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Curiosit:提問激發潛能
天生“Curiosit”的達·芬奇
達·芬奇是一個天生“Curiosit”的人。
在達·芬奇還小的時候,他一直是家裏的掌上明珠,他不僅漂亮、可愛,而且天分聰明,從曉事起就對周邊的世界發生濃厚的興趣,喜歡問個問什麼。比如他看著小螞蟻排著長長的隊伍在地上爬來爬去,他就會趴下去,仔細地研究一番:“這小東西是從哪兒來的?它們要到哪裏去?他們中誰是父母?誰是頭領?”好奇心使他投入到對周圍事物仔細的觀察之中,使他對一些事物細節的把握入木三分,因此在很小的時候,他就能把一些小東西塑得栩栩如生。在他才八歲的那一年,一天,他那做公證人的父親在花園裏修剪花草,忽然在藤下發現一隻用泥巴塑成的小鳥,這隻小鳥是如此的逼真,如此的神奇,以至於讓這位公證人也感到欣喜萬分,當然,這件藝術品的作者就是小小的達·芬奇,這件事後,父親逐漸發現了達·芬奇在藝術上的才能,便決定送達·芬奇去學繪畫,正是這樣一個決定,成就了一個舉世聞名的藝術家。
意大利著名建築師喬·瓦薩曾經說:“上天往往像降雨一樣賜給某些人卓越的秉賦,有時候甚至以一種神奇奧妙的方式把多方麵的才藝彙集在一個人的身上:美貌、風度、才能,這個人都應有盡有,無論從事什麼工作,別人都望塵莫及。”或許,在很多人眼裏,達·芬奇就是這麼一個幸運兒,是上天賜給了他才能。當然,我們承認達·芬奇可能具有先天的秉賦,但是根據現代的研究發現,人與人的智力差別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大,決定一個人是否成功的決定因素也不是智商,而是情商,與其說達·芬奇智商高,還不如說他情商很高:好奇心、愛問問題、對事情觀察細致入微、藝術創作上追求完美、工作上很勤奮這些才是他日後成才的重要原因。
問題源於好奇心
達·芬奇被視為近代世界男性中最完美的典型。他不僅僅是個畫家,而且在雕塑、建築、解剖、音樂等多個方麵都卓有建樹,人們評價他說:“他們至今瞠目而視,他們至今驚歎不已,一顆小小的腦袋,怎麼能夠裝下這麼多東西。”在即將走向人生盡頭時,達·芬奇曾說:“我一生一事無成,要是說有點成就的畫,那也是好奇心使之然。”好奇心使達·芬奇有著神奇的幻想力和創造力,也使他養成了凡事愛問問題的習慣,然後促使他去鑽研、探索和實踐。
好奇心會增強人們對外界信息的敏感性,對新出現的情況和新發生的變化及時作出反應,發現問題,並追根尋源,激發思考,引起探索欲望,開始創新活動。人們常常會抱怨說,我為什麼沒有遇到像蒙娜麗莎那麼美麗的模特呢?否則我也會像達·芬奇那般創造出不朽的作品;那個蘋果為什麼不落到我的頭上呢?否則我也會成為像牛頓那樣的科學家。其實,日常學習和工作中有很多蒙娜麗莎從我們身邊走過,有很多次蘋果差點就落在我們的頭上了,隻是我們都視之為理所當然,沒有用好奇的心態去研究周圍的事物或者工作,沒有像達·芬奇、牛頓那般去問個為什麼,所以在工作中,很多的機會我們沒有抓住,很多可以改進和提升的地方我們沒有做到。
問題源於好奇,許多看似偶然的發現其實都隱含著一種必然:“發現者必然具有強烈的好奇心理。缺乏好奇心,必然對外界的信息反應遲鈍,對諸多有意義的現象熟視無睹,對問題無動於衷,更枉論創造與發明。”這段話一語道破了成功的真諦:好奇心理、問題意識以及鍥而不舍的探求,是一個人獲得成功的前提。
其實,不僅創造與發明需要這種好奇心,日常的工作也需要這種好奇心與問題意識。比爾·蓋茨要求微軟員工的十大工作準則中,第一條就是:“對公司的產品有好奇心,有必要親自使用。”隻有對公司的產品有極大的好奇心,才能關注公司,了解公司的產品,並且為了改進公司產品而發揮自己的潛能。當然,在為公司作出貢獻的同時,自己的能力和價值也得到了提升。
非凡與平凡的區別
當然,很多人會說,小孩子對周邊的事情感到好奇,愛問問題不是很經常的事情嗎?我小時候也是如此啊,的確如此,很多人小時候都有愛問問題的習慣,但當年歲增大,這種習慣也就沒有了。當走向工作崗位後,很多人都習慣了按部就班的工作方式,對於自己的工作方式、工作成果從來不去探究一下,他們的潛意識裏塞滿了這些觀念:
這種方法是教科書和培訓書裏麵寫的啊,我直接用肯定沒問題的。
是經理讓我這樣做的。
我這個月已經把所有工作任務完成了。
這個顧客真麻煩,自己不好好去看產品的說明書。
即使在很知名的企業裏,持這些觀點的人也不少。這些觀念是公司最大的敵人,因為這些觀點表麵上看起來無可指責,但是很容易使一個職員安於現狀,使自己的服務質量大打折扣,說的聳人聽聞一點,這些東西就像具有慢性殺傷力的毒藥,殺傷的不僅僅是企業,也是員工個人。其實,我們不妨換一個角度,問問以下問題:
這種方法雖然是教科書和培訓書裏麵寫的,但究竟適不適合我在這種情況下運用呢?
經理交待我去做這件事情,我用什麼樣的方法會做的比較有效率呢?
我這個月已經把任務完成了,可不可以做得更漂亮一點呢?
這個顧客不知道這些,是不是我們哪些方麵的服務沒有做到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