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軍前來鎮壓,卻震攝於紅巾軍的威猛,僅在遠隔濠州城南三十裏處紮營,不敢去攻城,卻敢騷擾各村的老百姓。百姓受掠不堪,便天天有人入城投奔義軍。元軍對百姓的暴虐越來越烈,郭子興的勢力越來越大。這便是人們常說的兵敗如山倒,大火隨風勢。
皇覺寺就離元軍紮營處不遠。朱重八與湯和分手回到皇覺寺,轉眼已是六年。關於這六年的事,傳言很多,其中這麼兩說,比較有趣。一說朱重八有一次因晚歸被鎖門外,露宿醒來吟詩曰:天為羅帳地為氈,日月星辰伴我眠,
夜間不敢長伸足,惟恐踏破海底天。
口氣豪邁,氣宇非凡,有帝王將相的氣派。
二說朱重八有一回打掃佛殿,因嫌殿中的羅漢一尊尊搬下來清掃麻煩,就命令羅漢說:“羅漢們!你們下來,讓我掃掃地。”話音剛落,眾羅漢便一個個乖乖地從佛龕上走下來,等他掃完才一個個回到自己的位置上去。這“二說”顯然是阿諛之辭,一說倒是很貼近實際。朱重八在三年雲遊生涯中,接觸到白蓮教的種種宣傳,他自己更是親眼目睹了人民悲慘生活的現狀,看到了元統治基層官員的凶殘腐朽,他心裏非常清楚:天下就要大亂了。作為一個窮透頂了的小和尚,他暗自為這即將來臨的大亂喝彩,並睜大眼睛,渴望能通過這大亂來改變自己的命運。於是,朱元璋歸寺之後,一麵謹依化緣時總結出“示弱”、“分利”的做人原則,廣交朋友,準備幹出一番事業來;一麵苦讀詩書,苦練拳腳,增長知識,強身健體,全麵提升自己,以應幹大事之需。
六年下來,文武之道,朱重八精進不少,已從一個目不識丁的放牛娃,成長為略通文墨的僧人,讓人恬目相看。
12、
這日黃昏,朱重八展卷就讀燈下,忽聽有人敲窗,湊近一看,一位身材高大的男子,手握長劍,頭紮紅巾,那張厚實的臉……
“是湯和!”朱重八忙去開門。
湯和則身閃進屋內,回頭對後麵交代:“你們在外麵守著。”
聽口氣,湯和已不是一個大兵。
“做將軍啦?”
“那裏,”湯和滿臉的謙和:“隻不過做了個千夫長。”
朱重八很熱情地接待湯和,問道:
“你現在……”
“很好,雖然總是撕殺搏命,比起早些年,是好多了。”湯和瞟一眼朱重八手上的破茶壺,打量著這間殘舊的小居室,真誠地說:“你應該過得更好些。”
“是的,我一直佩服那些比我過得好的人。可是,這年頭,隻要能不餓死,我也知足了。”
湯和不由得搖搖頭。他兩月前在追殺元軍時砍倒他們的一麵旗幟,郭子興升他做了千夫長,他感到人生有了奔頭,要拉這位軟弱而又使他敬服的老鄉一把,便說:
“如今天下大亂,和尚也要挨餓,不如跟我一起去投了郭元帥,謀一個好出路。”
朱重八看看湯和,又看看剛剛放在床頭邊那本發黃的“野史”,眼裏閃出一係希望的光,隨即又息滅了。長期的苦痛生活,使他隨時都睜大雙眼在尋找一個有改變現狀的契機,他早已懂得自己該怎樣去珍惜那可能獲得更新自己生活的一切機遇。如果這樣的機遇出現,他會毅然地去為之作全身心地拚搏。此時,他在看到千夫長的湯和比六年前與他分食菜餅的湯和精神了百倍的時候,也同時已看到了戰場上遍地的死屍。
那怕是一點點發展,也需要努力,需要冒險,需要有所犧牲。朱重八很清楚這一點,但也非常愛惜自己的生命,認為自己的生命該有些價值,不想就這麼輕易拋擲這曆盡千辛萬苦,卻還毫無價值可言的生命。他熱愛生命,他百倍地珍惜自己的生命,為的是有朝一日讓他成為有價值的東西。當兵,就意味著隨時要丟掉生命,他不能不慎重地走好這步棋。
“如今亂世,起義軍那麼多路,郭元帥……”
“我看很好,賞罰分明,不克扣軍響。”
“聽說他的副帥孫德崖不太服他?”
“郭元帥也沒有辦法,所有的軍響都靠孫副帥籌措,而且郭元帥的那個兒子,偏偏又總是站在孫副元帥一邊。”湯和說。
朱元璋搖搖頭,自言自語地說:
“他子與父離,夥伴也離心,這可是謀大事的大忌,起事一年了,他內不能服眾,外不能擴張,就這麼入夥進去,隻怕是……”
一位紅巾軍推門進來,急促地說:“千夫長,元兵……大隊元兵朝寺廟來了。”
“莫慌,讓兄弟們都進來,跟我從後門走。”朱重八異常鎮定,帶著湯和等十來位兄弟穿過皇覺寺,爬完一條暗長的洞穴,便進入一片石林叢中。
“你們去罷,多多保重。”朱重八使勁地搖著湯和堅實的雙臂。
“你隨我們去罷,我一定到郭元帥那兒保舉你。”湯和說:“你遇事沉著多謀,到軍隊中,一定比我有出息。”
“湯和,快別這麼說。這年頭,我想我遲早會去當兵的。隻是現在,還想再看一看。”
“好罷,如果你要來,隨時到濠州城裏找我。”湯和說,目光久久地盯著朱元璋。
湯和因為兒時與朱元璋是同鄉,因為在饑餓難耐時得了朱元璋的一塊菜餅,盡管他不久就還了朱元璋這一人情,但這並不影響湯和由此一生都敬重朱元璋。正是這打心裏湧出來的敬重,使湯和最後能成為開國功臣中活著的唯一能善終的國公。
13、
望著湯和一稈人消逝在山路的盡頭,朱重八一動也不動。他已經從困境中吸取了那麼多於自己發展有益的甘露,在困境中煉就了適者生存的能力。對於困鏡:他一方麵是千方百計地尋找機會來改變;另一方麵,他已能夠心平氣和地來承受,絕沒有半點的委倔。
從暗長的洞穴鑽出來,朱重八看到皇覺寺在熊熊的烈火中燃燒著。這些可憐的元軍,已經感到了自己的末日,盡管在寺裏什麼東西也沒有搜到,甚至見不到紅巾軍的影子,但還是放把火燒了完事。敗字當頭的人,做事時會少去許多顧慮,這也是人之常情。
望著一座好端端的寺廟在熊熊的大火中坍塌毀滅,望著自己唯一的棲身之地在熊熊的大火中逝去,朱重八隻得在心裏暗暗叫苦,長長地歎了口氣。就在這時候,從側麵竄出來兩個師弟。朱重八定眼一看,竟是往日裏最佩服他的花雲與吳良兩位師弟,不由得轉憂為喜,問道:
“你還沒走?”
“師兄,你也還沒走?”花雲問。
“主持呢?”
“已經走了。”
“可是你們怎麼沒走?”
“我們四處找你,想邀你帶了我們一到去投紅巾軍。”花雲說。
“原本還想等等看看,現在也顧不得許多了,這可能是天意!”朱重八似乎是自言自語。
“你答應帶我們一起去!”吳良說。
“對!”朱重八堅定地點點頭,又問他們:“你們可知道,放火的元軍從那裏去了?”
“我們見這夥強盜,搶了一些東西,往右邊的這條道去了。”
“這樣……我聽說,那位郭元帥是賞罰分明。我們現在去投軍,最好是給他帶些見麵禮,這對於我們今後的發展有利。”朱重八冷靜地思考著,望著吳良與花雲,接著分析說:“元軍剛燒了寺廟離去,搶到東西的肯定拉在後麵。我們現在就追去,把拉在後麵的……”朱重八做了個殺人的動作。
“我們聽師兄的。”花雲、吳良一起回答。
元統治者的民族奴役政策非常黑暗,漢人最受歧視,當時蒙古人殺死漢人,隻需交出一份埋葬費即可。這種對漢人的歧視,使得當時所有的漢人,都對高高在上的蒙古人恨之入骨。而到了元朝後期,這種黑暗的民族奴役越演越烈,許多漢人小地主和普通農民也紛紛喪失土地,淪為佃戶。這些往日裏小康之家,因繳不起田租,流亡、餓死的情況不斷發生。在這種情況下,農民對元軍的痛恨是銘心刻骨的。殺死蒙古人,是當時所有漢人埋在心底的聲音。現在,這三個和尚,不僅可以一泄心中久積的憤慨,還可以殺敵邀功有利於自己今後的發展。
於是,這三個決定還俗的和尚,順著右邊的山道急速前行,他們渴望一報往日久積的仇恨,更渴望用敵人的血給自己的發展加把勁。有這樣的念頭,就這麼三個人,竟敢豪情滿懷地去追幹燒殺搶掠的元軍。當他們艱難地爬上一道山梁時,心裏不由得一陣擔憂。原來,拉下來坐在地上喘息的元軍,不是三兩個,而有十二人。他們見了,都把擔心的目光,投向朱重八。
“能對付得了嗎?”朱重八從師弟們驚慌的目光裏,讀懂了他們想說的話,便低著頭、皺緊了眉頭不吭聲。如同一往遇上所有棘手的事情一樣,他已經不會有什麼害怕,更不會有什麼擔心。這個時候,他就會盡可能地讓自己冷靜下來,然後運用自己過來的經驗和知識,好好地考慮、分析,看如何才能夠解決眼前的這個棘手的問題。怎樣才能收拾那十二個元軍?他們的人比我們多,可是,以前在豆腐房裏,常聽到一些故事,裏麵有許多都是講以少勝多的英雄。遇到這樣的事,隻要你能利用對你有利的條件,有一個好的辦法,就能出奇勝敵。朱重八這麼想著,開始對自己有了信心。
“這是我平生第一次要去殺人,是因為要好一點活下去去殺人,而且殺的又是仇人,我一定要想方設法殺了他們!”朱重八也在心裏對自己說。又想了好一會,他終於抬起頭來,望著花雲、吳良異常堅定地說
“為改變我們的命運,隻有去殺死他們!”
五節、無奈投軍
懦弱的人,常被災難屈服,常為屈辱狂叫,隻有勇敢的人,才能智慧地對待災難與屈辱,並在災難與屈辱中乘機興起,顯示其偉大。
14、
朱重八雖然想清了殺元軍的必要性,也下定了殺元軍的決心,可他畢竟是生平第一次來殺人,一顆年青的心仍然不由自主地加快了速度。他冷冷地望著那十二個元軍,非常認真地打量著眼前的環境,他想到了往日裏元軍對漢人的凶殘,更想到了被濠州郭元帥誇讚的情景。我必須殺了他們!朱重八在心裏再一次發狠地說,心跳漸漸平穩,頭腦頓時靈光閃爍,他開始思考著解決元兵的辦法。
一溜斜坡從他們呆著的山梁,直伸到山下元兵歇息的開闊地。從正麵進攻,顯然是不可能的,隻要他們一露麵,元軍就會發現。如果他們繞了道過去,順著山梁走到盡頭,然後出現在元軍的側麵,是可以給元軍一個突然襲擊。但是,元軍有十二個,他朱重八一個人對付四個訓練有素的元軍,已是非常吃力,而他的兩位師弟,要各自打敗四個元軍,肯定是必敗無疑。怎麼辦?朱重八苦苦地思索著。突然,他一眼憋見山梁上的幾根大木頭,心生一計。
我們不能從正麵來進攻他們,可以讓他們從正麵來進攻我們。嘿!到時候我們居高臨下,再利用木頭、石塊不把他們砸個希巴爛才怪。把整個的打法都想清楚了,朱重八暗自得意。他將師弟人喚到身邊,詳細地給他們講了自己的計劃,直說得兩個師弟連連點頭,直誇朱重八不簡單。於是,三個和尚開始了他們一生中第一次殺人的大事情。他們將木頭翻到斜坡邊,還撿來一大堆石頭。一切就緒,兄弟仨人便亮開嗓子唱起來:
“天遣魔軍殺不平,不平人殺不平人,不平人殺不平者,殺盡不平方太平。”
這是當時流行的《扶箕詩》,是紅巾軍在進行宗教活動唱的,隻要誰唱這歌,百姓便知道他是紅巾軍無疑。
山下的元兵聽到這樣的歌聲,頓時驚慌起來。當他們看清山上隻有三個和尚時,不由得悖然大怒,握了刀劍,呀呀地衝上山來。他們做夢也沒有想到,當他們快到山頂時,隻聽朱重八喊了聲“推”!兩位師弟使出吃奶的力氣將一根根大木頭滾下山來。元軍這時才知上當,欲要回身,木頭早已滾撞下來。一根接一根,衝著他們砸來。木頭滾完了,又是大石頭,一塊接著一塊,不停地滾下來。有僥幸沒被木頭撞著的,又被石頭砸了。頃刻之間,適才一個個呀呀怒叫的元兵,在痛苦的慘叫呻吟之後,便都一動也不動地撂在山腳下。鮮紅的血,順著他們的屍身流出,將斜斜的坡道,染上殷紅的顏色。
三個氣喘籲籲的和尚,瞪眼看著他們,都長長地舒了口氣。看了一會,花雲和吳良把目光轉向朱重八,那意思分明在說:咱們走吧。朱重八朝他們點點頭,從地上撿起一把元兵的彎勾大刀,走近一個元兵身邊,默默地看了一會,咬咬牙,提起他左耳,一刀割下,然後又這麼一刀割下他的右耳,再走到另一個元兵身邊……
花雲和吳良呆呆地看著他們的師兄,將十二個元兵的耳朵,一隻隻割下來,一直不明白這是為什麼。朱重八割完二十四隻元兵耳朵之後,用一根藤條竄了,來到他倆麵前。他們還來不及發問,隻聽得朱重八說:
“走,我們投軍去!”
三根香之後,朱重八拎著12對滴血的元人耳朵,帶著他的兩位師弟,出現在濠州城裏。這年,朱重八剛滿25歲,萬般無奈中由一個吃齋的和尚,走去做一個揮刀殺人的軍人。
從這以後,朱重八開始了他新的人生,僅僅十五年,就從一個士兵,走上皇帝的寶座,造就了一個中國皇帝史上的奇跡。
15、
一切果然如朱重八所料,他拎著的那12對滴血的元人耳朵,實在太引人囑目。他進濠州的第一天,便得到元帥郭子興的親自接見。
郭元帥雖說算命出生,除喜結豪傑外,本人也是爽豪善鬥的人,聽說這有個和尚拎來12對血淋淋的元兵耳朵,不免心存幾分佩服。
“去,將那個和尚給我帶來。”郭子興吩咐他的衛兵張正。
不一會張正便領著朱重八進來。郭子興靠在帥椅上,斜眼打量著那12對滴血的耳朵,凝視了許久,這才把目光掃向朱重八身上:
身材雖不魁梧但也稱得上高大,特別是那顆碩大的頭顱,那塊凸出闊卓的額頭,以及尖削的下巴。這是張典型的倒三角形臉,這樣的人無疑都相當聰慧。不過最讓郭元帥常識的,還是朱重八那一身結實的肌肉和厚厚的嘴唇。“這身肌肉一定非常有力氣,厚唇人心實忠勇”郭元帥心裏一熱,問道:
“你是皇覺寺來的?”
“正是。”
“叫什麼名字?”
“朱重八。”
“朱重八,你兄弟還多啊,現在都在哪裏?”
“他們,九年前就遭瘟疫去了。”
“哦,家裏還有些什麼?”
“沒有,什麼都沒有。”
“這樣?從今天起,你就跟著我,跟著我,到時候什麼都會有。”
“這怎麼成!”沒等朱重八回話,旁邊閃出郭元帥的次子郭天敘:“父帥,這和尚剛來,能有多大能耐?恐怕就會敲敲木魚。”
“敘兒,你沒聽說他智殺十二元兵的事?”
“耳聽是虛,眼見為實。和尚,你能勝了我手中這柄劍,便讓你做我父帥的衛兵。”郭天敘說畢,揮劍直衝朱重八。
朱重八眼見劍快刺到胸前,也不躲避。說時遲那時快,隻見他左腳倏地向郭天敘伸去,同時蹲腰驀抬左手,翻起掌猛擊郭天敘握劍的右腕,還同時出右掌擊郭天敘的腰間,郭天敘頓時丟劍踉蹌前倒。要不是朱重八緊前一步抓住他的左膀,肯定是撞在廳前的柱子上,絕對是頭破血流,後果不堪。
“承讓,承讓。”朱重八雙手作揖,對郭天敘冷然地一笑。郭天敘滿臉羞愧,鼻子哼一聲,惱怒地甩手走了。
“好,好,哈哈哈哈……”郭子興大笑起來:“你不要理他,天敘就這脾氣。你很有智謀,武功不錯,又懂得謙讓。朱重八,朱重八……這個名字,我給你重新取個名子好不好?”
“願聽元帥的。”朱重八不吭不卑地應道。
“元璋,你就叫朱元璋,可好?”
“感謝元帥賜名。”朱元璋開始對郭子興有了一些好感,因為他自己也覺得這名字好。
“好名子,元璋,一塊美麗潔白的玉。”隨著兩聲鼓掌,孫德崖一陣風進來。他向郭子興施禮後微微一笑,然後走到朱元璋麵前。孫德崖肆意地托起朱元璋滿是胡茬的下巴,將朱元璋那張坳黑粗糙的臉扭向眾人,大聲說:“哈哈!美玉,名符其實啊?”
眾人哈哈大笑,就連郭子興也忍不住笑了一聲。從乞討生活走過來的朱元璋,這麼些年來,一直都受著他人的淩辱,並且在他人的淩辱中陪盡笑臉,以換得些許殘羹冷炙,來保全自己生命的存活。可是近年來,由於自己的努力,已沒有人再敢放肆地羞辱他了。而現在,剛進軍營,竟受到上司的這般羞辱。
他剛剛殺死了十二個元兵,心裏充滿了自信,他相信憑了這十二對元兵的耳朵,投到軍營之後,能受到相應的尊敬。沒料到,似乎還要受乞討時讓人羞辱的罪。
真是可恨!他在心裏說,氣憤地暗提起一口氣,將五指緊緊收攏,握成鐵一樣的拳頭……
16、
郭子興曾有鷹眼之稱,朱元璋的動作,被他看得清清楚楚,心中不由得大喜。平日裏因錢糧問題,他受夠了孫德崖的氣,真想讓朱元璋來好好教訓這個不知天高地厚的副元帥,可一想到這次讓孫德崖來的目的,立即改變了主意。他一手握了朱元璋剛攥起的鐵拳,一手輕推孫德崖,說:
“好了,好了,別鬧了。”將倆人分開後,郭子興轉身坐上帥椅,對朱元璋說:“你先去歇著,換換衣,我有事與孫副帥商議。”
朱元璋應聲退出帥府,隨人來到衛兵營,隻見兩位師弟已穿好一身新的軍裝歡天喜地地等在那兒。他翻弄著留給自己的那套軍裝,心裏沉甸甸的,想到:
穿上這軍裝,便意味著要去替發給他這軍裝的人賣命。郭子興、孫德涯,郭天敘這些人,值得自己去為他們賣命嗎?想著剛才的情形,朱元璋不由得搖了搖頭。
朱元璋信步走出營房,順著條小徑往前走,不覺來到一座小院門前,舉目四望:遠處有一座山。積習讓他本能地要去攀登。可是,山在高高的城牆的外麵。他突然分明地感覺到自己已經失去了這人世間最寶貴的東西。
“我現在能確保衣食無虞,卻沒了自由。這是不是值得?有了三年遊僧的經曆,相信我是不可能餓死在這個世上的。”朱元璋坐在院門前的一塊大石頭上,眺望遠山,這麼想著。
他知道,眼下在世人眼裏,他朱元璋一文不名,或許是出於本能,他卻異常地珍惜自己。“我並不比別的人差!”他常常對自己這麼說:“如果有機會,我會做得比別人更好。”
朱元璋突然感覺到有位姑娘在朝他走過來,忙將目光從遠山收回,姑娘已來到他的身邊。臉稍微長了些,皮膚也稍微黑了些,但那雙眼睛卻透出萬分的豁達與聰慧,使得朱元璋非常動心。
見朱元璋在注視她,而且心裏也在想著關於她的一些事情,姑娘卻沒有絲毫的扭捏和害羞,更無半點惱怒,隻是禮貌地一笑,也認真地打量著朱元璋,老朋友似地說:
“你剛才在郭元帥府裏的事,我都知道。”朱元璋有些吃驚。
“你不要與天敘計較,他被他母親給慣壞了。還有孫副帥,你更不值得去計較。唉!”姑娘竟然歎了口氣:“你一定要盡力幫助郭元帥。”
“請問小姐,你是什麼人?”
“我叫馬秀英,與你一樣,父母早亡,隻身一人客居在這裏。”
“哦,你怎麼會客居在這裏?你與郭元帥家是親戚麼?”
“不是的,家父生前曾與郭元帥是好朋友,家父過世,郭元帥就收養了我。”
“郭元帥真是大仁大義。姑娘請放心,我不會與少帥計較的,我一定會盡力效忠元帥。”
“我在這裏替郭元帥感謝你。”
“姑娘快別這麼說,我一個大頭兵,能有多大能耐,怎消受得了你的感謝。”
“你能消受,我看人,沒錯。”姑娘自言自語地說:“大頭兵……人這一生是講不清的,我小時候,家裏很窮,窮得連吃飯都是有頓沒頓的。記得十二歲那年,家裏突然富了,富得母親隻好拿錢去接濟窮人。可沒到三年,父母雙雙慘遭殺身之禍,我一下子變成舉目無親的孤兒……”姑娘講到這裏,有些傷感,眼圈紅紅的。
朱元璋正奇怪郭府怎麼會有這般充滿智慧,善解人意的女子,卻原來她也有著痛苦的經曆。頓時生出許多好感,他充滿感情地說:“姑娘,你別傷心!”
相同的命運,對事物許多一致的看法,將這兩位素味平身的男女突然拉得很近,他們似乎都有些說不完的話想說給對方聽。
“你真棒,還沒投軍,手上就拎著敵人的12對耳朵。”馬秀英充滿敬意地說。
“你也知道……”
“知道,就因為這12對血淋淋的人耳,我才特意來看看,是個什麼樣的英雄……”
“小姐”丫環在喚她:“夫人讓你回去。”
送走馬秀英,在回營的路上,朱元璋想著馬秀英談到自己家境變遷的那段話。“那位馬姑娘早先窮,後又富,可現在……她的義父郭元帥,早先不是個算命的先生麼?”朱元璋這麼想著,感到豁然開朗,心情非常舒暢。他大步走回兵營,拿出軍裝,脫了和尚衫,把軍裝穿在身上。沒有鏡子,他左顧右盼地自己瞧自己,雖看不清倒底怎麼樣,但分明地感到自己確實精神了許多。
他看看熟睡的兄弟們,合衣躺在床上,又想起馬姑娘最後的那兩個字“英雄”。這是他有生以來第一次聽到別人將這兩個耀眼的字與自己聯係在一起,而且還是位姑娘。“英雄!”他在心裏重複著,感到了從來沒有過的舒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