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爭天下上(1 / 3)

第七章:爭天下上

一節、明王遇難

劉福通相信,再有一次機會,可以重新再來,幹出輝煌業績,一定不會再敗。然而命運從來都這樣對人說:失去的就永遠不會再來,除非你當初珍惜機遇,使之避免失敗。

107、

四川的明玉珍,原是隨縣玉沙村的一個屯長,看到元朝腐敗,舉國上下,風煙四起。一三五六年,他散盡家財,招兵買馬,得了一支幾千人的部隊,趁隙擊殺元軍。開始,還屢屢得手,部隊迅速發展。不久便遭到元軍主力的圍剿,吃了幾個大敗仗,自知勢單力薄,難成大事,於是率領部隊,投靠徐壽輝。由於作戰勇猛,在徐壽輝手下,不斷遷升,做到了統軍元帥的職位。一次在沔陽湖與元軍作戰中被流矢射瞎一隻眼,人們又稱他“明瞎子”。

“明瞎子”對陳友諒弑君奪位的做法非常反感,但又懼陳友諒勢力太大,擔心惹惱他揮軍西進滅了自己,因此一直不敢有所動作,現如今見陳友諒跟朱元璋真得大打起來,不久又傳來陳友諒進攻南京遭到慘敗、險些被俘、戰船幾乎盡失,已被朱元璋逼回安慶的消息,不由得大笑起來,說:

“我做統軍大元帥時,他還隻是倪文俊手下的參將,他殺害了倪文俊,又竊取了他的兵權。現在,他能做皇帝,我早就可以做了。”

於是,明玉珍派莫仁壽領兵攻打夔州,與陳友諒斷絕來往,一麵在重慶自稱隴蜀王,讓人立徐壽輝廟宇在重慶城南,以示敬重與紀念。

明玉珍趁著朱元璋與陳友諒大戰時,自己做了皇帝,不再輕易出兵,過自己的安樂生活,元朝的大將則趁著朱元璋與陳友諒大戰時,大舉進攻京都周圍城池,招降了紅巾軍丞相田豐,平定山東,重振了軍威。

韓山童的兒子韓林兒,雖是被劉福通從碭山夾河接到毫州,稱帝,號“小明王”,但軍政大權還是完全由劉福通掌握。小明王為義軍最醒目的領袖,自然遭受元軍合力的圍剿。劉福通為減輕中央義軍的壓力,派出三支義軍出師北伐,劉福通自己率部兩次進攻北宋的首都汴梁,後一次獲勝,劉福通便將汴梁定為宋政權的都城,將韓林兒從毫州遷來,這是北方義軍短暫的鼎盛時期。

劉福通雖然勇敢果斷,善於衝鋒陷陣,卻不能在軍事上作一個全局性的謀略;攻占的土地,也不去做有效的管理;他的部下,都與他稱兄道弟,嚴令之下,也有人敢置之不理。這樣的才能,這樣的管理方式,當然難以奪取天下。他派出的三路北伐軍,開始時也打了些勝仗,但由於孤軍深入,各自為戰,不能相互策應,最後一一被元軍擊潰。

由於三路大軍失利,形式即刻逆轉,元軍又集中兵力對宋政權發動攻擊。元朝對劉福通深惡痛絕,一心隻想置義軍於死地,以重新鞏固自己的統治,這時便傾其精銳,派出最凶狠的兩支軍隊,分別由擴廓帖木兒和勃羅貼木兒率領,對宋政權的包圍一步步縮緊。擴廓帖木兒移軍洛陽,加緊對汴梁的進攻;勃羅貼木兒則竭力切斷汴梁與山東的聯係,拚命攻打曹州。不久,曹州陷落,紅中軍首領陣亡。勃羅貼木兒繼續揮師北上代縣、陶卜齊、士默特左旗北,駐進大同,切斷汴梁與中路大軍的聯係。同時,擴廓帖木兒則移軍虎牢,分兵南進陷歸、毫、陳、察,北出汴東,置戰船於黃河內,派兵據守黃淩渡。而且又請發陝西、山西各路元軍,把汴梁包圍得水泄不通,想趁朱元璋、陳友諒大戰之際,將這位義軍領袖一舉殲滅,把多年來被義軍攻打的仇恨發泄出來。

在元軍強大的攻勢下,劉福通抵抗不住,隻好帶著韓林兒衝出重圍,逃往安豐,可憐城內數萬義軍戰士及宋政權官吏、家屬盡落元軍之手,慘遭殺戮暴虐。

108、

此時的張士誠,因被徐達一路擊敗,對朱元璋軍隊,已是心存害怕。因此,當陳友諒來邀他共擊朱元璋時,他借故生病回避,後來得知陳友諒進攻南京城慘敗退兵,朱元璋窮追不舍時,便是萬分的高興,而又膽戰心驚。

在張士誠看來,朱元璋雖有勇兵悍將,陳友諒更是虎狼之師,兩相拚鬥,必是了無日期,到時雙方元氣耗盡,他張士誠豈不樂得坐收漁人之利?這麼想著,他又想到不久前被朱元璋奪去的大片領地。何不趁此時,都奪了回來,以雪失地之恥?於是,張士誠大膽派出史文炳、李伯升、呂珍三人,率領精銳人馬,北上收複被徐達奪去的城池。

很莊重地送走幾位大將,張士誠便深藏宮中,再不出門,也不去理政事,隻把時間花在與一批地主、文人、官僚,高談闊論、舞文弄墨上,有些精神時,便去花天酒地、擁妾抱妓。

史文炳、李伯升、呂珍三大將不負張士誠所托,擁軍十萬,浩浩蕩蕩,一路北上,並不費多少血氣,便一連奪回江陰、常熟、常州等地。正在張士誠的三員大將勢如破竹、所向披靡的時候,元朝的軍隊正將劉福通、小明王的都城汴梁團團圍住。此時的劉福通,已經是勢單力薄,缺糧少兵,哪裏經得起元朝的全部精銳圍剿,苦苦地支撐了一月有餘,終為元軍所破。劉福通護著小明王及其他的妻妾妃子倉皇地逃到安豐。這時候,劉福通的身邊,軍士不過萬人。史文炳、李伯升、呂珍等聽了,萬分地高興,立刻派人速向張士誠稟報。張士誠聽到這個消息,頓時興奮異常。

小明王原本是眾義軍的領袖,張士誠也曾將他們看著一麵旗子,也曾是跟著他們後麵起義。可是,後來隨著自己越做越大,便一日比一日更看不起這個義軍的領袖,這一麵義軍的旗子。甚至,常有取而代之的意思。如今自己已經投降元軍,更是以小明王為敵。張士誠心想,如能捉住這義軍的領袖,豈不是立下了這世上的頭等功勞?於是,張士誠立即下令:

“全力以赴,包圍安豐,活捉明王,建功立業。”

得到了張士誠的命令,呂珍便高興地帶了八萬大軍,來圍安豐。安豐雖說城池堅固,但畢竟是個小城,城內又缺乏糧食。劉福通率敗軍進城,剛安頓下來,就聽說呂珍帶兵來犯。久經沙場的劉福通,立即知道安豐難保。對小明王說:“我們必須離開此地。”

小明王帶著他的妻妾妃子,萬般辛苦地從汴梁一路逃到安豐,困乏已極,聽劉福通說又要離開辛苦去逃命,一時麵有難色,看著愛妃,一時不忍離去。劉福通在一旁看了,長長地歎了口氣,正待要勸說幾句,忽有軍士來報:“呂珍已將安豐團團圍住。”

劉福通聽了,與小明王作別,匆匆趕到城上。隻見那呂珍的軍隊,團團轉轉地將安豐圍了個水泄不通,劉福通看了大吃一驚。我死了倒不足惜,隻是要搭上小明王的命,斷了我好友韓山童的香火,還毀了我大宋王朝的根基,這樣一來我劉福通豈不成了天下的罪人!

罷罷罷!縱然是拚死一搏,也要殺出一條血路,也要讓小明王突圍出去。想到這裏,劉福通披甲上馬,親自率軍突圍。奈何勢孤力單,呂珍的部隊又過於強大。一連三次衝出城去,劉福通都被呂珍無情的逼殺回城。最後一次,劉福通的臂上挨了一箭,若再偏些,恐怕連命也沒了,劉福通隻好下令:

“緊閉城門,堅守不出!”

劉福通與韓童山是元末起義的領袖,後來的一路路義軍,雖說都舉這紅巾軍之旗,卻是各為其利,各懷鬼胎,人人都想做這天下的主子,就是沒有人願意遵這義軍的發難人。劉福通清楚這一點,眼看要完蛋的時刻,思來想去也想不出個好辦法來。正悲觀失望時,他想到了朱元璋。因為一直以來,就這位朱元璋對他們宋政權保持著尊重,還在高高地打著他宋政權的旗號。劉福通眼裏露出些希望。他記得朱元璋打下南京時自己派出的特使曾回來告訴他:朱元璋讓他稟告小明王:西係紅巾軍早已反叛,我們東巾係紅巾軍將誓死忠於小明王。如有什麼難處,可隨時通知我朱元璋,到時一定拚命效忠。

於是,劉福通滿懷希望,派出自己最勇猛的戰將趙青雲,帶了小明王的親筆信,趁夜突圍出城,去請求朱元璋救援。

109、

送走趙青雲,劉福通抱著一線希望,獨自登上城牆的最高處。放眼眺望,隻見呂珍的營帳,此起彼伏。成千上萬的士兵,來來往往,喜戲搏擊。劉福通見了,不由得慨然歎息。

他劉福通,從十五歲便加入白蓮教,跟隨在彭瑩玉身後開展反元活動。為推翻元朝,他願意獻出自己的一切。彭瑩玉死了,他與韓山童一道宣傳,並推立韓山童為“明王”,韓山童在舉義前就死了。重情重義的劉福通,卻並沒有趁機取而代之。他振臂高呼,高高地舉起義旗,推立韓山童的兒子韓林兒為“小明王”。從這以後,他率領義軍,轉戰南北,攻城掠地,隻是與元軍為敵,對堂堂的大元帝國,進行了毀滅性的打擊。正是他劉福通,首創了元末的起義,宣告了大元帝國滅亡的開始。劉福通和他擁載的小皇帝,經過一番轟轟烈烈的勝利後,做夢也沒有想到,在後起於他的義軍一支支發展到相當勢力的時候,他劉福通竟會落到今天這步田地:

他的幾十萬部隊,隻剩下幾萬人;他的幾個省的領地,隻剩了這小小的安豐城。他眼睛瞪得大大地望著遠方,怎麼也弄不明白,他已經贏了,為什麼竟輸得這麼慘?

城中已經沒有一點糧食,不少老百姓舉家潛逃出城,劉福通見了,也不令人追殺。“去就去吧,讓他們去。”他揮揮手,隻在心裏說:“他們若不去,遲早也會餓死在城裏,增添一些城裏的臭氣。”

然而,又過了幾天,情況更慘了。城中的士卒,將領都餓得搖搖晃晃,為了能撐下去等到朱元璋的援軍,劉福通準許戰士們吃人肉。真是慘不忍睹,剛死的人很快被吃光,便隻好將原本埋了的人挖出來吃。後來,膽大些的便邀了幾個人趁夜出去,捉了元兵殺來吃……

小明王也開始挨餓,有人將戰馬的肉端來,他堅決不吃,經不住劉福通的再三勸說,他最後吃了。可如今馬肉沒有了,給他端上來的,是一盤人肉。小明王緊閉雙眼,看也不去看,隻是流淚。劉福通再勸他,他很堅決地說:

“別勸了,餓死,我也不會吃。”

劉福通無奈,隻好搖著頭走了。他卡著手指算著:按說,朱元璋的援兵應該到了。莫非,他竟然也不肯來?!劉福通仰天長歎,就在這時候,他接到探馬的報告:

“呂珍明天要大舉攻城。”

“好罷!要來就來罷。”劉福通說:“我生時縱然不能看到元朝亡國,我死後,元朝一定維持不了多久。我要讓天下人都看一看,紅巾軍的領袖不是怕死的人。”

劉福通掙紮著走上城樓,一一查看布防情況。吃了人肉的士兵眼睛紅的發亮,但因長時期的饑餓似乎個個都沒有多大力氣。

“生為義軍,隻能站著死!”劉福通說。

士兵們聞言並無多大反應,更不象往昔那樣跟著齊喝三遍,隻把紅紅的眼睛似看陌生人一般地看著他。

劉福通在城上巡視一陣後,走到明王府,他在去明王府的路上暗自祈禱,他渴望出現奇跡,朱元璋會在他們麵臨死亡的時候,將他們振救出來。他不是舍不得自己的命,而是不甘心,他明明已經贏了,為什麼一下子就輸了個精光,他相信,隻要再給他一次機會,他會重新再來,再打出以前曾經有過的輝煌業績,到那個時候,他一定不會再敗下去。朱元璋,你在哪裏?

劉福通如今唯一的希望,就是朱元璋的來臨。他已經沒有精力去考慮,朱元璋果真來了,他的生路又在哪裏?

二節、擴大水軍

皇帝雖然擁有權力和尊榮,權力尊榮也擁有皇帝,一但權力尊榮失去,皇帝便不再是皇帝,等待他的,隻能是新的權力尊榮者的隨意安置。

110、

元軍趁著朱元璋大戰陳友諒時擊敗了劉福通的軍隊,又讓投降的義軍張士誠圍得劉福通部下吃死人,而朱元璋則趁元軍圍殲劉福通之時大敗陳友諒的軍隊,一舉攻下池州、安慶、南昌,將陳友諒逼退到武昌。

這時,朱元璋已感到精疲力竭,身心憔悴。再過去,便是陳友諒長期經營的老巢,要打恐怕沒那麼容易。陳友諒畢竟是當今各路軍中最強大的,要想一舉全部擊潰他,消滅他,根本不可能。朱元璋已經看到這一點,有了駐軍整休的念頭。

南京守衛戰之後,這一路打下來,全是朱元璋自己指揮,劉伯溫雖在身邊,朱元璋也隻是將自己怎麼安排布置戰事講給他聽,再不讓劉伯溫親自發號施令。就劉伯溫而言,在與陳友諒決戰之前,他深有軍國大事肩負一身之感,接下來幾日未免有些無事一身輕的感覺。但見朱元璋對徐達、常遇春等武將卻跟原來一樣,劉伯溫便想:

“對於象朱元璋這樣的人,謀士可召來揮去,唯獨武將,他們或駐軍一方,或統兵征戰,有權有勢,不可與僅憑兩片嘴唇的謀士同日而語。”

劉伯溫看著朱元璋發號施令,不禁想起自己當年在江浙指揮那場大戰之時,元帥石靜宜對他甚是知己,恭敬謙和,言聽計從。這個朱元璋不簡單,確實是個文武全才,但在謀略上與我劉伯溫比,還是有些遜色,在方針的製定,地方的管理上,更是有需要我劉伯溫的地方。劉伯溫這麼想著,心裏雖不是十分舒坦,倒也能靜心閉目養神,朱元璋證問之事,也能據實去答。

南昌府內,朱元璋大擺宴席,請來劉伯溫坐首席,徐達、馮國用、常遇春、李文忠一路排開。

酒席之間,朱元璋舉酒而言:

“這次南京防禦之戰,打到這裏怕是要告一段落。”說罷連喝三杯,哈哈大笑。酒畢,走到劉伯溫麵前,舉酒又說:

“這次能獲此大勝,軍師應記特功,我敬軍師一杯。”

劉伯溫忙站起舉酒說:

“能獲此大勝,全是國公運籌帷幄,我隻不過出出主意罷了。”

“軍師太謙虛,軍師的功勞,大家都看著,不由我一人說了算,諸位將軍說是不是?”

“是!”眾將軍齊聲答應,聲震酒宴。

“來,大家一同敬軍師一杯。”

眾將軍端酒起立,齊聲說:

“軍師神算,應記特功!”說罷,大家一幹而盡。

“在此,我還想就此次戰事的不當之處,請軍師明言賜教。”朱元璋坐下來說。

“國公布置得當,指揮英明,皆得孫子兵法之精妙。若說有憾之事,便是水軍勢弱,不然,陳友諒恐怕難逃武昌。”

“軍師之言,切中要害,早些年隻在陸上作戰,沒有重視大力發展水軍。”

“國公這次回到南京,應該迅速辦好這件事,多造戰艦,擴大水軍。陳友諒這個人心高氣盛,且底子還是很厚,一定不會甘心這次的失敗,用不了多久,又會水陸兩路來攻我南京。到時,一定要一舉敗之。”

“軍師的話,我朱元璋一定銘記在心,一到南京,就按軍師的話去做。”朱元璋說:“來,來,來,大家喝酒!”

101、

就在朱元璋大宴群臣時,外麵來報:

“小明王使臣趙青雲求見。”

聽說是小明王使臣,劉伯溫露出一臉不屑的神色。對這些地道的農民起義領袖,他一直都看不起,獨對朱元璋另外,朱元璋並不去注意劉伯溫的臉色,忙著招呼說:

“快傳進來!”

幾日的奔跑,趙青雲已是疲憊不堪,見了朱元璋,還是強打起精神,拿出詔書,念道: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安豐被圍,情況緊急,著朱丞相即刻發兵相救……”

朱元璋率諸將帥都離席跪拜接詔,獨有劉伯溫站著不動。朱元璋見了,眯細的雙眼微微一動,隻當沒有看見。他接了詔書,對趙青雲說:

“明王有難,我等一定全力去救。將軍遠道而來,可速去休息,待我商議救援一事,即刻發兵。”

“感謝丞相深明大義,隻是安豐事急,還請一切從速。”

“放心罷,將軍。”朱元璋說。

趙青雲走後,朱元璋望著劉伯溫說:

“關於救援一事,不知軍師有何指教?”

“伯溫認為,以國公如今之實力,天下已無人相匹,奪取天下,也就在一兩年內。如此,國公應謀自立,無須假借他人名號。況乎,明王一個牧童之子……”

朱元璋聽了,良久不語。他想起了示弱得助少受攻擊的道理,這理早已深入到他朱元璋的骨髓。雖然,在一些事情上,他也會大露鋒芒,顯示自己,但事後總會作些彌補,就象他對劉伯溫。這麼些年下來,他已經飽嚐了示弱者的好處。何況,現如今他朱元璋還並不是天下第一。如果他能再藏深一些,羽毛會長得更豐滿一些。到時候,就是群雄聯合來攻,也不在話下。到那時,再不那麼示弱也不遲。再說,劉伯溫講什麼牧童之子的話,也是他朱元璋非常反感的。你是元朝大官又怎樣,如今還不是在我這個和尚的手下混飯吃?想到這裏,朱元璋開口說道:

“為人在世,貴在忠義二字,當初恩公郭元帥在濠州起兵時,是借了紅巾軍的名號,這才迅速發展,據有濠州;我朱元璋最初投奔郭元帥,也是衝著這名號來的,方有今日;如今小明王有難,若是不去救援,實是不義。再說,不管小明王往日裏待我如何,他畢竟是紅巾軍創始的領袖,現有難我若棄之,是為不忠。這不義不忠之事,我朱元璋是不屑去為的。”

劉伯溫是想讓朱元璋假張士誠之手,順勢將小明王滅了,摘去頭上這頂龍鳳年號的帽子,然後自立稱王,沒想到朱元璋竟然振振有詞地說出這番大道理來。盡管深知朱元璋言不由衷,劉伯溫還是繼續說:

“我隻是擔憂,如救來小明王,該怎麼安置?”劉伯溫僅提到這裏,也不便再說了。救來小明王,你繼續讓他在這兒當皇帝?這恐怕你受不了。陳友諒將徐壽輝供起來,是想他的兵權,結果供不了多久也殺了,落了個萬世罵名。如今小明王就剩一個名號,平白找這麼個主兒管著自己,豈不是自討沒趣?你如將他關起來,殺掉?那不如幹脆不救,何必去討罵名?劉伯溫知道朱元璋肯定會想到這些意思,於是隻把細細的眼睛對著朱元璋。

“我可不會學陳友諒。”朱元璋在心裏說:“但暫時還是保留這頂帽子為好,以忠義之麵目示天下,這才能更好地得到天下。更何況,安豐如失守,南京就失去屏帳,救安豐即加強南京的保衛,我何樂不為之呢?至於如何安置這位皇帝。花些銀子給他建座宮殿,挑些美女送去,不就結了,到時水到渠成,要解決這麼件小事,還不易如反掌?”

心裏這麼想著,主意定了下來。朱元璋揮揮手說:

“安置之事,待把人救出來再說。救城如救火,我們商議一下,如何去救安豐,解安豐之圍。”

聰明的劉伯溫,雖然能猜到朱元璋無法接受小明王真來坐在自己頭上,但他做夢也想不到朱元璋對小明王的安置,聽朱元璋如此說,一時茫然,閉口不語。

102、

對於小明王,如能按照他李善長的意見,根本是不想去救的,隻是見朱元璋有這樣的想法,而且又這麼堅定,便隻有順著要救小明王這條思路去思考了。經過一番考慮,他想到了一些問題,於是開口說道:

“就現在的情況看來,要救安豐,必須做到兩點:一是需發重兵前往,二是必須火速前去。這是因為,呂珍是張士誠手下第一員猛將,現在率兵八萬圍住安豐。劉福通率敗軍退避安豐,兵疲將寡,已經不堪一擊,安豐危在旦夕。再加上,就在安豐的北麵不遠,還有元朝勃羅貼木兒和擴廓帖木兒兩支勁旅。倘若呂珍久攻安豐不下,他們必然往南來取安豐。因此我們這次去救安豐,需發重兵,既要對付呂珍,還要防止元朝勃羅貼木兒和擴廓帖木兒兩支勁旅的夾擊。”

“丞相言之有理。”朱元璋說:“既如此,我當親率眾將,前去救援。軍師你看如何?”

李善長同劉伯溫一樣,是不同意救安豐的,隻是不願明說,故陳述軍情利害,希望朱元璋有所顧慮,誰知朱元璋竟順了他的話說自己去救安豐,由不得大吃一驚,忙說:“這恐怕使不得,國公如果親自率眾去救安豐,必解安豐之圍。隻是南昌這裏,陳友諒定會趁虛來攻擊,這事非同小可。”

朱元璋聽了,微微一笑,說:“這有何難,隻需挑一得力大將把守南昌,待解了安豐之圍,再來夾擊進攻南昌之敵。”朱元璋說完,掉過頭問眾將帥說:

“我此次遠去救安豐,南昌必遭進攻,誰願留守南昌,確保南昌平安?”

“末將願意留守南昌。”朱文正站出來說。

“末將願意與朱將軍一道留守南昌,確保南昌平安。”趙德勝站出來說。

“好好,好!”朱元璋說:“有你倆位留守南昌,我基本可以放心了,因是陳友諒兵多將廣,兩人留守,我看力量還單薄了些。這樣罷,我再點一將軍與你們一同留守南昌,如何?”

“國公此番前往救安豐,遇到的將是元朝、張士誠的勁旅,且又無險可憑。”趙德勝說:“而南昌城高牆厚,有我二人就夠了。末將願立軍令狀,與南昌共存亡。”

“將軍忠心、勇氣,我很清楚。”朱元璋說:“但這回不能提共存亡,隻能提待我救下安豐回師時,必須確保南昌無事。”

“是末將失言了。末將一定竭盡全力,確保南昌無事。”

“好,但我還是要給你們點一位將軍,共同留守南昌。”朱元璋說:“我不是不信你們,確實是陳友諒這個敵人太強大了。你們可是要敵他一國之師啊!”

“一切聽從國公旨意。”

“鄧友德。”朱元璋喚道。

“末將在!”鄧友德恭敬出列。

“令你與朱文正、趙德勝一道,留守南昌,務必確保南昌平安無事。”

“末將遵命!”

主意既定,朱元璋召來趙青雲,說:“你可速回安豐報信,告之小明王和大丞相劉福通,就說朱元璋援軍,即刻可到。”

趙青雲聽了,跪拜於地,長聲抽泣:“感謝國公的大恩大德,我主有救矣!”泣罷出去,翻身上馬,急速去給劉福通報告好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