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戰役
戰役簡述
1945年4月16日—5月8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蘇德戰爭中,蘇軍實施的最後一次戰略性進攻戰役。戰役於1945年4月16日發起,先後突破奧得河、尼斯河防線。25日又對柏林形成包圍。蘇軍在對柏林的強攻中采取多路向中心突擊,經激烈巷戰,於 4月27日突入柏林中心區,29日開始強攻國會大廈。30日希特勒在總理府地下室自殺。5月2日柏林衛戍司令H.魏德林將軍率部投降。8日德軍統帥部代表凱特爾元帥在柏林簽署向蘇軍和盟國遠征軍無條件投降書。整個戰役,蘇軍殲滅德軍近100萬人,蘇軍傷亡33萬人(其中死亡10萬)。柏林戰役的結局,標誌著蘇德戰爭和歐洲戰爭的終結。
戰前形勢
攻克德國的權力中心柏林,無疑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無可替代的榮譽和功勳,日後也會給占領它的國家帶來無法估量的政治利益。作為在歐洲反法西斯戰場上付出的代價最為慘重,也是以鐵腕著稱的斯大林來說,柏林是他此次戰爭的終極目標,除了榮譽和雅爾塔會議的討論結果外,戰後重建歐洲政治版圖時,蘇軍在這裏的存在無疑是促使在天平向蘇聯一端傾斜的重要砝碼。早在1944年11月,蘇軍最高統帥部就基本上確定了柏林戰役的企圖,在維斯瓦河—奧得河戰役、東普魯士戰役、東波美拉尼亞戰役期間又進一步進行了明確。在美英盟軍一方,此時對柏林問題發生了小小的分歧:向來對社會主義蘇聯持不信任態度的丘吉爾出於戰後政治上的需要,強烈要求由美英軍隊占領柏林,而以軍人角度看待問題的歐洲最高司令艾森豪威爾出於對巨大的傷亡畏懼,決定遵守與蘇聯業已達成的協議(該協議將柏林劃入了蘇軍的作戰區域內)。丘吉爾到底也沒能說服美國人,歐洲戰場最後決戰的重任最終還是落到了蘇軍的肩上。
1945年4月初,蘇軍已經攻至距離柏林隻有60公裏的地方。朱可夫元帥的白俄羅斯第1方麵軍已抵達奧得河,並在屈斯特林地域奪占了數個登陸場;科涅夫元帥的烏克蘭第1方麵軍在大加斯特羅澤至彭齊希間逼近了尼斯河,並在某些地段逼近捷克斯洛伐克邊境;羅科索夫斯元帥的白俄羅斯第2方麵軍肅清了格丁尼亞地域的德軍集團,一部由但澤西北前出到波羅的海沿岸;白俄羅斯第3方麵軍肅清了德軍東普魯士集團。4月13日,烏克蘭第2方麵軍攻占了維也納。柏林此時也已經成為了一塊風雨飄搖中的“孤島”,其東、南兩麵都直接暴露在蘇軍的威脅之下。
按照作戰計劃,白俄羅斯第2方麵軍實際上是擔任白俄羅斯第1方麵軍的右側翼保障任務,以防止白俄羅斯第1方麵軍受到來自北方的側翼打擊。烏克蘭第1方麵軍隻是執行助攻的任務:該方麵軍應以其右翼部隊參加柏林戰役,左翼在突入德軍縱深後要左轉去參加布拉格戰役,其作戰計劃的第一方案隻以近衛坦克第3集團軍的1個坦克軍由南麵向柏林行動,其所屬的兩個坦克集團軍(即近衛坦克第3、4集團軍)的主力的行動方向是勃蘭登堡、拉特諾和德紹方向。當然,該方麵軍也有一個以兩個近衛坦克集團軍向柏林行動的第二方案。蘇軍統帥部的最初計劃將攻占柏林的任務基本上交由朱可夫元帥的白俄羅斯第1方麵軍來完成,白俄羅斯第1方麵軍與白俄羅斯第2方麵軍和烏克蘭第1方麵軍的戰鬥分界線分別劃在了柏林的北麵和南麵。
在準備柏林戰役的時候,朱可夫曾經在建議總攻應在4月22日-23日發起,但已經把目光放在了戰後新歐洲的斯大林,為了防止英美聯軍搶先一步奪走自己的獵物,要求在中旬就必須開始向柏林的最後衝擊。對於朱可夫在莫斯科向他呈報的作戰計劃,他在組織各方麵軍司令討論確定了全線突擊的作戰方案後,4月1日正式批準。根據斯大林親自審定的戰役部署,攻占柏林這一無尚的光榮理應歸屬於朱可夫——他的“勝利元帥”。
從實力上看,朱可夫的方麵軍也理應獲得這樣的榮譽:由近衛第1、2坦克集團軍(其中近衛第1坦克集團軍又加強了獨立坦克第11軍)、近衛第8集團軍、突擊第3、5集團軍、第3、69、47集團軍和波蘭第1集團軍及近衛騎兵第7軍和最高統帥部炮兵部隊組成的白俄羅斯第1方麵軍,在柏林正麵集中了77個步兵師、3155輛坦克和自行火炮、14628門火炮和迫擊炮以及1531門火箭炮——他的技術兵器相對於整個柏林地區的德國軍隊來說,已占有絕對優勢。朱可夫4月12日的戰役命令,則更體現了他集中優勢兵力實施縱深突破的習慣:每個集團軍在預計的進攻中正麵隻有7-10公裏;在30公裏正麵上,平均每公裏部署了76毫米以上炮270門-300門、坦克超過40輛。
德軍在柏林方向的防禦是重兵密集的縱深防禦,包括奧得河——尼斯河地區及柏林防禦地域:奧得河——尼斯河地區構築三道防禦地帶,縱深20—40公裏;柏林防禦地域包括外層、內層和市區三道環形圍郭。在屈斯特林登陸場之前和科特布斯方向,防禦工事尤為堅固,這裏集中了最強的軍隊集團。屈斯特林登陸場當麵之德每3公裏正麵1個師,每1公裏正麵60門火炮、17輛坦克。德軍統帥部采取了各種措施,阻止蘇軍奪取柏林。而盟國也想搶占柏林,盡管反希特勒同盟各大國就柏林劃歸蘇軍作戰區已達成有協議。為了拔掉蘇軍在奧得河西岸的屈斯特林橋頭堡,德軍在不影響防禦穩定性的前提上已經盡了全力:空軍甚至殺雞取卵式的出動了“寄生飛機”——異想天開的德國工程師在戰爭後期把一架ME109或FW-190和一架JU88放在一起組成的怪物,在目標區上空分離後,在戰鬥機駕駛員操縱下,無人駕駛的JU88會像導彈一樣攜帶3800公斤炸藥撞向目標。但蘇聯紅軍曆來在固守橋頭堡方麵頗有一套,無論是第聶伯河的渡口還是後來蘇共總書記勃列日涅夫引以為豪的“小地”(這是有理由自豪的),德軍都沒能消除蘇軍的橋頭堡,在蘇軍已經空前強大的1945年,德軍這樣做顯然是徒勞的。
與政治家的丘吉爾一樣,斯大林此時的眼光已經不僅僅局限於戰場,為了保證日後與波蘭的流亡政府在博弈中有更多資本,因此計劃中參加柏林戰役的除了蘇聯紅軍,還包括波蘭第1和第2集團軍——這支由“流亡”蘇聯的波蘭共產黨員和1939年被俘的波軍組成的隊伍,也是有相當戰鬥力的,他們分別被配屬於白俄羅斯第1和烏克蘭第1方麵軍。1944年底到1945年3月,蘇軍向他們提供了1個SU-85自行火炮團(第13團)和更多的SU-76,除此之外,蘇軍還為波蘭軍隊提供了T-34/85坦克328輛,並以71輛IS-2坦克組成了波蘭第7和第8兩個重型坦克團(不過柏林戰役前,這兩個團已經損失了45輛坦克,剩餘的IS-2中有21輛又支援了在柏林以東損失較大的蘇軍)。
為了確保自己的計劃能夠順利實施,蘇軍按照最高統帥部劃定的進攻分界線,各方麵軍在4月5日—7日進行了沙盤圖上的演習。當然,在這最後一次攻勢即將開始前,蘇軍雖然在兵力和兵器方麵享有極大的優勢,並且做出了周密的安排,但在德國腹地如果想像斯大林格勒的天王星行動一樣達成進攻的突然性,是件非常困難的事——盡管蘇軍在戰役前采取了很多隱蔽措施,但在隨後的戰鬥中這些努力被證明基本上是徒勞的。在1945年4月15日,一個在屈斯特林橋頭堡南部被俘虜的蘇軍士兵告訴德國人,第二天早上,得到新式坦克和強大榴彈炮加強的蘇軍將發動強大的攻勢,他同時供稱,由於紅軍此前在德國領土敗壞的軍紀,斯大林還要求前線部隊必須軍裝齊整、梳洗幹淨,以“有教養的形象”出現在柏林。德國將軍聞此消息後得出的結論是,俄國人準備在德國建立長期的共產主義製度,而其中心就是目前還在第三帝國手中的柏林。
相關鏈接
柏 林
柏林,德國首都,也是德國最大的城市以及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現有居民約340萬。柏林位於德國東北部,四麵被勃蘭登堡州環繞。施普雷河和哈維爾河流經該市。柏林市也是德國十六個聯州之一,因此也稱為柏林州,和漢堡、不來梅三個城市同為德國的城市州。柏林有著悠久的曆史,曆來都被視為歐洲的戰略要地之一。
雙方兵力分析
蘇軍:
直接參加柏林戰役的蘇軍共計3個方麵軍和配屬的空軍(即白俄羅斯第1、2方麵軍和烏克蘭第1方麵軍),波羅的海艦隊一部,空軍遠程航空兵第18集團軍(飛機800架),國土防空軍和第聶伯河區艦隊,再加上參戰的波蘭2個集團軍,蘇軍總兵力達到了162個步兵師和騎兵師,21個坦克軍和機械化軍,4個空軍集團軍,總兵力250萬人,火炮和迫擊炮約4.2萬門,坦克和自行火炮6250餘輛,作戰飛機7500架。
德軍:
德軍主力此時仍集中對付蘇軍。至4月16日前,在蘇德戰場作戰的共有214個師(其中34個坦克師,15個摩托化師),又14個旅。而當時對美、英軍作戰的隻有60個人員裝備不齊的德國師,包括5個坦克師,僅有約200輛坦克。防守柏林方向的是G.海因裏希上將指揮的“維斯瓦”集團軍群(轄坦克第3集團軍、第9集團軍),舍爾納元帥指揮的“中央”集團軍群所屬坦克第4集團軍、第17集團軍(總計48個步兵師,9個摩托化師,6個坦克師,以及許多其他部隊和兵團,共約100萬人、火炮和追擊炮10400門、坦克和強擊火炮1500輛、作戰飛機3300架)。陸軍總部預備隊有8個師。此外,在柏林市還組建了200多個國民突擊隊營,守軍總兵力超過20萬人。
戰役進程
4月16日淩晨5時整,朱可夫下達了攻擊命令,140多個探照燈一下子全部亮了起來,把德軍陣地照得通明,20分鍾後,蘇軍的炮彈呼嘯著傾泄到德軍的防禦陣地上,轟炸機轟鳴著向德軍頭頂投擲下大量炸彈,整個大地都在可怕的顫抖之中。蘇軍乘機向對方陣地衝去。很快,朱可夫的白俄羅斯第1方麵軍突破了德軍在柏林外圍的第一道防禦地帶。與此同時,南麵科涅夫的烏克蘭第1方麵軍亦於4月16日晨在尼斯河畔發起進攻,並且迅速渡過了尼斯河。
朱可夫的白俄羅斯第1方麵軍突破了德軍第一道防禦地帶後,當天中午即進抵到德軍第二道防禦地帶,但是,當蘇軍推進到該防禦地帶的樞紐澤洛夫高地時,卻遭到德軍的頑強抵抗,德軍憑借有利地形,頑強扼守每一條戰壕,每一個散兵坑,給予蘇軍很大的殺傷。朱可夫不斷增加突擊力量,並將兩個坦克集團軍投入戰鬥,但幾次進攻都被德軍打退。4月17日晨,朱可夫集中了方麵軍的幾乎所有炮火,在猛烈的炮火準備後,近千輛坦克排成一列縱隊向前推進,前麵的一批坦克被擊中起火,後麵的頂走它繼續前進。蘇軍士兵高喊著口號向前衝擊,前麵的倒下了,後麵的接著往上衝。此時防守在高地上的數師德軍已是傷痕累累,最終經受不住蘇軍狂潮般的衝擊,開始向柏林市區方向退卻,4月18日晨,蘇軍終於攻占了澤洛夫高地,殲滅守敵近3萬人,並繼續向柏林城挺進。20日晨,白俄羅斯第1方麵軍先頭部隊第3突擊集團軍在庫茲涅佐夫上將的率領下,抵達柏林近郊,使整個柏林城市區處於其榴彈炮和加農炮的射程之內。20日下午1時30分,蘇軍的地麵炮兵群首次向柏林城內轟擊。
奧得河畔德防線徹底崩潰後,任何一個清醒的人都可以看出,第三帝國存在的日子已經屈指可數了。4月20日,前一階段尚未全麵投入交戰的羅科索夫斯基元帥指揮白俄羅斯第2方麵軍渡過奧得河發起了總攻,以牽製並殲滅德軍第3坦克集團軍主要兵力,保障白俄羅斯第1方麵軍的右翼安全。得到步兵支持的烏克蘭第1方麵軍,順利攻占了措森後,向柏林以南攻擊,並即將切斷德軍“中央”集團軍群和“維斯瓦”集團軍群的聯係。進攻一直不太順利的白俄羅斯第1方麵軍,在20日局麵則終於有所改觀:19日日終完全控製澤勞高地後,部隊半天之內就推進了10餘公裏,並攻占了明赫貝格等德軍據守的要點。對於明赫貝格這樣的小城鎮,蘇軍則是以先遣小分隊尾隨潰退的德軍衝進城區,然後在主力到來時再裏應外合,瓦解了德軍倉促間建立的防禦。
為了遲滯蘇軍,德軍不得已派出了一些坦克和強擊火炮進行自殺式的伏擊,盡管偶爾能略微打亂蘇軍進攻的節奏,但德軍在柏林外圍的防禦土崩瓦解誰也改變不了。“這一天”,德國第56裝甲軍軍長魏德林後來回憶道,“這是德軍最為困難的一天,各部隊遭受了巨大損失,筋疲力盡,再也頂不住優勢俄軍的進攻”。
這天13點50分,突擊第3集團軍步兵第79軍的遠程炮兵的152毫米加農炮和第47集團軍近衛第30加農炮旅203毫米加農炮開始炮擊柏林——這是德國首都20世紀以來首次遭到敵軍地麵炮火的襲擊。直到第二天,德國人才發現,他們受到的轟擊不是來自空中,而是來自近在咫尺的攻城蘇軍。不久德國人從動物園防空掩蔽部上的觀察所,發現紅軍炮群距離柏林隻有8英裏——從這一刻開始,將有180萬發蘇聯炮彈,36000噸鋼鐵被無情地傾泄在柏林城內。
整個柏林市,這時已經在所有居民和守軍的努力下成為了一座巨大的堡壘,德軍把城市接近地分成了3道防禦地區:外阻擊區、外城廓和內城廓。柏林城內的防禦,共分為9個防禦區。市區構築了交通壕並普遍地築起了街壘,所有的臨街建築都被改造成為防禦工事,高層建築的窗戶被加固後封死成為射擊孔,以和地麵上的街壘及地下射擊工事構成交叉火力。在街道上,除街壘外還增設了防坦克障礙、鹿砦和混凝土工事。所有的火車站、橋梁和叉道口的接近地都被改造為堅固的支撐點,各條運河也是重要的防禦地區。由於美英空軍對柏林的空襲已經結束,為了不讓保衛帝國首都天空的眾多大小口徑高炮“失業”,大量高炮被抽調去加強地麵守軍的火力,其中不乏威力巨大的88毫米高射炮。正在修理中的坦克,隻要火炮還能射擊就被拉去作為固定火力點使用,隱蔽在十字路口和鐵路橋邊。
有意思的是,4月20日這天也是希特勒的生日。在炮聲中,希特勒的情婦愛娃·勃勞恩精心設置了一個生日晚會,戈林、戈培爾、希姆萊等第三帝國的締造者和鄧尼茨、凱特爾和約德爾等尚在柏林的高級將領悉數出席了這最後的晚餐。除希特勒外所有在座的人,此時都已意識到柏林存在的日子已經不多了,但希特勒倒沒顯得特別沮喪,他對在座的人斷言:“俄國人在柏林城下要遭到最慘重的失敗。”不過,晚會剛結束,不少人就開始準備逃跑。
4月21日,蘇軍在前一天全線突破的基礎上,開始部署對柏林的進攻,柏林已被蘇軍團團圍住。剛剛度過生日的希特勒到這天卻還沒有絕望,在3月6日被任命為柏林城防司令的原第11步兵師師長雷曼將軍則擺脫了這個毫無前途的職務,希特勒要親自掌握柏林防務——由於4月18日希特勒就下令:“柏林劃入第9集團軍防區。柏林地區的所有武裝部隊,其中包括國民突擊隊,均應由第9集團軍指揮”。這一日希特勒接管柏林防區後,親自下令給黨衛軍的施坦因納將軍,叫他向柏林南郊的蘇聯紅軍烏克蘭第1方麵軍的部隊發動全麵的反攻。柏林地區的所有一兵一卒,包括空軍部隊則也將全部投入戰鬥。
發布命令的當天和第二天,希特勒一直在焦急地等待著施坦因納反攻的消息。然而施坦因納並沒有反攻,憑他手中的4個殘缺不全的師去反擊蘇聯的坦克集團軍,無疑是以卵擊石。巧合的是,這一天,已經與德軍城防部隊交火崔可夫近衛第8集團軍等部隊,按朱可夫調整後的計劃需要調往柏林南部和東南,因此也麵臨著陣前轉向這樣比較複雜的局麵。如果德軍此時有能力采取積極行動,很難說柏林戰役的日期是否還會拖延幾天。然而,朱可夫令近衛第4軍繼續佯攻等隱蔽措施也沒發揮多大作用——因為柏林城內的德軍高級將領已經完全失去了戰鬥的勇氣,根本不願意采取任何積極的行動。在柏林以南的第9集團軍一部分部隊,也已經處於即將被蘇軍合圍的態勢中,已難以挽救帝國的命運了。對於在科特布斯已經所剩無幾的第4裝甲集團軍,希特勒的命令是向第9集團軍靠攏。在與烏克蘭第1方麵軍的交戰中,該集團軍南翼取得了一些進展,但麵對源源不斷的蘇軍很快也使希特勒的期望落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