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實幹是一種品質——隻要想得到,就一定做到最好(2 / 3)

許多白手起家而事業有成的人,在當小學徒或小職員的時代,就能以高度的熱忱和耐心去對待工作中的每一件小事。因此他們在教育子女時總是會不厭其煩地說:一個人要建功立業,需從一件件平平常常、實實在在的小事做起。那種視善小而不為,認為做小事屬“小兒科”的眼高手低的人,那種長明燈前懶伸手、老弱病殘不願幫的“不拘小節”的人,很難有所成就。

福特大學畢業後,去一家汽車公司應聘。和他一同應聘的三四個人都比他學曆高,當前麵幾個人麵試之後,他覺得自己沒有什麼希望了。但既來之,則安之。他敲門走進了董事長辦公室,一進辦公室,他發現門口地上有一張紙,彎腰撿了起來,發現是一張漬紙,便順手把它扔進了廢紙簍裏。然後才走到董事長的辦公桌前,說:“我是來應聘的福特。”董事長說:“很好,很好!福特先生,你已被我們錄用了。”福特驚訝地說:“董事長,我覺得前幾位都比我好,你怎麼把我錄用了?”董事長說:“福特先生,前麵三位的確學曆比你高,且儀表堂堂,但是他們眼睛隻能看見‘大事’,而看不見小事。你的眼睛能看見小事,我認為能看見小事的人,將來自然看得到大事,一個隻能看見‘大事’的人,會忽略很多小事。他是不會成功的。所以,我才錄用你。”福特就這樣進了這個公司,這個公司不久就揚名天下,福特把這個公司改為“福特公司”,使美國汽車產業在世界占據鼇頭。這就是今天“美國福特公司”的創始人福特。

看見小事的人能看見大事,但隻能看見大事的人,不一定能看見小事,這是很重要的教訓。一個有誌有為的年輕人,必須自覺地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因為在小事上認真的人,做大事才會卓越。

3.主動工作,自發作為

著名成功學家阿爾伯特·哈伯德先生,在其影響全球職場的暢銷書《致加西亞的信》中曾寫到——“世界會給你以厚報,既有金錢也有榮譽,但是你必須具有這樣一種品質,那就是‘主動自發地去工作’。”

阿爾伯特認為,大致而言,在現代職場,存在以下幾類員工:

第一類的人,不用別人告訴他,他就能出色地完成工作,這是組織最需要的員工,也是領導最器重的員工;

第二類人,就是別人告訴了他一次他就能去做,在組織內部會得到領導很高的稱讚和榮譽,但不一定總能得到相應的報償;

第三類人,就是別人告訴了他兩次,他才會去做,這樣的人不會得到榮譽,報酬也非常微薄;

第四類人,隻有在被形勢所迫的情況下才能把事情做好,他得到的隻是冷漠而不是榮譽,報償更是微不足道了——這種員工是在磨洋工;

第五類人,就是這樣一種員工:即使有人追著他,告訴他怎麼去做,並且盯著他做,他也不會把事情做好——這種員工到哪裏都不會長久,永遠麵臨著被淘汰、“下崗”的危機。

德尼斯在杜蘭特的公司工作時,隻是一個很普通的職員,但現在他卻成了杜蘭特先生的得力助手,成為一家分公司的總裁。他能如此快速地得到升遷,是因為他總是自動自發地多做一些工作。

德尼斯說:“我剛來到杜蘭特的公司工作時發現,每天大家都已下班後,杜蘭特先生依舊會留在公司工作到很晚。於是,我決定自己也留在公司裏。是的,誰也沒要求我這麼做,但我覺得我應該留下來,在杜蘭特先生需要時給他提供幫助。

“杜蘭特先生在工作時經常找文件和打印材料,最開始他都是親自做這些工作。後來,他發現了我時刻都在等待他的吩咐,於是,便讓我代替他去做這些工作……”

杜蘭特之所以願意召喚德尼斯為自己工作,是因為德尼斯自願留在辦公室,使杜蘭特可以隨時見到他。盡管德尼斯並沒有多獲得一分錢的報酬,但他的主動自發的精神為自己贏得了更多的機會,讓身為領導的杜蘭特先生認識了他的能力,為自己的晉升創造了條件。

德尼斯無疑是阿爾伯特所說的第一類員工的典型代表。一個主動自發地工作的員工必有一番大的作為,其地位的晉升是注定的了。

在現代組織的管理體係中,每一個組織的高層領導者都扮演著多重角色:首先他得扮演一個樂隊指揮,要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出每個人的特長,共同完成一首奏鳴曲;同時他又要是一個教育者、訓練家,把每位員工都帶上路;隨著管理組織結構的扁平化、部分工作的模糊化,他還得是一個設計師,為每位員工都規劃好工作……

在這種情況下,員工如果能夠自發地做好自己領域裏的各項工作,無需依靠領導指揮和指導就能出色地完成本職工作,並且還能主動找事情做,積極地替領導分憂解難,這樣的員工怎能不受到領導的賞識和提拔呢?

如果有一天,你主動地就本部門的重要工作這樣向領導建議:“我認為這個工作應該這樣做,因為……”;如果有一天,領導提醒你,要注意某某問題,你回答說:“我已經查過了,情況是……”那麼足以證明你是一個有主動自發精神的員工了,你在工作深度上已經趕上了領導,你同他一樣也是一個思考者了。從此以後,你將不再僅僅是一個成熟的員工,你已經是所在領域的專家了。以後針對該領域的所有問題,領導將與你討論、協商,你將成為領導的合作者。這是一位普通員工的最高境界——在短時間內就可以真正地與領導一樣坐在會議室圓桌邊上,成為一名“準”領導者了。

然而,讓人遺憾的是,在當今的職場上,阿爾伯特所說的第一類的員工很稀缺。

在我們周圍確實存在這麼一些員工,他們受過高等教育卻依然與那些受低等教育的員工在一起工作,並且在工作上不如那些受低等教育的員工出色,作為和業績也趕不上後者。關鍵原因是他們不但不能夠主動地去工作,還有一種吹毛求疵、怨天尤人的惡習。他們不願意主動自發地工作,總是在一種被迫和被監督的情況下才能工作。要知道,被動地工作與主動工作的效果往往有著天壤之別。

一個不具備主動自發精神的員工,其職業前景是黯淡的。美國著名成功學家卡耐基曾說過:“有兩種員工是根本不會成大器的:一種是除非別人要他做,不然打死也不主動做事的員工;另一種則是即使別人要他做,也做不好事情的員工。”

在別人的喝令和監督下被動幹活的員工,不可能有大作為,不可能升遷到高位上,相反,單位裁員的時候首先想到的就是他們。

“我欽佩的是那些不論老板是否在辦公室都會努力工作的人,這種人永遠不會被解雇,也永遠不必為了加薪而罷工。”阿爾伯特在《致加西亞的信》一文中如此說。

如果隻在別人注意你的時候你才有好的表現,你將永遠也達不到成功的巔峰。卓越員工都會自覺地為自己設定最嚴格的工作標準,而不是等待上司去要求自己,督促自己。

如果領導對你的期許還沒有你自己對自己的期許高的話,你將永遠也不可能被辭退,而且你將永遠麵臨著晉升的機遇。

自動自發地工作吧!這樣一種積極作為的工作態度將會把你塑造成為組織中的高層人員。因為成大事者和平庸的人之間最大的區別就在於:成大事者總是主動地工作,自發地創造一番大作為。

4.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對

有一位企業家,曾因為他的工廠總是不能按期完成生產計劃、按期發貨而苦惱不堪。為了趕工期,他不得不新招了400名工人,但是生產進度永遠趕不上訂單的增加。

他的工廠是一間非常現代化的大工廠,廠房明淨,規劃整齊。他們有七條裝配線,可以把不同的部件組裝在一起。在每條裝配線的盡頭都設置了檢查站,一旦出現問題會被專職人員記錄在一張單子上。每台機器都會出現問題。出現問題的產品被送到返工區。在那裏搭建了幾個工作間,由最有經驗的工人負責返工的工作。在返工之後,機器就可以出廠,發給用戶了。

從表麵上看,好像不存在任何問題:

機器不可能不出錯;所有的工人都是很敬業的,他們為了返工可以工作到夜裏12點,他們已經工作到極限了;技術上的改進在未來2年內是實現不了的。

後來有人給他提了個建議,那就是取消返工區。並且告訴他,隻需要做這一件事情,就可以把所有問題解決,而且以後永遠不會出現返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