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東漢時期佛教傳入中國後,其造像亦隨之而來。近幾年來,隨著考古工作的發展,漢代的石雕佛像時有發現。著名的有四川省樂山市麻浩崖墓享堂橫梁上所刻的一尊結跏趺坐,手施無畏印,頭頂戴有圓形頭光的佛像。從其貼體的通肩大衣和施無畏印的大手看,這是受犍陀羅佛像的影響而雕造的。另外,山東省沂南漢墓門柱頂端也有減地線刻的具有圓形頭光的佛像。江蘇省連雲港市孔望山的漢代摩崖石刻中,也有釋迦立像以及禮佛、涅盤等題材。這些造像造型都很古拙。
到魏晉十六國時期,由於許多少數民族政權的統治者都信奉佛教,所以佛教造像得到很大發展。民間和官方都有造像出現。現藏於美國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的一尊後趙建武四年338的鎏金銅佛造像就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品。但此時佛的形象已經具有了蒙古人種的特征。
在南北朝時代,隨著佛教勢力的擴大,造像之風更甚。
不僅出現了大批的石窟,而且單尊的佛龕造像也有很多。中國傳統哲學的思想也滲透到佛教造像中來。“秀骨清像”、“曹衣出水”、“褒衣博帶”就是這個時代所追求的。佛教造像也正是以這種風格出現的。完全成了中國人的形象,尤其是當時社會上士大夫的形象。佛像被中國化了。
隋唐時代,佛像中國化的進程達到高峰。甚至在雕造著名的龍門石窟大佛時,將武則天的形象與大佛聯係在一起來完成整幅作品。
經過曆代的發展,佛教造像的製作形式非常豐富,有雕像、塑像、畫像、刻像、鑄像、繡像、織像、幹漆像、脫胎像等。其質地分別有石、木、玉、牙質等。大規模的造像製作及保存有兩個集中的地方,一個是石窟寺,另一個是寺院。
寺院中供奉的造像有很多,範圍很廣,包括佛、菩薩、羅漢、力士、天王以及各種護法天神等。他們的造型多姿多彩,供奉在寺院的不同殿堂中。我們可以根據上文的佛寺布局形式,首先沿著中軸線上殿堂中供奉的造像來加以說明。
山門殿中東西山牆前相對而立著兩尊身材魁梧、怒目圓睜的造像,這就是來自印度的護法金剛。金剛是金中最剛之意,表示牢固、銳利、無堅不摧。據《大寶積經》卷八《密跡金剛力士會》載,金剛原為法意太子,曾發誓要常親近佛,當作金剛力士,善聞一切諸佛秘要密跡之事,後來他成了釋迦牟尼佛500名金剛隨從侍衛的首領,稱“密跡金剛”。山門殿內供奉的兩尊金剛,就是侍衛的代表。他們手中所持的兵器叫“金剛杵”,也叫金剛杖,是古代印度最堅固的兵器,一般用銅、鐵或硬木製成,兩端有刃頭。佛教中金剛杵變成了一種法器,它的作用也被神化了。如密宗認為金剛杵表示堅利之智,有斷煩惱、伏惡魔的威力,所以又被稱為降魔杵。
護法金剛手持金剛杵,所以又被稱為“執金剛”、“執金剛神”或“金剛手”。將他們供奉在寺院的入口處,既顯示了佛門的威嚴,又含有守衛寺院,保護佛法,防止惡魔及妖怪侵入之意。
但是,現在許多寺院山門殿中卻供奉著哼哈二將。在印度佛教中,這兩個人物是沒有的,這是受中國神話小說《封神演義》影響的結果,佛教文化與中國的本土文化就這樣又有了一個結合點。
我們已經知道在天王殿中供奉著彌勒佛、四大天王和韋馱天六尊造像,但是,他們的來曆是怎樣的呢讓我們先從彌勒佛說起吧。
我們常常稱彌勒佛為大肚彌勒,他的形象總是笑容可掬,開朗而親善,賦予樂觀而健康的姿態。
據《彌勒上生經》和《彌勒下生經》中記載,彌勒出生在古代印度的一個婆羅門家庭,後來成為釋迦牟尼佛的弟子,並精通了佛法,成了繼承釋迦牟尼佛佛位的候補佛。當釋迦牟尼佛還在世的時候,彌勒佛便提前入滅,再次降生於兜率天內院。在釋迦牟尼佛涅盤之後,經四千歲相當於人間五十六億七千萬歲後,彌勒佛將離開兜率天,下生人間,於華林園龍華樹下成佛,廣傳佛法。到那時大地將自然長出香米,樹上自然長出新衣,人類長壽而無病痛。這也是佛教一個著名的淨土世界彌勒淨土的來源。但這位彌勒佛的形象並不是我們今天在寺院中見到的樣子,中國寺院中的大肚子彌勒佛的形象是根據五代一位名契此的和尚而塑造的。
契此本是一位瘋癲和尚,常用杖挑著一個破布口袋化緣乞討,嘴裏還常常說一些讓人無法聽懂的話語。有一次,他坐在寺院前的磐石上說,自己本是未來佛轉世,現形以告知世人,但世人卻不認識他。說完後他便圓寂了。後來人們便以為他就是彌勒佛顯化,遂按照他的形像塑造出彌勒佛以供奉。再將他的破口袋加以誇張的塑造,便又有了布袋和尚之稱。甚至在他的破口袋裏又裝入了一些頑皮的小孩子,使他又得了一個送子羅漢的稱號。
與和藹的彌勒形成鮮明對照的便是環繞在他身旁的四大天王了。他們威武強悍、全副武裝的形象,使我們立刻將從彌勒佛那裏獲得的一點鬆弛之心收斂了起來。
四大天王是寺院的護衛者,儼然世俗社會中的警衛部隊。他們分別是:東方持國天王、南方增長天王、西方廣目天王和北方多聞天王。
佛經中說,世界就像一個巨大的圓盤,圓盤上有九山八海,生靈萬物都居住在上麵。圓盤的正中間有一座高山,叫須彌山,山高84000由旬由旬是印度的長度單位,1由旬等於15公裏。須彌山腰又有犍陀羅山,山有四峰,四大天王各率二十八部眾,各居一峰,各護一洲。他們守護的這四個洲就是佛教中所說的“四大部洲”。東方持國天王名毗提河,居住在黃金築成的東峰上,管轄著東勝身洲;南方增長天王名毗琉璃,居住在琉璃築成的南峰上,管轄著南瞻部洲;西方廣目天王名毗琉博叉,居住在白銀築成的西峰上,管轄著西牛貨洲;北方多聞天王名毗沙門,居住在瑪瑙造就的北峰上,管轄著北俱羅洲。
但是,四大天王的形象隨著佛教傳入中國後,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變成了身披鎧甲,全副武裝的武士形象。更由於受《封神演義》的影響,他們的印度名字全變成了中國名字,成了魔禮青、魔禮紅、魔禮海、魔禮壽,使他們成了中國商朝時鎮守佳夢關的“魔家四將”。他們戰死後,由薑子牙開榜封神,四將被派遣到西方容登天王的寶座。手中的法器也有了“四大皆空”和“風調雨順”的寓意。他們除了守護佛法之外,還兼有了護國安民的職責。人們供奉天王的目的也就寄托在這裏。
我們在寺院中見到的四大天王的形象是:東方持國天王,身白色,手持琵琶;南方增長天王,身青色,手持寶劍;西方廣目天王,身紅色,手持纏蛇;北方多聞天王,身綠色,右手持傘,左手持銀鼠。
另外,有的寺院中所塑的多聞天王手中托著一座寶塔,據佛經記載,這是釋迦牟尼佛賜予他的黃金寶塔。多聞天王是四大天王中最負盛名的,傳說唐代天寶年間742-755吐蕃兵圍困了西涼,唐明皇即請不空和尚作法,請毗沙門天救援,天王施展神威,有成群的金鼠出現咬斷了敵軍營壘中的弓弦,打敗了吐蕃兵。於是,唐明皇便命令在各州府及各營寨中建造天王的造像以供奉。從此,毗沙門天成了“軍旅之神”。而且,在一些寺院中,毗沙門天還被尊為財神,單獨供養。在藏傳佛教中,他的造型是持傘,騎獅,身色黃,手中抱鼠,鼠口中吐寶珠,喻財寶。
在彌勒佛背後,站立著一位青年武將,白臉或紅臉,頭戴盔帽,身披鎧甲,手執金剛降魔杵。他就是韋馱天,也稱韋馱、童天。他本是古印度的戰神,後來被佛教吸收為護法神。韋馱手持金剛杵的姿勢有不同的含義:如果右手持金剛杵,左手五指向上,掌心向右置胸前作合十狀,表示寺僧向來寺院中的人行問訊之禮;如果雙手合十捧金剛杵於胸前,則表示該寺院為接待寺院,為遊方僧人安排食宿;如果將金剛杵杵於地上,則表示該寺院拒不接待來人。在中國的寺院中,韋馱天的形象通常為立式,隻有江蘇如皋定慧寺中的塑像為坐式。韋馱天總是被供奉在天王殿背後,麵對著大雄寶殿。
大雄寶殿是寺院最核心的大殿,供奉著釋迦牟尼佛。大雄是釋迦牟尼佛的德號,又是佛教徒對釋迦牟尼佛的尊稱。其他的稱呼如“世尊”,更流行的則為“如來佛”。
一般來說,在大雄寶殿中隻供奉一尊釋迦牟尼佛像的為小乘佛教寺院,反之,供奉三佛、五佛的則為大乘佛教寺院。這是由兩派教義的區別所形成的差異。
三佛是指在大雄寶殿正中的位置上供奉的三尊佛,他們有時是三身佛,即法身、報身和應身;有雄是釋迦牟尼佛的德號,又是佛教徒對釋迦牟尼佛的尊稱。其他的稱呼如“世尊”,更流行的則為“如來佛”。
一般來說,在大雄寶殿中隻供奉一尊釋迦牟尼佛像的為小乘佛教寺院,反之,供奉三佛、五佛的則為大乘佛教寺院。這是由兩派教義的區別所形成的差異。
三佛是指在大雄寶殿正中的位置上供奉的三尊佛,他們有時是三身佛,即法身、報身和應身;有時則是橫三世或豎三世佛。五佛一般是在密宗的寺院中供奉,叫五方佛。
我們先來看三身佛,居中者為主尊法身佛,是佛法的體現。密宗還將他稱為“毗盧遮那佛”,意譯為光明遍照的大日,即“大日如來”。主尊的左邊是報身佛,也叫盧舍那佛,是般若智慧的體現;主尊的右邊為應身佛,即釋迦牟尼佛,是為了度脫現世眾生而顯現的形象。雖然有三身佛之說,但其實質還是釋迦牟尼佛。三尊坐像周圍一般均無其他立像,但也不排除有時會在兩側的釋迦牟尼佛及盧舍那佛旁各置一尊年長者和年青者的立像,他們二人就是佛的兩個著名的弟子,老者為迦葉,幼者為阿難。
橫三世佛是指正中娑婆世界的釋迦牟尼佛;在其左邊是東方琉璃淨土世界的教主藥師佛,常塑為吉祥坐式,左手持缽,右手持藥丸或在胸前伸右手掌向外,以食指和拇指夾一藥丸;在釋迦牟尼佛右邊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阿彌陀佛。
橫三世佛是從空間上來說的。在每一尊坐佛像旁,左右皆有兩尊立像。中間釋迦牟尼佛左右是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藥師佛左右是日光菩薩和月光菩薩,阿彌陀佛左右是觀世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
豎三世佛是從時間上來說的,包括正中主位上的釋迦牟尼佛,代表現在世;其左邊的是燃燈佛,代表過去世;其右邊是彌勒佛,代表未來世。豎三世佛隻在中間主尊佛像左右各有一立像,而另外兩尊佛像左右則沒有立像。這兩尊立像有時是迦葉和阿難,有時則是佛的另外兩個弟子,即年齡相近的目犍連和舍利弗,他們手中常常持有錫杖。
佛教的一些宗派,有時在大雄寶殿中供奉的是本宗派的佛像,如華嚴宗供奉華嚴三聖,包括正中的法身佛毗盧遮那,在其右邊的普賢菩薩和其左邊的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常手執如意,騎六牙白象;文殊菩薩則手持寶劍,騎金毛獅子。這種供奉形式,就是通常所說的一佛二菩薩的形式。在淨土宗的寺院裏,則供奉著西方三聖。中間是阿彌陀佛,二脅侍菩薩分別是:左觀音,右大勢至。
五方佛正中為大日如來,其左邊第一位是南方歡喜世界的教主寶生佛,第二位是東方香積世界的教主阿佛;其右邊第一位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阿彌陀佛,第二位是北方蓮花世界的教主微妙聲佛,也叫不空成就佛。
大雄寶殿的左右兩側有時供奉著十六或十八羅漢,有時則供奉著二十或二十四諸天像,這從塑像的數量就可以看出來。
佛像製作的高低、大小是有嚴格規定的,一般大雄寶殿中的三尊塑像,其立像的高度為5.3米,坐像高度為2.7米。還有一種是以以上尺寸的一半為準,即立像為2.7米,坐像為1.3米左右。如果有某種特殊的需要,還允許將這一尺寸擴大或縮小。
6.陝西古代佛寺的建築特色
陝西古代佛寺建築的特點完全體現了中國漢化寺院的特色,基本上采用了傳統世俗建築的庭院式格局,從留存至今的佛寺建築來看,多是磚木結構。出現了兩種獨有的類型,即宮室式佛殿和樓閣式佛殿。
宮室式佛殿一般為單層橫長方形,麵闊三、五、七或九間,與帝王宮殿或官邸大宅的主題建築相似。因為自唐代以來,“舍宅為寺”的風氣在京城長安非常流行,一些達官顯貴或佛教信徒都將自己的宅第贈給寺院,以建立功德。這種住宅式的寺院,供奉佛像的主殿是從原有宅院的前廳演變而來,而宅院的後堂也就成了僧侶們起居的地方。由於寺院中的佛像是多佛並列供養,或主要佛像與弟子、菩薩同在一殿,因此這種橫長方形的建築形式非常適用,長期成為寺院的一種通用建築形式,直至今日仍未改變。這類建築藝術表現力並不突出,其宗教特點主要通過寺院內的壁畫、塑像及各種裝飾來體現。
樓閣式佛殿是為了供奉體型高大的佛像而建造的,常常是一座高大而中空的建築物。陝西境內最具代表性的當推彬縣的大佛寺。
另外,陝西古代佛寺的另一個特色,並不在建築上,而在於寺中的名僧。寺以僧名。這在曆代的寺院曆史中都可見到,如五重寺、草堂寺、西明寺、大慈恩寺、青龍寺、大興善寺等,中國佛教史上的許多名僧都曾在這裏駐足。
陝西古代佛寺集中建造在都城長安,另有一部分建在長安周圍地區,尤其是長安以南的秦嶺山脈中。其原因不言而喻,佛教的傳入、發展以及鼎盛時期,這裏都是國家的首都,是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優越的地位影響著佛寺的建置,從而形成了佛寺群集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