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Curiosit:提問激發潛能(3 / 3)

進取激發潛能

NEC(日本電氣公司)的每間辦公室裏都有一條十分醒目的銘牌,上麵寫的是:“進取、進取、再進取!”它的員工也正是用這樣的心態來要求自己的,正如一家外國公司管理層在參觀該公司之後得出的評價:“公司的員工們有一種不斷向上的精神,這種精神煥發出一種蓬勃的生命力,在這裏絲毫看不到半點懈怠和滿足從而不再前進的跡象”正是憑借著NEC員工們的這種精神,使得NEC成為今天日本乃至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電氣公司之一。

進取之所以如此重要,就在於它能夠激發人的潛能。其實,一個人內心的潛能是巨大的,然而日常中能夠煥發出來的隻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積極進取的人就能有意識地去喚醒和利用潛能。我們經常講,什麼樣的心態將決定你擁有什麼樣的熱情。這裏的心態包括積極性、想法、心情和把握方法、思考方法、價值觀的意願以及工作中的獨立性。進取精神是工作的動力,好像機器的馬達、汽車的引擎,有了它才能讓機器和汽車開動,並且跑出一個不錯的速度。

有一位積極、獨立、專職的推銷員,他以年收入100萬元為目標,他拚命努力,很短時間就達到了這個目標。這在任何人眼裏都是創紀錄的。於是,當他擁有了這一切之後,覺得過上了“小康”了,懶得再去開拓新的客戶,對原先的客戶也不再像以前那般服務周到了。以前,每月總能簽下十份合同,現在呢, 能簽下的合同逐漸減少,年收入也隨之銳減。他自己竟然不明白這是為什麼。其實,他這個人本身具有的能力並沒有減少,變化的隻是他的心態。

態度決定現實,無論成功還是失敗,最終能夠做出決定的其實都是自己。達·芬奇之所以成為偉大的藝術家,就在於他有一個追求更好的進取心態,因此能夠用生命中所有的能量,去創造不朽的作品。相反,有些人對進取並獲得成功有潛在性的恐懼,他們認為自己“不會成功”而陷入了心裏的陷阱。還沒開始動手,就認為自己必定會成為悲劇主角的人相當多。愛默生曾說:“阻止你達到成功頂點的隻有你自己。”隻有堅定了保持進取的心態,才有成功的可能。

問題背後的問題

提問能夠激發人的潛能,潛能的釋放會讓人走向成功,這是毫無疑義的。但是提問本身是門學問,提問反映了提問者的精神狀態和價值取向,也就決定了問題背後的努力方向。我們還是以達·芬奇給澤慈莉婭畫像的例子,看看提問背後所反映的東西:

1.“澤慈莉婭為什麼不長得更美麗單純一些呢?”

2.“我怎樣才能將澤慈莉婭表現得更美麗單純些呢?”

問這兩個問題看起來都是想把最後創作出來的美女表現得更單純一些,但是,我們可以肯定,即使是同一個畫家(達·芬奇),如果按照這兩種不同的心態去作畫,最後的結果肯定不相同:前者在抱怨,認為最後能不能表現出美女的單純不是由畫家決定的,如果按照這樣的動機去作畫,最後畫出來的肯定是一位看起來一點都不單純的女人;後者則在欣賞,認為畫家自己應該捕捉每一份美麗,並且利用自己所能,創造和表現出美女的單純,按照這樣的心情去作畫,當然能夠創造出一個讓人讚歎的藝術作品了。

其實,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類似的情況太多了,比如在服務領域,在遇到顧客不滿意的時刻可能有以下兩種想法:

方式一:“客戶要求怎麼會這樣高?”

“顧客為什麼老是不按照使用說明做?”

方式二:“我該怎樣服務客戶呢?”

比如一名部門經理,在遇到下屬工作不力時也可能有兩種看法:

看法一:“這些人怎麼總是不按照我的要求去做?”

“他們工作沒完成任務,為什麼還不主動積極?”

看法二:“我該如何讓他們清楚地理解我的意思?”

“怎樣會讓團隊中的每個人積極性都高一點呢?”

可以把這些分為正確的問題和錯誤的問題,當然,我們沒有必要這樣來為這些問題定性,但是我們應該比較清楚地看清這兩種思維方式背後所體現出來的差異,一種是推諉、抱怨、執行不力,一種卻是敢於承擔個人責任,並且願意作出改進。理解了這些,我們就不難做出抉擇:

當對別人的工作不滿意時,仔細問問自己:“是不是我沒有把事情說清楚?是不是我沒有配合好?”而不要試圖改變或者強製他人來解決問題;

當接受工作時,仔細問問自己:“我的目標是什麼?我是不是對此很清楚和有把握?”     而不要稀裏糊塗承擔下來卻又沒有能力卻完成;

當麵對新的情況時,仔細問問自己:“以前的老方法還能用嗎?我該用什麼樣的方式去做這件事情?”而不要去抱怨變化;

當完成任務時,仔細問問自己:“有沒有需要做得更好的地方?我從中得到了哪些啟示 呢?”而不要沾沾自喜於自己曾經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