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看著趙青雲遠去,臉上掠過一絲淡淡的嘲諷之意。一切安置妥當,朱元璋帶了徐達、常遇春、李文忠等幾十位猛將,率十二萬人馬,浩浩蕩蕩去救安豐之圍。劉伯溫回南京住禮賢館。臨別時,朱元璋對劉伯溫說:
“待我救了小明王,即回南京重謝軍師。”
“不敢,不敢,我在南京恭候國公凱旋歸來。”劉伯溫說。
三節、振救明王
利有遠,有近,有此,有彼,各人由於狀況,認識不同而有取舍,於是智者便從自己綜合的利出發,以利來調動和趨使他人,最後贏盡人利。
103、
派出趙清雲已有三天,一點消息也沒有,呂珍的進攻,越來越猛烈,城中似乎除了個餓字,便是什麼也沒有了。從來都充滿自信的劉福通,此刻也陷入了絕望。想著那可憐的小皇帝,便移步朝皇宮走去。
早在十年前,劉福通與韓山童在白鹿山聚三千之眾舉義,祭告天地,稱韓山童為宋徽宗八世子孫,當繼天子位。可在滴血盟誓時,走漏消息,為官軍圍殺,奮戰突圍時韓山童不幸戰死。劉福通護著他的兒子韓林兒殺出重圍。後來連戰連捷,攻城略地,隊伍很快迅速擴大,五萬、十萬、二十萬……重信義的劉福通便推舉韓林兒為王,以樹正義之氣,號令天下之軍。
而今:韓林兒閉目端坐著,他的麵前,放著一盤涼了許久的人肉,見劉福通來,王皇後便皺著眉頭說:
“三天了,他就是不肯吃。大元帥快去勸勸他。”
“劉福通看了王皇一眼,大步的走到韓林兒麵前,一撩袍子,坐下來,挾一塊人肉,放進嘴裏。韓林兒聽得他來了,忙睜開雙眼,喚道:
“大元帥……”
“這人肉,我已經吃了,再吃幾塊也無所謂。”劉福通說著,又挾一塊放進嘴裏:“皇上沒有吃,很好,沒有褥沒宋徽宗子孫的名號。這回,反正是撐不下去了,落一個清白的名聲離開,好!”
韓林兒睜大雙眼問:
“一點希望都沒有了?”
劉福通搖搖頭,又吃一塊人肉。
眼淚隨著韓林兒瘦削的麵頰一滴滴淌下來,身後的王皇後“哇”地一聲哭著,扭頭跑出去。
劉福通不再言語,低頭吃人肉,不一會,盤子裏的人肉全吃光了。韓林兒在對麵瞧著,淚水老是流下來,他也不去擦,就這麼滿麵是淚地瞧著劉福通。
“都怨我,無能!無能啊!!。”劉福通萬分痛苦地說:“如果你的父皇……”他說不下去,嘟了嘟嘴唇,強忍那要流下的淚。
韓林兒走過來,一把抱住劉福通:
“大元帥!”他淒聲喊道。
“別哭,皇上,別哭!”劉福通緊緊地抱住韓林兒:“這都是命,我們就可以見到你父皇了。這是命!”
就在這時,宮外有人來報:
“趙青雲求見。”
劉福通眼睛一亮,搭著韓林兒的雙肩,說:
“皇上,說不定還有救。”
“真的?”
劉福通點點頭,喊道:
“快喧趙青雲進見。”
趙青雲蹌蹌踉踉地跌進來。連日的狂奔,他累得隻剩下一口氣了:
“皇上,大元帥……朱元璋大軍隨後就到……”說完,趙青雲昏死過去。
“來人,快扶趙將軍去休息。”劉福通大聲吩咐。
“有救嗎?”韓林兒怯怯地問。
劉福通再次點點頭說:
“既然朱元璋大軍隨後就到,我拚死也要撐著等他到來。皇上,放心,喝點水,保重,我去了。”
劉福通回到大元帥府,支頻疑眸認真地想了一會,喚來幾十名親隨,一一作了交待,作為義軍的領袖,他清醒地知道,此刻隻要軍心不倒,皇帝就有救。為此,他要使出最有效的一招,讓他的軍隊下決心來打好這或許是他指揮的最後一場戰爭。
天快亮時,劉福通醒來,眾將隨著他,上城樓去查看。隻見守城的士兵,一張張饑瘦呆死的臉,發紅的眼睛,比起往日來,卻分明地多了一分希望,多了一線生機。
“朱元璋大軍就快到了,隻要大家能在天亮後堅持一個時辰,我們就都有救了。”劉福通大聲宣布,身邊的眾將也齊聲吆喝,守城的士兵晚上已聽了這消息,此刻更深信無疑,饑瘦呆死的臉上又多了份活力。
劉福通探頭城下,象是看見一堆什麼,忙令人下去看看究竟是什麼。士兵下去不久便拎來一堆雜水和一些破爛的軍衣。是人的五髒六腑,是自家軍隊的衣服,真讓人惡心!
“是昨晚爬城逃跑的士兵。”一位將軍說。
“對,是那幾個爬城逃跑的士兵!”大家都附合。士兵們都聚攏來爭相觀看。
“張士誠要把我們全部殺盡,連出城投降的人都不放過。”劉福通大聲說:“我們要打敗張士誠,迎接朱元璋的援軍。不然,我們是沒有生路的。”
“打敗張士誠,迎接朱元璋的援軍!”有人帶頭高呼。城上饑餓呆死的士兵便都跟著鬼哭狼嚎般嘶喊起來。他們早已絕望的心,此刻輸進了一點點希望,原本的恐懼中又注入了不少憤怒。他們卻誰也不知道,眼前的這一幕,都是他們的大元帥劉福通一手炮製的。
104、
黎明時分,呂珍下令攻城。一隊緊握大盾的士兵在前開路,以擋城上飛矢,士兵們抬著大圓木,往城下來撞擊城門,另有多隊抬了雲梯,齊齊攻城。呂珍還在城下二十丈處建的高台上,布置眾多弓箭手,不停往城上放箭,旨在將守城的紅巾軍壓住。
在呂珍看來,如今這安豐城,一定在這一舉猛攻之下奪得,因此,他立馬山頭,麵帶微笑,隻等城破時進去捉了劉福通與小明王。卻不料,在他判斷已經餓得毫無戰鬥能力的紅巾軍,竟有那麼大的殺傷力,他們把城裏的門窗劈成碎塊點燃,不停仍下來,燒毀剛搭上的雲梯;他們將城上的亂石,甚至城頭上的磚也撬下來,砸死那些撞城門的敵人;又把不知哪兒拆下的許多門板豎起,擋住高台上的飛矢。這那是守城,是亡命的最後一拚。既如此,你又能拚得了多久?呂珍笑了,遲一時半刻,這安豐還不是我的。這麼想著,為了減少嚴重的傷亡,呂珍下令:暫停進攻。
呂珍的命令剛剛下達,他的副將張明飛馬奔來,報告了一個很不好的消息:
“朱元璋大軍已到上峰山口,離這裏隻有兩小時路程。”
“原來如此!”呂珍大吃一驚,立刻又下達命令:
“不惜任何代價,全力攻城,務必在一小時內,拿下安豐城。”言罷,呂珍揮劍,督軍衝殺,一時間,戰鼓緊擂,殺聲震天,幾十員大將,身先士卒,帶頭衝殺。
不多時,便有幾處城破,從雲梯上來的呂珍部隊與城上的紅巾軍展開拚殺。呂珍見狀,加緊督戰,士兵爭先恐後,爬上城去。上去的人漸多,城上士兵抵擋不住,紛紛後退。
劉福通手握長劍,四處衝殺。他手上的劍是一炳真正的寶物,削鐵如泥,而今派上了用場。劉福通朝著人多的地方衝去,一路殺死敵人無數,跟在他身後的將軍越戰越少,直到衛兵們一一戰死,最後就隻剩下他一人。
呂珍的部隊蜂擁入城,孤身一人的劉福通,膽氣十足,一人一騎,大吼連聲,殺開一條血路,直衝到城門外,逢著他的劍鋒倒下,沒遇上的也不不敢來找他拚殺,劉福通衝出重圍,回頭看看,就剩下自己一個人。“我堂堂宋朝大元帥,豈能這麼隻身逃去,我得去救了小明王出來。”想到此,劉福通又勒馬回奔,沿途殺進城去。呂珍在城上見了,心中讚歎不已,命令大將呂英:
“速帶人去捉住劉福通,不可傷了他。”
呂英領令,帶了幾員副將,三千兵勇,飛馬追去,正迎著殺進來的劉福通,便將他團團圍住。
劉福通殺得性起,哪管敵人再多,隻是衝上去揮劍斬殺。不一會,地下已躺倒了數十人。呂珍這時也衝過來,接著劉福通撕殺。呂珍是張士誠手下第一員猛將,上陣殺敵,還從末遇到敵手。劉福通雖然勇猛難擋,但由於撕殺太久,體力早已不支。特別是那戰馬,駝著劉福通衝進衝出了幾個時辰,此時已經撐不下去了……
呂珍長刀砍下,劉福通揮搶架住,那馬卻在此關鍵時雙腿跪下,劉福通身往前趨,赴在呂珍刀上,當聲斃命。呂珍連聲惋惜,惋惜他是個英雄,讓人厚葬於安豐城南,令軍士湊樂致哀。
小明王在安豐城裏的皇宮,是原來城中的一間舊廟堂改建而成。這廟堂四周是填土的耐火磚建造,又厚又高,裏外三道牆,圍著中間一個小殿。韓林兒與幾個嬪妃呆在這殿裏,等候外麵的消息。
先是傳來攻城攻得緊,後是城破,再後來是劉福通戰死。韓林兒拔劍在手,眼淚汪汪:
“看來隻有隨先皇去了。”說罷,便要去抹脖子。被身邊的王皇後一把奪了劍。
“不是說朱元璋的大軍就要來了麼?”
“可是……”
“他們一定已經到了,我們還有一線希望。曾猛!”王皇後大聲喝道。
“末將在。”曾猛閃進來,恭身應道。
“速帶衛隊守住前門,敵人來了,拚命給我抵住。朱元璋大軍,已經來了。”
“是。”曾猛應聲出去。
皇宮裏的衛隊,雖說隻有八百人,但都是劉福通十裏挑一給皇上挑出來的,個個勇猛善戰,且忠心耿耿。早先衝進城的敵軍,好不容易找到這皇宮所在,衝到前門,便被這些衛士殺了。呂珍殺了劉福通,隨人來到宮前,即派人衝進去,但皇宮前門太窄,能進去的人不多。進去幾個,衛士們便殺了幾個,幾次都不能衝殺進去。
剛殺死劉福通,呂珍心裏很不舒服,再一想,安豐城已拿下了,小小一座皇宮,又無險可憑,捉拿皇帝還不是遲早的事情。
於是,安排兵士們將皇宮團團圍住,讓幾個謀士輪流喊話,讓皇帝和官吏、宮妃們出來投降,自己急奔城頭,布置兵力,抵禦朱元璋大軍。
105、
呂珍剛剛安排好布防的諸項事宜,有人來報,朱元璋已奔安豐而來。呂珍舉目遠眺,果然見有塵土高揚,不由傲然一笑,說:
“安豐城已在我手裏,他來到城下,又奈我何?傳我命令,好好將皇宮圍住了,待我殺退朱元璋,再來捉這個皇帝。”
說罷,呂珍率眾將領來到城頭,但見滾滾濃塵而起,朱元璋大軍轉眼到了城下,對著城門,一字兒排兒。朱元璋居中,身邊徐達、常遇春、李文忠、沐英……諸多元帥將軍彙聚兩旁,好不威武。呂珍雖然身經百戰,但見對方軍容整齊,士氣昂揚,不由得心頭一緊,但轉念一想:這安豐城高牆厚,我率八萬大軍圍了幾月始得城破,諒他朱元璋一時也難破城。正想著,隻聽得下麵朱元璋喝道:
“上麵可是呂珍將軍?”
呂珍見朱元璋以禮相問,不由也以禮答道:
“在下正是呂珍。”
“我久聞呂將軍是江南名將,有一身好武藝,一副狹義心腸,這回怎麼來殺我紅巾軍領袖?”
呂珍無話可說,張士誠降元,他原本是極不讚成的,可他一員武將,又奈其何。
“將軍英雄,追隨張士誠,也是為推翻元朝,如今降元,實在是有損將軍英名。”朱元璋見呂珍不言,知他已動點心,又接著說:“將軍如果醒悟,不如與我合兵一處,去殺元軍,建立功業。”
呂珍雖不滿張士誠降元,但英雄不事二主的念頭還是在他心裏紮了根,見朱元璋誘他叛主,不由大怒:
“你要建立功業,放馬攻城就是,不要在城下鼓唇弄舌。”
朱元璋聽到此言,知呂珍無法說動,於是下令攻城。
李文忠一馬當先,率中路軍進攻正門。城上呂珍,親自指揮,飛矢、亂石,紛紛砸下,李文忠令持盾牌兵士於前,衝到城下,抬起城下來不及搬走的圓木去撞城門。城門原本被呂珍攻城時撞倒,還來不及修複,隻用木頭撐在後麵,因此,幾下撞擊,城門便倒下。李文忠見狀,揮兵衝去。
這邊呂珍見持盾牌的敵兵攻至城下,便知城門不堪一擊,早已下城,率領大軍殺將出來,正好與衝過來的李文忠部在城牆下撕殺起來。一時間,殺聲震天,雙方死傷無數。
徐達、常遇春從左右兩路,趕去支援,奈何過橋太窄,容不下許多人,一時隻能隔著護城河看那邊拚殺。徐達忙令士兵,搶修浮橋。常遇春則率領本部人馬,繞向南門進攻。
不多一會,浮橋修成。徐達揮劍號令:
“殺過橋去,奪了安豐!”
將士們大聲呼喊著,殺過浮橋。呂珍接殺李文忠,已漸感力量不支,徐達又率兵衝過來,一下便亂了陣腳,隻好下令撤兵,退回城去。城門窄小,退兵一時擁擠難速,留在外麵的隻想逃命,已無戰心。這一來,被李文忠、徐達部下,殺死無數,護城河的河水,頓時便被染紅。
呂珍逃進城裏,忙調集大量弓箭手分成四組,守在城門裏麵的土牆後,敵人攻來,便一組接一組放射。李文忠、徐達在城外殺死許多呂珍部下,這時,卻在城門內死傷太多,不一會,被箭射死的士兵已將城門堵起人多高。李文忠與徐達見了,便令暫停進攻。
呂珍鬆一口氣,命令士兵,拖來石塊、木頭,牢牢地將城門堵上。這邊還沒完全堵好,聽得南門殺聲震天。待呂珍趕到時,常遇春的部隊已突破城牆,殺進城來。呂珍迎上前去,攔住拚殺。好不容易擋住了,北邊城洞又被徐達、李文忠令人掘開,率眾衝進城來,前後夾擊,呂珍抵擋不住,隻好率部往西去攻皇宮。
皇宮裏,王皇後聽見外麵喊殺聲不斷,呂珍又停止了攻擊,知道定是朱元璋大軍到來,便與韓林兒商議:
“此事如何是好?”
“朱元璋大軍既來,我們可在此堅守,待他破城來救便是了。”韓林兒說。
“可是,呂珍在棄城之前,必來攻這宅子,以呂珍之實力,這宅子是不難攻下的。”王皇後堅持說。
“那該如何是好?”韓林兒有些為難。
“不如先下手為強,趁此激戰之時,我們突圍出去。”
“如此不是太危險?”韓林兒還是拿不定主意。
“留在這裏,危險更大。朱元璋破城,呂珍棄城前會來猛攻皇宮,拿下我等回去邀功;朱元璋受阻,呂珍也會來攻下皇宮。”王皇後分析說。
“你看怎麼辦好就怎麼辦罷。”韓林兒說。
王皇後喚來衛兵,分成三組,命第一組突圍出宮。不久,便有人回來報告,宮外沒有敵軍。王皇後大喜,即讓第一組把守宮門,自己與皇帝及一些官吏,嬪妃夾在二、三組之間,奔出宮去。
三組人馬剛剛出宮,呂珍率兵前來。王皇後見了,並不驚慌,命一組阻擊,二、三組護著他們前行。拐過幾個彎,留下二組阻擊,由三組護著他們……
呂珍見逃了皇帝、皇後,到手的鴨子也要飛去,氣急敗壞,令將士們緊追不舍。衛兵們奮勇阻擊,隻殺得一個人也沒有能剩下,呂珍的追兵才能繼續前進,待他們剛殺完衛兵第二組的最後一個人時,身後已傳來徐達部下的喊殺聲。呂珍回頭,但見徐達一馬當先,緊追過來,前麵的皇帝、皇後正帶著他們的人往街中心轉去……
呂珍見勢不妙,仰天長歎一聲,率領部下,奔出北門,朝合肥逃去。徐達也不緊追,隻向皇帝、皇後逃匿的方向趕去。
徐達趕上水深火熱的皇帝韓林兒,救下送回皇宮,告辭離去。
四節、安置皇帝
隻有極具自信和極有寬闊胸懷的人,才能這麼迫切地想聽聽與自己看法不同的人講話,準備隨時改變自己的原來看法。劉伯溫看到這些,心情格外舒暢,這才站出來說出自已的看發。
106、
韓林兒被劉福通等迎至安徽亳州稱帝,到這時已逾十年。韓林兒雖為宋政權的皇帝,隻因年紀尚小,又太過無能,大宋軍政大權,都集於劉福通一身,小皇帝每日裏除了下達劉福通認可的詔書,任命表麵承認他為皇帝的各路義軍首領,便再沒多少事情。
因為韓林兒所建的宋國,是義軍的一麵旗子,在宋國強大的時候,各路義軍的首領,都以韓林兒的任命為榮。為此,韓林兒曾經任命毛貴、趙君用為平章,也任命過毛居敬、潘誠、沙劉、關鐸等為行省平章,還任命朱元璋為行省平章、郭天佑為左丞,以後又升元璋為行省左丞相、吳國公……他這個皇帝任命過許多人,可事到如今,來救他的隻有朱元璋一個人。韓林兒這個皇帝,做得是天下皇帝的窩囊之最,從他當皇帝的第一天起,就從來沒有能主持過自己份內的事情,宋國的一切的一切,都是劉福通來打理。如今劉福通戰死,韓林兒感到無依無靠的孤寂。在他看來,普天之下,如今似乎隻有朱元璋,對他最真心,或許能作為依靠之人。因此,韓林兒現在特別想見到朱元璋,以謝他救命之恩,以探明是不是可以依靠的。王皇後清楚皇上的想法,但她卻有一個女人的心機,對小明王說:
“陛下貴為皇帝,朱元璋是臣子,臣子救皇帝,是天經地義的事,有什麼去謝的。如果你去了,豈不失去皇帝的尊嚴?”
“可是,如果不是朱元璋來救我,我的命恐怕早丟了,還哪裏來什麼尊嚴?”小明王說。
“事情是這樣的。”王皇後說:“陛下你想過沒有,皇帝是靠尊嚴過日子的,如果你的臣子不尊重你了,你還能做穩皇帝?因此,不管怎麼樣,這尊嚴是非維護不可的。”
小明王是個優柔寡斷的人,聽了皇後的話,一時不知怎麼辦才好,隻能甩著手在皇後跟前走來走去。皇後便跟在他身後說:“請皇上傳朱元璋來見駕。”
小明王一聽怔住了,他擔心朱元璋不肯來。聰慧的皇後看透了他的心事,挑明了說:
“他若不肯來,說明他不誠心讓你當這個皇帝,我們也好趁早設法離他而去。”
“離他而去,談何容易。”小明王歎息一聲說:“如果他不能容我,又豈能救我,放我而去”
皇後聽了堅持說:“無論如何,你是皇帝,不能去見他,隻能讓他來見你。否則,你縱然去見他,低聲下氣,他也不會理你。”
韓林兒想了想感覺到皇後的話,很有幾分道理,於是吩咐近臣天宮,去將朱元璋請來。
朱元璋得了安豐,登上城門,四處眺望,徐達來報告:已救下皇帝、皇後等一幹臣子、宮女、嬪妃,安置在皇宮裏。
我應該去拜見他?朱元璋在心裏問自己,用眼睛去瞪身邊的李善長。
李善長認為,可暫緩些時再去。當務之急,是安置百姓,撫慰獎勵駐軍。朱元璋點頭稱是,即讓李善長安置百姓,自己隨徐達、常遇春去城外駐軍處巡視,似乎是忘了小明王的事。
天宮四處找不到朱元璋,隻好回來複命。皇帝看著皇後,那意思分明在說:難道他不讓我做這個皇帝?
“戰事剛剛結束,他去軍營巡視,這也是他應做之事,隻是……”王皇後吱唔不語。
“隻是什麼,你快說來朕聽。”
“凡事在人心中,都依其重視程度而有個輕重緩急。”王皇後說:“既然朱元璋先往軍營安撫將士,可見……”王皇後又吱唔不語。
“你是說他朱元璋把朕看得很輕?輕也罷,重也罷,隻要他承認朕這個皇帝,朕就滿意了。”皇帝歎息一聲說。
這個沒用的人!王皇後在心裏說,嘴上不敢吱聲。
107、
朱元璋從城外軍營回來,已是很疲倦,正要到郭麗兒那裏去就寢,李善長提醒他說:
“國公,這時最好去見見皇帝。”
“非去嗎?”
“最好去。”李善長堅持。
“你認為該怎麼安置這位皇帝?”朱元璋問。
跟朱元璋太久了,李善長知道,如何安置小明王,他朱元璋一定成竹在心,之所以要他李善長的口說出來,因為這不是非常光明磊落的事情。“食君之碌,替君分憂,這也是為臣子份內的事。”想到此,李善長便說:
“安豐城小地貧,皇帝顯然不宜在此留住,不如到附近擇一較好的城市,建一皇宮,然後派人用羅傘鑾駕,豪車華馬,迎皇上前去居住,並派兵駐守,以保平安。”
“好,丞相想的確實是好。”朱元璋說:“隻是如此一來,天下人是否會說我隻把皇上做擺設?”
“天下人要怎麼說,是他們的事。我想縱然有人持這種看法,也隻是少數。國公今日之勢力,全靠自己縱橫天下得來,並非皇帝恩賜,這是其一,國公長途跋涉,率傾國之兵,救了皇上,並安置好皇上,這是其二。就憑這兩條,大多數天下人,隻會讚國公大仁大義。”
“如此看來,丞相的想法可行?”朱元璋說:“隻是不知丞相認為將這個皇帝安置在哪裏更為合適?”
“濠州乃我軍發祥之地,我看皇宮建在濠州為宜。”
朱元璋略一思考,笑著說:
“就這樣罷,我們這就去見皇上,安置皇上一事,還請丞相全權安排。”
說罷,朱元璋帶了李善長去見過小明王,講完該講的客套話後,朱元璋令:
“設鑾駕傘扇,迎小明王往濠州,創造宮殿華屋,易其左右宦侍,皆厚待之”。
安置好小明王,朱元璋打道回府。這次出征,沿途有郭麗兒陪伴,遇事時還是常常會想到馬秀英,一到南京,朱元璋便去找她。見了馬秀英,象是見了久別的老朋友一般,朱元璋非常高興。馬秀英來親近他,他卻有些不太情願。除了郭麗兒,沿途他又收了兩個女子,一個是陳州人孫氏,一個是壽州人李氏,後來朱元璋做了皇帝,封孫氏為成穆貴妃,李氏為淑妃,這是後話。隻因這倆女人,一個比一個花容月貌,美豔絕倫,呆得久了,對馬秀英,他已激不起半點男女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