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Corporalitá:平衡時間和工作
不是時間不夠
很多人都抱怨過關於時間不夠用的問題,而且職位越高的人反映最為強烈,“我每天都很忙,但總是有那麼多的文件堆在桌子上,看也看不完。”這些“我有一個好的想法,但是一直沒有時間去實踐它。”“要是再給我一點時間就好了,我會把她做的更完美些。”.但如果仔細閱讀了達·芬奇的故事之後,這些抱怨可能就會一掃而光了。
誰都會驚訝於達·芬奇能夠在這麼多的領域裏取得那麼重要的成就,當然,在繪畫領域就不用說了,達·芬奇的許多作品現在都珍藏於世界各國的博物館、美術館;在雕塑方麵,1492年達·芬奇為法王斯福查塑造的騎士像,就被陳列在米蘭的一座凱旋門下,成為米蘭的奇跡之一;他在建築、工程、發明方麵也卓有成效,想不到的是他還是個哲學家,《大畫家傳》裏曾經這樣評價達·芬奇:直到逝世之日,他始終是一個哲學家,他十分需要他的哲學,他留下了許多關於他哲學思索的筆記、短文等等,這些和他的繪畫和塑像同樣重要;他在解剖學上也很有造詣,他不僅論述藝術,又談到肌肉、神經和血管,還寫了一本關於馬體筋骨方麵的論文;不僅如此,他在個人“仕途”和生活上的表現也是可圈可點,31歲那年,他向米蘭君主謀求了一項職位:即從事技藝、戰時製造武器的總指揮,負責設計一些橋梁和武器什麼的,他還設計了一個個小城市,每座城裏有5000棟房屋,每棟房屋有不超過6個人居住,而且,他還是米蘭宮廷裏麵非官方的音樂娛樂能手,他在宮廷常常引吭高歌,令人稱奇,他還親自布置娛樂活動場所,譜曲、畫布景、設計服裝、並在宮廷的露天戲裏擔任主角.達·芬奇遊刃有餘地穿梭於各個領域之間,應付著各種各樣的人群。
一般人,要是在某一個領域裏麵能夠做到達·芬奇那般成就都已經忙得焦頭爛額了吧,哪會輕輕鬆鬆地遊刃於各種學科和事情之間呢?“達·芬奇是天才啊,我們這些凡夫俗子哪能相比啊。”的確,你可以這樣認為,但在達·芬奇自己腦海裏,他並不認為他是靠聰明來處理好這麼多的事情,“聰明是成功者炫耀的借口,失敗者推托的理由,對於我來說,我隻知道利用好屬於我的時間,讓每段時間裏麵都插進去我要達到的目標,然後在預定的時間內把該做的工作完成。”“我喜歡向我的學生強調‘Corporalitá’這個詞,因為它是讓人有所作為最重要的原則。”達·芬奇經常這樣描述他的 工作方法和原則。
用簡單的話講,達·芬奇之所以看起來精力無限,就在於他善於平衡自己的時間和工作,管理好屬於他的時間,讓每一寸光陰都有所作為。其實,不是時間不夠,而是不會有效地進行管理。
鵝卵石的故事
有一位老教授講的關於時間管理的一堂課,應該對我們有所啟示:
上課的時候,教授很早就到教室了,他在桌子上放了一個裝水的罐子,學生們不知道教授要幹什麼,全都很好奇地看著他。
上課鈴聲響後,教授說:“同學們,請仔細觀察,然後我問幾個問題。”然後,他從桌子下麵拿出一些正好可以從罐口放進罐子裏的鵝卵石,當教授把石塊放完後,他問道:“同學們,你們說這罐子是不是滿的?”
這還不簡單嗎?一看就知道滿了嘛!“是。”所有的學生異口同聲地回答說。
“真的嗎?”教授笑笑,然後又從桌底下拿出一袋碎石子,把碎石子從罐口倒下去,搖一搖,再加一些,再問學生:“ 你們說,這罐子現在是不是滿的?”
這回學生們都不敢回答得太快。最後,坐在後麵的一位同學小聲地回答道:“也許沒滿。”
“很好!”教授說完後,又從桌下拿出一袋沙子,慢慢地倒進罐子裏。倒完後,再問班上的學生:“現在你們再告訴我,這個罐子是滿的呢?還是沒滿?”
“沒有滿。”這下全班同學學乖了,沒經過思索就回答了。
“好極了!”教授再一次稱讚,然後從桌底下拿出一大瓶水,把水倒在看起來已經被鵝卵石、小碎石、沙子填滿了的罐子,水倒進去了,原來看似很滿的罐子並沒有冒出水來,看起來有點神奇。
當這些事都做完之後,教授認真地問:“同學們,我們從這個實驗中能得到什麼樣的啟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