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古典”寫“流行”的作曲家—許如輝

許如輝1910年出生於浙江省嵊縣,1922年,年僅12歲的他,隨遠房舅父赴上海,15歲時因一個偶然的機會進入中國國樂大師鄭覲文先生主持的“大同樂會”,學習古典音樂。20歲左右,他已是古箏、琵琶、揚琴、二胡、簫、笛、塤等多種中國樂器熟練的演奏員。此期間他還努力學習古典文學和曆代詩詞歌賦,打下了深厚的文學功底。

30年代的上海,西方的文藝思潮和各種文藝形式紛紛湧進,出身於大同樂會,對古典音樂已有相當造詣的許如輝,竟對創作時代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寫詞譜曲,連續地推出作品,很快在流行歌壇有了知名度。

許如輝灌錄唱片的時代曲,最早推出的是由汪淡淡和餘靜演唱的《夜月之歌》和《永遠親愛》,問世的時間是1933年,這一年灌錄的唱片還有江曼莉演唱的《永別了,我的弟弟》。這三首歌,百代公司都是以推出新人的“麗歌”商標發行的,演唱者都是歌壇新人。1934年江曼莉又為勝利唱片公司灌錄了許如輝的《回憶慈母曲》、《離別了姑娘》和《閣樓上的小姐》(又名《上海的小姐》)三首歌的唱片。這一年,江曼莉參加了“播音歌星競選”,她代表的是“益智社”,這個“益智社”似乎隻有她一名歌星,最終以679票排名第40位。當時的新聞媒體對她和她所代表的“益智社”沒有任何報導和介紹。

1934年—1935年,灌錄許如輝時代曲唱片最多的是電影明星夏佩珍。夏佩珍是明星影片公司著名的武打明星,從1928年開始,在《火燒紅蓮寺》中扮演昆侖派女俠甘聯珠,在影壇紅極一時。但她既不上電台播音,也沒有參加“播音歌星”競選,在歌壇的知名度不是很高。

當時,灌錄許如輝時代曲唱片的,還有電影明星胡蝶、朱秋痕,以及“新華社”的歌星嚴斐等人,比較流行的是朱秋痕灌錄的勝利唱片《村姑娘》。

許如輝推出作品,灌錄唱片是一種形式,更主要的是,他的歌都先在出版物上發表。1934年出版的《電影名歌一千曲》(除電影歌曲也收時代曲),收有許如輝的《上海的小姐》(後改名《閣樓上的小姐》),《賣油條》、《離別了姑娘》、《永別了,我的弟弟》、《田家樂》、《村姑姑》(即《村姑娘》)、《這回事情太稀奇》等七首時代曲和兩首電影歌曲—《再生花》和《姊妹花》。這一年5月開始的“三大播音歌星”競選期間,他的《賣油條》、《永別了,我的弟弟》、《閣樓上的小姐》和《夜月之歌》,曾有“新華社”、“妙音團”、“玫瑰團”和“甜歌社”的徐健、歐陽飛莉、汪曼傑、包雪雪等歌星在電台播唱。這些歌星雖然沒有灌錄許如輝歌曲的唱片,卻對傳播他的時代曲起到了推動作用。在當時成群結隊的歌星都在唱黎錦暉歌曲的情況下,許如輝的這幾首歌也能在電台亮相,已很難能可貴。當時的許如輝似乎除了寫歌也到電台唱歌。這次競選結果揭曉時,102名上榜的歌星名單上,許如輝名列73位。他所在的播音團體是“妙音團”,這個團的組織者是出身“明月”、1928年曾隨黎錦暉赴南洋巡回演出的馬陋芬。

1935年,許如輝在第四期《歌星畫報》的“歌星論壇”專欄發表過一篇題為《給現代樂家及歌唱家》的文章,內容是批評一些樂手和歌星,水平不高還“有點自大”,希望他(她)們不要把“樂”和“歌”看得太容易了。在“歌星論壇”發表文章,證明了許如輝的“歌星身份”。當然,他首先是能詞能曲的詞作家和作曲家,然後才是歌星。能在“歌星論壇”論說歌壇弊端,也證明許如輝的素質和水平,非一般歌星可以相提並論。

1935年8月《歌星畫報》創刊,許如輝連續有作品在這份刊物上發表。第一期發表的是《儉德歌》;第二期發表了《縫窮婆》和《下瓊樓》;第三期又發表了《鄉下大姑娘》、《湘江浪裏憶我君》、《最後五分鍾》和《香草美人》。因為不斷有作品問世,許如輝的知名度越來越高,黎錦暉對他很賞識,認為“許如輝的歌是寫得不錯的”。

許如輝的時代曲已經收集到的有19首,這些歌曲問世的時間是在1933年—1935年。當時,在黎錦暉的幾百首時代曲統領流行歌壇的情況下,許如輝這將近二十首時代曲也能灌錄唱片,由歌星在電台播音,這已經是不小的成就,許如輝是中國流行歌壇早期的作曲家之一。

許如輝的電影歌曲,最早問世的一首是1933年他為“明星”影片《姊妹花》譜寫的同名主題歌,由胡蝶演唱。1935年,影片《姊妹花》參加了在莫斯科舉行的國際電影節,許如輝的《姊妹花》是隨影片走出國門的早期電影歌曲。

1934年,許如輝又為“明星”影片《再生花》譜寫了一首同名主題歌,不過這首歌的曲譜和《姊妹花》是一首歌,隻是又加了一段歌詞。這一年許如輝為“明星”影片《路柳牆花》譜寫的同名主題歌,由夏佩珍演唱並灌錄唱片。1935年,他為“明星”影片寫了《翡翠馬》插曲《下瓊樓》、《兄弟行》的同名主題歌和《劫後桃花》的同名主題歌,分別由顧蘭君、胡蝶、沈駿和梁開元演唱並灌錄唱片。

1936年,是許如輝電影歌曲創作數量最多的一年,他先為“明星”影片《桃李爭豔》創作了同名主題歌和插曲《青春誤》、《打碎玉欄杆》,這三首歌均由這部影片的編導李萍倩寫詞,許如輝譜曲。《桃李爭豔》的三首歌完成之後,許如輝既寫詞又譜曲的是“明星”影片《金鋼鑽》插曲《桃花之歌》,這首歌由顧蘭君和她的姐姐顧梅君合唱。這一年,“明星”公司還拍了影片《女權》,許如輝寫了同名主題歌,由胡蝶演唱。也在這一年,許如輝為吉星影片公司的《年年明月夜》寫了《茶山情歌》和《采茶歌》兩首插曲,由薑曦演唱。

許如輝的電影流行名曲—《月夜小曲》和《村姑樂》於1937年問世,這是他為“明星”影片《生龍活虎》創作的兩首插曲,分別由顧蘭君、顧梅君演唱。這兩首歌很走紅,從上海飛向全國各大中城市直至東南亞各國,直到1949年。

“明星”這一年拍攝的影片《夢裏乾坤》,兩首插曲是錢博作詞、許如輝譜曲的《美麗的小家庭》和《凱旋歌》,這兩首歌由談瑛、孫敏等人演唱並灌錄了唱片,未見流行。

1937年“八·一三”滬戰爆發,上海淪為孤島後,許如輝去了大後方重慶,他的時代曲和電影歌曲創作至此劃上了句號。

重慶時代,許如輝曾任中央廣播電台的演奏員兼作曲,後主持重慶的“大同樂會”和難童教養院的國樂團,致力於民族器樂曲以及舞台劇的音樂創作。重要作品有《孔子紀念歌》、《木蘭從軍》以及為民國政府譜寫的二十四章節的《國家典禮樂章》等。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許如輝回到上海,1949年以後從事戲曲音樂的創作,1987年病逝於上海。

非“明月”出身的“黎派音樂”作曲家—姚敏

姚敏開始音樂活動時,正是“黎派音樂”的全盛時期,他又是嚴華的學生。環境的熏陶,師長的傳承,使他的創作一開始就具有“黎派音樂”的典型風格,他可以說是非“明月”出身的“黎派音樂”作曲家。

姚敏出道的前前後後

姚敏1919年11月13日出生於上海,幼年喪父,家境貧寒。1935年,17歲的姚敏,懷抱一隻曼陀林,和妹妹姚英、姚莉一起加入“大同歌劇社”,登上了流行歌壇。姚英、姚莉唱歌,姚敏擔任樂師。一隻曼陀林闖天下的他,在歌詠界很快就有了知名度,1935年8月創刊的《歌星畫報》,第一期和第二期都刊有姚氏兄妹的照片。當時的姚敏不隻在“大同社”擔任樂手,有時也為嚴華領導的“上海歌劇社”伴奏。當年第三期的《歌星畫報》上曾記載說,上海歌劇社到新新電台播音,由姚敏的曼陀林服務,除報酬外,每次得車費五元。一個17歲的少年,在激烈競爭的歌詠界,這已經是很難得的事情了。陪他闖天下的有曼陀林,還有鋼琴、提琴、二胡等多種樂器,他都是無師自通,他的音樂天賦堪稱“天才”。

姚敏出道時正是“黎派音樂”統領中國流行歌壇的時期,當時的播音歌星都唱黎錦暉的歌,姚敏伴奏時,曼陀林彈出來的百分之九十以上是“黎派音樂”的旋律。這樣的熏陶,比讀多少年音樂學府,學多少“作曲法”對他一生的影響都要大得多。“黎派音樂”是姚敏的啟蒙老師,使他21歲就開始時代曲的創作,整個上海時期都以創作時代曲為主業。

姚敏是嚴華的學生,嚴華是“黎派音樂”重要的傳人,姚敏從嚴華那裏學到的以及嚴華潛移默化給予他的,都是“黎派音樂”的精華—以民族音樂為主流,以民間音樂為重點,音樂和文學同步。姚敏的歌旋律優美、流暢,歌詞通俗上口,詞曲結合的好,易傳易唱。以嚴華為師的姚敏雖然沒有進入“明月社”,卻繼承了“黎派音樂”的傳統。

1939年姚敏進入“百代”,灌錄的第一張唱片是與姚莉對唱的《蘇三》,這首魯旭詞、黎錦光曲的對唱歌曲,連歌名都是從黎錦暉的名曲《蘇三不要哭》那裏發展變化而來的。黎錦光是“黎派音樂”的第一傳人,他繼續寫“蘇三”,客觀上是讓“黎派音樂”延續下去,姚敏作為“百代”的簽約歌手,第一首歌就唱《蘇三》,也使“黎派音樂”在他的歌聲中繼續流傳。

姚敏的時代曲創作

1939年,21歲的姚敏推出了他創作的第一首時代曲—《相思淚》,這首歌和嚴華的名曲《金絲鳥》灌錄在一張唱片的反、正兩麵,兩首歌的詞作者都是陳棟蓀。嚴華是姚敏的老師,在嚴華的幫助扶持下,姚敏走上了時代曲創作的道路。《相思淚》經姚莉灌錄唱片後很走紅。姚敏原是以歌手的身份進入“百代”的,從此他一麵灌唱片一麵寫歌,和陳棟蓀合作譜寫的早期作品還有《風雨交響曲》、《我愛媽媽》、《青樓勸別》等多首,這些歌由“百代”為姚莉灌錄唱片後十分流行。姚莉是灌錄姚敏時代曲唱片最多的歌星,姚莉曾說她最喜歡唱姚敏的歌,唱姚敏的歌她感覺心裏踏實,容易唱好。

可能是不滿足於隻為別人的歌詞譜曲吧,姚敏不久就推出了《雷夢娜》、《如此上海》、《相思夢》等一批自己寫詞譜曲的歌,其中的《如此上海》還由他本人灌錄了唱片。由此,在中國的流行歌壇,姚敏成為繼嚴華之後能詞能曲能唱的“全才”。

姚敏的時代曲,有姚莉唱,姚敏本人唱,姚敏、姚莉兄妹對唱。當時上海灘的紅歌星周璿唱紅了姚敏的《蜜意情懷》、《月下佳人》、《送哥行》、《丁香》、《離愁》、《三年別離又相逢》;由白虹唱紅的有《薔薇花》、《紡棉花》等多首。姚敏和白虹對唱的《同心謠》是姚敏的又一首既寫詞又譜曲的歌,曾經廣為流行。

由於姚敏在流行歌壇的知名度和地位不斷攀升,當時著名的流行歌曲作曲家和詞作家,紛紛與他合作。黎錦光寫了《送哥行》、《敬郎三杯酒》的歌詞交他譜曲成歌,極受歡迎。陳歌辛把《恨不相逢未嫁時》、《祝福》和《第二夢》也交姚敏譜曲,李香蘭把這些歌唱紅,姚敏也更加走紅。

1943年來到上海的白光,唱紅了姚敏的《讓我走》;1946年出道的吳鶯音唱紅了姚敏的《江南之夜》、《大地回春》;不是歌星紅似歌星的著名影星李麗華和姚敏對唱了姚敏詞曲的《郎情妹意》……從1939年開始寫時代曲,到1949年為止,姚敏在中國的流行歌壇十分活躍,紅極一時。

姚敏的電影歌曲

中國電影歌曲的創作,最初幾年,以時代曲的創始人黎錦暉為主力,1934年以後則主要由出身於國內外音樂學府的“學院派”作曲家承擔。1937年“八·一三”之後,任光、賀綠汀、劉雪庵、冼星海等人先後離開了上海,1938年下半年開始,在時代曲創作上享有知名度的作曲家陸續被邀請參加電影歌曲的創作,黎錦光、嚴華、嚴個凡、嚴折西紛紛登上了電影歌曲創作的舞台。

姚敏開始電影歌曲的創作是1941年。這一年,國華影片公司攝製影片《解語花》,姚敏和黎錦光、陳歌辛一起應邀為片中的四首歌譜曲。黎錦光負責影片的同名主題歌,姚敏分到了份量最重的插曲《天長地久》,陳歌辛負責的是兩首小歌—《農人忙》和《插秧歌》的譜曲任務。這部影片的編劇是文壇名人範煙橋,四首插曲的詞均由範煙橋撰寫。他的詞寫的很美,特別是《天長地久》的詞,詩情畫意,意境深邃。姚敏用音樂的語言把從人間到天上“心有靈犀一點通”的愛情,表現得既高雅又深沉。影片一經上映,《天長地久》迅速傳遍大江南北直至東南亞。這首歌在影片中由白雲和周璿對唱,百代公司灌錄唱片時男聲換成了姚敏,這是姚敏和周璿第一次合作灌錄唱片。這首歌是姚敏電影歌曲創作的成名作,六十多年過去了,這首歌仍然被喜歡華語老歌的人們念念不忘。

也在1941年,國華影片公司拍攝影片《惱人春色》時,又邀請姚敏和黎錦光、嚴個凡一起為這部影片譜曲,姚敏譜寫了《劃船歌》和《種花曲》。《劃船歌》雖是一首小歌,卻被姚敏用中速圓舞曲的節奏及優美的旋律,寫成了一首膾炙人口的名曲。影片中這首歌由周璿獨唱,灌錄唱片時加上了姚敏的男聲。迄今為止,《劃船歌》的所有盒帶和光盤都是轉錄周璿和姚敏合唱的版本。

1942年姚敏為“國華”影片《金玉滿堂》寫過同名主題歌和插曲《繡花枕頭》,這兩首歌都不是成功之作,沒有流行起來。1945年“華影”拍攝歌舞片《鳳凰於飛》,片中11首插曲,姚敏譜寫了《合家歡》和《感謝詞》,其中的《合家歡》十分流行。

1946年中電二廠拍攝歌舞片《鶯飛人間》,姚敏譜寫了一首文朗作詞的《起誓》,由歐陽飛鶯和黃飛然對唱,影界、歌界對這首歌讚美有加,隻是由於這兩位演唱者都是西洋唱法,歌曲的流行有所局限。

1947年,香港大中華影片公司拍攝影片《花外流鶯》,姚敏為這部影片譜寫的兩首插曲是《桃李春風》和《訴衷情》,後者受到圈內人士讚揚,但沒有流行起來。這兩首歌是周璿演唱的最後兩首姚敏的電影歌曲。

同年,姚敏為藝華影藝社的影片《十三號凶宅》寫了一首由謝添作詞的《牆》,經白光演唱後紅極一時。1948年,白光又在影片《柳浪聞鶯》中演唱了姚敏譜曲的《秋夜》和《我是浮萍一片》,都十分走紅。這兩首歌是姚敏在中國大陸譜寫的最後兩首電影歌曲。

從1941年到1948年,姚敏譜寫的電影歌曲隻有十幾首,但他的電影歌曲中的名曲,半個多世紀過去了,依然被人們銘記在心。

姚敏香港時代的開始和終結

1949年,中國的曆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許多人麵臨著命運、前途和道路的重新選擇。進入1950年,先是姚敏和夫人葉紅,接著是姚莉和丈夫黃保羅,先後去了香港。用姚莉的話說,他們是“逃出去的”。

由於生活和環境的突變,初到香港的姚敏和姚莉都有一個適應的過程。開始兩年,姚敏寫了一些歌,姚莉也灌了一些唱片,隻是反響不大,沒有形成氣候。1954年,戰後重返影壇的李香蘭應邀到香港拍片,她主演的《金瓶梅》1955年上映,片中插曲《身世飄零》和《蘭閨寂寂》由姚敏譜曲。其中的《身世飄零》融入了昆曲的韻味,別具一格;《蘭閨寂寂》則被稱為李香蘭在香港期間的代表作,姚敏因此在香港開始走紅。1956年的一部《桃花江》使姚氏兄妹聲名大震,姚敏真正的“香港時代”開始了。

和上海時代不同的是,姚敏在香港的走紅是從為電影作曲作歌開始的。一部《桃花江》不僅創造了空前的票房價值,還在香港掀起了歌唱片的熱潮,開創了此後“無歌不成片”的先河。一部又一部的歌唱片—《哪個不多情》、《特別快車》、《風雨杏花村》、《歌迷小姐》……均由姚敏譜曲作歌。在這些影片中姚敏和上海時期的詞作家陳蝶衣、李雋青以及著名導演易文等人合作,推出了多首流行一時的電影歌曲。當時,這些影片雖不能在大陸放映,卻在東南亞各國和港台擁有廣大的市場,這些電影歌曲在這些國家和地區曾紅極一時。80年代,港台歌曲傳入大陸,最先走紅的就有姚敏和陳蝶衣合作,為影片《風雨杏花村》寫的插曲《賣湯圓》。隻是,直到現在,許多喜歡唱《賣湯圓》的人卻不知道姚敏和陳蝶衣是何許人!

因電影歌曲在香港走紅的姚敏,沒有影響他繼續為姚莉和其它歌星譜寫唱片歌曲,數量之多被形容為“浩若繁星”,從港台到東南亞,姚敏的歌鋪天蓋地。他和陳蝶衣合作譜寫的《情人的眼淚》,一舉捧紅了潘秀瓊,成為潘秀瓊長唱不衰的名曲,幾十年來已有幾十位歌星灌錄過這首歌的唱片。潘秀瓊稱姚敏為恩師,她總是說沒有姚敏就沒有她潘秀瓊的成名。由於姚敏的電影歌曲和唱片歌曲捧紅了眾多的影星歌星,他贏得了“歌壇巨無霸”、“歌壇常青樹”、“一代流行音樂大師”的美譽。姚敏香港時代創作的意義和價值在於:他用自己的歌使中國流行歌曲的創作和傳播,沒有在1949年以後中斷,仍然統領著港台和東南亞地區流行歌壇的時代潮流,也跟上了世界流行音樂發展的步伐和水平。

1967年3月30日,姚敏、姚莉兄妹應邀出席一個晚宴,席間姚敏突然因心髒病發作與世長辭,那一年他隻有49歲。

在香港,姚敏的逝世被看作是流行歌壇一個時代的終結。

姚敏逝世後,香港出版了《仙樂飄飄處處聞》的唱片專輯,以示紀念。

姚敏的筆名有:梅翁、周萍、萍戈、秦冠、杜芬。

以電影歌曲走紅流行歌壇的陳歌辛

陳歌辛是40年代上半葉走紅流行歌壇的。他創作的高峰期是1943年—1945年。

陳歌辛早期的音樂活動不在流行歌曲領域

陳歌辛的音樂活動起步較早,但不是在流行歌曲領域。1935年他與陳大悲、吳曉邦合作,創作了音樂劇《西施》,當年9月26日首演於上海卡爾登劇院。此劇由陳大悲編劇、吳曉邦編舞,陳歌辛作曲並指揮,顧文中導演。劇中有一場全是話劇對白,有一場全是舞蹈,有一場全是唱歌,以音樂貫穿全劇,此劇是他們對一個劇種的新的嚐試。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在“中法劇專”擔任音樂教師的陳歌辛,與張昊等人開辦了一個歌詠指揮訓練班,為群眾性的歌詠活動培養骨幹力量,這是1938年的事情。也在這一年,陳歌辛開始和楊帆、薑椿芳合作,翻譯、介紹蘇聯歌曲。其中的《伏爾加船夫曲》和《快樂的風》,被當年的“新華”影片《兒女英雄傳》作為插曲收入片中。

1939年,陳歌辛和吳曉邦合作,創作了四部抗日題材的舞劇—《罌粟花》、《醜表功》、《傳遞情報者》和《春之消息》,用音樂和舞蹈的語言,痛訴侵略者,表達他們熾熱的愛國激情。也在這段時間,陳歌辛創作了愛國抗日題材的歌曲《度過這冷的冬天》和《不準敵人通過》,他還親自登台演唱過這兩首歌。其中的《不準敵人通過》曾在新四軍中傳唱。陳歌辛的這些經曆說明,這一時期他的音樂活動還沒有進入流行歌曲創作的領域。

陳歌辛電影歌曲創作的探索階段

和他的前輩流行歌壇著名作曲家不同的是,陳歌辛不是一出道就寫時代曲並因此而走紅,他是先寫電影歌曲後寫流行歌曲,1937年—1939年,是他電影歌曲創作的探索階段。

陳歌辛最早的電影歌曲,是1937年他為“藝華”影片《三星伴月》寫詞譜曲的兩首插曲—《三星》和《工場》。這兩首歌的詞和曲,嚴格說來還不是成熟、完整的作品,隻能算是他的習作。周璿唱紅了《三星伴月》插曲《何日君再來》,陳歌辛寫的兩首歌卻默默無聞,也沒有錄製唱片。

1938年,淪為孤島的上海電影製片業一片蕭條,“天聲”和“星光”兩家小的影片公司,用“明星”公司在租界裏保留下來的小攝影棚拍攝了《歌兒救母記》和《桃色新聞》兩部影片。《歌兒救母記》由張石川編導,片中插曲《春風野草》由吳村作詞,陳歌辛譜曲;《桃色新聞》由張石川編劇、吳村導演,片中插曲《花一般的夢》也由吳村作詞、陳歌辛譜曲。這兩首歌都由龔秋霞演唱,“百代”錄製了唱片,陳歌辛的電影歌曲開始在歌壇有了一定的影響。這是陳歌辛和吳村最早的合作。

1938年下半年,藝華影業公司恢複拍片,陳歌辛為劉呐鷗編劇、徐蘇靈導演的影片《初戀》譜寫了主題歌《初戀女》。在影片中這首歌由小玉的扮演者張翠紅演唱,幾年後百代公司則請歌唱家黃飛然錄了唱片。這首歌原本就是一首男聲獨唱的藝術歌曲,陳歌辛根據戴望舒的詩改寫的歌詞和他譜的曲都具有藝術歌曲的特征,由歌唱家黃飛然演唱比由秦淮歌女張翠紅演唱效果要好得多。由於它不具備時代曲的特征,流行的範圍有一定局限,但應肯定這是陳歌辛的一首名曲。

1939年,編導吳村為“藝華”執導古裝片《王寶釧》,他又和陳歌辛合作,請陳歌辛為這部影片寫了三首插曲—《苦菜謠》、《思君吟》和《牛郎織女》。其中的《苦菜謠》是一首領唱齊唱的歌曲,沒有錄唱片,由張翠紅獨唱的《思君吟》和《牛郎織女》,百代公司都錄了唱片,但也反響平平。

1938年8月,柳中浩、柳中亮兄弟創辦的國華影業公司開業,他們先請陳鏗然執導了影片《紅粉飄零》,片中兩首插曲—《四季情歌》和《紅粉佳人》由陳歌辛譜曲,路明演唱,沒有錄製唱片,也沒有流行。同年“國華”又請吳村編導影片《歌聲淚痕》,吳村和陳歌辛再一次合作,片中四首插曲,由吳村作詞,陳歌辛譜曲。其中的主題歌《歌聲淚痕》,以《花開時節》為歌名,和另一首《白蘭花》,由百代錄了唱片,龔秋霞演唱,也沒有流行起來,另外的《心碎了》和《何處不相逢》由須平錄唱片,更是沒有反響。1939年陳歌辛還為“新華”影片《楚霸王》寫過插曲《別姬》,為《中國三劍客》寫過主題歌《三劍客歌》,都是沒有引起多大反響的作品。

兩年間,陳歌辛在電影歌曲的創作上,基本上沒有打開局麵,原因是多方麵的。電影歌曲和其它流行歌曲一樣,都具有商品的屬性,要市場接受就要“適銷對路”。從影片是否受歡迎,到這些歌曲的詞曲是否為觀眾、聽眾所喜愛,以及演唱者的歌聲、情感是否能引起聽眾的共鳴等一係列因素的製約,但歌曲本身是否成功,是最根本的。同是1939年,同是國華影片公司,由周璿主演的《孟薑女》、《李三娘》和《七重天》三部影片中的9首插曲,首首走紅。這9首歌由吳村、範煙橋、任慕雲和嚴華分別作詞,曲作者都是嚴華。此時的嚴華在電影歌曲的創作上也是初試鋒芒,隻是由於他早己是時代曲的著名作曲家,他的風格人們喜聞樂見,他譜出的旋律朗朗上口,而陳歌辛暫時還沒有達到這樣的水平。

從成名到走紅的陳歌辛

1940年,國華影片公司以“國泰”的名義攝製歌唱片《天涯歌女》,編導吳村在片中安排了10首插曲,都由他自己作詞,請了黎錦光、嚴華、張昊、陳歌辛、楊渭漢五位作曲家,加上他本人,來寫這10首歌,每一首都是上乘之作,風格各異,五彩紛呈。最成功的是黎錦光的《襟上一朵花》,張昊的《街頭月》和陳歌辛的《玫瑰玫瑰我愛你》與《秋的懷念》。吳村是一位能詞能曲的著名電影編導,他拍這部歌唱片,一心要推出名曲,除了請“金嗓子”周璿擔綱主演,演唱片中大部分插曲外,又請來了在仙樂斯舞廳駐唱的紅歌星姚莉和在歌壇小有名氣的都傑客串演出,這就使片中插曲有了不同的聲音和不同的演唱風格。吳村的精心策劃成功了—周璿唱紅了《襟上一朵花》和《街頭月》,姚莉唱紅了《玫瑰玫瑰我愛你》,都傑唱紅了《秋的懷念》。“百代”灌錄唱片時,《秋的懷念》也由姚莉演唱。一部《天涯歌女》,讓陳歌辛紅了兩首歌。從此,他以在電影歌曲中走紅的流行歌曲走進了流行歌曲著名作曲家的行列。

1941年12月16日陳歌辛被日本憲兵逮捕後,關押在汪偽特務機關76號總部,受了許多折磨,70天後獲釋時已是1942年的春天了。這一年他為影片《薔薇處處開》譜寫了同名主題歌和片中插曲《夢中人》、《薔薇刺》、《搖媽媽》、《船歌》,走紅的是《薔薇處處開》和《夢中人》。其中的《薔薇處處開》,當年比“玫瑰”更走紅,大街上、舞廳裏,每天都可以聽到“薔薇薔薇處處開,青春青春處處在……”的歌聲。1947年夏天,《薔薇處處開》曾與李厚襄的《幽情曲》、冼星海的《夜半歌聲》、賀綠汀的《秋水伊人》一起,被上海幾所著名中學聯合推選為最受年輕人喜歡的歌。這首歌是龔秋霞40年代最走紅的歌曲。勝利唱片公司灌錄的唱片,《薔薇處處開》和《夢中人》是一張唱片的正反兩麵,香港時代的姚莉也錄過《薔薇處處開》的唱片。在大陸,人們喜歡唱《薔薇處處開》,在台灣和東南亞,《夢中人》更為走紅。80年代台灣泉源出版社出版了一套五集的《懷念國語老歌精選》,第五集的書名就叫《夢中人》。

《薔薇處處開》首映的時間是1942年的9月23日,同年4月“新華”、“藝華”、“國華”、“金星”等十二家影片公司已經合並成立了偽“中華聯合製片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中聯”),《薔薇處處開》已屬“中聯”出品。

1943年5月,汪精衛漢奸政府,認為當時的電影界對“聖戰”支持不力,又指示成立了“華影”,作為汪偽政府的直屬單位,派他的親信馮傑出任“華影”總經理。陳歌辛在“華影”音樂部擔任作曲,他的電影歌曲創作卻由此進入了高峰期,他連續為周璿主演的三部影片—《漁家女》、《鸞鳳和鳴》和《鳳凰於飛》譜寫的主題歌都很走紅。

周璿1941年和嚴華分手,1942年息影一年,1943年複出,主演的第一部影片就是《漁家女》。她在片中成功地演唱了主題歌《漁家女》,周璿的“金嗓子”效應,使陳歌辛的這首《漁家女》迅速流傳開來。

《漁家女》共有四首插曲,陳歌辛譜寫的另一首《婚禮曲》,沒有錄唱片,也不流行。另外兩首是黎錦光的《瘋狂世界》和梁樂音的《交換》,都是紅極一時的名曲。

1944年,著名導演方沛霖為“華影”執導歌舞片《鸞鳳和鳴》,片中10首插曲都由李雋青作詞,分別由陳歌辛、黎錦光、嚴工上、梁樂音、李厚襄、嚴個凡,張虹,劉惠斯譜曲。陳歌辛譜寫的主題歌《不變的心》和插曲《可愛的早晨》都很流行。1945年,方沛霖又為“華影”執導歌舞片《鳳凰於飛》,片中11首插曲,陳歌辛一個人就譜寫了6首。兩首主題曲是他的成功之作,其它4首中有些影響的還有一首《前程萬裏》,《霓裳隊》、《晚宴》和《尋夢曲》反響一般。

“華影”時期,陳歌辛電影歌曲中的名曲,還有白虹在影片《美人關》中演唱的《我要你》、龔秋霞演唱的《千裏哀鴻》插曲《是夢是真》等。

“中聯”、“華影”時期,陳歌辛的電影歌曲已經查到的超過了40首,他越寫越紅,紅極一時。

陳歌辛的電影歌曲隻捧紅白光一個人

1943年,白光從北平來到上海,在“華影”影片《桃李爭春》中演唱了由李雋青作詞,陳歌辛譜曲的同名主題歌,一舉成名,成為陳歌辛電影歌曲捧紅的第一位,也是唯一的一位歌星。

1943年—1945年,白光為“華影”主演了《為誰辛苦為誰忙》、《紅豆生南國》和《戀之火》三部影片,又演唱了《你不要走》、《紅豆生南國》、《戀之火》和《春》四首陳歌辛的電影歌曲。《你不要走》和《戀之火》十分流行。

陳歌辛的時代曲創作

陳歌辛何時開始譜寫專門為歌星們灌錄唱片用的時代曲,沒有史料記載。1942年上海出版的《新大戲考全集》30版,收入的時代曲和電影歌曲,數量最多的是中國流行歌壇第一代的著名作曲家黎錦暉、黎錦光、嚴華等人的作品,學院派作曲家任光、賀綠汀、劉雪庵、張昊等人的作品也收入不少。陳歌辛的作品,收入這本《新大戲考全集》的,除了他1941年前譜寫的10首電影歌曲,唱片歌曲隻有兩首,一是龔秋霞唱的《歡迎新年》,一是白虹唱的《春天的降臨》。可以斷定,到1942年這本《新大戲考》出版時,陳歌辛還沒有大量創作時代曲。

在推出《春天的降臨》和《歡迎新年》兩首歌的唱片之後,陳歌辛和江濤合作,為周璿寫過一首《處處吻》,為姚莉寫了一首《要想回娘家》,為李麗華寫過《西湖春》和《我的媽媽作主張》。《西湖春》的詞很美,陳歌辛的曲也寫得十分流暢、抒情,這首歌是陳歌辛時代曲中十分走紅的成功之作。

1942年,李香蘭從東北淪陷區的“滿映”被派到上海,拍攝影片《萬世流芳》。陳歌辛雖然沒能承擔《萬世流芳》插曲的創作任務,卻也以“華影”作曲家的有利身份結識了李香蘭,並和李香蘭有了一種特殊的感情。他連續寫了《第二夢》和《忘憂草》兩首歌詞,並很快安排李香蘭灌錄了《恨不相逢未嫁時》的唱片。這段時間,為李香蘭作歌成了陳歌辛的第一要務,他自己既寫詞又譜曲的還有《海燕》。這幾首歌都由“百代”錄了唱片。李香蘭聲樂上受過名師的專業訓練和培養,功底深厚,她灌錄唱片的這幾首歌,當時都是名曲。

抗日戰爭勝利後,陳歌辛寫了多首歡慶勝利的歌—《迎戰士》、《勝利建國歌》、《勝利之歌》……由趙丹、陶金、周璿、等人演唱。他還寫了一些憤世嫉俗、針貶時弊的歌,像《三輪車上的小姐》、《究竟是誰的勝利》等。此類歌曲不是以藝術品位取勝,而是由於說出了人們想說的話,也在歌壇走紅。當時和歐陽飛鶯齊名的紅歌星屈雲雲演唱的《三輪車上的小姐》竟從中國大陸紅到新加坡、馬來西亞,一直紅到50年代,屈雲雲成為陳歌辛用他的時代曲捧紅的時代曲歌星。

此期間他還為歐陽飛鶯、姚莉、姚敏、白虹、周璿、張帆、陳娟娟、梁萍、白雲、張露、龔秋霞等新老歌星、影星寫了20多首時代曲,這是陳歌辛譜寫時代曲最多的時期。他為妻子金嬌麗創作的《永遠的微笑》問世於1946年。他的《風雨中的搖籃歌》,也在1946年灌錄了母版,但沒有正式出唱片。

香港時期的陳歌辛

1946年陳歌辛去了香港,他的電影歌曲創作,又出現了一個小高潮。

香港大中華影片公司成立於1946年,這一年拍攝的故事片《長相思》,7首插曲均由編劇範煙橋作詞,請黎錦光和陳歌辛譜曲。黎錦光譜寫的主題歌《燕燕於飛》、插曲《黃葉舞秋風》、《星心相印》和《凱旋歌》都紅極一時;陳歌辛譜曲的《花樣的年華》和《夜上海》也是成功之作,隻有一首他譜曲的《童歌》反響稍差。他譜寫的《夜上海》,成為陳歌辛這一時期的代表作,也是近半個世紀曆久不衰的名曲。上世紀80年代以來,這首歌被多部電影和電視劇作為背景音樂使用。2001年在中央電視台和全國許多地方台熱播的電視連續劇《情深深,雨》,編導還安排依萍的扮演者趙薇在大上海歌舞廳演唱了這首《夜上海》。隻是,曆史上的《夜上海》誕生於1946年,趙薇在劇中演唱的時間是1936年(或1937年),造成了曆史的錯位。

身在香港的陳歌辛,1946年還為上海中電二廠的影片《鶯飛人間》譜寫了一首插曲—《創造》,1947年,香港大中華影片公司請著名歌舞片導演方沛霖,同時執導了兩部由周璿主演的影片—《歌女之歌》和《花外流鶯》。兩部影片的12首插曲均由陳蝶衣作詞,陳歌辛譜寫了兩部影片的同名主題歌和插曲《高崗上》與《桃李春風》。這是陳蝶衣和陳歌辛1945年為“華影”影片作歌譜曲首次合作後的再續前緣。陳歌辛和陳蝶衣合作隻有這三部影片。

1947年是陳歌辛電影歌曲創作的豐收年。大中華影片公司這一年拍攝的《四美圖》、《龍鳳呈祥》、《女大當嫁》,均由陳歌辛譜曲作歌。包括陳娟娟演唱的《歌的歌》、《幸福的船》、《聽我唱》、《我想回家》;張帆演唱的《臭蟲歌》;陳琦演唱的《荒唐浪子》;李麗華演唱的《不要吵》。其中的《臭蟲歌》十分受歡迎,這首歌的內容是陳歌辛這段時間創作的重要主題—針貶時弊,諷刺社會上的不良現象。當時由香港到上海又傳到新加坡等地,50年代還紅極一時。也在這一年,陳歌辛還為上海國泰影片公司的《無名氏》譜寫了同名主題歌,為上海中電二廠的影片《遙遠的愛》作曲。1947年的陳歌辛十分忙碌,成果顯著。香港大中華1947年投入拍攝,1948年4月上映的影片《莫負青春》的同名主題歌和插曲《小小洞房》也由陳歌辛譜曲。《莫負青春》陳歌辛借用了陝北秧歌劇《兄妹開荒》的旋律,《小小洞房》也是陝北民歌韻味。影片上映後,這兩首歌都很走紅。這是陳歌辛為大中華影片公司譜寫的最後兩首電影歌曲。1948年6月“大中華”因經濟困難而停業。

離開香港前陳歌辛譜寫的最後兩首電影歌曲,是他1948年為永華影業公司的影片《清宮秘史》創作的《禦香縹緲曲》和《冷宮怨》,這兩首歌由著名詞作家李雋青作詞,周璿演唱,當年的12月31日在上海的金門、皇後、黃金、麗都和國際大戲院同時上映,可謂聲勢浩大。但是,這兩首歌沒有灌錄唱片,也沒有流傳。

1950年陳歌辛回到上海,他的香港時代至此結束。

陳歌辛的身世和他的人生悲劇

陳歌辛的身世有些傳奇色彩,他的父親是一位來中國經商的印度人,在英國人開辦的洋行任職並同一位美麗的中國姑娘結婚,1914年9月19日生下了陳歌辛。後來,陳歌辛的母親把兒子送給了好朋友—陳有文工程師的妻子,改姓陳,取名陳慶餘,後又改名陳歌辛。

有一半印度血統的陳歌辛,很小的時候就對音樂有著濃厚的興趣。二胡、長號、笛子、鋼琴……他學會了多種樂器,曾隨旅滬的德籍猶太人作曲家弗蘭克爾(Fraenkel)等人學習聲樂、鋼琴、指揮與作曲。沒有進過音樂學府的陳歌辛,靠自己的天才和勤奮,成長為中國流行音樂史上的一位著名作曲家。

香港歸來的陳歌辛,在上海電影製片廠擔任作曲。1957年的一場政治風暴,使他遭到了滅頂之災。他戴著“右派分子”的帽子被送往安徽白茅嶺農場勞動改造。1961年1月25日因心力衰竭倒地不起,終年46歲。

熟悉陳歌辛、了解曆史的人們知道,陳歌辛的人生悲劇源自“華影”時期他寫過《大東亞民族團結進行曲》等“令人抱憾”的作品。

《大東亞民族團結進行曲》,這個標題已經說明這是一首讚頌日本帝國主義推行“大東亞共榮圈”侵略政策的歌,這樣的歌使陳歌辛的人生注定要遭遇厄運。

陳歌辛原是一個富有正義感和愛國激情的青年,1941年末被日本憲兵逮捕前,他曾滿腔熱情地作過許多宣傳抗日,揭露漢奸賣國賊醜陋嘴臉的工作,以至日本當局竟誤以為他們抓了一個共產黨。出獄後,他為什麼會寫出這樣的歌?隻用“違心”二字還不能說明事情的症結所在。是他遇到了不寫就要被殺頭的壓力,還是自身對事物的看法發生了變化?或者,再深入探討,還可發現陳歌辛性格上的弱點—情感不專一、不穩定性。在愛情上易變,最多也就是個風流韻事,但用自己的作品歌頌誰,就存在大是大非問題了。寫《大東亞民族團結進行曲》時的陳歌辛,已在歌壇紅極一時。在“華影”工作,共事的有許多日本人,1945年5月以“華影”負責人川喜多長政為首策劃的《夜來香幻想曲》李香蘭獨唱音樂會,由擔任日本軍方上海報導部囑托的作曲家服部良一和陳歌辛一起擔任指揮。這就說明陳歌辛在“華影”是很受賞識、很風光的。在這樣的環境和氛圍裏,他又和李香蘭在熱戀之中,工作、愛情都堪稱“春風得意”。於是他的是非觀念淡薄了,民族意識淡化了,不應該作的事情隨便就作了。一念之差,導致終生遺憾。

陳歌辛曾用筆名有:陳昌壽、林枚、慶餘、懷玉、戈忻、衡山、金成等。

流行歌壇的寧波才子李厚襄

李厚襄,筆名侯湘、司徒容、呂寧、水西村、高劍聲,浙江寧波人。“寧波才子”是台灣華風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年2月出版的《金曲憶當年》一書的作者對他的稱謂。他為中國流行歌壇留下的許多名曲也證明他是一位時代曲創作的高手,一位名副其實的中國流行音樂界的“才子”。

閃亮登場迅速走紅

1940年,百代公司為歌影雙棲明星龔秋霞灌錄了一首新歌,歌名叫作《丁香樹下》,詞曲作者是當時還名不見經傳的李厚襄。就是這首《丁香樹下》,使李厚襄瀟灑地登上了流行歌壇,一位新人出道了。

李厚襄登上流行歌壇是有實力也是有充分準備的。和《丁香樹下》一起交給唱片公司,很快灌錄了模版的還有姚莉的《可愛的秋天》、《喜相碰》、白虹的《郎是春日風》和周璿的《憶良人》。《丁香樹下》和嚴個凡為龔秋霞譜寫的《溜冰曲》灌錄在一張唱片的A、B麵,編號是35506。差不多同時投放市場的是姚莉的《可愛的秋天》,唱片編號是35508。隨後就是白虹的《郎是春日風》,編號35511;周璿的《憶良人》編號35515;姚莉的《喜相碰》是35516,如此集中,連續地推出唱片歌曲,李厚襄很快就走紅了。

當時的流行歌壇,最著名的歌星隻有周璿、白虹、龔秋霞和姚莉,其它歌星被稱為“二線歌手”,她們在歌壇的地位無法和上述四位相提並論。李厚襄一出道就由四位歌壇最負盛名的紅歌星連續灌錄、推出他的時代曲唱片,說明他有實力,也有充分準備。

李厚襄的第一首歌《丁香樹下》,被香港三聯書店2000年11月出版的《時代曲的流光歲月》的作者黃奇智先生稱為“龔秋霞上海巔峰時期的代表名曲”之一。隻是由於年代久遠,在許多老歌迷的記憶裏都不記得這首歌。

姚莉演唱的《可愛的秋天》,唱片一經問世就火爆走紅,一直紅到1949年。除了灌唱片,這首歌還在當時出版的歌集上發表。發表時多以《秋滿蕪村》為歌名,詞曲作者則署名“呂寧”。有兩本歌集還出現了前麵印有署名“李厚襄作”的《可愛的秋天》,後麵又印有“呂寧作”的《秋滿蕪村》,詞曲完全相同。不知是編者粗心,還是作者的有意安排?

白虹演唱的《郎是春日風》,更是李厚襄的成功之作,“郎是春日風,儂是桃花瓣,但等郎吹來,儂心才燦爛……”白虹渾厚甜美的歌聲,整天在大街小巷回蕩,直至飄洋過海飛向香港和東南亞,這首歌是白虹整個40年代久唱不衰的名曲。50年代,香港拍了一部名為《郎如春日風》的影片,主題歌名也是《郎如春日風》,是用李厚襄《郎是春日風》的原曲填上新詞推出的,歌詞寫得很美:“郎如春日風,風信尚無蹤,急等郎吹來,霧散見彩虹……”特邀上海時期的紅歌星吳鶯音為這首歌灌了唱片,作為影片的幕後代唱。白虹演唱的《郎是春日風》和吳鶯音的《郎如春日風》,在香港和東南亞都很走紅。李厚襄一出道就有這樣的成功之作問世,他的實力和水平可見一斑。

《丁香樹下》、《可愛的秋天》和《郎是春日風》,都是李厚襄自己寫詞,周璿灌唱片的《憶良人》則由洪菲作詞,也是一首久唱不衰的名曲,走紅的程度和《可愛的秋天》,《郎是春日風》並駕齊驅。

歌紅了,李厚襄也紅了,“百代”請他作曲,勝利唱片公司也請他作曲。從1940年到1945年,他為“百代”和“勝利”寫的歌數量不相上下。“百代”和“勝利”是當時上海灘兩家最大、最有實力的唱片公司,彼此競爭激烈。李厚襄同時為他們寫歌,說明兩家公司都在爭奪他這個“人才”。兩家公司的較量難說勝負,唯有李厚襄是最大的贏家,他名利雙收,已是流行歌壇著名的作曲家了。

李厚襄1941年—1945年的電影歌曲

由於時代曲創作的迅速走紅,1941年李厚襄就被邀請去為電影譜曲作歌了。

第一次涉足電影歌曲的創作,李厚襄是為金星影片公司拍攝的影片《玉碎珠圓》寫了兩首插曲—《別離相思》和《小妹勸情郎》,雖由名歌星白虹演唱,但這兩首歌沒有打響也沒有錄唱片。

同年,金星影片公司拍攝影片《地老天荒》時,還請李厚襄作曲。這部影片由著名電影演員舒適擔任編導,片中兩首插曲都由舒適作詞。由李厚襄譜曲的《鏡花水月》,舒適的詞寫得又美又有意境,李厚襄用中速圓舞曲的旋律把“鏡花水月皆幻影,地老天荒不了情”的人生感悟表現得既深沉又感人。隨著影片的上映和唱片的發行,《鏡花水月》成為流行名曲,這是李厚襄最早走紅的電影歌曲。

1942年—1943年,李厚襄沒有寫電影歌曲。1944年“華影”拍攝周璿主演的影片《鸞鳳和鳴》,李厚襄為李雋青的詞《真善美》譜曲,又一鳴驚人。這首歌成為周璿久唱不衰的名曲。1945年6月16日周璿參加在上海大光明大戲院舉行的“仲夏音樂歌唱會”時,演唱了《可愛的早晨》、《不變的心》和《真善美》三首歌,最受歡迎的是《真善美》。在聽眾一陣陣的熱烈掌聲中,周璿把這首歌又唱了一遍。

1945年李厚襄又為周璿主演的影片《鳳凰於飛》寫了一首《晚宴》,因為歌詞沒什麼意境,在影片上映後沒有錄唱片就銷聲匿跡了。

“華影”時期李厚襄隻寫了這兩首電影歌曲。

1946年—1949年,李厚襄時代曲創作的又一個高峰期

1946年—1949年,李厚襄的創作十分活躍,佳作迭出,是他創作的有一個高峰期。

1946年出道的歌星吳鶯音,為“百代”灌錄的第一張唱片,A麵是徐朗詞曲的《我想忘了你》,B麵是棟蓀詞、侯湘曲的《儂本癡情》,這兩首歌火爆一時。有人說吳鶯音的成名曲是徐朗的《我想忘了你》,也有人認為應該說吳鶯音的成名曲是這張唱片的兩首歌。不管如何認定吳鶯音的成名曲,從1946年到1949年,李厚襄連續為吳鶯音寫了多首時代曲,對吳鶯音越來越走紅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由吳鶯音灌錄了唱片,至今仍在港台和東南亞廣泛傳唱的李厚襄的時代曲有:1947年問世的《恨不鍾情在當年》、《岷江夜曲》;1948年問世的《莽莽神洲》。特別是1948年吳鶯音在影片《柳浪聞鶯》中客串演唱的《聽我細訴》,更是紅極一時。1949年,李厚襄又親自寫詞譜曲,為吳鶯音推出了一首《壟上一朵玫瑰》,這些歌在港台等地出版的歌集中,至今仍反複出現,李厚襄和吳鶯音兩人至今盛名不衰。

1946年前後登上歌壇的,除了吳鶯音還有一批歌星,她們多數人都灌錄了李厚襄歌曲的唱片—

張露演唱的李厚襄的時代曲有《你真美麗》、《露珠和薔薇》、《春遊曲》、《祝婚曲》、《歌舞今宵》、《正在想》、《我要你的愛》等多首;梁萍上海時期,李厚襄的時代曲她唱過一首《一刻千金》;逸敏1946年和1947年灌錄了李厚襄詞曲的唱片《南島之夜》、《楊柳枝》、《荔枝紅》和《湖畔良宵》,幾首歌都很有影響;屈雲雲錄製唱片的李厚襄的時代曲有《今夜的街燈》和《鼓浪嶼情歌》;白雲1947年—1949年出版過金流詞李厚襄曲的《我對鏡兒照》和陸麗詞李厚襄曲的《秋雨催相思》、《采茶姑娘》;金溢上海時期錄過5張唱片10首歌,其中有李厚襄的《人間盡是新希望》。

從這些新人演唱李厚襄時代曲的數量,已可證明李厚襄的創作進入了又一次高峰期。不僅如此,當年在上海流行歌壇走紅的老歌星也在繼續灌錄李厚襄時代曲的唱片—

姚莉1946年—1949年出版的唱片,有李厚襄詞曲的《流浪之歌》、《春花人麵》、《秋雨送相思》、《當我見到了你》、《深閨恨》;有李厚襄和嚴折西合作的《月夜覓芳蹤》、和淑岑合作的《重重相思債》等多首。姚莉這段時間演唱的李厚襄的歌,走紅的程度沒有超過《可愛的秋天》的。但在這段時間姚莉唱片數量大增的熱潮中,包括了李厚襄對她的一份支持。

1947年,李厚襄和白虹、歐陽飛鶯、屈雲雲、王麗蓉等歌星一起,隨陳明勳為團長的“明星劇團”赴菲律賓演出。這一年他又為白虹寫了《塞外情歌》、《香島風月》、《乘風破浪》等唱片歌曲。其中的《乘風破浪》由白虹的丈夫、人稱“時代曲曲王”的黎錦光寫詞,詞曲唱稱得上強強聯手。1948年李厚襄和淑岑合作為白虹寫了《失去的周末》;1949年又和陸麗合作為白虹寫了一首《不了情》,這應該是白虹1941年唱紅李厚襄的“地老天荒不了情”的延續。不久,李厚襄移居香港,他和白虹的合作至此劃上了句號。

龔秋霞1940年演唱了一首李厚襄的《丁香樹下》之後,再見到她灌錄李厚襄的時代曲唱片已是1950年。這就是梅阡詞、李厚襄曲的《白頭吟》。唱的是年華老去的婦女哀歎青春不再的悲涼心境,以及對夫君的一絲期望。因富感情色彩,唱片問世後反響不錯。

1938年以一曲《滿場飛》走紅歌壇的張帆,1947年—1948年,錄製了多首李厚襄時代曲的唱片,有《桃花朵朵紅》、《朦朧月》、《蘇堤春曉》、《賀新年》……

著名影星李麗華,1947年和姚敏對唱了一首《花鑼花鼓》,是李厚襄用《鳳陽花鼓》的曲調重新填詞而成的,唱片發行後十分流行。這一年李厚襄還為李麗華寫了一首《牆頭草》,用以諷刺那些沒有立場,隨風搖擺的人,很受聽眾歡迎。

1943年成名的白光,第一次灌錄李厚襄時代曲的唱片已是1948年。年近30的白光,從感情到事業都已經曆了許多人間滄桑,李厚襄為她寫了一首充滿滄桑之感的《魂縈舊夢》,白光用她深沉的女中音把這首歌的感情表達得淋漓盡致,扣人心扉,成為李厚襄和白光上海時期的最後一首名曲。由此,白光和李厚襄成為好朋友。1949年他們都去了香港,李厚襄主理香港大長城唱片公司期間,白光成為“大長城”旗下的歌手。李厚襄不僅為白光出版她唱過的名曲,還繼續為她譜寫時代曲和電影歌曲。1951年白光主演影片《血染紅海棠》,李厚襄親自為片中插曲《東山一把青》寫詞譜曲,這首歌成為白光久唱不衰的名曲,直到1978年她還在新加坡的舞台上演唱這首《東山一把青》。

李厚襄與周璿

李厚襄十分喜歡周璿,他愛著周璿、戀著周璿。但他一直以君子的風度和周璿相處,從不越雷池一步。他非常希望周璿也能喜歡他。

周璿對李厚襄,卻是隻把他看作給自己寫過《憶良人》、《真善美》等好歌的作曲家和為人忠厚,值得尊敬和信賴的兄長。

李厚襄不停地為周璿寫歌。《憶良人》之後,由“百代”為周璿灌錄唱片的李厚襄的時代曲有《蝴蝶飛》、《候郎曲》、《你太美麗》和《新月吟》:由“勝利”灌錄唱片的有《大地之春》、《恨事多》、《秋風》、《望星兒》、《妹相思》、《玫瑰》等。

1946年,周璿去了香港,她灌錄李厚襄時代曲的數量減少,隻有《燕春歸》和《不要唱吧》兩首。

李厚襄和周璿沒能成為戀人,但在長期的交往與合作中,二人之間卻建立了純潔、無私的友誼和感情。周璿在人生的道路上遇到挫折和困難時,總是向李厚襄傾訴和求助。1950年7月20日周璿從香港回到上海,行前,她把唱片和股票都交給了李厚襄保存。周璿生下兒子周民三個月之後還寄照片給李厚襄。周璿生活遇到困難時,李厚襄不斷寄錢給周璿,周璿在信中總是向李厚襄表示萬分的感激,也向李厚襄訴說心頭的苦悶和不愉快,希望李厚襄告訴她應該怎麼處理遇到的難題,並稱李厚襄是她最好的朋友。

李厚襄對周璿的關懷、幫助,在歌影圈被人稱道,有人稱他“義士”,有人稱他“孟嚐君”,李厚襄的為人可見一斑。

周璿一生演唱的李厚襄的歌曲,最堪傳世的是《真善美》,李厚襄和周璿的友誼不正是“真善美”的象征嗎?

香港時期的李厚襄

1949年,李厚襄的弟弟李忠民在香港成立了一個“大長城唱片公司”,邀李厚襄去香港為他主理公司的創作和唱片出版事宜。移居香港的李厚襄,第一件輝煌的業績是為張善琨的長城公司的第二部影片《血染紅海棠》譜曲作歌。影片轟動了香港和東南亞。李厚襄為這部影片創作的兩首插曲—《東山一把青》和《祝福》是流行歌曲創作基地由上海遷往香港初期的優秀作品也是李厚襄這一時期的代表作。

大長城唱片公司的出版事宜,在李厚襄的主持下迅速打開了局麵。初期在新加坡的雜誌上刊登的時代流行唱片總目錄,一次推出100餘首時代曲,有李厚襄的作品也有陳歌辛、姚敏的作品。1950年出版了周璿專輯七八張,白光也連續出版專輯,包括她的《山歌》、《歎十聲》、《東山一把青》、《送情郎》、《禿子溺坑》、《想上樓台》等多首。上海時期的紅歌星龔秋霞、姚莉、張露、逸敏等人來到香港後,都在“大長城”灌錄唱片。這些唱片不僅在香港暢銷,還遠銷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等地。1950年—1953年是“大長城”的黃金時期,也是李厚襄的黃金時期。

1952年底,百代唱片公司在香港設立辦事處,開始招攬上海時期的名歌星和創作人材,李厚襄既為“大長城”譜曲,也參與“百代”的創作。隨著“百代”力量和聲勢的壯大,“大長城”終因競爭不過“百代”,於1956年結束了營業。同年,一家歐洲資本的唱片公司—飛利浦唱片公司在香港成立,李厚襄轉而進入飛利浦,仍然主持這家唱片公司的製作部門。重新複出的白光、歌壇新星張萊萊、顧媚、江玲、崔萍,都是飛利浦旗下的紅歌星,顧媚此期間因演唱李厚襄創作的《母親,你在何方》而一舉成名。

香港時期的李厚襄,為中國時代曲的承前啟後作出了貢獻。

李厚襄1916年出生於浙江寧波,沒有進過音樂學府接受正規的音樂教育,是中國流行歌壇的又一位自學成材的著名作曲家。

1976年,60歲的李厚襄病逝於香港。

李厚襄的夫人秦燕女士也是一位歌星,40年代在上海錄過唱片,有與嚴華對唱的《解相思》,也有她獨唱的《女兒心》。2001年6月3日香港成立“老歌歌迷會”,秦燕女士和姚莉一起出席了開幕式。

不幸的是,不久,她因患腦癌,也離開了人世。

撲朔迷離梁樂音

迄今為止,在香港、台灣直到新加坡等地,研究、介紹中國流行音樂的有關著述和文章,提及“梁樂音”三個字的很少,偶然提到梁樂音,介紹的文字也很簡單,甚至是模糊的。梁樂音的身世,何時開始音樂活動,他創作的第一首流行歌曲問世的時間和歌名等都沒有明確的記載,對梁樂音,隻好說是“撲朔迷離”了。

梁樂音1910年出生於日本,能說一口流利的日語,何時回到中國尚不清楚。他的電影歌曲,最早見到的是1942年為“中聯”影片《牡丹花下》、《情潮》、《斷腸風月》等片譜寫的插曲。就在這一年,“中聯”拍攝影片《博愛》,他因為李雋青作詞的主題歌《博愛》譜曲,而一炮走紅。“我們是人,應該愛人……”的歌聲迅速傳遍中國大陸、香港和東南亞。在電影圈和流行歌壇,梁樂音開始小有名氣。《博愛》攝於1942年10月。這部影片由11個小故事組成,提倡“人類之愛”、“父母之愛”、“夫妻之愛”、“兄弟之愛”、“朋友之愛”、“鄉裏之愛”、“團體之愛”、“兒童之愛”……,因為宣揚的是“我們是人,應該愛人,不分遠近,不限親鄰,唯有博愛,才有人生……”在當時抗日戰爭的背景下,曾經引起爭議。革命者說它提倡“順民哲學”和“資產階級人性論”;侵略者又嫌它鼓吹“和平主義”。一部影片的主題來自編劇和導演,主題歌又有詞作者,與曲作者似乎關係不大。但梁樂音用音樂的語言,表達了影片《博愛》的主題,人們喜歡這首歌,梁樂音也就成為人們喜愛的作曲家。這首歌在新加坡等地一直到60年代還很流行。

繼《博愛》之後,梁樂音為“華影”影片《萬世流芳》譜寫的插曲《賣糖歌》,使他在歌壇進一步走紅。《賣糖歌》是李香蘭1942年到上海拍片,1943年6月《萬世流芳》正式上映唱紅的第一首歌。李香蘭在上海歌壇走紅,《賣糖歌》的詞作者李雋青和曲作者梁樂音功不可沒。當時的延安和重慶都上映了影片《萬世流芳》,《賣糖歌》的唱片也越過層層封鎖線在全國各地流行。據李香蘭在她80年代出版的自傳《我的前半生—李香蘭傳》中回憶:“後來我訪問中國時,中日友協秘書長孫平化對我說:‘我看過你的《萬世流芳》’;訪問北朝鮮時,金日成主席如同知己一般握著我的手說:‘我在抗日根據地中國的吉林省,看過你的影片《萬世流芳》’。”

《博愛》和《賣糖歌》是梁樂音最著名的歌。

從1942年到1945年,梁樂音為近20部影片譜寫了30餘首插曲,除了《博愛》和《賣糖歌》,曾經紅極一時的有1943年周璿在影片《漁家女》中演唱的《交換》、1944年周璿在《鸞鳳和鳴》中演唱的《紅歌女》、1944年白光在影片《紅豆生南國》中演唱的《寂寞的歌人》。此期間梁樂音還譜寫過一部分唱片歌曲,由歌星梁萍等人演唱。

1943年“華影”成立時,梁樂音出任“華影”的音樂部主任。由於他當時在流行歌壇的影響和地位不及黎錦光等人,還會說一口流利的日語,人們對他的身份開始懷疑,懷疑他是日本人的間諜。1945年8月,日本軍國主義投降了。一天,梁樂音忽然穿著中國的軍裝出現在朋友們麵前,軍階是“少校”,大家才知道他原來是當時的國民黨政府潛伏在日本人中間的地下工作者。據說,上海當時影劇界的一些人士,就是在他的幫助下躲過了浩劫的,而他的父親則是死於日本人的魔掌。他的曆史傳奇至今沒有史料佐證,更使人感到他的“撲朔迷離”了。

50年代,梁樂音移居香港,繼續歌壇生涯。1951年,張善琨主持的新華影業公司拍攝影片《月兒彎彎照九州》,影片的同名主題歌,由梁樂音上海時期的老搭檔李雋青作詞,梁樂音譜曲,曾經流傳一時。

1954年至1958年,李香蘭先後應邀到香港拍攝了《金瓶梅》、《神秘美人》和《一夜風流》三部影片,其中1957年出品的《神秘美人》,梁樂音又和李雋青合作,為這部影片譜寫了《分離》和《梅花》兩首插曲,都成為港台和東南亞的流行名曲,至今久唱不衰。

1989年梁樂音逝世於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