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從四川到廊坊(1 / 3)

第二十二章 從四川到廊坊

袁世凱既死,黎元洪繼為第二任大總統,段芝泉出任國務總理,局麵稍顯穩定。當袁在日的時候,人人被其壓迫,無不感覺苦痛。可是老袁一死,大家又把剛才的苦痛忘了,對大局不加愛惜,隻著眼私利,又起而搗亂,於是四川最先起了風波。這時有川軍領袖羅某、戴某、王某等乘機起哄,反對陳督,說他此次獨立太晚,顯欲投機取巧。於是“川人治川”的口號,高唱入雲,壓迫陳將軍下台,態度極是強頑,弄得幾乎又要動武 ( 雙方電稿,尚有當時的報紙可查)。我在成都東郊一帶駐防,看看情形嚴重,便竭力主張和平商榷,以為目前洪憲既倒,民國保全,無論如何不能為了地盤問題,又來一次內戰。自來平緩之時,往往起哄,局麵拮據,反得相安。那時情形也是這樣的。

陳將軍在成都,因為用人不當,就我所親見者而言,許多辦法也的確不能使人滿意。他的左右除劉杏村先生一人而外,其餘全是一些毫無頭腦、毫無能力的官僚。比如他的衛隊隊長孔某,不知帶兵是怎麼回事,平素摔大靴,擺慣了架子,什麼事也不管。自來衛隊,都是餉項豐足,待遇優厚,終日安逸,不經危險。一級級管理的官長又少,再加統轄者放任不管,自然弄得嫖賭公行,紀律廢弛。一天,陳將軍聽說官兵有帶家眷者,沒有照應,很是可憐。陳將軍即令官兵家眷搬往古皇城(那時陳將軍家眷亦住皇城),每家給洋十元,白米一包。這個意思本是很好的。但孔某事先既不調查,臨事又不加解說,結果辦得極糟。他從陳將軍處得了命令,即籠統地通知官兵,官兵聽了大喜。那些原本沒有家眷的,也去找了妓女,一窩蜂搬入皇城去住。弄得誰是真有家眷,誰是假有,也不能分辨。陳將軍聽說,大怒之下,不分皂白,又把他們全都哄走。至此好意反成惡意,當事者怨言百出,旁邊人看著好笑。凡人辦事當細心用腦,妥加籌劃,雖極細小之事亦當如此。而孔某卻摔大靴,馬馬虎虎,一派糊塗。這樣官僚辦法,能辦好什麼事?我隻舉此一人一事,即可見那時陳將軍左右在成都的做法之一斑了。

羅、戴、王三位的“川人治川”運動,醞釀不久,陳將軍抱一大仁大義、不與爭較的態度,決定退讓。川督的位置終於讓給了貴州戴某,可是川局並未因此而趨平定。不久他們內部又起內訌,卒致釀成兵變,戴某躲入草堆中,被刺而死。雲南某先生亦被驅逐。自此“川人治川”問題鬧得不可開交,直鬧了二十多年方算了結。陳將軍交卸後即由成都退向重慶,而後循長江出川。我則率部仍取道綿州、劍閣而回漢中。

我離開成都的時候,鳳凰山營中儲有子彈數百萬發。這是一個困難的題目,因為找不著夫子,路途又是那樣比登天還難。若是扔去不要,於心何忍?於是隻好動員全體官兵,共同分擔。我自己和各級官長亦均參加,有的杠抬,有的推車。我抬的兩箱,約六七十斤,每天走六七十裏路,把肩膊也壓壞了。士兵們每人肩負五百粒,分量是夠重的。但他們看見旅長自己也抬,各級官長也無人空手,他們雖吃苦,也就十分高興,沒有半句怨言了。我對他們說,我們不能學人家不愛槍械不惜子彈,這是人民的血汗,愛惜這個,即是愛惜國力,我們應當看一粒子彈如一條性命那樣重要。這樣地走了幾天,走得太慢,大家心裏都不免有些焦急。讀者想必還記得十九章中說到我們在川北清鄉,曾在綿陽收容了一個自首的土匪何鼎臣的事。此時他見我們旅途困難,就來和我們說,他可到鬆潘去找騾馱,搬運子彈,免得大家如比吃苦。許多人都以為他要以此為假口,乘機逃脫。我笑了一下,答應他去。

不想過了幾天之後,他果然辦來了又高大又整齊的騾馱。第一批二百匹,第二批三百匹。有了這許多騾馱,子彈搬運的困難完全解決,大家無不歡喜。那時川北一帶,道路極不平靜,匪人偵伺軍隊過境,於險途搶掠械彈軍火的事層出不窮。何鼎臣又自告奮勇,沿途保護之責,他要一力承當。於是在大隊的前麵二三十裏由他派二三十人前導,後麵相隔五六裏亦派二三十人,我們的部隊即不加警戒,放心大膽地平安出了川境。出川的這天,何鼎臣來向我告別,說了許多知感的話,言下淚如雨下。其肝膽義氣,一往真情地流露,實在叫人不能不受感動。這一年以來,何鼎臣對於我們的幫忙之大,是難以盡書的。當初我收留他的時候,許多人都以為我好事。說收留這樣一個土匪,即使不受其害,又有何用?現在說這樣話的人,卻又轉而對他誇羨不已了。可見能待人以德,人自會以德相報;你真心待人,人自亦以真心待你。若先存一猜疑防備之心,則天下就沒有一個好人了。我對何鼎臣推誠相與,視如老朋友,絲毫沒有因他曾為土匪,而存歧視猜疑之心,因之全旅官兵也都對他很好。他和我們相處一年,一點受委屈受痛苦的地方沒有,所以他格外樂於效力,臨別更依依難舍了。後來聽說他在四川帶兵,升到師長的位置,詳細的情形就不大知道了。

除了上麵說的子彈問題而外,官佐眷屬的行的問題,也是很困難的。官佐是職業軍人,士兵可以退伍更換,官佐卻是長期的、永久的。若想軍隊治理得好,此等處必須用心。此次移防,若是將他們的眷屬置之不問,那是不能的; 若是帶著同走,路太遠,交通太難。我的辦法是將全體眷屬編組成隊,能走的走,不能步行的雇轎子抬,都派專員沿途照管。最困難的情形是在途中生產、生病。我也派人斟酌情形,分別照料,總使大家都不感困難。我以為軍事領袖,對於軍隊的訓、練、帶、用四項事,都要同樣的注意、考究,萬不可疏忽一項。訓軍練軍固然不容易,用兵也不容易,而帶軍尤其難。許多人以為帶兵是易事,不加重視,須知這所說的“帶”,並不是用繩子“帶”,而是要能帶住他們的心。我舉一具體的例子說,比如當團長或營長的對於他的部屬,不說帶較高級的官長難,即是帶司書亦不易。比如營中一位司書,有妻子兒女跟著,家裏沒有一間屋,沒一畝田,他那每月十餘元的餉,夠房錢,不夠飯錢。這樣情形,若是營長不替他設法,怎麼能教他安心做事?比如每月送一包米,使其一家人不致挨餓。送些布,使其妻子兒女有衣穿。有病人,代請醫生診治。若一點不管,他實在沒有辦法。若管,則另外又有一種部屬,卻是單身一人,無妻兒家室之累,此時在旁看著,就不免不痛快,覺得長官偏心。這就是需要斟酌的困難地方。若是為長官者存心視部屬如路人,聽其去留,那自然什麼問題也沒有了。可是若要部屬願與同死生、盡職守,則非在此等處用心不可。一切文武官佐以至士兵,境遇不同,身世互異,都須仔細調查觀察,分別注意,盡力幫助他們,為他們解除困難。許多人肯在嫖賭上花金錢、耗精力,此等處則半眼也不看。在平時見不出好歹來,一旦有事,人家的一心一德,如鐵如鋼,使三軍如一人;自己的卻一包豆渣,一擠即碎。好的,長官變成光杆; 壞的,連性命也送在自己部屬的手裏。帶兵之難,有如此者。我國軍隊近年於訓練和應用上都可以說有進步,唯獨“帶”的道理,還是被人漠視。須知不管訓練得多好,戰略戰術多有講究,若是“帶”不起來,一動即土崩瓦解,那一切都是白費的。

還有兩件事,我也一並在此一說。此次長途行軍,第一深感到軍用文官的難以安置。什麼是軍用文官呢?就是軍法官、軍法長、軍需官、軍醫官、軍醫長、書記官、書記長。他們滿身都是文士派,第一不能走路,第二不會騎馬,第三遇變不能自衛。這一困難的長途行軍,怎麼照顧他們呢?連旅長自己也抬子彈,哪兒找轎子給他們坐?路上萬一遇著土匪,又怎麼辦?後來回到廊坊,我即大練軍佐隊。全體軍用文官,每天都要下操,受軍訓。張允榮、丁樹本,就是這樣訓練出來的。同時招兵的時候,擇識字者任以司書等職。即為文官,亦令其帶兵,任軍職。營長陣亡,連長受傷,

都令其代理指揮。這樣辦了八九年,軍中即多出數千懂軍學能苦幹的知識官吏,真能下馬執筆,上馬殺敵,情形就大大地不同了。其次就是使馬夫、槍匠、掌匠、皮匠、醫兵、號兵、喂養夫的問題。他們都是軍中重要分子,人數比率相當的大。那時一營之中,夥夫三十八人,號目號兵九人,醫兵四人,槍匠四人,駕車兵四人,馬夫兩人,喂養夫四人。湊到一起,一營六十多,一團二百多,一旅、一師又有多少?但他們都不會放槍。一旦有事,他們不能自衛,反要分出力量去保護他們,豈不大大地吃虧。所以我此次一到廊坊,亦一體與他們以嚴格的訓練,教其放槍打靶。夥夫燒著飯,背槍;馬夫趕著馬,亦背槍,人人都有衝鋒殺敵的技能。若作戰,即增加如此多之槍,如此多之射擊手,則力量如何?

此次行軍,有了騾馱之後,仍是不容易。因為除騾馱載運而外,士兵們背負的分量依舊不輕,石路崎嶇,每天走一百或一百二十裏,長途跋涉,難有充分休息,但我們全體士兵中卻少見有一二個走不動,或是磨破腳皮的。這事很使我感到欣慰。實在的,在我們交通這樣落後的國家,若是訓練軍隊,不注重行軍力,即是不準備實際作戰,尤其重量行軍,更非平時努力練習不可。

我到綿州的時候,接到電報,令我率隊由重慶赴宜昌,歸吳子堂指揮,我以吳時為上遊總司令,仍是對付西南的辦法,心中實不願與他們共事,乃複電稱我部已到漢中,不能奉命。同時接到賈焜亭在漢中拍來的電報,說漢中被圍,要我星夜赴援,那時焜亭為第十五混成旅旅長兼陝南鎮守使之職,圍攻他的是陝西鎮嵩軍。大約漢中情勢危急,他每天十餘個電報給我,向我告急,說“此間日在水深火熱之中,盼弟台星夜來援,解我倒懸”雲雲。最後又來一電,說漢中二十餘縣,無論如何窮困,亦可養得起你一旅人,情形如此,我想著朋友有急難,何可坐視?當即一切不顧,複電說即刻開拔馳援,請他釋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