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庭院深深深幾許——走進佛寺(2 / 3)

佛教史上最早的佛寺建築在古代印度的兩個城邦國家中,被稱為“竹林精舍”和“祗園精舍”。它們是佛教寺院的開端。

據佛經記載,佛陀在世時,摩揭陀國的首都王舍城有一座很大的竹園,為富豪迦蘭陀所有。迦蘭陀本已將竹園獻給了“外道”佛教以外的派別,但是在聽了釋迦牟尼佛的傳道之後,便改信了佛教,轉而將竹園獻給了佛。摩揭陀的國王頻婆沙羅又在竹園中建立房舍供佛陀及其弟子們居住,被稱為“竹林精舍”,或稱為“迦蘭陀竹園”。是印度僧園之始。

後來,在舍衛國在今印度西北部拉普地河南岸另有一位叫須達多的長者,因樂善好施,常以財物周濟孤獨貧困者,故而得名“給孤獨”。他本事外道,並不事佛,一次因偶爾聽了釋迦牟尼佛的講道,頓覺心開意解,善根發現,證得初果,遂誠請佛光顧舍衛國講道。佛接受了給孤獨長者的邀請,前往舍衛國說法。長者為了迎接佛的到來,以重金議購王子祗陀在舍衛城南的花園,想造一座精舍供佛說法時使用。王子開玩笑要求他以金磚鋪地為代價,長者果然按王子的要求辦了。王子非常感動,也想作一功德,遂將園中地麵出售給了長者,而將園中樹木奉獻給了釋迦牟尼佛。因此,精舍修成後,便以長者和王子的名字來共同命名,稱為“祗樹給孤獨園”。他二人以後在佛教中還與波斯匿王一起被作為守護寺廟的伽藍神,加以崇奉。釋迦牟尼佛在祗樹給孤獨園中說法並居住了25年。唐代玄奘法師去印度時,精舍已毀。

精舍的形製一般都是以佛塔和佛殿為中心,僧房環繞在其四周,為四方式的宮塔建築。這種形製對中國早期佛寺中出現的廊院式建築形式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如漢地第一座寺院白馬寺“為四方式,凡宮塔製度猶依天竺舊狀,而重構之”。“宮塔製度”包括“宮”和“塔”兩部分,宮是中國式的宮殿,塔是印度的窣堵波。意思是墓葬,是埋葬佛的遺骨或遺物的地方。塔傳入中國後,成為供奉佛像的地方,故又稱為佛塔。中國西陲3-4世紀的伊循米蘭古寺遺址、龜茲雀離大寺、阿奢理貳大寺遺址、晉高昌西克普古寺遺址、唐於闐丹丹烏裏克小寺遺址等,主體也都是四方宮塔式。北魏楊衒之所著《洛陽伽藍記》對永寧寺的記述更將這一形製作了詳細描述,說永寧寺是熙平元年516靈太後胡氏命令修建的,寺中有一座九層的塔,塔的北麵有一座佛殿,形狀就象皇宮中的太極殿。全寺有僧房樓觀一千多間,寺的四周有廊房圍牆環繞,四麵還各開有一門。雖然這種廊院式形製的寺院建築由於受到中國傳統建築格局的影響,在中國佛寺發展史上僅僅存在了很短的時間,而且至今已經蕩然無存了,但它畢竟代表了中國佛寺發展的一個原始階段,並且還傳入了日本,日本的飛鳥寺和天王寺就是仿造這一形製而建造的,建造年代相當於我國的南北朝時期。漢唐時代,蔥嶺以東至敦煌以西地區,宮塔式始終是佛寺形製的主流,天竺佛寺的這種形製對中國西陲的影響較中原地區為甚。

另一種在古印度與佛寺建築相關的建築是“支提”,或譯為“製底”,它本是最早的佛塔形式,但與埋藏佛舍利、佛骨等的塔所不同的是,它的內部並無舍利,常常鑿窟而建,塔在窟的後部,塔前有一個較大的集會禮佛的場地,被稱作廟,即所謂的塔廟。傳入中國後,發展成為中國的石窟寺。但是中國的石窟很小,沒有了集會的地方,而是在洞窟的前麵或旁邊另建寺院,作為僧尼居住和集會之所,原來窟內後部的塔發展成為了塔柱或中心柱,無論形式或用途都與印度的“支提”不同了。

3.中國佛寺的早期記錄

佛教傳入中國的大概時間是公元1世紀,中國佛教史上有所謂“明帝感夢求法”的說法,不論其說法是否精確,但它卻促成了佛寺在中國的傳入。史載,東漢明帝有一天小睡,夢見一神人,身穿金甲,頭頂射出白色霞光,麵帶微笑,頻頻頷首,飛在殿前。夢醒後明帝請群臣解夢,眾臣都回答不出,隻有太史傅毅稟告說:天竺國有一位得道高人,號稱為“佛”,能在空中飛行,而且身上還能發光。這一定是佛顯聖托夢於君,預示著王國一定會更加昌盛。明帝恍然大悟,高興萬分,遂決定派羽林郎中蔡愔、秦景、博士王遵等18人,前往天竺求取佛經。永平十年67,他們從大月支請到天竺僧人迦葉摩騰和竺法蘭,抄寫回佛經《四十二章經》,並帶回了佛像,存放在皇帝圖書館蘭台石室中。

佛教從此傳入了中原。明帝以貴賓之禮將迦葉摩騰與竺法蘭安置於鴻臚寺。次年,在洛陽雍門外,一座新的僧院建成,名為“白馬寺”。這時的人們並不知道他們建造的乃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座佛教寺院。白馬,是為紀念迦葉摩騰和竺法蘭以白馬為中國馱來了佛經、佛像;“寺”則完全是借用了“鴻臚寺”的稱呼。從一開始人們就將佛寺與官署建築完全等同起來了。

盡管白馬寺的出現已經標誌著佛寺在中國的正式出現,但由於這時佛教教義在中國的傳播及發展尚不完備,中國人的佛教觀念還沒有形成,人們隻是將佛與當時社會上流行的神仙方術和黃老道術等同看待,佛隻是自然界中的一個神靈而已。所以,官府隻允許為西域僧人立寺,漢人不得出家,更不用說建寺了。嚴格意義上說,這時的寺院與中國傳統意義上的祠堂很相像。《後漢書·襄楷傳》引襄楷延熹九年166奏議,批評漢桓帝在宮中立“浮屠之祠”,這是我國宮廷設置佛寺的最早記錄。東漢時丹陽郡笮融“大起浮屠,上累金盤,下為重樓,又堂閣周回,可容三千許人,作黃金塗像,衣以錦彩”,這是中國曆史上有關佛寺具體描述的最早文獻記錄。

太康元年280,晉武帝司馬炎改變漢魏隻有西域僧可立寺的政策,大力弘揚佛教,廣建佛寺。據《魏書·釋老誌》載:“西晉二京合寺一百八十所。”大規模的佛寺建造從此開始。

4.中國佛寺的基本布局

在寺院建築中,我們首先要明確的一個概念是“殿堂”,事實上,這裏包含有兩個不同的意思,殿是指供奉佛像的地方,是專供僧侶和信徒禮拜的場所;堂是供僧人日常起居、講經布道的場所。中國最早出現的佛寺布局形式是廊院式,這是仿效印度寺院的形式而來的,即每一個佛殿四周被廊院所圍繞,一個寺院可以由許多廊院組成,每個院落可以獨立存在,並有各自獨立的名稱,如觀音院、塔院、翻經院等。唐代長安的大慈恩寺在其盛時就有十幾個院落。廊院式布局的特色集中反映在院內建築的布置上,有的院內以塔為主體,有的以講堂為主體,也有的堂塔並置。從建築藝術的角度看,這種廊院式的寺院主題較為分散,而且不易建在地形複雜的地區,所以漸被縱軸式的布局所代替。至今,這種廊院式布局形式的寺院在中國已無存,僅在個別寺院布局上尚存有這種形式的某些痕跡,但日本奈良的法隆寺布局仍是典型的廊院式。

中國寺院應用最普遍的布局形式是縱軸式,佛寺的建造一般是坐北朝南,即是將各主要殿堂按照從南向北的順序,依次排列在南北中軸線上,每個殿堂前左右各置一座配殿,形成三合或四合院落。整座寺院由兩大區域組成,一是供佛區域,這裏是僧侶及信徒們進行各種法事活動的地方;二是僧侶們的生活區。保存至今的一些早期著名的佛寺,如河北正定的隆興寺,天津薊縣的獨樂寺,浙江寧波的保國寺、天童寺都是這樣的布局。

供佛區域是寺院的主體建築,各大佛殿分別為:山門殿—鍾、鼓樓—天王殿—大雄寶殿—法堂—藏經閣。

僧侶的生活區一般集中在寺院的東側,設有僧房、香積廚廚房、齋堂食堂、茶堂接待室、職事堂庫房以及廁所。

在寺院的西側則設置接待雲遊僧人的雲會堂。

中軸線上各進院落可以借助立體建築不同的造型、院落空間的狹廣以及附屬建築的不同,展現自身的變化及特色。

一些較大的寺院還可以同時擁有兩條或三條縱軸,將塔院、禪房或花園等都建在側軸上。這種佛寺布局形式在中國應用的時間最長,地域最廣,是漢化佛寺的典型形式。

無論您到哪座寺院,首先必須進門,佛寺的這道門就叫山門,青磚綠瓦壘砌出三個拱型門洞,最大的居中,兩旁是兩個較小的。按照佛教的說法,最初稱為“三門”,意即三解脫之門,象征著空門觀人法兩空、無相門觀諸法無相,本無差別和無作門觀生死可厭、不可願求。也被稱為涅盤之門。我們常說的“遁入空門”就是由此而來。後來由於中國佛教的大多數寺院都建在山林之中,“三門”便逐漸演變成了“山門”。雖然對於平原地帶的佛寺未作考慮,但是還是順其自然地沿襲了這一稱呼。惟一不同的地方是,隱藏在高山密林中的寺院可能不止一道山門,有的有兩道,甚至三道,而平原地帶的寺院卻僅有一道。山門是將世俗世界與宗教世界隔離開來的一個象征性建築。

進入山門之後,便是第一層院落,院中正麵是金剛殿。

有的寺院常常將金剛殿與山門合二為一來建造,保留中間一門,將兩旁的二門變成了不能開啟的假窗,成為一座麵闊三間的殿堂,這個殿堂既是山門,又是金剛殿,遂被稱做山門殿。更有甚者,還將金剛殿後麵的天王殿也並入了山門殿中,山門殿遂又成了天王殿。

穿過山門殿,便可以看見東西相對的兩座鍾鼓樓,居東的為鍾樓,居西的為鼓樓。早晨先敲鍾,後擊鼓;傍晚先擊鼓,後敲鍾,晨鍾暮鼓的美景便是由此而生發出來。敲鍾擊鼓的作用不僅是為了報時,而且為了作法事的時候召集僧侶。

鍾鼓樓之後的第一座大殿便是天王殿,殿正中常常供奉著雍容大肚、笑口常開的彌勒佛。在彌勒佛左右兩邊的山牆前,各供奉著兩尊天王,稱為四大天王,天王殿的名稱即由此而來。在彌勒佛像的背後,還供奉著身著鎧甲、手持寶杵、氣宇軒昂的韋馱天。他與彌勒佛呈背靠背站立,遙望著前方的大雄寶殿。

大雄寶殿是佛寺中最主要的大殿,是佛寺的中心,其中供奉著佛教信仰的最高神釋迦牟尼,因佛教徒尊稱釋迦牟尼為“大雄”,固而得名。僧侶及信徒們禮拜、瞻仰佛、舉行重大佛事活動時也是在此。這裏的建築雕梁畫棟、恢宏亮麗,莊嚴而神聖。

大雄寶殿的背後便是法堂,這一稱呼是從禪宗來的,意思是“演說佛教大法之堂”。佛教的其它宗派則稱之為“講堂”。但在陝西目前尚存的寺院中,非禪宗的寺院也有許多稱為法堂的,如陝西的大慈恩寺、大興善寺和興教寺等。寺院中講經說法、宣誓皈依或有關的集會等活動都在此舉行,其地位僅次於大雄寶殿。

法堂之後便是藏經閣,佛教的經書多被保存在此。

以上這些建在寺院中軸線上的建築是每座寺院都應有的,在有的寺院中,藏經閣也可能被建在中軸線以外,其中軸線上還建有臥佛殿,如陝西的興教寺,殿內供奉的是釋迦牟尼佛涅盤時的形象:側身而臥,一臂直伸,一臂曲撐在頭部,神態泰然而安詳。除了中軸線上的大殿外,與它們相配而組成三合院或四合院的配殿,在一些較大的寺院中都有建造,如地藏殿、伽藍殿、祖師殿、藥師殿等,另外,在某些較大的寺院中還建有羅漢堂。

5.中國佛寺中供奉的造像

實際上,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由於他反對偶像崇拜,因而其弟子及信徒們從未為他建造過任何塑像。在他去世之後的大約500多年的時間內,信徒們仍然堅守著這一規定,不以人的形象來表現佛的形象。

根據佛經的記載,釋迦牟尼佛曾經應帝釋天王之請,上忉利天宮為自己的母親摩耶夫人演說佛法。這時,憍賞彌國古代印度的一個城邦國家的優填王十分想念釋迦牟尼佛,於是便命人用一種帶有芳香味的旃檀木雕刻了一尊五尺高的釋迦牟尼佛像。而與此同時,在另一個城邦國家舍衛國中的波斯匿王也因思念釋迦牟尼佛而命人以磨金(一種帶紫色的金)造了一尊五尺高的釋出現的兩尊佛像。

但是,隨著佛教理論的傳播和發展,人們愈來愈感覺到其理論的深奧,甚至難以理解,必須以形象化的方式向信徒們傳授。漸漸地,在印度佛教的早期作品中,當人們需要表現佛的存在時,便以腳印、菩提樹等作為象征性的標誌,有時甚至用空白來表示佛所存在的空間。在當時的佛傳即釋迦牟尼佛的一生故事作品中,常常以蓮花表示佛的誕生,以菩提樹表示佛的成道,以法輪表示佛的說法,以佛塔表示佛的涅盤。

公元1世紀前後,在印度西北部地區的佛教信徒中出現了一種新的思潮,認為釋迦牟尼佛的涅盤實際上隻是其肉身的入滅,而他的法身卻仍然存在於世,僅僅以空白,或是以蓮花、菩提樹等象征物來表現是不夠的。為了使世間的信徒們常常憶念佛陀的偉大莊嚴,應當樹立佛陀法身的形象。於是,他們便以傳說中的理想帝王轉輪聖王的身體特征為依據,再加上眉間的白毫以及金光閃耀的身軀塑造了佛的形象。佛像的製作便在印度西北部興盛起來。這一地區由於受到希臘、羅馬文化的影響,因而,塑造出的佛像都具有了一種特殊的風範,被稱為犍陀羅藝術。薄衣貼體,褶紋稠密的造型便是它最突出的特點。而此時的印度中部和南部卻仍然未出現佛像。直到2世紀左右,中印度的馬土臘《大唐西域記》稱為秣菟羅地方才開始出現佛像。

隨著大乘佛教的興起,佛的數量如“恒河沙般”多的無法估算,過去、現在、未來、四方、上下都有佛,在這些佛的周圍又有無數的菩薩、弟子、羅漢、天神等。對佛像的製作、供奉和禮拜是在積累功德、廣種福田。於是,佛像的製作不再僅僅局限於雕造釋迦牟尼佛一人的形象,而是出現了各種佛像、菩薩像、天神像等多姿多彩的造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