綱領,提出了自己的綱領:不承認《吠陀》的經典地位,宣傳人人都可入教,不主張祭祀,並認為不需要祭司的引導,人人都可靠自己的修行達到不生不滅的涅盤境界,隻要樂善好施,就可獲得幸福和升入天堂。它還針對婆羅門教主張婆羅門為最高種姓,提出眾生平等的主張,反對特權統治,因而受到除婆羅門外的其他一切種姓的擁護。
佛教的基本教義是在闡述“苦”、“空”二字,集中體現在“四諦說”、“十二因緣”、“三法印”和因果報應、輪回說的理論中。
所謂“四諦”也叫四聖諦,是指四條真實不虛的真理,包括苦、集、滅和道諦。這就是釋迦牟尼得道後,在鹿野苑為僑陳如等五人初轉法輪時所講述的道理。
苦諦是講現實人生中所存在的種種痛苦現象。最基本的有八苦: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五取蘊五盛陰。前四苦本來是不可避免的自然規律,但人們往往意識不到,總是千方百計地找尋各種方法以求長生不老,由此而產生種種痛苦。後三種苦是人與人間的社會關係造成的,仇人總相見,相愛、相好卻不能守在一起,需要的東西偏偏得不到,由此造成種種痛苦。但這諸種痛苦的原因卻是“五取蘊”,也就是五盛陰苦。五蘊是指構成人的五種成分:色物質、受感情、感覺、想理性活動、行意誌活動、識統一前四種成分的意識,他們與“取”即一種固執的力量聯結在一起的時候,就會產生種種貪欲。因此就產生了苦。
集諦講造成痛苦的原因或根據,也就是人本身所具有的“業”與“感”。一切眾生貪嗔愚癡的行動,造成了善惡行為的業因,這種業因能感召將來的生死苦果。
滅諦是指苦的消滅,這是佛教修行所要達到的最高目標,也就是所謂無苦的涅盤境界。
道諦是指出達到涅盤境界的道路,即必須遵循的佛教理論和方法。
十二因緣說是佛教認識世界的哲學基礎。佛教認為世界上的一切都處於因果聯係之中,都因一定條件而產生變化,但各種條件的形成卻是偶然的,一切事物的現象也都是由偶然的條件湊合而產生的,世界上並沒有永恒不變的東西,一切都是變幻無常的。既然一切都變幻無常,當然也就一切皆空。這就是佛教的緣起說。十二因緣說就是通過這種緣起說來解釋社會的人生現象。它把人生劃分為十二個環節:無名、行、識、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它們的相互因果聯係是:對佛理的無知無名,引起人們世俗的意誌活動行,由意誌引起精神統一體的“識”。識由名、色兩部分組成,名指精神,色指肉體,有了精神和肉體,就有了眼、耳、鼻、舌、身、意心等六種感覺器官六處,有了感覺器官就引起了對外界事物的接觸觸,由觸而生感受受,由感受引起貪愛愛,有了貪愛就有了對外界事物的追求取,由取引起了各種思想行為,這些思想行為是能產生未來果的善惡業,故名為“有”。由以上的愛、取、有所生起的迷惑和所造的善惡業,必然產生果報,從而導致來世的再生生。有了生就必然有老、死。這十二個環節,輾轉感果,所以稱為因,同時又互為條件,所以稱為緣,合稱十二因緣。佛教認為人們若要解脫人生的痛苦,首先應從去貪愛著手,不要追求變幻無常的東西。
三法印是佛教針對人生的“無常”、“無我”而提出的三個命題。首先是“諸行無常”,認為世間一切變化物都是變幻無常的,沒有永恒的事物;其次是“諸法無我”,世間一切事物都是因緣和合而成的,沒有起主宰作用的實體、我或靈魂;第三是“涅盤寂靜”,個人應該遠離煩惱、解脫生死,進入超脫生死輪回的涅盤境界。
釋迦牟尼在初轉法輪之後,傳教活動逐漸頻繁起來,在當時印度眾多的城邦國家中,他不斷地從一個國家到另一個國家。在曆時40年的傳教生涯中,他走遍了摩揭陀、拘薩羅、拔沙三個王國以及其他更遠的地區。佛教初傳時,得到摩揭陀國頻婆娑多及其子阿闍世王的大力支持,後來,又贏得了拘薩羅國波斯匿王的皈依,勢力漸漸擴大起來。尤其到了摩揭陀國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時代約前273-前32年,阿育王用武力征服了周圍的許多國家,建立了印度曆史上第一個幅員遼闊的統一國家,佛教也隨著阿育王的勝利,得到了極大的發展。阿育王南征羯陵伽國時,殺害了十萬人,但他感到僅僅依靠殺伐是不行的,還要依靠佛法來征服人心。
因此,他便在帝國境內宣布佛教為國教,開鑿岩壁,或樹立石柱,上麵刊刻詔令,宣傳和推廣佛教。他還特地召集佛教高僧在華氏城舉行結集,編纂、整理了佛教經典的經藏、律藏和論藏三藏,以期解決佛教各派的爭端,更好地推廣佛教。與此同時,他不斷派人到鄰國去宣傳佛教,使佛教的傳播超出了印度國界,遠及今日的斯裏蘭卡、緬甸、巴基斯坦、馬來半島、敘利亞、埃及等國家。
此後,到貴霜王朝時期,迦膩色迦王在中亞西亞建立了一個龐大的帝國,他效法阿育王,在征服別國時,提出的首要條件是讓他們必須信奉佛教。當他在揭陀羅定都後,立即建造了大廟和佛塔,如號稱百丈浮屠的“雀離大塔”就是由他建造的。他還開始雕刻佛像、菩薩像,形成了世界著名的犍陀羅藝術,開創了佛雕藝術的先例,對後世的佛像崇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釋迦牟尼去世後,約在公元1世紀時,佛教分化成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兩大派別。所謂“乘”即是“乘載”或“道路”之意,大乘是大道,小乘是小道。意思是將眾生從生死此岸運載到歡樂無憂的彼岸,也就是涅盤境界。
大乘與小乘的區別主要在四個方麵:首先,小乘把釋迦牟尼看成人,小乘之“佛”專指釋迦牟尼;而大乘則把他絕對神化,認為佛是全智全能、先知先覺、大慈大悲、法力無邊的最高人格神,有許多化身,如二身、三身以至十身。其所言的“佛”泛指能“自覺”、“覺他”、“覺行圓滿”者,不僅指釋迦牟尼,而且還包括了三世十方的無數佛,如過去七佛、燃燈佛、未來的彌勒佛等。
其次,小乘主張“我空法有”,否認實有的我體,承認客觀物質世界的存在;而大乘主張“我法兩空”。
第三,小乘追求個人的自我解脫,主張修戒、定、慧三學意即通過持守戒律、修習禪定而獲得智慧和八正道,以斷除自己的一切煩惱、超脫生死,成就阿羅漢果位為最高目標;大乘則認為沒有眾生的解脫就沒有個人的真正解脫,主張普渡眾生。在修行上偏重於“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和“四攝”布施、愛語——對眾生以慈愛的語言和態度加以勸慰,利行——做利於眾生的事,同事——與眾生同處,隨機教化的菩薩行。
最後,小乘認為要實現修行的理想就必須出家;大乘則認為出家、居家均可。
佛教發展到7世紀後,大乘佛教的一些派別同婆羅門教混合,形成了一個新的教派——密教,從此佛教便漸漸在印度衰落了。到13世紀,伊斯蘭教從中東地區傳入印度,大量的佛教僧侶被殺,眾多的佛寺及佛教文物遭到毀滅,使本來已經衰落的佛教又遭到了致命的打擊,更加一蹶不振。此後,經過漫長的時期,佛教才從斯裏蘭卡返回印度,重新得到複興。
2.古老的佛寺雛形——精舍與支提
佛寺是佛教僧侶進行宗教修習、舉行宗教儀式以及生活居住的場所。在梵文中稱為“僧伽藍”或“僧伽羅摩”,意思是“眾園”,即僧眾共同居住的園林。“寺”在中國最早並不為佛教所專有。先秦時代是對宦者居所的一種稱呼。到了漢代,它的意義完全改變了,一般的官署、官舍建築全部被稱為“寺”,如政府機構中,負責掌管各國使節往來的外交事務部門被稱為鴻臚寺等。以“寺”來特指佛教寺院則是在東漢明帝時期。早期的佛教史籍中,由於各譯經者的不同,出現了許多不同的名稱,如:僧院、僧園、阿蘭若、蘭若、招提、精舍等。隨著佛教的發展,漸漸又有了一些別稱,“叢林”即為其一,大概是由於佛寺中眾多的僧人聚集在一起念經修道,就好像樹木叢集為林一樣的緣故吧。由於女性出家者的出現,受中國男女有別思想的影響,本來是僧尼們修行所用的“庵”或“庵室”、“庵寺”,也漸漸成了尼姑們專用的修行場所了。更通俗的稱呼大概應當算是“寺院”了。稱佛寺為寺院的原因是因為中國的佛寺在建築風格及特點上都是典型的中國院落式的,每一進佛寺都包括大大小小的幾進院落,與中國的宮殿、官署、民宅並沒有多大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