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讀懂了顧客的心理,

天下就沒有難做的生意

“攻心為上”這句話是幾千年來祖宗留給我們的智慧,應用在如今的商戰中是再恰當不過了,讀懂了顧客的心理,你就找到了切入口,成功就不遠了。

顧客的心理是多種多樣的,我們不可能直接地看到顧客的心理,這就需要有一雙善於觀察的眼睛,一雙慧眼,通過顧客的眼神、表情和行為等來洞悉顧客的心理變化。當然,這需要時間,不斷的鍛煉。而且,除了用眼睛觀察,還要用耳朵去聽、用心去體會、用科學的方法去調查,最後還要歸納整理出有價值的心理信息。

不善於揣摩顧客的心理,生意隻有艱辛

你曾聽過這樣一個小故事嗎?

一位婦女走進一家鞋店,試穿了一打鞋子,沒有找到一雙是合腳的。營業員甲對她說:“太太,我們沒能有合您意的,是因為您的一隻腳比另一隻大。”

這位婦女走出鞋店,沒有買任何東西。

在下一家鞋店裏,試穿被證明是同樣的困難。最後,笑眯眯的營業乙解釋道:“太太,您知道您的一隻腳比另一隻小嗎?”

這位婦女高興地離開了這家鞋店,腋下攜著兩雙新鞋子。

不同的服務人員會給顧客以不同的感受。不同的銷售方式能導致不同的銷售結果。營業員甲之所以失敗,是因為她不懂得顧客的心理——女性愛美,不喜歡別人說自己的腳大。

在推廣自己的產品時,潛在的用戶往往會出現各種心理變化,如果不仔細揣摩顧客的心理,不拿出“看家功夫”,就很難摸透對方的真正意圖。

你“看”顧客的時候,要揣摩顧客的心理。顧客究竟希望得到什麼樣的服務?顧客為什麼希望得到這樣的服務?這是服務人員在觀察顧客時要不斷提醒自己的兩個問題。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會使顧客不願意將自己的期望說出來,而是通過隱含的語言、身體動作等表達出來,這時,就需要及時揣摩顧客的心理。

心理學家做過的實驗表明,人們視線相互接觸的時間,通常占交往時間的30%~60%。如果超過60%,表示彼此對對方的興趣可能大於交談的話題;低於30%,表明對對方本人或話題沒有興趣。

視線接觸的時間,除關係十分密切的人外,一般連續注視對方的時間在1~2秒鍾,而美國人習慣在1秒鍾內。

一位30歲左右的男顧客帶著自己的母親來給兒子買鈣片,兩個人在貨架中轉上幾圈才看到一款心儀的產品。

“這種鈣片效果不錯,小孩子服用後很容易吸收,很多家長都點名要它。”店員李洋站在一旁介紹著。“好是好,就是太貴了。不管大人還是小孩,老吃好藥也不行。”老太太拿著鈣片有些猶豫。男顧客剛要說話時,手機突然響了,便走到一旁接聽電話。

老太太一個人呆看著那盒鈣片,半天邁不開步。“阿姨,您覺得這個鈣片也不錯,是嗎?”店員李洋走過去問道。“可這也太貴了。一瓶200多元才夠吃一個半月。”老太太搖搖頭準備將其放回貨架,“阿姨,我一看您就想起我母親,一輩子都為兒女操心,自己沒用過舒心的東西。看來您很疼孫子,連買個藥都要親自跑一趟。既然您看好這個產品,想必買回家給孫子,您自己也會覺得開心。這藥價雖然高了點,但一分錢一分貨。況且現在藥品安全存在隱患,給小孩子還是要購買質量好的保健品。”李洋的一番話讓老太太的意誌有些動搖。“是啊,現在都是窮啥也不能窮孩子,我也怕便宜的藥會給孩子吃出毛病,我們家都圍著他轉。”老太太拿著鈣片還沒撒手。

這時,男顧客打完電話也走過來征求母親的意見。“大哥,阿姨手裏拿的鈣片是兒童鈣片中最好的,阿姨很滿意,您看……”李洋馬上將目光轉移到男顧客身上。“有點貴。”男顧客看看價簽,並沒有反對的眼神。“大哥,我覺得這個給小孩子吃比較好,而且阿姨也看上了,拿回去給孫子吃,她心裏也會舒服。老人家隻要舒服就會減少生病的幾率,老人家健康不就是兒女的希望嗎?”李洋繼續揣測顧客心理。“貴是貴點,不過隻要您老覺得好,咱們也不差錢。”男顧客的心被李洋說得有些蠢蠢欲動。“媽,你要覺得好,咱們就買下它。”片刻,老太太便拿著藥品開心地朝收銀台走去。

要在溝通中更好地揣摩顧客的消費心理,不要急於導購、急於讓顧客購買,盲目地為了“賣”而“賣”,說了一大堆廢話仍沒有達到自己的目的。顧客本來就屬於藥店的對立方,店員若不能抓住他們的心理,說過多的話語也隻會衝淡所要表達的主題,從而出現“跑單”的情況。

那麼,如何對不同的用戶進行產品推廣,看其屬於哪種類型的人,就可以對不同類型的用戶采取不同的措施,做到“有的放矢”,從而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麵的顧客類型分類,也許就能給人一些啟發。

自命不凡型的人無論對什麼產品,總表現出一副很懂的樣子,總用一種不以為然的神情對待。這種類型的人一般經濟條件優越,以知識分子居多。這類人喜歡聽恭維的話,你得多多讚美他(她),迎合其自尊心,千萬別嘲笑或批評他(她)。

脾氣暴躁,唱反調型的人,懷疑一切,耐心特別差,喜歡教訓人,常常毫無道理地發脾氣,有時喜歡跟你“唱反調”。這時,就需要你麵帶微笑,博其好感,先承認對方有道理,並多傾聽,不要受對方的“威脅”而再“拍馬屁”,宜以不卑不亢的言語去感動他(她),博其好感。當對方在你麵前自覺有優越感,又了解了產品的好處時,通常會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