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創新,達·芬奇的激情之源(2 / 3)

當然,我們都不是達·芬奇,我們可能沒有必要也沒有精力像他那樣去做這麼多的創新和嚐試,但是在日常的工作中,探索一些新的思路、方法,做一些改動總還是應該的吧:做技術研發的人,當你感覺走到死胡同或者沒有絲毫進展的時候,可不可以換一下思路,嚐試一下新的方法和解決方案呢?做管理工作的人,當你發現公司的管理思路和程序效率比較低時,是不是可以琢磨一下,吸收新的管理思潮再加之自己的思考,創造和設計出有效的、符合本公司實際的管理體係呢?做服務工作的人,當你發現依靠過去的一些手段,已經不能再緊緊抓住客戶的心的時候,是不是可以嚐試一些新的拓展和維持客戶的方法呢?

相反,如果一個人每天都用固定的思路、重複不變地做同一件事情,日複一日,年複一年,那最終這個人會是什麼樣子呢?中國人有句很通俗的古話,叫做“刀不磨,要生鏽”,人的腦子多年不用恐怕也會是鏽跡斑斑吧,更為重要的是,幾年下來,估計這人一點上進和追求改變的激情都沒有了吧。

成功者大都是創新家

每個人都渴望成功,每個人也很羨慕那些獲得巨大成功的人。在的成功人士當中,大多數人都是敢於嚐試、有創新精神和氣質的人,而且那些白手起家的人更是如此。

大名鼎鼎的戴爾電腦的成長故事你一定不陌生吧?1984年,邁克爾以1000美元在一間大學宿舍裏創業,短短20年,其銷售額已經突破400億美元,成為名符其實的全球PC老大,也是世界上成長最快的公司。一個一無所有的毛頭小夥子,能夠在短短20年內打造一個商業帝國,想想確實挺神奇的。然而這不是神話,邁克爾也不是神話裏麵有魔力、能夠呼風喚雨創造奇跡的神靈。戴爾的成功,關鍵就在於他創造了一種全新商業模式。

戴爾特別之處就在於它的直接模式。按照傳統的產品模式,都是先建工廠,采購原料,製成產品,然後尋找顧客賣出去。戴爾則不同,他直接麵向客戶和供應商,根據客戶的需要來訂購產品,而且,戴爾從不自己生產電腦零件,他隻負責組裝和銷售。這種模式大大降低了成本,就以庫存量來比較,一般情況下,戴爾隻保留2至5小時出貨的庫存量,而其他公司至少也得有一個星期,在PC行業每一星期原材料價格都可能下降3%,這無疑增加了戴爾的競爭力。另一方麵,在這種模式下,戴爾通過其標準化的管理,打造了強大的客戶凝聚能力,以此為其叫板供應商的殺手鐧。戴爾通常一年最少能銷售5000萬台電腦,那就需要采購5000萬個顯示器、5000萬個硬盤、5000萬個網絡適配器等等,這麼大的定單對任何一家供應商來說都是非常大的蛋糕,不是可吃可不吃的問題,而是非吃不可。在這種情況下,戴爾處於強勢地位,就能要求供應商完全按照戴爾的標準來執行。

有人說:“戴爾是不可複製的”,其實不可複製的就在於他的模式,而這種模式正是戴爾首先創造出來的。戴爾如此,其他成功的公司莫不有自己的獨特所在。想想也是,如果用一般的思維、慣常的方式都能成功的話,誰都不會是傻瓜,恐怕每個人都成功了吧。當然到了這個份上,相互之間一比較,最終是誰都沒有成功,顯然這個假設是沒有辦法成立的。成功的人之所以成功,肯定在於他發現了一些新的東西,嚐試了一些新的東西,因此也就做出了新的東西。

值得借鑒的創新精神

在1853年美國艦隊打開日本國門的時候,日本還是一個極為落後的、閉關鎖國的國家,然而1867年明治維新開始後,很快就使日本成為世界強國。二戰失敗後,經濟全麵崩潰的日本在短短的幾十年內,就成長為世界上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經濟體。一個資源極度缺少的彈丸小國,何以成長的如此快速呢?日本人到底靠什麼創造奇跡呢?這個問題引起了世界上許多學者的研究興趣,很多人都認為在日本人的品性裏麵,崇尚團隊精神是其最大的特點,這也是日本成功的基礎所在。

其實日本人最大的優點就在於善於學習和創新。在古代時日本人學習中國文化(唐文化),在近代改革中學習西方技術和文化,而且這種學習不是簡單的模仿,而是吸收、消化和改進,這才是日本人崛起的核心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