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Scienza:對結果追求完美
追求完美的傑作:《蒙娜·麗莎》
達·芬奇是一個追求完美的人。達·芬奇在創作任何一件藝術品時,都力求完美,尤其是《蒙娜·麗莎》,可以說是追求完美的典範,至今仍無法超越。
1503年,達·芬奇應邀為佛羅倫薩著名銀行家切斯科·捷列·佐貢多的妻子蒙娜·麗莎作畫,由於在銀行府第裏長期寂寞的生活和千篇一律的安寧,美麗的蒙娜·麗莎顯得憂鬱、淡漠和消沉,臉上沒有一絲微笑。達·芬奇細心地觀察著蒙娜·麗莎的內心世界,隱隱感覺到她有著一顆純美的少女般晶瑩的心靈,然而這一切都被她臉上的憂鬱掩蓋了。達·芬奇為了捕捉她的微笑,“以免像一般肖像那樣被畫成憂鬱的樣子”,畫她的時候,先是請人在她旁邊彈琴唱歌,還請人進行一些魔術表演,然而這些音樂和表演沒有讓蒙娜·麗莎打起多少精神。於是,達·芬奇便親自為她講一些動人的故事,給她講自己發明的那些滑稽的飛行器械,蒙娜·麗莎終於提起了興趣,眼睛裏閃現出了火花,臉上也露出了微微的笑意,達·芬奇便立刻把這一切描下來。
經過長達四年的觀察和速寫,達·芬奇最後創作出了文藝複興時期最偉大的作品《蒙娜·麗莎》,特別是蒙娜·麗莎的微笑,千百年來讓無數的學者為之傾倒,她像謎一樣引起種種猜測,有說是“謎一樣的微笑”,有說是“神秘的微笑”,有說是“魅惑的微笑”,也有說是“邪氣的微笑”這個完美的微笑征服了千千萬萬人的心。
“藝術,要追求完美。”達·芬奇經常說這句話。在整個創作過程中,達·芬奇畫了上千張草稿,一次,在塗掉一張很好的作品後,曾有人不解地問他,為什麼要把這麼好的畫作塗掉,達·芬奇回答說,一張沒有達到完美的畫作是他所不能夠忍受的,他希望自己的畫作能夠達到一個新的曆史的完美高度。在這樣的心態指引下,他做到了這一切,達到了一個極其驚人的狀態。
藝術創作如此,其他類型的工作也如此,做任何一件事情,隻有追求完美,才能達到一個新的高度。
完美不是100%,而是120%
達·芬奇告訴我們,任何工作都要追求完美,但什麼是完美呢?
很多員工,包括高級經理,也經常有這個問題:“完美的標準是什麼呢?我們做到哪種程度才算完美呢?”很多人對完美這個詞確實存在誤解。在討論這個問題之前,不妨先聽兩個故事:
故事一:在一家曆史悠久的瑞士手工鍾表店裏曾有一對師徒,師傅手藝精湛,徒弟也技藝高超。一次,師傅給徒弟一個任務,讓他為客人打造一塊懷表,並且給了徒弟這塊表的各種型號與規格。徒弟嚴格地按照師傅的吩咐做了,最後這塊表和師傅要求的一模一樣,可以說百分之百的達到了要求。可是當徒弟將這塊表交給師傅時,師傅卻並沒有對徒弟給予很多讚賞。徒弟對此很奇怪,便問師傅。師傅語重心長地對徒弟說,雖然他所做的100%符合了要求,但僅僅是做到了工作的本分而已,要想成為優秀的鍾表工,還必須得有自己的一些改進,挖掘任務之外的東西。
故事二:美國波音公司與歐洲空中客車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兩家飛機製造商。這兩家公司都一樣曆史悠久,工藝精湛,同時都是實力雄厚,提供最優質服務的國際性大公司。一次,利比亞國家航空公司需要采購一批大型客機,利比亞選擇了這兩家公司作為投標對象。兩家公司都提出了極其誘人的條件,在行內人士看來兩家公司的條件都已經無可挑剔了。但是,利比亞最終選擇了空中客車。原因何在呢?原來空中客車的員工經過調查發現,利比亞國航采購的飛機中有一部分需要在沙漠中飛行,起降等機場都在沙漠中。而在沙漠中的飛行服務和一般地區還是略有不同的,他們立即將這一情況向空中客車總部作了彙報,並提出了他們的建議——改進售出飛機的部分性能以使飛機能夠適應利比亞有部分飛機要在沙漠地區飛行的要求。空中客車公司對這個彙報立即做出了回應。空中客車公司的方案因為額外考慮了利比亞需要在沙漠裏麵起飛的特殊情況,這使得利比亞國航大為感動。不久便與空中客車簽訂了購買合同。
那位學徒,可以說是100%完成了師傅交給他的任務,但是師傅並沒有表揚他;空中客車的員工,如果不額外考慮利比亞的特殊情況,也完全可以將就,但是他們卻沒有,而是用百分百之外的努力為公司贏得了巨大的利益。事實上,這就是完美與不完美的區別,完美決不僅僅是完成任務,工作達標,完美意味要有改進、有超越、有突破。完美的評價標準不是100%,而是120%,用現在比較時髦的話說,完美就意味著要增加工作的價值,超越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