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亂世雄(1 / 3)

第四章:亂世雄

一節、安撫俘虜

他總是心靈平穩,心無旁騖地去做自己認為應該做的事,為達到目的他可以不顧死活,勇猛直前,其膽識和氣勢常常會超出一般人。

56、

1356年初,迅速壯大的紅巾軍在劉福通的指揮下,兵分三路,全線向元軍出擊。元軍被劉福通進攻的無力他顧,各路趁機而起的義軍,有的忙於鞏固地盤,有的忙於稱王稱霸,有的則忙於享受作樂。

朱元璋審時度世,也抓住這難得的機會,拚命在南方擴大自己的勢力。他先後派兵攻占了鎮江、廣德、長興、江陰等地,勢力範圍得到迅速擴展。1356年4月,他親率部隊順江而下,來到南京南門外僅三十裏處的辛遠鎮安營紮寨。朱元璋不僅趁此天賜良機最大限度的擴大了自己的地盤,他還要趁此攻打南京,奪下這虎踞龍盤之地,作為自己爭霸天下的大本營。

長江下遊的四月,正是“喧鳥覆春洲,雜英滿芳甸”的美麗季節。清晨,彩霞伴著朝陽在江麵升起,梅花綠柳把春意送過江麵,小鳥在溫煦的春光中自由歌唱。

春天來啦!朱元璋在心裏呼喊。他正當壯年,精力充沛,渾身有著用不完的力氣。雖然,他連夜匆匆地趕了一百多裏路,卻並無半點倦意。十二萬士兵,正在安營紮寨,挖灶生火。迎了朝陽,朱元璋一馬當先,一路狂奔衝上江邊的一座小山堡。徐達、常遇春、馮國勝等幾十位猛將良臣,緊隨其後,七千名彪悍的勇士,兩旁護衛。

在眾人的簇擁下,朱元璋舉目前方,望著那並不高大的南京城,心中豪情滿懷。想當初,進入濠州城時,他帶了十二對元兵的耳朵,跟在他身後的隻是倆和尚師弟;可現在,事情隔了僅僅隻有三年,他不但擁有了濠州、定遠、滁州等二十幾個州縣、上千萬臣民,而且還擁有了跟在他身後的十二萬生龍活虎的軍隊。

這在弱肉強食的世界上,權力的擁有,需靠武力,誰擁有最強大的軍隊,就意味著誰最有權力。朱元璋深深地懂得這一點,軍隊是他的膽量,也是他的權力。如今有了這麼多的軍隊,若大的南京城,在他眼裏也看得很小、很容易奪取。

“各位將軍,我們要多久才能進駐南京?”朱元璋揮鞭一指南京扭頭問道。

“三天內我們把她拿下來。”胡大海說。

朱元璋開心地笑了,從和縣渡江後,這一路往東北,水陸齊進,確實令人振奮,簡直是所向披糜。更令朱元璋欣慰的是,這一路的百姓,都是非常地歡迎和支持他的。元朝的統治太過腐朽,已完全失去人心。朱元璋從中看到了自己的希望,也比較地明白自己該怎麼去做,才能夠對自己更為有利。

這麼幾年來,他打的絕大多數是元軍,除了必爭之利,他盡全力避免與義軍發生衝突。這念想的建立,除了朱元璋自己的悟性,還有賴於馮國勝的引導。他雖然非常窮困,沒有人來培養或是教育他。但是,憑了直覺,他知道,一個人要做成一些事情,就必須有一些方麵的經驗與知識。而要得到這些經驗與知識最簡捷的路,就是拿起書本來學習。書本就是以前的智者的經驗和知識的總結。有了這樣的認識,朱元璋在成功地學會了乞討之後,就決心回到寺院去學習。由於元軍的一把火燒了寺廟,他隻得又進入了軍營。但這個時候,他已經嚐到了讀書的甜頭,再也不願意放棄學習。不管在什麼地方,隻要有些許空閑,他就會抓緊時間讀書學習。這結果,使他比別人懂得更多,對現狀也看得更加清楚。他非常清醒地知道,在現在這種情況下,誰發展的最快,成長得最強大,誰才能活到最後,成為唯一的勝利者。除此之外,他還非常清楚:

這場戰爭打到最後,隻能留下唯一的勝利者。朱元璋渴望成為這唯一的勝利者,因此他不敢有絲毫的大意。在取得一個又一個巨大勝利的時候,他卻沒有絲毫滿足,隻把目光盯著比自己更為強大的對手。警告自己說:努力,趕上去,不然我會被他吃掉!在這樣的認識指導下,朱元璋對未來雖然信心百倍,但對於每一場戰爭,卻是異常地謹慎,小心翼翼。這次攻打南京,他雖有必勝的把握,但還是往最壞處想,不斷地提出問題來問自己。這兒畢竟是南京啊!達魯花赫福非等閑之輩,況且有四萬多守軍。想到這裏,朱元璋看看徐達與常遇春,又看看馮國勝,又一次問道:

“你們看要多長時間能拿下南京?”

徐達與馮國勝相對一望,又都把目光投向常遇春。

“我們爭取半個月拿下南京!”常遇春說。

馮國勝與徐達讚同地點點頭。

“好,一十五天內拿下南京城,傳令下去,第一個登上南京城頭的人官升三級。”朱元璋說完掉轉馬頭:

“走,回營議事,攻占南京!”

57、

一路塵煙,浩浩而來,蕩蕩而去。南京守將曹良臣趕到城上,隻能見到那一路滾滾的黃塵,慌忙下城去與魯達花赫福商議。

魯達花赫福雖為元朝文臣,但熟讀兵書、禁懷坦蕩,忠爽義氣,對於同族的腐敗官員,也常是痛心疾首,現聞報朱元璋反賊正在南門外安營紮寨,還率千餘騎遠處眺望,雖知自己無力回天,但還是抱定拚死到底的勇氣。

“反賊朱元璋自得巢湖水師,聚彙和縣之兵北上,一路奪采石肌,取太平城,敗陳先也……勢如破竹,而今以三倍於我軍紮寨城南,待他們準備就緒前來攻城,恐怕凶多吉少。”曹良臣說。

“將軍何出此言?”魯達花赫福說:“我守軍足有四萬,反賊也就三倍於我,兵書有曰‘五倍於敵方可攻城。’隻要我們堅守城池,反賊又奈我何?”

“大人有所不知。”曹良臣說:“軍戰殺伐,在士氣不在兵多少。如今東西南北,大元朝軍隊均在潰敗,我軍鬥誌衰竭、士氣不旺,而反賊一路北上,節節勝利,士氣空前,實可以一當十。”

這些道理魯達花赫福當然知道,可是事已如此,難道我們隻有坐已待斃?他轉動著眼珠,開始想辦法。孫子曰:‘兵者,詭道也,攻其不備,出其不意,定能克敵製勝’,如今反賊一路攻來,節節勝利,將驕兵傲,而又疲憊異常,今日剛到紮營安寨,忙乎一日,自持兵多將勇,隻思明日如何攻城,絕不會去想如何防範,我們如果趁此良機,大膽傾巢出兵夜襲,一來斬殺反賊一萬兩萬,燒其軍營;二來滅其鬥誌振我軍威……想到這裏,魯達花赫福下了夜襲的決心,曹良臣聽了,思之良久說:

“看來也隻能如此,就讓我率兵前去,你親自上城督促守軍。”

“危難之時,方見忠良,隻是反賊朱元璋詭計多端,且手下有勇有謀之士不少,將軍此舉,可要慎之又慎。”魯達花赫福感動地說。

在曹良臣與商議時,朱元璋率眾將回到剛搭好的帥營裏,在帥椅一坐說:

“剛才我們看了南京城,確是個好去處,有了它,我們便可成大業。可是,我軍隻有十二萬,而守軍有四萬,且魯達花赫福與曹良臣,都是元朝一流的文臣武將,不但對元朝忠心耿耿,而且也屬頗有謀略之人。要奪南京,大家可要細細謀劃,方可萬無一失。”

“元帥,南京守軍既有四萬之眾,魯達花赫福與曹良臣既忠心又有謀略,會不會作困獸鬥,趁我軍立足未穩,今夜前來偷襲?”李文忠說完看著朱元璋。

其實朱元璋已經料到這一點,而今看到李文忠也有這想法,不由非常高興,這個李文忠,北上以來,他奪關斬將,屢建戰功,今後是可以堪當大任的。這麼想著,隻不知其他人對此有何看法,於是又問:

“諸將看法如何?”

徐達與常遇春點頭讚同,朱元璋以目視問馮國勝。

“李先鋒說的極是。”馮國勝說:“依我之見,今天午夜之後,魯達花赫福必領軍來襲。相信元帥早已在考慮如何應對之事罷?”

“如何應對魯達花赫福的偷襲,還要請各位發表看法。”朱元璋把要討論的問題又推進了一步。。

“請元帥給我一萬人馬,伏於營帳之前,元兵但來,攔住截殺,元軍無論多少,知我有備,必然敗退,我軍乘勢掩殺,定可傷其大半。”胡大海說。

“元軍夜襲,誌在必得,出動一定不少。”湯和說:“依末將之見,可能會有其兵一半,如能圍而殲之,滅其有生力量,來日攻城時定會減少許多麻煩。”

“我很讚成湯將軍的看法,敵人出動的人馬一定有一萬多人,我軍必須出動五萬。”常遇春說:“一萬伏於城下,候敵人出來,便封鎖城門,阻止敵人出城救援,另有四萬,四麵埋伏,待敵人入圈,驟起攻之,全殲敵人。”

聽著將軍們的想法一個比一個更高明,朱元璋並不滿足,這時,在幾位將軍的啟發下,他自己心裏已經朦朧地產生一個好想法,但還不是很清楚,因此不想就說出來。他看看馮國勝,又看看徐達,因為他知道,這一直金口未開的倆人一定有更好的想法。

“眾將軍的分析,很有道理,給我啟發很大。”徐達說:“我們今夜應該全軍出動以待襲兵,設陷埋伏,圍而不攻,逼其投降,這樣不但削弱守城敵兵一半,又可多出四倍於敵的兵力來攻城,果能如此,則南京唾手可得。”

“好,好好!”朱元璋大為高興,徐達這麼一說,他剛才的朦朧也變得明白起來,心裏對徐達更多了一份信任。心想:諸將如此迅速成才,南京已是囊中之物也。於是決定讓馮國勝坐陣營中,自己率主力正麵迎敵。命令胡大海、鄧友德、沐英率兵一萬伏於城外,待夜襲軍出,負責封鎖城門,阻擊援軍;常遇春、湯和率兵二萬從左麵包圍;李文忠、郭英率兵二萬從右麵包圍;徐達、丁德興率兵三萬從後側切斷退路……

58、

午夜時,曹良臣點足一萬五千兵馬悄悄出城,魯達花赫福送至城外。他們怎麼也料不到,這一切都被潛在城外的沐英和胡大海看得清清楚楚。沐英想趁此時移軍再靠近些,胡大海不同意,說:

“莫慌,現在關鍵是莫讓城頭知道我們的動靜,聽到後麵喊殺聲起,我們再衝過去去不遲。”

曹良臣帶領著元軍,在夜簾下向前挺進,離南京城越來越遠,離朱元璋大營離得越來越近。

一路非常安靜,曹良臣有點奇怪,想到派出的探子一個也不見回報,不由全身一熱,吩咐副將說:“快,傳令下去,暫停前進,原地待命。”

就在這時,有探子踉蹌奔到曹良臣麵前:“將軍,前麵……埋伏……”探子話沒說完,就倒地死去。曹良臣翻過他一看,隻見這探子背後有一把匕首插得很深很深,曹良臣臣頓時全身冒汗,大聲喊:

“快,快傳我命令,後隊作前隊,撤!”

可已經遲了,隨著一支火箭射上天空,東西南北四麵喊殺聲突起,朱元璋的部下猶如從天而降的勵鬼一隊隊地衝殺過來,曹良臣率領的元軍嚇破了膽,再沒有勇氣反抗,一個勁地往裏縮,直縮到一處崖地裏,再也縮不動了。朱元璋、常遇春、徐達、李文忠,各率一部將其團團圍住,高聲喊道:

“驅逐韃子,還我中華。丟下刀矛,都是中國人,一個不殺。”

元軍有人丟下武器。曹良臣看著大勢已去,自己再無回天之力,不由得仰天長歎一聲,舉起利劍,抹向自己的脖子。他的副將張克福見了,立即大聲喊道:

“曹良臣已死,我們降了罷。”

一萬五千元軍、除了自相殘踏死了幾千人,全部都丟下武器。第二天朱元璋讓人找來曹良臣的屍首,厚厚安葬,然後與馮國勝來到降軍營中,想好好地安慰安慰這些降軍。他要鼓起他們的勇氣,讓他們打頭陣去攻占南京城,結果發現降軍個個誠慌誠恐,驚懼不定。朱元璋很是擔心,回營就跟馮國勝商量說:

“這樣的部隊怎麼能去打仗?”

馮國勝說:“我認為他們之所以這樣,是因為對我們存有戒心,害怕我們隨時會殺了他們。因為他們過去隻要抓到義軍,都殺了完事。”

“這可怎麼辦,我可是真心不想殺他們。”朱元璋說。

“我看我們現在隻有先增其給養,使之豐衣足食,以示愛護;頒布條例,升降褒獎如同我軍,以示重用;然後在花些時間讓他們信任。他們一旦信了我們,才可能去替我們上陣殺敵。”

“可是,攻城就在旦夕?”朱元璋遠眺沉思,突然雙眼一亮,左手向前猛力一揮說:

“既要他人信任,必得先信任人,有了生死考驗,一切就好辦了,我看就這麼……。”他附耳馮國勝,說出自己的想法。馮國勝聽了,也睜大眼睛,他認為這辦法好是好,隻是風險太大,見朱元璋執意要這麼做,便堅決要求同往。

傍晚時分,朱元璋與馮國勝來到降軍營中,給降軍的十幾個頭目講了增其給養、升降褒獎一視同仁等有關事情,然後吩咐說:“我今晚與軍師就睡在這裏,你們現在都回到自己軍中,每人挑選三十個勇士來給我們作保衛,到時人人有賞。”

張克福等人聽了,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一個個大惑不解地離去,不一會便帶來五百驍勇健壯的勇士。朱元璋與馮國勝走上去迎接他們說:

“我與軍師今晚就住在你們這裏,還請你們象保衛曹良臣那樣保衛我們。曹良臣是個忠義之人,隻可惜身在腐敗透頂的元朝之中,你們如今投奔小明王麾下,同我們一起去追求光明,前程一定遠大……”

說完與馮國勝入內,倒頭酣然大睡,直到天大亮時才醒來,走出營外一看,隻見張克福等人晨風中佇立,淚流滿麵,見了朱元璋,倒頭便跪。這些元兵,當初投降也是為了保命,投降之後,又擔心遭殺身之禍,時時提心吊膽,如今見朱元璋這麼信任,不由感動得流淚,一個個掏心掏肺,當場表明自己將死心踏地跟著朱元璋,再無二心。

得到降軍之心後,朱元璋心情為之一暢,對馮國勝說:“你這回可要好好行使親軍督指揮使之職,攻占南京一事,可就交給你與徐達、常遇春等諸位將領了。”

馮國勝很不明白,值此關鍵時刻,朱元璋為何要他來出麵指揮,他自己要去幹什麼?再三追問,朱元璋隻是笑而不答。

二節、青山求賢

每個時代都會產生出相應的偉人,如果沒有這樣的人物,時代就會把他創造出來。

59、

在朱元璋的一生中,能相信的人並不很多,馮國勝就是其中一個,朱元璋不但相信他的才能,也相信他對自己的忠誠。他這次之所以要把打南京這麼大的重任交給他,一方麵是相信軍師和徐達諸將能拿下南京,更主要的是,這時的朱元璋不僅是想要打下南京,而是想到將如何來治理這個城市。

南京,是他朱元璋一路征戰,馬上要占領的最大一個城市。對此朱元璋非常激動,也非常茫然,因為對於城市的治理,他差不多是一無所知。他盡管也從未打過仗,結果竟然是神鬼差使一般,將乞討時的許多方法用上,竟然每每得手。這一回,當他思考得了這個城市將如何治理時,卻茫然了。不過,這已經難不倒他,經過這幾年戰爭的磨練,他明白了一件事:

許多事情可以請別人來做。而請人這種事,不能都象原來請馮國勝那樣,派個人去就行,他認為得到馮國勝是天在幫他,但他不能隻等天來幫他,還得自己更主動些,更努力些,去找些更有能耐的人。此時的朱元璋已經非常明顯地感到,他需要更有能耐的人來幫,他應該親自去做這件事情!

把攻戰南京的事托咐給馮國勝等人之後,朱元璋喚來沐英與吳良,讓他們跟著自己一道走出軍營,踏上登山的小道。

“我這是帶你們去進攻另一座南京城。”他微笑著告訴他們,見沐英與吳良似乎是不相信的樣子,便笑著問道:“你們說我們有了今天這一片領地,誰的功勞最大?”

“當然是元帥您呀。”沐英與吳良幾乎是同聲說。

“唉,除我以外?”

“我看就數常將軍。”沐英說。

還有徐將軍。”吳良說。

“還有誰?”

“湯和將軍、李文忠……”

“你們呀……怎麼就忘了馮國勝軍師?”朱元璋說:“要成大業,文武都要,武能打天下,文能治天下,兩種人才必要相等,邊打邊治,這才能穩步發展。如今我不止需要武的將,更需要文的臣,待奪了南京之後,這個問題就更突出了:有了虎踞龍蟠之地,沒有真的虎龍,又如何踞得了?蟠得成?”

“是,是,是!”沐英與吳良似懂非懂。朱元璋不管他們,接著說:

“告訴你們吧,就在前麵山中,有位大謀士,叫李善長,是馮國勝在路上給我說的,我曾邀他同來拜請,他說要等取了南京之後,看來他是在吃醋。因為提到李善長,他頗是自愧不如,而我,不是正需要這樣的人嗎?我真等不急了。”

這深山裏,難道真有這麼有能耐的人?沐英與吳良都有些不信,朱元璋告訴他們:熟話說英雄識英雄,軍師敬服的人,應該是沒錯的。沐英聽了不由問道:“這李善長既然能埋頭治國學問,一定家境頗豐,如何不坐南京城裏,反到這深山裏來落腳?”

“埋頭學問的人,家境一般都不很豐厚。”朱元璋說:“這李善長,雖有些田地,請了些雇工,也就鄉下一般有錢人,從小讀書,鑽究學問,不免就難流俗。學問鑽究得越深,越博大,在這動亂之際,無人重用時,便隻有鑽進深山等待時機了。”

正說著,隻見兩位白發老者慕立於道前,恭聲問候:

“元帥,兩位小將軍一路辛苦,我家主人讓我們在此恭候多時了。”

朱元璋及沐、吳二人皆吃一驚。

“你家主人是誰?”

“正是元帥你要找的人,他正家裏候著您。”

“他知道我朱元璋要前來拜訪?”

“如果身邊發生的事都不知,又何以知天下大事,又怎能讓元帥親自來請。”

朱元璋聽到這裏,很是興奮,不再言語,邁開大步,跟著兩位白發老者沿著條青石砌成的小道,往前走去。

60、

這是一所小巧別致的四合園子,周圍綠樹成蔭,鳥語花香,生活其間,果然是其樂融融。“如不是世道如此之艱,太平時節,能爭得這等生活,也就不枉一世為人了。”朱元璋觸景生情。

園子裏,有一男子正聚精會神地讀書,聽到腳步忙把書放在一旁,起身迎來說:

“承蒙元帥大駕光臨,未曾遠迎,還請恕罪。”

朱元璋連忙還禮,走上前去,打量著這裏的主人:隻見他四十出頭年紀,五短身材,健壯精神,督智的雙眼,透著和善之氣。“真是我要找的人哪!”朱元璋想。

“能找到先生,真是老天爺可憐我朱元璋啊。”

李善長聽朱元璋開口便出此言,不免心頭一熱,問道:

“元帥放著攻占南京之大事不去領導,卻反來深山找我,所為何事?”

“南京已是囊中之物,取之甚易。”朱元璋說:“隻是取得之後,無能人治理,我之奪取天下,是為天下人造福,如其不然,奪之豈不是犯罪之事?正為此事,我朱元璋冒昧前來,一是為求治國平天下之道,二是請先生看在苦難百姓的份上,隨我下山,救民於水火。”

“元帥真是太抬舉我了,想我李善長有何德何能,竟蒙元帥如此厚愛。”李善長望著眼前這位比自己小去十餘歲的壯年男子,心裏非常敬佩,問道:

“元帥是濠州人罷。”

“正是濠州鄉下人。”

“濠州往東北不遠,便是沛縣,秦未大亂時,沛縣劉邦,用五年時間,統一了天下,成就了帝業。”

“漢高祖何等人物,我朱元璋怎敢與之相提並論。”

“漢高祖也就是沛縣鄉下人。”李善長說:“視其自身能力,遠不及元帥你。”

“先生此言,朱元璋實在羞愧不已。”

“我說的全是實話,並無半點不實之詞。”李善長嚴肅地說:

“我雖不深知元帥,但也聽說一二。元帥智救五河之圍,勇奪元軍糧草,智勇無比;取定遠、奪滁州,得濠州,均是上謀伐之;攻城掠地皆以妙計奪之,奪之後安之撫之,深得民心民意,尤其是巢湖水師歸降、曹良臣部下臣服,不戰而屈人之兵,那樁不可與劉邦相比?”

這是朱元璋第一次聽人將他與一個有為的皇帝對比,早已是熱血上湧,興奮不已,卻還是強作鎮定,問李善長說:“劉邦尚不及元璋,何以五年而成帝業?”

“劉邦自己說過,運籌帷帳之中,決勝千裏之外,不如張良;掌握國家資源,安撫百姓,使作戰時供應充足,不如蕭何;集結百萬雄師,戰必勝,攻必克,指揮戰鬥的能力,不如韓信。這三個人都是世間少有的奇才,劉邦不如他們卻能用他們,這便是他所以能夠取得天下的原因。而項羽連一個範增也不能用,當然為其所敗了。”

“依先生之見,我之用人之道,差距在何處?”朱元璋問道。

“我看元帥用人之道,並不遜於劉邦。”李善長說:“元帥能獨立用兵,也不過一兩年,現在文有馮國勝,武有徐達、常遇春。也可算是人才濟濟了,更難得的是,元帥能禮賢下士,如我這等平庸之輩,元帥尚能親顧。而今天下,不滿蒙古人所為,避之藏之深陋處的棟梁之才,又何止千萬。”

“先生可告之元璋,馮國勝、徐達,可與蕭何、韓信相媲美?”

“我看足可相媲美。”

“好,天憐百姓苦於戰亂,天憐元璋無能為力,請先生受我元璋一拜。”朱元璋說罷便要跪下,李善長慌忙扶住:

“元帥有何吩咐,盡管開口,我李善長遵命就是。”

“君子一言既出,駟馬難追。”朱元璋喜形於色:“我就枉自作大一番,屈就先生隨我下山,為我之張良。”

“是我李善長作大了,元帥隻需續前繼下,努力為之,無論氣度、勇謀皆非現在各路義軍領袖可比,奪取天下,隻是遲早之事。我李善長能追隨元帥,是為天憐我麵壁三十餘載也。”

說罷,倆人都哈哈大笑,良久才止。山高路遠,倆人又談得來,便繼續談著。李善長吩咐準備了一桌豐富的晚餐,用過之後,朱元璋讓沐英和吳良住在隔壁,自己與李善長徹夜交談,直至天明。為著朱元璋著想,李善長便不再言語,佯作睡去。或許是山裏的空氣特好,或許是與李善長的一席長談令朱元璋所思甚多,朱元璋竟無半點睡意,見李善長不再言語,便悄悄起身,走入庭院。

61、

別致的小院,滿園的翠綠,朱元璋深吸著清新的空氣,聞著陣陣的花香,頭腦異常地清醒,一時萬千的思緒:

初入濠州城,他隻是為了尋條生路;同那些將軍元帥久了,便產生不過如此的想法,有了這樣的想法,便有了自信,隨著自信的潛滋暗長,即產生了完全可以取而代之的狂念;結果這念頭竟然實現了,朱元璋終於成了一路諸侯;這一變故的果實,是又偷偷地萌發著一個更為狂妄的念頭,戰勝他們,一一戰勝那些將軍元帥、大王皇帝。“大丈夫當如是耶!”成了他豪氣中的一語。

原來,朱元璋的這個念頭還很模糊,還很不堅定,因為那些將軍元帥、大王皇帝,實在是太強大了。然而,從昨天到今晚與李善長的一番談話之後,朱元璋清楚了這個念頭,堅定了這個念頭。我朱元璋一定要戰勝他們,要一一戰勝這些將軍元帥、大王皇帝。我完全有能力象漢高祖那樣,奪取天下!取而代之!

朱元璋這麼想著,渾身感到燥熱,他讓吳良打來一盆清泉,從頭上辟頭蓋腦地淋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