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創新,達·芬奇的激情之源
讓創新擁抱工作
達·芬奇決不是一個因循守舊的人,他不會給自己限定一個“框框”,也不會滿足於被限製在前人的領域裏,對於他來說,每件作品在開始創作之前都是0,他可以充分調動自己的想象力,把它描繪成他所希望的樣子,而不是一味模仿。“一個畫家如果拿旁人的作品作自己的標準或者典範,那他畫出來的畫就沒有什麼價值可言;一個畫家如果自己每一幅都是一個風格、一個模式,那他也不可能成為一名偉大的藝術家。”這是達·芬奇對藝術家的理解,也是他對自己工作的要求。所以達·芬奇每創作一件作品,都會引起轟動,都會給人全新的感覺。
《哺乳的聖母》創作於1885年,如今藏於列寧格勒艾爾米塔什博物館。這幅表現人間真愛母性題材的作品一誕生就引起巨大反響,前來參觀的人絡繹不絕。人們感興趣的不僅僅是畫麵上柔美、溫合的慈母,天使般的聖子,畫的背景更讓人流連:過去類似題材畫的背景往往都是陽光照耀下的美麗花園、庭院之類,而達·芬奇則出人意料地把背景畫成了兩扇窗,看似與畫毫不相關,但隱隱約約又引人遐想,這兩扇窗是象征著母親和兒子心靈溝通的窗口?還是希望這幅畫能夠成為觀眾和畫(或者說是作者)深層次交流的窗口呢?當然,作者什麼也沒有說,但又似乎通過這超越常規的構思在述說著什麼。
“同一幅畫中重複相同的姿態和表情是畫家最大的弊病。”不僅在整個畫麵的構思和表現上,達·芬奇力求與眾不同、有所突破,而且在同一幅畫的細節表現上,達·芬奇也要求有所變化,因此在他的作品裏,你找不到重複的地方。相反某些畫家的作品,在細節的表現上都是在複製和模仿,在達·芬奇看來,這種死板的、或者說偷懶的工作方式是藝術的天敵。
但比較悲哀的是,當時代已經遠離達·芬奇600年,這種達·芬奇所詬病的工作方式在藝術界,還有在日常的工作領域中仍然在蔓延,芸芸眾生中很多人是完全在按照書本上的或者說是別人的經驗在做事情(工作思路十幾年不改變、同一種工作方法在不同的情況下被套用等等),權威、服從、複製、拷貝、模仿這些詞被大量的濫用,反映出的是很多人的工作心態,對於他們來講,他們懶得去追求一些新的思路和方法,甚至是一丁點的改變,當然最終導致的結果是沒有能力去做一些創新。
在達·芬奇眼中,沒有不可超越的作品。不斷創新,才能讓自己感到更加滿足和快樂,也才能讓自己內心的激情迸發。在工作中嚐試創新,或許會對你和你的組織帶來革命性的變化。創新是激發潛能的有力工具。
有創新才會有激情
創新,並不是單純表現在作品上,對於達·芬奇來講,還包括他的工作態度和習慣,因為唯有依靠每天的“幻想”,每天嚐試新的東西,才能讓他的激情和靈感迸發出來。
激情,促使達·芬奇去做改變、去大膽探索;創新,又使達·芬奇的激情被調動起來,激情與創新,對於達·芬奇來講,就像雞和蛋的關係,不知先有誰,但知道它們不可分離。
你也許不相信,達·芬奇還是一個發明家,這個富有天才的藝術家一生都在嚐試新的東西,都在做發明創造。在達·芬奇的工作室裏,一張鋪著繡著藍花桌布的桌子上,放滿了達·芬奇發明的各種各樣的東西。
想不到吧,達·芬奇發明過潛水艇,後來的潛水艇大致是按照他設計的模樣製造出來的,他還發明了蒸汽車,汽艇,他幻想利用這些東西來翱翔於海洋、大地和天空。
達·芬奇還致力於研究發明一種永久性的顏料,在米蘭、在佛羅倫薩,達·芬奇都常常為沒有這種顏料發愁苦惱。“我要盡力從不同種類的青草裏邊得到一種純淨的、對色澤害處比較少的透明顏料,我要改變油質顏料幹燥時會改變顏色、會拆裂的特性。”達·芬奇如是說。因此他和他的學生都參與了這個偉大的實驗,日夜不停地嚐試新的光澤顏料。
在日常生活中,達·芬奇也喜歡弄些新的玩意兒,在宴樂的時候,他曾經發明了一種栩栩如生的機器獅子,不僅可以四處走動,還會吼叫和怒目而視,引起了觀眾的極大興趣。
......
達·芬奇這些創新試驗,有許多沒有成功,也有些最後沒有變成現實,但是這並不影響
達·芬奇的熱情,相反的是,對新奇事務的探索和大膽幻想恰恰激發了他潛在的激情,使他在一生的創作中永不疲倦,永不停頓,這或許就是達·芬奇之所以創造這麼多奇跡的秘訣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