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亂世雄(2 / 3)

“走,跟我爬到山頂上去。”朱元璋說。他還是化緣時養成的習慣,遇上事情,總喜歡爬上山頂,眺望四圍遠方。

太陽已經噴薄而出,把那殷紅的光芒四射開來,遠山連綿起伏,烏雀在身邊歡快地歌唱。

“太美了,太美了!”朱元璋說。

“不知南京戰況如何。”吳良在心裏想道。他實在不明白,大戰之前,元帥竟有心思帶著他們出來遊山玩水。要求賢人,也要等到攻占了南京之後啊!吳良雖然這麼想,但卻相信朱元璋之所以這麼做,一定有他更好的道理,因為從過往的事情來看,他實在太崇敬他的元帥了。

要不是李善長與沐英尋上山來,朱元璋還在遠眺凝思。多年的習慣難改,隻是他如今凝思的內容不同罷了。以往他想的主要是如何得到些食物充饑,能夠繼續活下去;如今他想的主要是如何得到權力和榮譽,能夠統治更寬闊的領地。其實,一個人無論他想要什麼,隻要能夠得到了,他都會一樣的快樂。

用過早餐,李善長簡單地安排了一下,立即帶上百餘位家丁,隨朱元璋下山。快到山下時,沐英實在忍不住了,不由脫口問道:

“不知此時南京戰況如何?”

“我已經與李先生談妥了,我的任務是如何論功行賞,你們到時也可以幫我參謀參謀。”朱元璋爽朗一笑,說:“至於李先生,我要請他幫我立法建製,布告安民,製定管理南京城的方針政策,製定今後的軍事方略。唉!要做的事情真的是太多太多!”朱元璋說著,得意地一笑。

吳良聽了,大吃一驚,問道:“李先生,難道南京已經攻克了?”

“今日不克,明日一定可以攻克。”李善長說。

“真的?”

“絕對假不了。”李善長非常認真地說。

“你在山上,怎麼會知道?”

“我……”李善長還真不知道該怎麼回答。

“他要不知道,我會帶你們上山來?”朱元璋點了點頭,微笑地望著吳良。

吳良望望沐英,然後又望望李善長,再望望朱元璋,一付困惑不解的樣子。

朱元璋見了,哈哈大笑,笑出了眼淚。然後高興地說:“其實,我已經攻克一座南京城了。”言罷望著李善長,又一陣哈哈大笑。

沐英似乎明白了什麼,若有所思的看著李善長,就剩了吳良似乎什麼也不清楚,差點急出了眼淚。

三節、攻克南京

人生如果有精神力量來支撐,才會有力;如果有遠景目標來激勵,才會堅硬;如果無需名聲來支撐,其事業才會衝向更高峰。

62、

馮國勝等感激朱元璋的無限信任,召來文臣武將,商議攻占南京一事。馮國勝說:

“現在的南京守軍,不過三萬餘人。我們呢,如果加上俘虜,就有十五萬之眾,比敵人多出五倍。而且,我們士氣高揚,民心盡歸,要破南京,用不了多少日子。如今,元帥把這樣大的功勞交給我們,我們需要努力謀劃,求一良策,奪取一個完整的南京,以報元帥的信任之恩。”

徐達與常遇春等聽了,紛紛表示讚同的意思。馮國勝見大家統一了念想,親率降軍,為先鋒攻城。這一仗,打得非常激烈,整整一天,雙方的死傷,都比較慘重。第二天,馮國勝與常遇春各率一支大軍,同時展開猛烈地進攻。血戰了整整一天,常遇春的部對,終於殺上北樓。

魯達花赫福雖是文官,但勇氣過人,一腔忠心。兩天來,他手握長劍,巡視城上,不斷鼓勵士氣;又把家中金銀,全數拿出,獎給守城有功之人。雖說守軍少了一半,但餘下將士鬥誌還是非常之堅定。魯達花赫福遠遠地見了,並不驚慌,指揮部隊,迅速地向突破口衝來。殺上北樓的人少,魯達花赫福帶來增援的人多。不一會,就把衝上來的人悉數殺死,又重新堵上了突破口。常遇春在下麵看了,隻能在心裏滴血。

第三天,馮國勝、常遇春再組織大軍,發動更為猛烈的進攻。又是攻了整整一天,直殺得天番地暗,血流成河,連天上的老鷹,也驚得睜大眼睛,呆呆地看著。常遇春與馮國勝的部隊,都曾多次攻上高高的城牆,可結果還是給打退下來,而且死傷特別嚴重。這一次又以軍敗收場,馮國勝、常遇春倆人,都焦急萬分。凡事不過三,馮國勝與常遇春此時都非常明白,象這樣的進攻,如果繼續下去,部隊死傷嚴重,對他們非常不利。如果不想出一個好些的方法,這南京城一時恐怕是難攻下來。於是,他們請來諸將,大家一起商議。情況如此,諸將也提不出什麼好辦法來,徐達緩緩地說出了自己這幾天來的一個想法。

“從這幾天攻城的情況來看,我軍之所以還占領不了南京城,主要是城上魯達花赫福親自率領的增援部隊太有殺傷力。所以,要攻占南京城,就必須將魯達花赫福親自率領的這支增援部隊引開。這事,我們可以去請水軍督尉俞廷玉來,讓他派出一支精悍水軍,帶了火藥,從水上繞道西門城下,轟炸城門。到時候,那魯達花赫福必然要往西門去,趁此機會,我們大家全力攻城,一舉可破矣!”徐達說完,征詢地望著常遇春與馮國勝。

“徐將軍所言,非常有理。如此一來,南京破在近日。”常遇春高興地說。

“對!我們就這麼辦,立即派人去告知水軍督尉俞廷玉,令他們速派出水軍,帶了火藥,繞道西門城下,轟炸城門。”馮國勝也非常讚同徐達的意見,馬上一一作了安排布置。

第二天,馮國勝、徐達、常遇春將人馬整編好,雲梯準備好候著,到午時,隻聽得西門連珠炸響。南門城門一片慌亂,稍過些時,估計魯達花赫福已經離開去西城門。馮國勝一聲令下,常遇春、徐達奮然上前,千萬兵士,架起雲梯,勇敢向上,終於有人爬上城牆,與元軍搏戰。隨著爬上去的人越來越多,元軍漸漸不支,向城下敗去。

徐達與常遇春奮然登城,一路殺去,追至城門正樓。常遇春揮刀砍斷繩索,過橋掉下,城門大開,馮國勝早已等得著急,揮劍高呼:

“衝啊!”

“衝啊!”隨著軍師的呼喊,千萬軍士齊聲響應,大家呼喊著一路殺進城去。

魯達花赫福帶著一隊精銳部隊趕往西城門,隻見轟炸聲停了,硝煙散了,就不見敵人進攻,方知上當。正準備重回南門,隻見南門守軍張義慌忙跑來:

“大人,南門已破,我們護你往北門出逃。”

魯達花赫福對張義看看,仰天長歎一聲:“天亡我大元,事已至此,我怎能逃,你們去罷,我唯一死耳。”說罷一劍結果了自己。

張義見了,慌忙丟劍逃奔。

徐達趕到西門,隻見地上躺著魯達花赫福的屍身,對手下人說:“真是一位忠義之士,隻可惜生不逢時,把他給厚葬了。”

說罷,徐達引軍追趕張義等人。

63、

朱元璋與李善長隨大軍,浩浩蕩蕩進了南京城,按照李善長的意思,使人封了元軍官府,到處張貼告示,讓百姓安居樂業。並嚴令全軍:如有擾民、欺民、奪民女者,格殺勿論。

於是,若大個南京城,百姓高興,慶慰脫了元朝苦海,對朱元璋十分擁戴,本地一些豪紳也都來投靠。朱元璋請李善長做他的參議,所有軍事上的戰略安排,軍隊的管理製度,都讓他參與謀劃,製定方略。至此以後,一直受朱元璋重用,為開國第一功臣,封韓國公,尊貴之極。隻可惜李善長到了古稀之年,一顆白頭發的腦袋,還搭上滿門七十餘口顆頭顱,都被明太祖朱元璋斬於午門前。朱元璋還親自為其手詔《昭示奸黨三錄》,列舉李善長罪狀,召告天下。這是後話。

1356年的朱元璋,還剛滿28歲,統領十餘萬大軍,在眾人的擁戴下,進了南京府,看到“金陵府”三個字,朱元璋不覺搖了搖頭。馮國勝看了問道:

“元帥是否以為‘陵’字不妥?”

“陵者,墓也。”朱元璋說。

“哈哈,難怪元朝命在旦夕。”馮國勝說:“南京乃虎踞龍盤之地,元帥何不更名為龍盤府。”

“龍盤府。”朱元璋啄磨著說:“好是好,但是否張揚了些,會惹得各路義軍群起而攻之。你看如何?”朱元璋扭頭問他剛剛任命為參議的李善長。

“元帥舉兵攻城,乃是順應天時,解救百姓,可否更名為‘應天府’?”李善長說。

“‘應天府’,好!就叫‘應天府’。”

眾人請朱元璋坐上昔日魯達花赫福坐的雕花大木椅。朱元璋放眼望去,隻見殿內宏偉華麗,堂下將軍威風懍懍,這應天府可真比滁州又強多了。看著喜氣洋洋的文臣武將,朱元璋想:

如今該是給他們加官進爵的時候了!

這以後的三天裏,朱元璋將諸事都交給李善長、馮國勝、徐達等人去做,自己關起門來,認真考慮給各位文臣武將的官銜。他如今已經非常明白:一個能做得了大事的人,其高明之處就在於用人,而用人,關鍵是把官銜授給深合適宜的人。經過三天的深思熟慮,朱元璋對他的文臣武將一一進行了封賞。他任命徐達為總督軍馬行軍大元帥,常遇春為前軍元帥,李文忠為後軍元帥,湯和為左軍元帥,鄧友德為右軍元帥,胡大海為提點總管使,李善長為參議官,馮國勝為親軍指揮使……

“至於我自己,快馬將捷報給小明王送去,他給什麼官,就做什麼官。”朱元璋自嘲地說。

“元帥,我有一言不知能否在這裏講一講?”南京著名豪紳吳提舉上前說。

“可以說,請講。”朱元璋回答。

“我看元帥已成大業,擁兵十餘萬,今又占應天府,完全可以與其他各路義軍相衡,不再臣服在小明王之下,而是與他們平起平坐稱王。”

“是啊,我們懇請朱元帥稱王?”

“我們懇請朱元帥稱王。”

……

南京幾個豪紳,還有朱元璋麾下一些文臣武將都齊聲說。

朱元璋看看馮國勝,又看看李善長,三人會心一笑。

稱王,已經是朱元璋非常渴望的事情,可是,在與馮國勝、李善長商議之後,朱元璋也感到自己現在不能稱王。因為如今張士誠在東麵稱王,徐壽輝在西南稱王,劉福通與韓林兒在北麵稱王,至於其他兵力極弱者,稱王的還有幾家。論實力而言,朱元帥完全可以稱王,可一旦稱王,就要遭到更多人的攻擊。這樣一來,就會使自己處於外有元兵,內有義軍攻擊的困境之中,實不利於發展實力,爭取人心。

如今的朱元璋,雖然還很年輕,卻已經非常清楚:在這種腥風血雨的年代裏,實力比任何榮譽都重要得多。這麼想清楚了,年青的統帥決心舍虛名而求實力。正因為這樣,朱元璋與李善長、馮國勝才笑得這樣會心。為了說服眾人,朱元璋示意李善長給諸位文臣武將解釋一下。

李善長點點頭,徐徐開口,為朱元璋分析了時局及應對之策,他說:

“元朝製度,嚴格祟上,嚴密而又偏急地由上而下控製,而下層的基礎又不屬於他們。因此,一遇天災人禍,最下層便猛烈相左,整個製度便崩潰瓦解。而今各路義軍,力量發展之所以如此迅速,原因就在元朝統治基礎的不牢靠,可他們發展起來之後,這些義軍卻不明白這些道理,在自己力量還沒有強大到足以禦國的時候,便忙著稱霸封王,結果相互爭戰,必然往下坡路走。而我們正可趁此良機,不慕虛榮,從近而遠,從小而大,迅速掃蕩周邊元軍,占領周邊城鎮,發展實力,擴大勢力範圍,爭取民心,待到力量足以禦國之時,帝王之位,不封自來也。”

朱元璋是個聰明透頂的人,經馮國勝、李善長一點即通,這時,他不但從心裏同意他的看法,而且有了自己更深的想法:

他發覺自己現在正處在韓林兒,張士誠、徐壽輝這三股力量之間,這三股力量中隨便那一股都可以與元軍力量匹敵。他們現都稱了王,各自都在與元軍激戰,無力他顧。如果自己能利用這一有利形勢,打著韓林兒的旗號,消滅周圍一些與大部隊隔絕、孤立、分散的元軍及其他反對我們的地方軍隊,一年之內,就可以拿下應天周圍的鎮江、長興、常州、寧國、江陽等地,待北方的仗打得差不多時,自己的力量就可以強大起來,就可以與所有力量抗衡,就可能避免為他人所滅的命運。因此,他不能要虛榮的名號,他需要實力。

朱元璋這麼想著,由不得微微地笑了。

64、

常遇春一直在看著朱元璋,不知道他為什麼會笑,聽了李善長的一番話,他覺得雖然有道理,但還是認為朱元璋太受委倔,於是站出來說:

“元帥可以暫時不去要什麼王的名號,但還是得有個封號,就一個南京平章,太委倔元帥。”

馮國勝聽了,想了想,也很讚同。南京古稱吳國,不如就建議朱元璋稱吳國公。想到這裏,馮國勝說:“常將軍的話很有道理,依元帥現在的實力、聲譽,封王早以足矣,隻是不願太露鋒芒,為眾矢之的。既然如此,是不是可以先晉封為公,作一個過渡。這南京,古有吳國之稱,元帥不妨暫稱吳國公。大家看看是否可行?”馮國勝說到這裏,掉過頭去,征詢地望著李善長。

“好!吳國公,我認為好得很。隻不知元帥意下如何?”說著,李善長目光留在朱元璋身上。眾人的目光,也都轉向朱元璋。

“既然如此,”朱元璋便笑嘻嘻地說:“那就叫吳國公罷。”

這是1356年春季。北麵的劉福通為分散元軍對其宋政權都城的壓力,擴大戰果,開始分兵出擊,遣李武、崔德,經潼關入陝西,遣毛貴進兵山東;東麵的張士誠則揮師南下,首先占領江蘇的南通,接著渡江入福山港,占領常熟、平江,並將平江稱為隆平府,遷來高郵政權,任命陰陽先生李行素為丞相,張士德為平章;西麵的徐壽輝也忙著將天完政權遷都漢陽,攻元太平,以倪文俊為丞相,分兵四處出擊,勢力已擴展到湖南、浙江、安徽等地,結果在圍攻軍事重鎮安慶時受挫……

麵對三路稱王稱帝之師,朱元璋一點也不以為然,有半點不平的感覺,當然談不上要與誰去一爭高下了。此刻,朱元璋心裏非常清楚,無論是王也好,帝也罷,這些個顯赫的聲譽,都得靠實力來支撐,若不其然,終歸會鬧出笑話來,比那戲台上下了妝的大王、皇帝,要可憐千百姓。於是,他親率東路十萬大軍,往東進攻鎮江,他要抓住這個機會,迅速地擴展地盤,增加自己的實力。鎮江東南的常州,當時為張士誠占據。聞言朱元璋取了南京之後,又馬不停蹄地往鎮江奔來,張士誠急了。他不能眼睜睜地看著元朝殘留著的這些城鎮,一個個讓朱元璋占去。在他的眼裏,這些城鎮在元軍敗走以後,應該是歸他所有的。這麼想著,張士誠忙派兵從西北往鎮江進發。

此時鎮江的守軍,為元朝大將定定。他見朱元璋率十萬兵西來,張士誠率十四萬南來,知道守城無望。為保存實力,他不等西、南兩路軍來,便帶了全部將士,棄城北去。朱元璋大軍先行了一步,已經開進鎮江城,張士誠的弟弟張士德,才來到鎮江城下。看到城上剛剛掛起姓朱的戰旗,不由又氣又惱。氣惱之下,親率大軍攻城。

徐達急往吳國公府稟告:

“現張士德率兵十二萬兵臨城下,意欲攻城,如之奈何?”

朱元璋與李善長正在商議戰事,聽到徐達稟報,便問李善長:

“如何處之?”

“江浙富遮之地,盡在張士誠之下。”李善長說:“欲與諸路軍爭雄,必奪之方可立足。與張士誠之戰,事在必行。如今我奪元人之地,他來攻我,正是好事。國公不妨修書一封,願與之修好、和睦相處,再作定奪。”

“我們本要奪張士誠之地,原無借口,如今他來攻我,正好擊之再擊,參議官何出修書與之修好之言。”朱元璋問。

“張士誠如今節節勝利,躊躇滿誌,且兵多將廣,根本不會把國公你放在眼裏。”李善長說:“而今修書,根本不能修好,隻是更驕其心,更狂其形,到時方可慘敗其軍。”

朱元璋聽到這裏,恍然大悟,即讓人拿來紙筆,書寫道:

“隆平王兵多將勇,所向無敵,不久將可稱雄天下,如今我朱元璋托隆平王之福占了鎮江,能與隆平王東西相鄰,實在榮幸,希望我們能互相支持,互不尋釁,實是莫大榮幸……”

信書畢,朱元璋喚來吳良,剛要吩咐,李善長阻止說:

“請國公擇門前最粗猛衛兵去最好。”

朱元璋似乎有些明白,便不多言,讓吳良留在身邊,使門前一粗猛衛士前去送信。

四節、事興家和

成功的領導者最知道以禮待人,並知道如何激發他們的熱情,他的高明之處就是成功地讓所有的人都為他和他所進行的事業去努力。

65、

朱元璋派出衛兵,知其不能生還,忙與李善長、馮國勝商議拒敵之事。不多一會,便聽人來報,張士德殺了那衛兵,已重兵將鎮江團團圍住。此時的朱元璋,對於如何打退張士德,已經胸有成竹,為了穩妥起見,他還是非常誠懇地來征求徐達的意見,問道:“情況如此,將軍以為該如何處之?”

徐達聽了回答說:“如此不仁不義之師,再多十二萬,又何促懼哉?隻是待他再驕兩日,到時一鼓作氣,定可殲於城下。”

“將軍所言極是。兵書有言,驕兵必敗。”

朱元璋誇讚了徐達,下令緊閉城門,蓄精養銳,再驕他兩日。到第三日時,朱元璋下令大開城門,全軍出擊。

鹽販子出身的張士誠,自泰州起兵後,勢力不斷擴大,特別是高郵一戰,大敗元軍,此後勢力更是發展迅速。江浙一帶富遮繁華,胸無大誌的張士誠占了平江,便一味地追求享樂,身邊妻妾上百,陪玩、陪吃的人無數。因為一直以來順風順水,他不知道這是因為元朝太過腐敗,已經自己行將滅亡自己,還認為是他張士誠的力量強大無比。這樣一來,他自然不把朱元璋放在眼裏。而朱元璋,對待張士誠又是“請和信”,又是緊閉城門,張士誠便更加認為朱元璋膽怯、不堪一擊。幾日攻城不下,張士誠並沒有半點警惕,更沒有擔心。隻是煩悶得很,便令妻妾們跳天魔舞,來給他解悶。這天魔舞比較邪門,跳舞的女人身上,隻能著些許的裝飾物,跟全裸沒有多大的區別。張士誠有這怪僻,喜歡欣賞女人的侗體,特別是讓許多赤身裸體的女人站在一起比較,他看著非常愜意。在淫淫的樂聲中,衣著十分裸露的妻妾,――從他麵前跳過,張士誠睜大色迷迷的眼睛,注意地觀看著她們同一的部位,有誰能撩動他的芳心,他便抱過來親一親……正謊誕得無以言說時,有人來報:朱元璋軍隊殺過來了!

真是氣勢磅礴,徐達領著憋足了氣,養足了銳的十萬大軍掩殺過來,張士誠的軍隊還來不急明白是怎麼回事,就死傷慘重,潰敗東南逃去。

人們都說打了勝仗的將軍都會一樣的高興,朱元璋這時卻非常冷靜,連攻克南京後的那點喜悅也蕩然無存,看著張士誠的如此不堪一擊,他想到了原來張士誠的勇猛頑強。他清楚,自己往後要打的仗還有很多,稍有不慎,便有被打敗的危險,實在不該有半點懈怠之心,而是要花大精力去考慮如何打贏下一仗。他把這些想法一一道出,講給文臣武將們聽,使得大家都有了危機感,朱元璋趁勢鼓勵大家對下一仗提出看法,於是他的議事廳裏又熱鬧起來。

“從目前的形勢來看:北麵的揚州,東南麵的常州、江陰,西南麵的銅陵、池州,直到歙縣都可以去打。”李善長率先發言。

國勝聽了問他:“參議的意思,我們隻有分兵出擊?”

“暫時分兵,三麵出擊,可以奪得更多地盤。”李善長回答。

朱元璋征求常遇春的意見。

“我看分兵應該可以……”常遇春剛開口,見徐達要說,便打住話頭“隻是具體如何,還並不想得很明白,想聽聽大家的看法。”說完以目示徐達。

徐達望著常遇春,說:“我知道常將軍已想得很清楚,要聽聽我的看法,我就大膽地說出來。我認為現在各路諸候,包括元朝,不是相猜相持相爭,就是內部爭權爭利,這對我們是個天賜良機,趁此分兵進擊,可以迅速擴大地盤。”

朱元璋聽了,非常高興,征求了李善長、馮國勝的意見,立即下令李文忠元帥去北方小打小鬧;徐元帥親自出馬西南方向趁勝出擊;常元帥向東南大舉進攻。令畢高興地說:

“你們就各帶本部兵馬去罷,我與參議官暫回南京,聽候各位元帥的佳音。”

66、

張士誠做夢也沒想到,他的軍隊,打元軍時一直所向披靡,遇上朱元璋的部隊,竟是這麼不堪一擊。在徐達與常遇春強大的攻勢下,自己隻落得個棄城而逃。

軍士們擁著妻妾成群的張士誠,一路擔心受怕地逃到常州。立足還未穩,又聞徐達殺將過來。丞相李行素進言道:

“常州無險可憑,如今敵軍士氣太盛,隆平王還是往江陰去為好。”

張士誠聽了,點點頭說:“丞相所言極是,本王就先暫去江陰。”說到這兒,他將目光轉到他的弟弟張士德身上,說:

“朱元璋也就那麼幾萬兵,前日不過是趁我大意,僥幸得勝。我走之後,你一定要振作,好好守住常州。”

“大哥放心,小弟一定會盡全力。常州一定會堅如盤石。”張士德咬著牙,點頭說道。

“有你這句話,大哥我就放心了。”張士誠拍拍小弟的肩膀,說完便率領妻妾,倉皇逃往江陰。張士德送他的大哥到城外,望著一路遠去的塵煙,心裏很不是滋味。

到江陰時,已經深夜,張士誠心煩體倦,什麼話也不想說,趕走江陰縣知府,在知府的床上倒頭就睡。醒來時,睜眼看到胡美人那張嬌美的臉。他久久地注視著這張臉,想起了自己起義不久攻占平江的情形:

他親自率領四千勇士,趁夜翻過平江北門城牆,與守城元軍激戰,他不知殺了多少人,殺進了脫寅的府坻。這時,他的軍隊已攻破城門,一些將士都來到他身邊,他率領他們一直向前殺去,在一間豪華的臥室裏,他看到從垂落的簾子裏露出來的一雙玉腿,將士們把她拽出來,知道是脫寅的小妾,舉起了刀……他看見了這張妖美的臉……他喝住了他們,帶著她到了軍營。那時,他打得漂亮,平江總兵脫寅被亂軍殺死,副總兵哈散代投河自殺,接著他一連攻下昆山、嘉定、祟明、鬆江等地。可是,這一次卻輸得這麼慘,輸在一個後起的小字輩手裏。

“朱元璋,我一定要殺了你!”隆平王咬牙切齒地說,驚醒了甜睡中的胡美人。

“陛下,臣妾怕!”

“別怕!”張士誠抱緊她:“有我在,沒什麼可怕的。”

然而,朱元璋實在太可怕了,張士德爭不了氣,他根本守不了常州,他的近十萬人馬在徐達的趁勝追擊下,不堪一擊。在與徐達常州城下的第一次交戰後,張士德便丟下上萬具屍體,帶著殘兵敗將南逃,他不敢隨張士誠往江陰,來到了常熟。張士德知道這裏也不可能守住,但還是咬著牙再次硬挺下來。傳令下去:堅守常熟,有臨陣退縮者,殺!

徐達一麵派人往鎮江報捷,一麵在常州整軍歇息。徐達深諳用兵之道,更明白朱元璋要趁機迅速擴大隊伍的道理。

“凡用兵之法,……全軍為上,破軍次之。”他提起孫子這話,對沐英說:“我們這回要使張士德全軍降服,這才是上策。”

徐達主意以定,便開始擬定全降張士德的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