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能成為好朋友的人,能讓你安全的人往往是心態穩定,能和人愉快相處,理想高遠,情緒高漲的人。他們能給你人格、精神、品行、學問和道德上有益的東西。在和一個人格偉大、意誌堅強的人互相交往接觸的時候,他會挖掘出你身上存在的許多潛能,讓你擁有以前想都不敢想的能力和這樣的人在一起,你會發現你的理想升華了,你的力量和智慧會突然增加幾倍;你的各部分機能會突然銳利幾分。以前所意想不到的隱藏在生命中的力量似乎都釋放出來了,你可獨自去說從不敢說的話,去做從不敢做的事,你更趨向於高尚。
所以,與人交往,首先要小心慎重,要擇友而交,避免與惡人交往。
朋友也要親密有間
真正的友誼,是需要保持一定的距離的。有距離.才會有尊重;有尊重,友誼才會地久天長。
生活中有過多少次這樣的體驗,沒有走近一個人時候,感覺他(她)風度優雅,博學而多才,所有言談舉止,都富有無窮韻味。可在有一天,真的走到麵前了,對方的一顰一笑一嗔一怒都看得清清楚楚了,卻猛然發覺,自己以前是太主觀太理想化了,近在咫尺的這個人,與心中曾存的形象,相距是多麼遙遠。
遠點的距離,有時會給人一種希望或信心,感覺到那麼樣一份淡淡的溫暖與馨香。遠處看人,如同賞畫,收到的是整體美感,想的是世界上依舊有份美好。
生活中遇到一個曾經仰慕的人,身邊發現了一個才學或德行突出的人,如果不是特別的渴望與之相交,實在沒必要急急深入進去。台灣女作家席慕蓉說:“友誼和花香一樣,還是淡一點的比較好,越淡的香氣越使人依戀,也越能持久。”其中“淡”字,想來也有稍稍遠點”的含義吧。因為有了那麼一份距離,心中曾存的形象便不會破滅。迎麵走過,相視一笑,會是何等美妙的感覺。我們並不是一定要和所有的相識之人都結成生死之交的呀,幹嘛不在心中存一份永遠單純的美麗呢?
有一則英文故事,題目就是“遠處的和近處的’’講的是一個火車司機,每天開車經過一座山間小鎮,小鎮邊上有一座花草簇擁的白色小屋。每次他開車經過,都看到一個女人站在白屋門前,遠遠向他揮手。起初她身邊站的,是一個拽著她衣襟的小女孩,後來女孩漸漸長大了,就和母親並立門前,一起朝他揮手。司機很受感動。
有一天,他朝著那座小白屋走去,然後忐忑不安地敲了門。門開了,走出的是一張充滿敵意和不信任表情的臉。老司機清楚知道,這就是那一個幾十年來一直向他揮手的女人。老婦人對陌生人的戒備和冷冷的態度,使他感到強烈地失望了。司機告辭了,心中是說不出的落寞與傷感。
人心本是很脆弱的,有時失望的重擊會打碎所有美好的感覺,到頭來除了受傷一無所獲。人世間,實在有很多東西經不起日久天長的琢磨和觀察呀,也經不起麵對麵的審視和觀察!何不把某些本應置遠的東西,就按其原來距離安放.彼此欣賞,彼此喜歡,在柔柔亮亮的陽光下,盡收美麗。
遠離不良的朋友
在你的生活中,特別是在你為成功而奮鬥之初,你可能需要尋求知 己,但是,你要注意,不要結交那些對你有害無益的朋友,不要被拖入他們的渾水之中。
環境和朋友,對我們的一生有莫大的影響,可以說,交上怎樣的朋友,就會有怎樣的命運。
假如我們已不慎交上了壞朋友,應采取敬而遠之的態度,要知道:把一隻爛蘋果留在筐裏,會使一筐的蘋果都腐爛掉。
斷絕與朋友的交往是一件十分痛苦的事情,可是對於某些人來說,藕斷絲連必受其害,當斷不斷必遭其亂。當你通過交往,對這一實際情況有一個清晰的把握之後,就應該長痛不如短痛,收起你的菩薩心腸,在友情的大道上來一個急刹車。心理學家認為,應盡量斷絕與下列朋友的往來,珍惜你的時間、精力和金錢,去做你應該做和你想做的更重要的事情。
——酒肉朋友不是朋友
酒宴隻是交友的一種途徑。舉酒相祝隻是中國人最傳統的一種交友方式,關鍵還是在吃喝的過程中相互地了解,隻有在此過程中充分地展現自我,誠地相待,給人一個較為真實、誠懇、有才華的形象,才能三杯兩盞淡酒後聊出情義。如果隻是一味以酒相邀,以為讓對方吃飽喝足方顯我誠心誠意,或者喝得我倒在你麵前才表我心誠意切,那麼沒有多少人會真正以你為友,最多隻會在三日不見肉味時才會想起你。
而且也不要指望酒席上能有什麼承諾,即使有,過後也要證實才能算數。所以即使你非得要以酒相邀,也很清楚隻能以酒為媒,在輕鬆吃喝的過程中盡量以誠相待,展示你真實的自我。商場上是需要一些應酬、偽裝,但完全把自己偽裝起來,那絕不是本事,官場上也如此。真正的商務活動家和政治家,他們就敢於坦誠相見,我們的幾代國家領導人就是典型代表。
酒肉可以幫助我們結識朋友,但僅靠酒肉維係的肯定不是真朋友。
——靠不住的朋友應斷交
交朋友時應注意兩廂情願,不要強求。朋友的類型有多種,但友情是互相的,即你的付出應有相應的回報,朋友之間應互愛互重,互諒互信。
有些朋友在短期內似乎與你關係不錯,但時間一長便發現他靠不住,在這種情況下應當機立斷,與之斷交。
——誌不同道不合即分手
真正的朋友,需有共同的理想和抱負,共同的奮鬥目標,這是兩人結交的基礎,如果兩人在這些方麵相差極大,誌不同道不合,是很難有相同話題的,人的興趣也必然不同,這樣兩人在交往時隻能互相容忍,無法互相欣賞,因此容易造成分手。
——一俗友不深交
朋友之間的談話多多涉及興趣、愛好、誌向及對某一事的看法。如果朋友隻跟你談物質利益,談錢,則可將之歸於“俗友”之列。“俗友”對你雖無大害,但長期交往下去,一則浪費你的時間,二則難免使你變“俗”,因此不宜深交。況且這種“俗友”一般很現實,當你處於危難之時他不會對你伸出援救之手支持你、幫助你,對這種朋友,僅做一般應付即可。
——悖人情者不應交
親情、愛情都是人之常情,如果一個人的行為顯示出他在人之常情中處事的態度十分惡劣,那麼這種人是不能交往的。這種人往往極端自私,為達目的不擇手段,並慣於過河拆橋、落井下石,因此這種人不可交。
——勢利小人不屑交
如果某人是非常勢利、見利忘義的那種小人,這種人不合適作為朋友出現在生活中。
例如有個企業,A當總經理時,一位高層職員經常到A家裏坐,對A奉承一番,外帶一批上好禮物;而當A下台,B當上總經理時,這位高級職員馬上到B家裏送禮,並數落A的不是,將B捧為最英明的領導。在這種情況下,B領導聽了群眾的反映,果斷地將這位高級職員冷落在一旁。
勢利小人的一個通病是:在你得勢時,他錦上添花;當你失勢時,他落井下石。他不懂得什麼是真誠,他隻知道什麼是權勢。因此,這種人不能交往。
——不要和受女人左右的男人交朋友
“女人”包括了女朋友、未婚妻及妻子在我們的朋友當中,有些人就被冠上“怕老婆”的封號。這些人或許會說:“我這個人可是頭腦很冷靜的人,我既不會借錢給別人,也不會對他人講究情麵。”其實,這是因為他根本無法對他人提供金錢和人情的協助。因為這些權全部掌握在太太手裏;隻要太太一聲令下,他可是吭都不敢吭一聲。
尊重太太的是男子漢、大丈夫,對太太唯唯諾諾的隻能說是懦夫。
這種懦夫沒有自己,也不覺自己是這社會上的一分子,所以完全聽憑妻子的擺布。 、
那些在人前威風八麵,回到家裏卻一點決定權也沒有的男人隻能說是窩囊廢。這種男人可說是一點也不值得信任。
我們在選擇朋友的時候,對於那些完全聽憑女人做主,自己一點主見也沒有的男人,就別對他們寄予厚望了。
求人辦事講究多多
誰都不是超人,誰都有解決不了的問題,所以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們常常會有求於人,或求人辦事,或求人給自己提供方便、機會或具體的東西,等等。
“求”有多種多樣的方式,其中很大一部分需要口頭提出。大凡有求於人者,總希望被求者樂意答應自己的請求。既然是這樣,提出請求時也就得講究一些技巧。
能說會道好辦事
誰都不是超人,誰都有解決不了的問題,所以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們常常會有求於人,或求人辦事,或求人給自己提供方便、機會或具體的東西,等等。
“求”有多種多樣的方式,其中很大一部分需要口頭提出。大凡有求於人者,總希望被求者樂意答應自己的請求。既然是這樣,提出請求時也就得講究一些技巧。人們不難發現,同樣的“求”,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方法表述出來,所得到的結果往往不一樣。可見求人還需巧開口。
——充滿自信
有求於人時,要充滿自信,才能說服對方。為了使我們所說的話具有說服力,切不可疑懼,應該滿心歡喜地盼望,並充滿自信。
——稱頌在前
求人幫忙時,一般可先適度地稱頌對方某一顯著的優點。比如,稱頌他樂於助人,稱頌他有路子、辦法多,等等。真誠的稱頌,可以博得對方的好感,別人也會心甘情願地幫助你。
——切勿說“你也可以”
欲求別人時,切勿說“你也可以”。
善於說話的人,總是避免說出“你也可以”這種帶有次等意味的話語,因為它會令聽話者心生不快。這時,若覺得此人也有急事無法等待,可隔5分鍾或10分鍾後,再把他叫過來吩咐工作,但決不可將對方當做代用品。要激起對方的榮譽心,如:“我認為這件工作還是由你來辦最適合!”“如果是你來做,一定能夠辦得更好,現在你可以立刻著手去做嗎?”
在家中,母親要求孩子做家務事時,也要避免說出“姐姐不在,你來做也可以”,應該改口說:“你掃地很仔細,幫媽媽將客廳打掃一下好嗎?”因為即使是小孩,也非常重視父母親所給予的榮譽心及使命感。
——給對方以承諾
即在求助時許以互利的承諾,讓對方覺得他的付出值得。求人時,別忘了表示願意給對方某種回報或將牢記對方所提供的好處,即使不能馬上回報對方,也一定會在對方用得著自己的時候鼎力相助。不用擔心這種承諾會成為空頭支票,沒關係,盡管說,因為大凡隻要求人者有這種意識,被求者也就會對求助者多一份好感。而且,並不是任何一件求人的事都真的有回報。
——讓對方無路可退
就是事先設計好交談的語勢,堵住對方的退路,使對方誠懇地接受你的請求。
有一次,某校針對學生流失嚴重的現象,計劃召開家長大會。教務主任找到了書記,說:“我現在把工作向您彙報一下……其中我校一個最突出的問題就是學生流失嚴重,這勢必會帶來不良影響。”書記接著說:“是啊,這個問題不可忽視,應該很好地抓一抓。”主任就趁勢說:“所以,我們打算馬上召開家長會,請您在會上作作指示。”說完,書記考慮片刻,便欣然答應了。後來,據書記講,他本來已經有約在先,隻是這事他不便推辭,隻得舍彼求此。
——真誠地“捧”對方
所謂“真誠地捧”在這裏是指恰到好處、實事求是地稱讚所求的人,並不是那種漫無邊際、令人肉麻的吹捧。求人時,說點對方樂意聽的話,尤其就與所求之事有關的方麵順便稱讚對方,也不失為一種巧妙求人的辦法。
一位老師想請一位業餘篆刻藝術家刻一枚印章。得知來訪者的意思後,這位業餘篆刻家笑道:“刻章啊,可以。不過現在是市場經濟,請我刻印章是不是該付點錢啊!就便宜點吧,一個字100塊。”雖是玩笑話,但這位老師也聽出了篆刻家對經常有人請他刻章稍有抱怨之意。於是笑著說:“您這話可隻說對了一半喲。要能得到您刻的印章,理當付錢。可是,您刻的章何止一字100塊呢?我要買其他東西,這家商店買不著可以換一家,可刻章除您之外別無他人可以刻出這韻味來,可謂是無價之寶,付多少報酬也不夠啊。”幾句話說得這位業餘篆刻家心中泰然,高高興興地為他精心刻了一枚印章。
——運用商量式語氣
當你需要別人幫助時,切莫武斷地發布命令,若用婉轉的商量的口氣,效果會更好。
比如,妻子從單位回來,對正在看書的丈夫說:“今天我想加班做件衣服,你是不是去接孩子,再做做飯?”這種尊重對方的商量的口吻,對方是很樂意接受的。
這樣說,不但達到了目的,而且使彼此關係和諧融洽。然而,如果使用命令的強硬口吻,一定會引起爭吵。
從人們的接受心理看,盛氣淩人、頤指氣使的命令口吻,最易引起對方的反感;而人們對平等商量、誠懇請求卻有一種天然的妥協性。因此,協商語氣比起命令口吻來,更容易改變一個人的觀點。在同事、家庭成員之間,應盡量采取這種方式。
——用激將法作最後一擊
當你遇到某個最棘手的難題,也隻有某人能解決得最好,但偏偏他又不大聽你的話,你隻有用激將法作最後一擊。
一個人想推銷自己的書,就找朋友幫忙。看準了對象,登門第一句話就說:“夥計,你的朋友不少吧?你有力量幫我銷20本書嗎?”然後用探詢的眼光注視著他。見他猶豫著,又補充了一句:“如果你朋友少,又無力幫助,我就隻好另找樂意幫忙的朋友了。”聽了這話,那位朋友一拍胸脯就答應了。這種方式隻針對那種心直口快、好勝心強的人。
以上,我們分析了交談中向別人提出請求時經常使用的一些方法。顯然,通過這些方法能達到兩個目的:一能促使對方接受請求;二能避免出現提出請求卻遭拒絕的難堪。這兩個目的,達到了第一個,已經成功了;兩個全達到了,就是上乘的成功。
從對方得意的事情說起
每個人都有自認為得意的事情,這事情的本身究竟有多大價值,是另一問題,而在他本人看來,卻認為是一件值得終身紀念的事。你如果能預先打聽清楚,在有意無意之間,很自然地講到他得意的事情,隻要他對你沒有厭惡的情緒,隻要他目前沒有其他不如意的刺激,在情緒正常的情況下,他一定會高興聽你說的。
你在說的時候當然要注意技巧,既表示敬佩,又不要過分推崇,否則反而會引起他的不安。其關鍵是要慎重提出,並加以正反兩方麵的闡述,使得他認為你是他的知己。到了這種境地,他自會格外高興,自會親自演述。而你應該一麵聽,一麵說幾句表示讚賞的話,如此一來,即使他是個冷靜的人,也會變得和藹可親。你再利用這一機會,稍稍暗示你的意思,作為試探,作為第二次進攻的基點。這不是你的失敗,而是你的初步成功,對於涉世經驗不豐富的人,得此成績已不算壞,你若想一舉成功,除非對方對你素有交情,又正逢高興的時候,而且你的談吐又是很容易令人接受的,否則千萬不要存此奢望。
不過對方得意的事情要從哪裏去探聽,那當然要另謀途徑。在你的朋友之中,是否有與對方有交往的人?如果有,向他探聽當然是最容易的。你如能留心報紙上的新聞或其他刊物,平日記牢關於對方的得意事情,到時便可以應用。此外,隨時留心交際場中的談話,像這些時候談到對方得意的事情,也是很平常的事。但是必須注意,對方得意的事情,是否曾遭某種打擊而消滅,如有這種情形,千萬勿再提起,以免引起對方不快,反而對你不利。因為對方在高興的時候,你的請求易於被接受;對方不高興的的時候,雖是極平常的請求,也會遭到拒絕。比方他新近做成一筆發財生意,你去稱讚他目光準、手腕靈,引得他眉飛色舞,乘機稍示來意,也是好機會。諸如此類的例子很多,全在於你隨時留心,善於利用。
不過當你提出請求時,第一要看時機是否成熟,第二說話要不亢不卑。過分顯出哀求的神情,反而會引起對方藐視你的心理。你的心裏盡管十分著急,說話表情還是要表示大方自然,並且要說出為對方著想的理由來,而不是為你自己打算
學會正話反說
俗話說:“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你求人時說話比對方有氣魄。正話反說,收到的效果是迅速而又圓滿的。
“春秋五霸”之一的楚莊王,他在爭得中原霸主地位後,逐漸自大起來,而且開始沉溺於酒色之中,沒有當年爭奪霸權時的那種銳意進取精神了。
一次,楚莊王得到一匹身軀高大、色澤光鮮的駿馬,心裏高興極了。楚莊王便從此一心撲在這匹馬身上,每日裏嗜馬如命。不料事與願違,沒過多久,這馬便死了。楚莊王非常痛苦。為了表達他對愛馬的真情,決定為馬發喪,金殯玉葬,以大夫禮葬之。
楚莊王的決定一發布,立即遭到群臣的反對,許多忠直之士以死相諫,但楚莊王主意已定,誰也無可奈何。正當群臣搖頭歎息之際,突然從殿門外傳來號啕大哭之聲,楚莊王驚問是誰,左右告之是侍臣優孟。於是,楚莊王立即傳令優孟進見,問道:“愛卿,何故大哭?”
優孟一邊抹眼淚,一邊哭哭啼啼地說道:“堂堂一個楚邦大國,有什麼事情辦不到,有什麼東西得不到?大王將自己所愛之馬以大夫之禮下葬,不但不過分,而且規格還嫌低了。我請大王應該將愛馬以國君之禮葬之,賜以玉雕棺材,好木頭做的棺槨,而且要全國老幼撫土掩埋,通知鄰國來唁悼。這樣讓諸侯們也好知道大王您看重馬而輕於人,這不是很明智的舉動嗎?”
優孟的話音剛落,群臣一片喧嘩,以為優孟之說,十分荒唐。楚莊王一聽,卻沉默不語,細細品味優孟話中的真意。尋思良久,低著頭慢慢地說:“我說以大夫之禮葬之,確實太過分,但話已傳出,現在能怎麼辦?”
優孟一聽,馬上接口道:“我請大王將死馬交給廚師,用大鼎烹飪,放上調料,煮熟後,馬肉讓群臣飽餐一頓,馬骨頭以六畜之禮下葬。這樣,天下人以及後世就不會笑話您了。”
楚莊王找到了一個台階下,群臣大吃了一頓馬肉,事情也就此了結了。優孟的能說會道,勸阻了楚莊王荒唐的行為,但是為什麼其他的大臣勸諫不成呢?原因就在於他們心有餘而“口”不足。
優孟因侍奉楚莊王多年,深諳楚莊王的性情,知道此時的楚莊王,忠言直諫是行不通的。因此,他在獲悉群臣勸諫失敗之後,采取一種“正話反說”的策略,先順著楚莊王之意說下去,自然地在依從中露出揶揄、諷刺之意。先指出楚國是個實力雄厚的國度,無堅不摧,任何事情都辦得到,應該以人君之禮葬馬。這些話在楚莊王聽來自然舒服,甚至感謝優孟對自己愛馬之情的深刻理解。這樣一步一步說下去,楚莊王也不是傻瓜。當然懂得其中的真正意思:大王以國君之禮厚葬愛馬,這著實是“貴馬”之舉,但是在它的反麵是“賤人”。優孟正是運用“正話反說”的方法,從稱讚、禮頌楚莊王的“貴馬”精神的後麵烘托出另一相反的卻又正是勸諫的真意——諷刺楚莊王“賤人”的昏庸舉動,從而把楚莊王逼入死胡同,不得不回頭,改變自己的決定。
掌握技巧辦大事
托人辦事兒畢竟是件難事,但如果掌握了技巧,難事也就變得容易了。
1、借別人的口說自己的話
西安事變前夕,張學良和楊虎城頻繁晤麵,都有心對蔣發難。可在對方沒亮明態度之前,誰也不敢輕易開口。眼看時間越來越近,雙方都是欲說還休。楊虎城下麵有個著名的共產黨員叫王炳南,張學良也認識。在又一次晤麵中,楊虎城便以他投石問路,說道:“王炳南是個激進分子,他主張扣留蔣介石!',張學良及時接口道:“我看這也不失為一個辦法。”於是,兩個聰明的將軍開始商談行動計劃。
2、借輕鬆幽默的玩笑話說實事
輕鬆幽默的話題,往往能引起感情上的愉悅;莊重嚴肅的話題會使人緊張慎重。隻要有可能,最好能把莊重嚴肅的話題用輕鬆幽默的形式說出來,這樣對方可能更容易接受。
一個年輕打工者在一家外資企業打工,在較短的時間內,連續兩次提出合理化建議,使生產成本分別下降30%N 20%。老板非常高興,對他說:“小夥子,好好幹,我不會虧待你的。”
這青年當然知道這句話可能意義重大,也可能不值一文。他想要點實在的,便輕鬆一笑,說:“我想你會把這句話放到我的薪水袋裏。”老板會心一笑,爽快應道:“會的,一定會的。”不久他就獲得了一個大紅包和加薪獎勵!
麵對老板的鼓勵,青年人如果不是這樣俏皮,而是坐下來認真嚴肅地提出加薪要求,並擺出理由若幹條,豈不大殺風景,甚至適得其反。
3、繞個彎子套對方說話
有時,一些話自己說出來顯得尷尬,這時,誘導對方先開口無疑是上上之策。 王某準備借助於好友趙某的路子做筆生意,在他將一筆巨款交給趙某的第二天,趙某暴病身亡。王某立刻陷入了兩難境地:若開口追款,太刺激趙某的未亡人;若不提此事,自己的局麵又難以支撐。
幫忙料理完後事,王某是這樣對趙夫人說的:“真沒想到趙哥走得這麼早, 我們的合作才開始呢。這樣吧,嫂子,趙哥的那些關係戶你也認識,你就出麵把這筆生意繼續做下去吧!需要我跑腿的時候盡管說,吃苦花力氣的事情我不怕。”
看他,絲毫沒有追款的意思,還豪氣衝天,義氣感人,其實他明知趙妻沒有能力也沒有心思幹下去。話中又加上巧妙的提醒:我隻能跑腿花力氣,卻不熟絡些門路;困難不小還又時不我待。
結果呢?趙妻反過來安慰他道:“這次出事讓你生意上受損失了,我也沒法幹下去了,你還是把錢拿回去再找機會吧。”
4、用商量的口氣
以商量的口氣把要求辦的事兒說出來不失為一種高明的辦法。如:“能不能快點把這事兒給辦一下?”
“這事兒給辦一下是不是可以?”
裝作自己沒把握,把請求、建議等表達出來,給對方和自己留下充分的退路。例如:“你可能不願意去,不過我還是想麻煩你去一趟。,,
在別人或者向別人提出建議時,如果在話語中表示人家可能不具備有關條件或意願,那就不會強人所難,自己也顯得很有分寸。
5、央求不如婉求,勸導不如誘導
美國《紐約日報》總編輯雷特身邊缺少一位精明幹練的助理,目光瞄準了年輕的約翰?海。當時約翰剛從西班牙首都馬德裏卸除外交官職,正準備回到家鄉利諾伊州從事律師業。
雷特請他到聯盟俱樂部吃飯。飯後,他提議請約翰?海到報社去玩玩。從許多電訊中間,他找到了一條重要消息。那時恰巧國外新聞的編輯不在,於是他對約翰說:“請坐下來,為明天的報紙寫一段關於這消息的社論吧。”約翰自然無法拒絕,於是提起筆來就寫。社論寫得很棒,於是雷特請他再幫忙頂缺一星期、一個月,漸漸地幹脆讓他擔任這一職務。約翰就這樣在不知不覺中就放棄了回家鄉做律師的計劃,而留在紐約做新聞記者了。
由此可以得出一條求人辦事兒的規律:央求不如婉求,勸導不如誘導。
6、變相“要挾”
—位幼兒園的老師是個非常熱心的教育家。有一天,她到附近的圖書館去,想借一些有關的幼兒教育的書籍。她詢問圖書館內的管理員:“一個禮拜能否借20冊書?’’
圖書館的管理員告訴她:
“一個人一次隻能借走三冊,這是無法通融的。因為要借書的人並不隻你一個人。”
這個幼兒老師聽了這些話後,很激動地說:
“我知道,那麼,以後我每周都帶幼兒園的小朋友來,讓他們每人都借一本。”原來很頑固的圖書館管理員,聽了她的話後,突然改變了態度,取消了原來的規定。
在這件事中,最令人痛快的莫過於,當幼兒園的老師提出要讓每一個幼兒來借書時,圖書館管理員就打破了要遵守規定的規則。圖書館管理員雖然知道應該遵守規定,但他又厭惡繁雜的工作,對工作不熱心,所以才做出上麵的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