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室誌》載,興福寺中有隋代所建佛院十所,殿宇恢弘壯麗。裴修撰《圭峰禪師碑》中載,禪師於會昌元年841坐滅於該寺塔院中。明萬曆年間1573-1619,在西安南城壕出土了興福寺碑,又名“鎮軍大將軍吳文碑”。開元九年721,僧人大雅集王羲之行書刻成,宦官吳文所立。碑兩側減地刻蔓草、舞人、騎獅等。出土時因碑已殘剩半截,故而也被稱為“半截碑”,殘高0.80米,寬1.03米。1949年該碑入藏西安碑林博物館。
頒證坊:
坊址在今西安市西關正街與環城西路北段之間。坊內建有:
龍興寺:位於坊南門東。本名普光寺。貞觀五年631太子承乾所立。唐太宗曾在此為太子及諸王受菩薩戒。神龍元年705,兩京及天下諸州並置中興寺,遂改此寺為中興寺。後又複改為龍興寺。
建法尼寺:位於坊十字街東。是保留下來的隋代佛寺之一見隋寺。
證空尼寺:位於坊十字街北。本為工部尚書段倫的祖廟,貞觀十七年643立為真空寺。後武則天將“真空”改為“證空”,故名。
布政坊:
坊址在今西安市環城西路南段陝西省自來水公司與新建村、解家村之間。坊內建有:
鎮國大般若寺:位於坊東南。本為蔣王惲的園地,中宗景龍三年709立為寺。睿宗景雲中710-711廢。寺址位於今西安市蓮湖區環城西路新建村。
善果寺:位於坊胡祆祠之東。寺址位於今西安市蓮湖區南小巷西安市晶體管廠東側。隋代亦立有同一名稱的寺院,但在煬帝大業七年611時廢,該寺址在唐長安城的永興坊。
法海寺:位於坊西門南部。是保留下來的隋代佛寺之一見隋寺。寺址位於今西安市蓮湖區南小巷西安市製糖廠。
濟法寺:位於坊東。是保留下來的隋代佛寺之一見隋寺。寺址位於今西安市蓮湖區西關正街西八家巷西段。
明覺尼寺:位於坊十字街東。本為隋禦史大夫裴蘊宅。
開皇中大保、河間王弘立為寺。本名顯覺寺,後因避唐中宗諱而改名為明覺尼寺。寺址位於今西安市蓮湖區三十一中。
延壽坊:
坊址在今西安市西北大學新村及其以西處。坊內建有:
懿德寺:位於坊南門西。是保留下來的隋代佛寺之一,見隋開皇六年所建慈門寺條。該寺禪院內有一重五百斤的大石臼。《曆代名畫記》載,山門西廊有靜眼所繪山水畫。寺址位於今西北工業大學體育場西北側。
光德坊:
坊址在今西安市大學南路之南至友誼西路西段之間。坊內建有:
勝光寺:位於坊西南。本為隋幽州總管燕榮之宅。隋大業元年605將豐樂坊的勝光寺遷至此處。《曆代名畫記》載,寺內有王定、楊仙喬、尹琳的畫。塔東院還有周昉所畫的水月觀音。寺址位於今西安市友誼西路西北工業大學大門內西側。
慈悲寺:位於坊十字街東。武德元年618,唐高祖為沙門曇獻所立。寺址位於今西北工業大學東部偏中。
光德寺:位於坊南門之東。原先後為尚書左仆射劉仁軌宅、尚宮柴氏宅。寺址位於今西北工業大學東南部。
延康坊:
坊址在今西安市西南太白北路西白莊東村與西村一帶。
坊內建有:
西明寺:位於坊西南。時為國家大寺。本為隋代尚書令、越國公楊素之宅。大業中,楊素之子楊玄感謀反,被誅後,其宅被沒收。據載,當年楊素在寺內的僧廚院中打了一口井,楊玄感被誅後,家人遂將金子投進了井中。以後,人們發現了這些金子,便試圖將它打撈上來。但無論怎樣打撈都一無所獲,寺眾甚感驚異,視此井為“靈井”。
唐高祖武德618-626中,寺被作為萬春公主的宅第。
貞觀627-648中,又賜給魏王泰。《佛祖統記》卷三九載,顯慶二年657,高宗為孝敬太子李弘病愈而立為寺。
它的落成被法國當代最權威的漢學家謝和耐先生稱作是唐代第二個大興建築開始的時期。宣宗大中六年852,改為福壽寺。《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十載,該寺是以天竺祗園精舍為藍本而建造的,規模達數裏,“凡有十院屋四千餘間,莊嚴之盛,雖梁之同泰、魏之永寧所不能及也”。而《佛祖統記》一書中則說:“敕建西明寺,大殿十三所,樓台廊廡四千區”。文獻中還提到了西明寺內的許多院所,如菩提院、道宣律師影堂、永忠法師古院、僧院、僧廚院等。
寺中名僧雲集。玄奘法師即是高宗皇帝親自下詔迎請入住的。律宗創始人釋道宣是該寺的上座,他在這裏完成了《廣弘明集》、《續高僧傳》、《大唐內典錄》等眾多著名的著述。釋道世的名著《法苑珠林》也是在這裏寫就的。《曆代名畫記》載,西明寺的寺額為唐玄宗時南薰殿學士劉子皋所書。西門南壁有楊庭光所繪神像兩鋪。東廊東麵第一間的《傳法者圖讚》是褚遂良所書。文人墨客也常常為西明寺詠詩作賦。白居易曾有《西明寺牡丹花時憶元九》詩。章懷太子李賢亦曾有《西明寺鍾銘》。
寺中還居住著日本的學問僧,如永忠、空海、圓珍等。
尤其是日僧道慈歸國後,天皇請他參與平城京的建造工作,他便仿照西明寺的建築形製與規模,建造了大安寺。
在“會昌法難”時,西明寺與莊嚴寺、慈恩寺、薦福寺同被詔令為上都長安僅保留的四所寺院而未遭破壞。寺址位於今西安市白廟村南。
靜法寺:位於坊東南。是保留下來的隋代佛寺之一,見隋開皇十年所建靜法寺條。《曆代名畫記》載,寺內有張孝師、範長壽的畫。寺址位於今西安市碑林區太白北路北方樂園。
崇賢坊:
坊址在今西安市西南白沙村以東西安電子科技大學一帶。坊內建有:
海覺寺:位於坊南門西。是保留下來的隋代佛寺之一,見隋開皇四年所建海覺寺條。《曆代名畫記》載,其寺額為歐陽詢所題。寺內還有王韶應、展子虔、鄭法士的畫。寺址位於今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南部。
大覺寺:位於坊十字街北。是保留下來的隋代佛寺之一,見隋開皇二年所建大覺寺條。寺址位於今西安電子科技大學西北部。
法明尼寺:位於坊西門南部。是保留下來的隋代佛寺之一,見隋開皇八年所建該寺條。至唐開元二年714,敕將坊內的慈仁尼寺並入了該寺。慈仁尼寺位於法明尼寺之西,是隋開皇三年583,大興公主的女兒出家為尼後,文帝為她所立的寺院。寺址位於今西安市雁塔區光華路五十三中東北側。
崇業尼寺:位於坊十字街東之南。本名弘業寺,唐中宗神龍元年705改今名。寺址位於今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體育場東南部。
延福坊:
坊址在今西安市西南太白南路北段及光華路南段至野狐莊一帶。坊內建有:
紀國寺:位於坊西南。是保留下來的隋代佛寺之一,見隋開皇六年586所建紀國寺條。《曆代名畫記》載,寺內有鄭法輪的畫。寺址位於今西安市雁塔區沙井村東北側。
新都寺:位於坊東南。原越王李貞宅,後為乾封縣治,後為新都公主宅,施為新都寺,寺廢後為郯王府,天寶三年744改為玉芝觀。寺址位於今西安市雁塔區野狐村。
永安坊:
坊址在今西安市南郊吉祥路西段至白家村一帶。坊內建有:
永壽寺:《曆代名畫記》載,寺山門東有吳道子所繪壁畫。本寺與永樂坊內的永壽寺同名。
敦義坊:
坊址在今西安市南郊丁家村及其以南地區。坊內建有:
福田寺:位於坊東北。是保留下來的隋代佛寺之一,建於隋開皇六年586,本名靈覺寺。見該年所建靈覺寺條。唐高祖武德初年廢。高宗乾封二年667,武後為其姊賀蘭氏複立為崇福寺。儀鳳二年677改名為福田寺。開元二年714廢。寺址位於今西安市雁塔區西安市紅旗皮鞋廠西側。
法覺尼寺:位於坊東南。建於隋。唐開元二年714並入安業坊西南的資善尼寺。寺址位於今西安市雁塔區丁家村東南側。
安定坊:
坊址在今西安市西南火燒碑西村至西斜路之間。坊內建有:
千福寺:位於坊東南。本為章懷太子李賢宅第。唐鹹亨四年673舍宅為寺。唐大中六年852改名為興元寺。《曆代名畫記》載,寺額為上官昭容所書。寺中有塔,東塔院額為高力士書。寺內置唐太宗《聖教序碑》和《楚金和尚碑》。寺址位於今西安市蓮湖區西安火車西站。
福林寺:位於坊西南。寺址原為隋代的律藏寺。唐武德元年618在永興坊置太原寺,寺名取自高祖起兵之地——太原。後將該寺移至安定坊,並於鹹亨三年672改稱福林寺。寺址位於今西安市蓮湖區西斜路與桃園路丁字路口東北側。
休祥坊:
坊址在今西安市玉祥門外勞動北路與桃園路北段之間。
1950年曾在坊遺址內出土了“大唐京師道德寺故禪師大法師之碑”,該碑高2.34米,寬0.94米,刻於唐顯慶三年658。全文37行,67字,記載了道德寺法師善惠等人在隋朝宮廷活動的情況。碑陰上部浮雕3尊佛像,下部線刻僧人善惠、玄懿及弟子的位次圖。道德寺本為此坊內的太原寺,貞觀二十三年649將崇德坊內的道德寺寺額換給了休祥坊的太原寺,故而改名。
坊內建有:
崇福寺:位於坊東北。本為侍中、觀國公楊恭仁宅。
鹹亨元年670以武後外氏故宅立為太原寺。垂拱三年687,改名魏國寺。載初元年689又改為崇福寺。寺額為武則天飛白書。寺址位於今西安市蓮湖區勞動北路西安儀表廠東北部。
萬善尼寺:位於坊東南。本在漢長安故城中,北周宣帝大象二年580置。隋開皇三年583移於此,並在此盡度周氏皇後嬪禦以下千人為尼。寺址位於今西安市蓮湖區大慶路西儀一坊北部。
昭成尼寺:位於萬善尼寺之西。隋大業元年605,元德太子為尼善惠、元懿立為慈和尼寺。唐永徽元年650,廢崇德坊之道德尼寺,將寺額和尼姑皆移於此。玄宗先天二年713,又為其母昭成順聖皇後追福,改為昭成尼寺。寺址位於今西安市蓮湖區大慶路勞動一坊北部。
金城坊:
坊址在今西安市玉祥門外桃園東路、西儀一坊至延光裏、新民西巷之間。坊內建有:
會昌寺:位於坊西南。本為隋海陵公賀若誼之宅,因唐高祖當年起兵時曾屯兵於此,故於武德元年618將之立為寺。寺址位於今西安市蓮湖區豐鎬東路延光裏。
開善尼寺:位於坊東南。是保留下來的隋代佛寺之一。寺址位於今西安市蓮湖區西關正街西新民巷。1957年曾在寺址內出土了泥塑佛、菩薩像,石雕佛、菩薩、胡人像,以及陶製小佛像、武士像等數百尊。部分造像刻有“大唐善業尼”字樣。
樂善尼寺:位於坊十字街南。本名舍衛寺。是保留下來的隋代佛寺之一,見隋開皇六年586所建樂善寺條。唐景龍元年707改為溫國寺。第二年又改為今名。寺址位於今西安市蓮湖區勞動路與團結東路丁字口西側。
醴泉坊:
坊址在今西安市西門外豐鎬路以南,草陽村以西及原西安民航機場一帶。坊內建有:
醴泉寺:位於坊十字街北。是保留下來的隋代佛寺之一,見隋開皇十二年所立該寺條。寺址位於今西安市蓮湖區原西安民航機場北部偏東。
妙勝尼寺:位於坊三洞女冠觀北。為保留下來的隋代佛寺之一,隋開皇二年582周靜帝皇後平原公主所立。寺址位於今西安市蓮湖區原西安民航機場北部偏東。
懷遠坊:
坊址在今西安市西南糜家橋新村一帶。坊內建有:
大雲經寺:位於坊東南。本名光明寺。是保留下來的隋代佛寺之一,見隋開皇四年所立光明寺條。武則天時,該寺沙門宣政向武後進奉《大雲經》,經中有女主天下的符讖,武後甚覺滿意,於是便將“光明寺”改名為“大雲經寺”,並且下令天下各州均置一所。據載,當時的大雲經寺中有寶閣,高百尺,時人謂之七寶台。寺東西兩旁各置佛塔一座,東佛塔之北又有一小佛塔,名叫三絕塔,為隋文帝時所立,因塔內有鄭法輪、田僧亮、楊契丹的畫跡,又有巧工韓伯通所塑作的佛像,故以三絕為名。寺址位於今西安市雁塔區省糧食學校南側。
功德尼寺:位於坊十字街東。本在安定坊。開皇五年585,北周宣帝之女細腰公主所立,唐武德年間618-626移於此。寺址位於今西安市雁塔區糜家橋新村。
長壽坊:
坊址在今西安市南郊糜家橋新村之南至蔣家寨、徐家莊之北一帶。坊內建有:
永泰寺:位於坊南門東。本為梁太尉、吳王蕭岑之宅。
隋開皇四年584,文帝為僧人曇延而立為延興寺。寺東院為莒公蕭琮之宅,隋亡後,遂將宅院亦舍入寺。神龍年間705-707,中宗為永泰公主追福,改名為永泰寺。寺址位於今西安市雁塔區蔣家寨東側。
大法寺:位於坊北門東。本名弘法寺,武德年間,光祿大夫李安遠所立。神龍元年705改今名。寺址位於今西安市雁塔區徐家莊西北側。
崇義寺:位於坊十字街西。本為隋延陵公於銓之宅,武德二年619,桂陽公主為駙馬都尉趙慈景立為寺。寺址位於今西安市雁塔區蔣家寨北側。嘉會坊:
坊址在今西安市南郊蔣家寨、徐家莊及其以南地區。坊內建有:
褒義寺:位於坊西南。本為隋太保吳武公尉遲剛之宅。
尉遲剛之兄尉遲迥曾於隋舊都城中置妙象寺,文帝遷都大興城後,尉遲剛舍宅為寺,名褒義寺,寺中的建材均取自原建的妙象寺。據《曆代名畫記》載,寺中有盧棱迦、杜景祥、王元之的畫。寺址位於今西安市雁塔區甘家寨東北側。
靈安寺:位於坊十字街西之北。武德三年620,唐高祖為死於隋大業十年614的衛懷王玄霸而立。寺址位於今西安市雁塔區蔣家寨南側。
永平坊:
坊址在今西安市南郊沙井村及其以西地區。坊內建有:
宣化尼寺:位於坊東門北。是從豐安坊遷移至此的一座隋寺,見前文豐安坊該寺條。寺址位於今西安市雁塔區沙井村東部偏北。
修真坊:
坊址在今西安市西北任家口村一帶。坊內建有:
積善寺:是保留下來的隋代佛寺之一。唐武德年間遷往義寧坊。
普寧坊:
坊址在今西安市西任家口村與大土門之間。坊內建有:
靈化寺:位於坊十字街東。是保留下來的隋代佛寺之一,見隋開皇五年585所立靈化寺條。
義寧坊:
坊址在今西安市西郊桃園西路至豐鎬東路西段之間,大土門至桃園路之間地區。坊內建有:
化度寺:位於坊南門東。本名真寂寺。是保留下來的隋代佛寺之一,見隋開皇三年583所立真寂寺條。敬宗為該寺賜有金字寺額“化度經院”。大中六年852改為崇福寺。
據《曆代名畫記》載,寺中藏有楊庭光、楊仙喬的畫。寺中專設有無盡藏院。武則天曾將該寺中所藏的無盡藏移往東都洛陽的福先寺,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無盡藏亦漸衰廢,遂又將之遷回長安,重又置於化度寺中。至開元九年721,將所存留下來的無盡藏分散給長安諸寺收藏,無盡藏從此逐漸滅絕。
積善尼寺:位於坊西北隅。是保留下來的隋代佛寺之一,見隋開皇十二年592所立該寺條。
居德坊:
坊址在今西安市西豐鎬東路西段以南土門以西至原西安民航機場地區。坊內建有:
先天寺:位於坊東南,本名寶國寺。隋開皇三年583,文帝敕令在居德坊和隆慶坊分別建立了寶昌、禪林兩寺,東西相對,時人稱之為縣寺。唐玄宗先天元年712,改寶昌寺為先天寺。
普集寺:位於坊西北隅,是保留下來的隋代佛寺之一,見隋開皇七年587所立該寺條。
奉恩寺:位於坊南門西。本為尉遲樂將軍的宅第,神龍二年706立為寺,大中六年852改為興福寺。
群賢坊:
坊址在今西安市西郊李家莊和桃園新村以東原西安民航機場地區。坊內建有:
真心尼寺:位於坊東門南。是保留下來的隋代佛寺之一,見隋開皇八年588所立該寺條。寺址位於今原西安民航機場南部。
真化尼寺:位於坊十字街東。隋開皇十年590,冀州刺史馮臘舍宅而立。武則天將之改名為光化寺。神龍元年705又重恢複原名。寺址位於今原西安民航機場西南部。
懷德坊:
坊址在今西安市西郊西桃園及其以南地區。1977年,在坊內遺址中的灃惠南路李家莊村出土了鎏金銅八角座觀音像、六角座觀音像和執佛塵觀音像各1尊。
坊內建有:
羅漢寺:位於坊西南。是保留下來的隋代佛寺之一,見隋開皇六年586所立該寺條。寺址位於今西安市雁塔區新桃園北側。
辯才寺:位於坊十字街西。是保留下來的隋代佛寺之一,見隋開皇十年590所立該寺條。寺址位於今西安市雁塔區西桃園西側。
慧日寺:位於坊東門北。是保留下來的隋代佛寺之一,見隋開皇六年586所立該寺條。貞觀三年629,沙門道曾在寺內建立了一座佛塔,高150尺。寺址位於今西安市雁塔區西桃園。
弘光寺:創立年代不詳。
崇化坊:
坊址在今西安市西南郊趙家坡村及其以北地區。坊內建有:
經行寺:位於坊東門北。是保留下來的隋代佛寺之一,見隋開皇十年590所立該寺條。唐大中六年852改稱龍興寺。寺址位於今西安市雁塔區趙家坡東北側。
靜樂尼寺:位於坊西南。建於隋開皇六年。是保留下來的隋代佛寺之一。寺址位於今西安市雁塔區陳家莊東北側。
永陽坊:
坊址在今西安市西南木塔寨村周圍。坊內建有:
大莊嚴寺:是保留下來的隋代佛寺之一,見隋仁壽二年602所立禪定寺條。唐初該寺已經發展成為當時全國境內最恢弘的佛寺了。大中六年852改名為聖壽寺。《曆代名畫記》載,寺內有盧棱伽、尹琳的畫。寺址位於今西安市雁塔區木塔寺苗圃及其南至木塔寨東部中區範圍內。
大總持寺:是保留下來的隋代佛寺之一,見隋大業元年607所立該寺條。唐武德元年618改為今名。寺中常貢梨花蜜。《曆代名畫記》載,寺內有孫尚子、吳道子、尹琳、李昌的畫。寺址位於今西安市雁塔區木塔寨西部北區及其西北農田範圍內。
另外,在長安城的通化門外,也有一座非常有名的佛寺,即章敬寺。這裏本來是賞賜給大宦官魚朝恩的莊園。唐大曆二年767,魚朝恩為了給代宗的母親章敬太後修薦冥福,將這座莊園捐獻出來做了寺院,寺名也因此而來。為了建造這座寺院,魚朝恩奏請將曲江廳館、華清宮樓觀,以及一些被沒收的將相宅院都進行了拆除。將拆下來的木材用於寺院的建設。寺院共建了48座院落,擁有房舍4130多間,耗費了上萬的銀兩。建成後的第二年,代宗親自前往該寺,在那裏進行剃度僧尼的活動,共度僧尼千人。貞元二年786,唐德宗下詔,每到前朝忌日都要在章敬寺中舉行佛事活動。貞元七年791,德宗與皇太子及群臣又親臨寺中賦詩唱和。但唐以後,寺院漸毀。明代又在寺院中建了一塔。直至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重修,更名為萬壽寺。同治初年被毀。光緒二十五年1899再度重修。今寺院已完全不存,隻有塔還在,稱為萬壽寺塔,高22.3米,位於今西安市新城區萬壽中路西側。
以上所列的佛寺都是唐代長安城內較為有名的寺院,並具有一定的規模。除此之外,還有一些佛經坊、小佛堂、蘭若等。
4.長安以外的佛寺
清源寺:寺址位於今西安市藍田縣輞川鄉白家坪村東北。寺院在唐末戰亂時被毀。寺址平麵呈長方形,南北長約270米,東西寬約120米。現存有蓮花柱礎、上馬石、繩紋手印磚、素麵筒瓦等。
空寂寺:寺址位於今西安市藍田縣厚鎮鄉東咀村西。平麵呈方形,原有唐寶應二年763大福和尚碑,今已遷入水陸庵。
崇皇寺:寺址位於今西安市高陵縣崇皇鄉崇皇村。明代重修。寺址麵積約2萬平方米。出土有唐舞女俑、素麵條磚等。並存有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重修崇皇寺碑”,碑文記載了該寺的變遷曆史。
三陽寺:寺址位於今西安市高陵縣鹿苑鎮田家村西南。
本為唐大中年間847-859所建的昭慧院,因地處涇陽、鹹陽、渭陽交界處,故而又稱三陽寺。寺已毀,僅存一塔,稱三陽寺塔。明代至今時有修葺。通高53米。
瑞光寺:寺址位於今西安市周至縣縣城西南。該寺始建於唐景龍二年708,現已不存。僅留一座方形十一級密簷式空心磚塔,高42米。因塔底層四麵各有兩朵顯著的潮濕痕跡,形似浮雲,雖大旱也不幹。世人以為奇跡,故將塔命名為八雲塔。其形製和結構與西安市內的小雁塔很相似。
大秦寺:寺址位於今西安市周至縣樓觀鎮塔峪村南。但寺現在已毀。僅存宋代八角七層樓閣式磚塔一座,稱為大秦寺塔。
石佛寺:寺址位於今西安市周至縣翠峰鄉安樂山村。
因寺內供奉一座石佛像而得名。佛像結跏趺坐,高約1.6米。現寺內所存的惟一一座磚木結構大殿是清代的建築,壁上繪有二十四孝圖及花卉壁畫。
葡萄寺:寺址位於今銅川市耀縣瑤曲鎮上劉村北的山茆上。麵積約2萬多平方米。地表殘存有一些唐代建材。
開元寺:寺址位於今寶雞市隴縣城關鄉尹家坡村。現存寺殿基址、唐代經幢及元、明碑各1通。
昭仁寺:位於今鹹陽市長武縣昭仁鎮東街。唐貞觀二年628,太宗李世民為了安撫在此地作戰陣亡的將士亡靈而建。以後曆代均有修葺,使寺院的規模越來越大。寺院坐北朝南,呈長方形。現存有大雄寶殿、六角亭和東西廂房,並有唐貞觀四年630“豳州昭仁寺碑”,北魏及隋唐造像碑、造像等。
蘊空寺:位於今渭南市華縣大明鄉唐家耗村。始建於唐。北宋時更名為雲寂院,後因蘊空法師重葬於此,故名蘊空寺。該寺在明末清初時達到全盛時期,晚清時便衰落了。
現占地麵積2800平方米,有大殿及僧舍10多間,並有蘊空法師墓塔等三座塔及清代碑石數通。
接引寺:位於今榆林地區橫山縣波羅鎮波羅村。也稱波羅寺。傳說這裏曾留下如來佛的足跡,故而建寺以供奉如來像。清雍正八年1730曾重修了該寺。寺院依崖而建,包括正殿、五佛殿、八角亭、僧舍等,共占地3800多平方米。
法雲寺:位於今榆林地區橫山縣五龍山鄉五龍山村。俗稱五龍山廟。始建於唐。
智果寺:位於今漢中市洋縣謝村鎮智果寺村。始建於唐儀鳳年間676-679,宋、元時曾重修,明萬曆十四年1586再次對寺院進行修葺並新建了一座藏經樓。使寺院成為一個具有較大規模的敕建寺院。現存元代單簷歇山頂大殿及明代三層樓閣式藏經樓及房舍20多間,占地麵積約5000平方米。寺內曾藏經卷達4187冊,其中兩千多冊為明皇室所賜,全部用綾緞裝裱護封。現這些經卷已被移往洋縣博物館保存。
牛頭寺:位於今西安市長安縣韋曲鎮少陵原勳蔭坡。寺早已毀,近年修繕了大殿。藏有唐僖宗乾符六年632所立的陀羅尼經幢,以及金大定九年1169所立“守護法藏戒文碑”。寺東為杜工部祠。
淨業寺:位於今西安市長安區豐峪口內後安山上,屬秦嶺終南山脈。寺始建於隋581-618,全盛於唐。唐貞觀十六年642,高僧道宣入寺創設戒壇,弘揚戒律。使這裏成為佛教律宗三派之一的南山宗的發祥地,道宣遂被稱為南山律師。據《宋高僧傳》卷十四記載,道宣俗姓錢,潤州丹徒今屬江蘇人。曾受玄奘法師之邀,為長安西明寺上座,奉詔參加譯經,負責潤文。其著述有100多卷一說有220卷。現寺內有道宣律師舍利塔,並有大殿、配殿及僧房等建築。
隋唐時代的許多佛寺不僅在當時聲名遠揚下一章將詳細記述,對社會文化產生著深遠的影響,而且組成了中國文化史,尤其是中國佛教史不可分割的一個部分而源遠流長。隋唐以後,中國曆史在動蕩中飄搖了無數個歲月,偶而有幾座寶刹出現在三秦大地上,如五代時建造的重雲寺、清涼寺、興國寺等。
3.宋元明清時期的佛寺
這個時期陝西佛寺的建造與隋唐時代相比,具有兩個特點:首先,此時所創建的佛寺,不僅規模小,而且數量不多;其次,大部分的精力主要集中在對前代遺留下來的佛寺的維修及重建上。從《西安府誌》卷五的記載中,我們可以了解一斑。
宋代的佛寺共記載了14所,包括:羅漢寺、二龍寺、廣教寺、竹林寺、隆昌寺、莊嚴寺、慶安尼寺、永福寺、崇仁寺、法相寺、中興寺、慧照寺、靈台寺、八龍院寺等。
元、明兩代創建與重修的佛寺共記載了60所,包括:
普門寺、龍定寺、西開福寺、圓通寺、慧濟寺、丈八寺、中原寺、玉山寺、彌陀寺、壽峰寺、竹林寺、圓覺寺、豐德寺重修、金佛寺、逍遙寺、清修寺、元通寺、總持寺、蓮池寺、洪濟寺、普光寺、天會寺、崇興寺、真相寺、龍泉寺、白龍寺、金佛寺重修、白馬寺、興國寺、白雲寺重修、建福寺、洪覺寺、廣福寺、大圓寺、花原寺重修、元武寺重修、崇法寺、祝國寺、裏峪寺重修、文塔寺、洪覺寺另一處、文峰寺、金山寺、法相寺重修、保寧寺、迎祥寺、開元寺、大覺寺、龍興寺、元靈寺、聖佛寺、大雲寺、保安寺、澄心寺、文明寺、靈喜寺、應喜寺重修、羅漢寺重修、三峰寺重修、興隆寺重修。
清代建造和修葺的重要佛寺共記載了46所,分別是:
廣仁寺、萬清寺、名相寺、睡佛殿、護國寺、喜善寺、普明寺、白虎寺、聖壽寺、豐盈寺、玉山寺修葺、林泉寺修葺、義和寺修葺、空寂寺修葺、石佛寺修葺、興國寺修葺、積慶寺、清涼寺修葺、瑞蓮寺修葺、香積寺修葺、慈濟寺、龍泉寺和超覺寺重修、智勝寺、安樂寺、太和寺、開福寺、重興寺、清涼寺和雷平寺均為修葺佛寺、普濟寺、延昌寺重修、顯鍾寺、興福寺、菩薩寺、石佛寺、壽峰寺、多寶寺、保寧寺、甘泉寺、金鈴寺、崇興寺、明陰寺、秋林寺、石嚴寺、黑山寺、三門寺。
但是,該書在列舉以上佛寺的時候,有時在一座佛寺中會同時列舉與該寺地理位置相近的一個或幾個小佛寺,我們這裏未作收錄。
以下對這個時期的一些重修及新建寺院作個記錄。
木塔寺:即隋唐時的大莊嚴寺。明末被毀,僅存木塔。
清康熙年間1662-1722重修,並改為今名。占地麵積約1.5萬平方米,現存山門、東西偏殿和法堂。山門為磚券門樓,硬山灰瓦頂。法堂為磚結構樓閣,硬山頂,簷下施磚雕鬥拱。寺內遺存有原木塔基址,以及清康熙、雍正年間鄂海等人所書碑刻5通。
西五台:坐落於原唐長安城太極宮南牆上,因高低錯落得名。今址在西安市蓮湖區米園東巷。始建於清順治1644-1661初年,乾隆至民國年間曾多次重修修葺。占地麵積達1.56萬平方米。台上自東而西分別建有降龍觀音殿、五大菩薩殿、地藏菩薩殿、彌勒佛殿、十二臂觀音殿等。並藏有乾隆四十二年1777“重修五台臥佛寺碑”1通。
百塔寺:寺址位於今西安市長安區王莊鄉天子峪村。即是隋時所建的至相寺。唐代更名為百塔寺。北宋太平興國三年978改名為興教院。麵積約3萬平方米。寺址內發現有僧人墓塔遺跡,並存有“大唐靈化寺故大德智該法師之碑”等碑刻。碑文記載了隋唐大興佛教、廣修寺院、厚待上層僧侶的情況。
清蟬寺:寺址位於今西安市長安區王莽鄉清蟬寺村西。
麵積約6000平方米。存有唐代造像碑、明成化二年1466重修該寺碑刻各1通。另有名代石獅1對,石佛像1尊。
法幢寺:寺址位於今西安市長安區申店鄉瓜洲村西南。
是樊川八大寺之一。雖然經過這個時期的多次修複,但在60年代被毀。寺址平麵呈長方形,麵積約4800平方米。
普賢寺:寺址位於今西安市長安區義井鄉普賢寺村。平麵呈方形,麵積約6400平方米,尚存寺殿基址及唐貞元五年789陀羅尼經幢、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重修普賢寺碑。碑文記載了該寺的創建、曆代的修葺情況,以及清同治年間毀於火災、光緒十九年1893重修之事。
天池寺:位於今西安市長安區太乙宮鎮蛟峪村東南。因靠近仰天池而得名。始建於隋代,唐初更名為普光寺。明洪武年間1368-1398開拓禦道,將寺院擴大成為上、下兩院,殿宇、僧舍達百餘間,藏經千卷。清道光十五年1835重修。占地麵積約8400平方米。現存大殿1座,僧舍10餘間。殿內有人物、花卉壁畫。殿前立有明、清碑刻。
西林寺:位於今西安市長安區太乙宮鎮西岔村。又名大茅棚。清光緒十六年1890覺郎和尚建,民國時印光法師曾在此講經。現存大殿一座,僧舍兩間,經室一間。寺東有一個石洞,名為金牛洞。洞內原有石雕羅漢像數尊,但已在60年代時被毀。寺東南約100米處,有六角三層樓閣式覺郎禪師磚塔,高約8米。並有一方“圓覺茅庵覺郎禪師塔銘”。
溫國寺:位於今西安市長安區黃良鄉西湖村。始建於隋,唐開元十五年727立為道場,遂建塔改為今名。明弘治壬子1492、嘉靖三十三年1554至清乾隆四年1739曾五次重修。50年代尚存大殿、前殿各5間,東西廊房6間,大德進法師塔、雪穀敖禪師塔各1座。現僅存大殿,占地麵積400平方米。坐北向南。另有明代鐵獅一對,明、清“重修溫國寺碑”各1通。
興國寺:位於今西安市長安區杜曲鎮西楊萬坡村。始建於初唐,為唐三藏香火院,也是樊川八大寺之一。宋時稱延興寺,明、清時多次重修。現存大雄寶殿1座,麵闊三間,進深三間,是硬山灰瓦頂。興慶寺:位於今西安市長安區大峪鄉十裏廟村西的嘉午台山上。始建於唐開元二年714,嗣後,屢建屢毀。光緒九年1883重修。現存磚木結構大雄寶殿和西廂房,占地麵積約680平方米。
新庵寺:位於今西安市長安區大峪鄉白道峪村。為清代建築。原有建築多毀於60年代。現僅存大殿,占地麵積約240平方米。麵闊五間,進深三間,硬山灰瓦頂,五架梁,前簷施鬥拱。
彌陀寺:位於今西安市長安區五台鄉台溝口村。始建年代雖然不詳,但在明成化十五年1479重修,清嘉慶二十年1815複修。占地麵積約8250平方米。坐南朝北。現存大殿、中殿及西廂房。
豐德寺:位於今西安市長安區灤鎮豐峪口村東南1公裏。始建於唐永徽年間650-655,明永樂三年1405重修,清代又多次修葺。占地麵積約1900平方米。此寺坐北朝南,沿中軸線依次排列有前殿、韋陀殿、大殿,兩側有東西廊房。大殿麵闊五間,進深三間。寺內有經幢及清代碑刻2通。寺南塔林尚存明代殘損喇嘛塔3座。
國清寺:位於今西安市長安區王莊鄉天子峪村。原名至相寺,始建於隋或唐。現山門前的古槐仍稱“唐槐”。清光緒二十年1894重修。50年代尚有殿宇、僧舍33間。後遭破壞。1985年全麵整修,現有前殿、大殿、方丈室各3間,僧舍12間。寺院中原有清康熙年間1662-1722所建的一塔,現隻存六棱基座。寺後有一天然石洞,俗稱“裴翁洞”,相傳為唐代同平章事裴休曾與靜海禪師在此論經。
逍遙寺大殿:位於今西安市長安區郭杜鎮甫張村東。始建年代不詳,明成化十一年1475、萬曆十三年1585及清代屢有增建和重修。現僅存坐北朝南磚木結構大殿,占地麵積約有108平方米。
東嶽廟大殿:位於今西安市長安區鬥門鄉牛角村。始建於清同治年間1862-1874。現僅存磚木結構大殿一座,麵闊五間,進深三間。殿內殘留有壁畫。占地麵積216平方米。
大鍋寺:位於今西安市長安區祥峪鄉祥峪口村北。始建於清晚期。現存西配殿兩間,為土木結構。
石佛寺:寺址位於今西安市藍田縣湯峪鎮石佛寺村西南。明天順六年1462建,又名縣華寺。寺址南北長約150米,東西寬約70米。出土有明代石佛像3尊。
竹簣寺:寺址位於今西安市藍田縣大寨鄉黃溝村東北。
創建於明萬曆年間1573-1619,清代及民國時修葺。現存磚木結構前殿、大殿。並有明代磚塔基址2處。
會勝寺:寺址位於今西安市藍田縣小寨鄉寺溝村。始建於唐,明萬曆年間1573-1619重修,清代也多次修葺。現存磚木結構大殿一間,殿麵闊三間,進深兩間。內有明代泥塑佛像2尊,山牆上還殘留有壁畫。
勝會寺:寺址位於今西安市藍田縣湯峪鎮楊家溝村西南。始建於西魏,清光緒十一年1885重修,易為今名。現存大殿三間,殿前有古銀杏樹1株。1981年出土西魏大統十四年548張海珍四麵造像碑1通,碑文記載張海珍及其子捐資造碑的經過。
隆昌寺:寺址位於今西安市高陵縣姬家鄉毗沙村南。麵積約5萬平方米。始建於金代。現存明代“臨濟宗派碑”1通。1986年發現了一座僧人墓室,出土了盛有舍利子的貼金陶棺1具,以及鐵錫杖、紅陶僧人像、金代錢幣等。
靈山寺:寺址位於今西安市戶縣餘下鎮靈山寺村。始建於唐代,明正統元年1436重修,萬曆七年1579及清代多次修葺。坐北朝南,原依中軸線排列著前殿、正殿、後殿,兩側為廂房。現僅存正殿,占地麵積約250平方米。麵闊五間,進深三間,鬥拱及枋柱上施彩畫。殿內供奉青石質明代跏趺坐佛1尊。通高近5米。
龍泉寺:寺址位於今西安市戶縣天橋鄉樓上村西南。始建年代不詳,清雍正十三年1735重修。現存大殿,坐北朝南。殿前有雍正十三年1735“重修龍泉寺碑”。
天台寺:寺址位於今西安市周至縣啞柏鎮。始建年代不詳,光緒年間1875-1908重修。占地麵積約900平方米。
這是一座坐南朝北的寺院。由前殿、後殿及東西廂房組成。
殿內尚存有光緒年間所繪山水、花卉、蟲魚壁畫。
天王廟:寺址位於今西安市周至縣辛家寨鄉辛家寨村。
始建於明代,清代重修。現存有磚木結構的後殿。占地麵積約88平方米。殿內存有神化題材及花卉壁畫。
暖泉寺:寺址位於今西安市周至縣廣濟鄉南留村。始建於明代,清嘉慶十四年1809重修。占地麵積約305平方米。坐西向東。大殿為磚木結構,麵闊三間,進深二間。殿前立有嘉慶十五年1810“重修暖泉寺碑”1通。
興元寺:寺址位於今銅川市王益鄉高坪村。寺始建於隋開皇十三年593,宋、明兩代重修。現僅存塔一說為明代所建,殘高3.17米。塔頂已殘。塔身上雕刻有瑞獸、花卉圖案,以及跏趺坐佛造像。
白雀寺:寺址位於今銅川市耀縣廟灣鎮瑤玉村。始建年代不詳。清同治年間重修。現僅存有大殿,坐北朝南,麵闊三間,進深兩間,簷下施彩畫。
普濟寺:寺址位於今銅川市耀縣稠桑鄉西稠桑村。又稱普濟禪院。始建於清順治六年1649,康熙五十五年1716重修。該寺坐北朝南,中軸線上依次排列著山門、前殿、後殿,東側有配殿、廂房。均為硬山灰瓦頂。寺內存有康熙年“重修普濟禪院碑”1通。
普安寺:寺址位於今銅川市宜君縣雷塬鄉前苜蓿溝村西北。始建於明代,清代修葺。現僅存石砌窯洞1孔。洞內後壁辟有小龕,兩側均有神話傳說內容的壁畫。
道官寺:寺址位於今銅川市宜君縣五裏鎮道官村。始建年代不詳,清乾隆年間重修。占地麵積約有500平方米。原寺內有門樓、正殿等建築,多於1948年倒塌。
青龍寺:寺址位於今寶雞市寶雞縣新民鄉庵裏村。始建年代不詳,清代及民國時修葺。現存前殿、正殿及配殿,占地麵積約213平方米。前殿內繪有佛教故事及文官像等壁畫。
黑虎寺:寺址位於今寶雞市寶雞縣新民鄉大灣裏村寺溝。始建年代不詳,清道光年間重修。現存正殿,殿內繪有壁畫。
月江寺:寺址位於今寶雞市寶雞縣通洞鄉孟家塬村。始建年代不詳,清道光年間修葺。占地麵積3萬多平方米。山門、翠華門、正殿依中軸線排列,兩側為偏殿。
壽峰寺:寺址位於今寶雞市寶雞縣新街鄉官村。始建於明成化年間,清代屢有重修和修葺。占地麵積約1萬多平方米。現存五佛殿、中殿、觀音殿、老爺殿、二配殿等。並有康熙、雍正、乾隆、嘉慶年修寺碑5通及鐵鍾1口。
圓覺寺:寺址位於今寶雞市寶雞縣六川河鄉車轍村。始建年代不詳,明萬曆、清乾隆、鹹豐、光緒年間曾多次修葺。現存有正殿及東偏殿。殿內繪有山水人物故事壁畫。
延慶寺:寺址位於今寶雞市千陽縣南寨鄉南寨村。始建年代不詳,清代及民國時修葺。現僅存有磚木結構大殿一座。壁上繪製壁畫。
青龍寺:寺址位於今寶雞市隴縣東風鎮史家灣村。建於清代,民國時修葺。現僅存山門和上殿。50年代曾進行維修。
興隆寺:寺址位於今寶雞市隴縣八渡鄉秦家莊村。始建年代不詳,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和嘉慶十二年(1807)兩次重修。現存磚木結構大殿三間。
壽聖寺:寺址位於今寶雞市麟遊縣丈八鄉丈八寺村。始建及沿革不詳,清光緒十二年1886重修。現僅存一座磚木結構大殿,因其中供奉金代盧舍那鐵佛,高5米,故名盧舍那佛殿。殿前簷繪有佛本生故事彩畫。
盤龍寺:寺址位於今寶雞市岐山縣大營鄉鞏寺村。始建於明代,清乾隆四十八年1883重修,同治年間毀於兵火,光緒十七年(1891)重建。現存磚木結構大殿,麵闊三間,進深兩間。
雲積寺:寺址位於今寶雞市扶風縣新店鄉萬楊村。始建於清光緒七年1881,現存有磚木結構大殿,坐東朝西。麵闊五間,進深三間。
太白山寺院群:沿山分布數公裏的寺院或寺院遺址達20多處,皆為明清時代的建築,如下雲寺遺址、平安寺遺址、上板寺遺址、放羊寺遺址、中山寺遺址等。並有這一時期的造像,多為鐵質和木質。
武陵寺:始建於北魏,明清時期修葺。今寺已毀,僅存一塔,名武陵寺塔後永壽塔。殘高27.5米。內設旋梯可登臨。
鐵佛寺:寺址位於今鹹陽市涇陽縣崇文鄉東太平村。始建年代不詳,現僅存山門和一座八角十三層樓閣式磚塔。明萬曆十九年(1591)對山門進行了重修,清同治、光緒年間又曾進行修葺。塔又名崇文塔,高83米,建於明萬曆二十一年1593,是陝西省現存最高的古塔。
興化寺:寺址位於今鹹陽市乾縣梁村鎮中曲村。始建於明代,清代重修。現僅存有大殿一座,並有六角三層、二層樓閣式磚塔各一座。
華嚴寺:寺址位於今韓城市大墊鄉馬莊村。始建於明代,清代修葺。占地麵積約534平方米,由前殿、後殿、東西兩廡組成。
尊聖寺:寺址位於今韓城市獨泉鄉獨泉村。始建於清康熙五十年(1711)。乾隆五十一年(1786)層修葺。占地麵積約2538平方米,門樓、過殿、獻殿、寢殿沿中軸線依次排列。
普照寺:位於今韓城市咎村鄉吳村。始建於元至正十年(1350),清康熙十五年(1676)、道光三年(1823)重修。占地麵積約1700多平方米。坐北朝南,由大殿、朵殿和偏殿組成,大殿內供奉有釋迦牟尼佛及文殊、普賢菩薩及弟子迦葉、阿難彩塑雕像。由於整座寺院是沿著高聳的山坡所建造起來的,地勢較高,所以當地人也將它稱為“小布達拉”。
禪修寺:位於今渭南市華縣聖山鄉寺前頭村。始建於北宋,初名興國寺。明萬曆元年(1573)整修,改為今名。現僅存大殿。為陝西關中地區現存較早的一座木構建築。
戴興寺:位於今榆林市城區駝峰山上。始建於明正德十年(1515)。本為祠堂,後改為寺。現有五佛樓、大雄寶殿、觀音堂等建築。
萬佛樓:位於今榆林市城區南大街。始建於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民國五年1916被焚毀後重修。與其他佛寺不同的是,它是一座過街樓台式佛寺。是榆林城內一道獨特的風景。
香爐寺:位於今佳縣佳蘆鎮街東。始建於明萬曆二十八年1600以前。因寺內有一形如香爐的巨石,寺院由此得名。寺院建造在黃河西岸一個三麵淩空的絕壁上,遠遠望去,甚感奇險。寺內建有山門、石牌坊、觀音閣等。
太平寺:位於今榆林地區吳堡縣郭家溝鄉太平寺村。
始建於明成化十二年(1476)。規模較大,有玉皇樓、彌勒殿、戲樓、廂房等,現僅存彌勒殿。這裏風景優美,寺為群山環抱。
清風寺:位於今榆林地區橫山縣五龍山鄉王樹茆村。始建於明弘治八年1495。寺內建築為拱形窯洞式,建有佛殿、娘娘廟等。
中山寺:位於今延安市寶塔區。始建於明萬曆三十年(1602),清代修葺。形製為石砌窯洞,共4孔。
雲封寺:位於今延安市延川縣眼岔寺鄉眼岔寺村。始建於嘉慶元年(1796),民國時修葺。殿內殘存彩繪壁畫。
壽峰寺:位於今延安市宜川縣壽峰鄉寺裏村。始建於金大定三年(1163)。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重修。現存正殿及配殿。
風雲禪寺:位於今漢中市留壩縣青橋驛鄉蔡家坡村。始建於明萬曆初年,清同治十二年1873重修。現僅存磚木結構大雄寶殿。
良馬寺:位於今漢中市洋縣湑水鄉王豐村。始建於元中統二年(1261),為洛陽白馬寺僧人慧能所建,清鹹豐元年(1851)和同治十三年(1874)曾兩次修葺。寺內建築已大多毀壞,現存有大殿一座,為單簷歇山頂,高約12米。是漢中地區僅存的元代建築之一。
龍興寺:位於今安康市皂樹鄉廟河村龍王山頂。始建於明天順元年(1457),嘉靖二十四年(1563)重修。現存有磚木結構門樓、正殿和祖師殿等。
白雲寺:位於今安康市火石鄉謝家院子村北的天柱山上。是陝南佛教四大叢林之一。相傳最初為道觀,建於唐代。以後,佛道並行。又經明、清的擴建與重修,使這裏的規模日趨擴大,廟宇達到百餘間。現存山門、過廳、大雄寶殿、後殿、廂房等50多間,多為清代建築。寺前還有清代所建六角五層樓閣式舍利塔4座。
大古佛寺:位於今商洛地區柞水縣銀碗鄉沙坪村。始建於清中晚期,現存磚木結構正殿。麵闊三間,進深兩間。
觀音寺:位於今商洛地區柞水縣小嶺鄉小西溝村。始建於乾隆十年(1745),嘉慶十八年(1813)重修。現存土木結構大殿三間,廂房四間。
寧山寺:位於今渭南地區華縣寧山腳下。始建於宋(960-1279),1934年陝西著名名僧慈雲法師主持修建了大殿、講經堂、僧舍等建築。寺內藏有線裝大藏經和梵文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