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心中有一畝田地,在人生春夏秋冬的時序裏,翻土、播種、耕耘、施肥、灌溉,是豐收?是歉收?全取決於我們自己的用心耘作、勤勞與否。有雲“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十分耕耘,十分收獲”。你努力勤奮,則豐衣足食,你懈怠放逸,自然荒地一片。每個人如何耕耘自己的一片田地呢?

第一,作家在格子上耕耘

有人說,寫作是“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裏;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誠然是也,筆杆作鋤頭,格子是田地,思緒為泉源,作家們靠著自己的雙手,日夜搖動,勤苦灌溉,犁出一片思想田園。一篇篇文章的完成,無不經過作者在一格一格的稿紙上耕耘思想、抒發胸臆,在指縫間遣詞立意,表情達理,在行列裏串成句,組成文,連起珠璣的方塊字,得以輯成作品,呈現世人。

第二,農民在土地上耕耘

土地是農民生活的根基,生存的來源。唐朝李紳的《憫農》詩寫得貼切:“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經過風吹日曬、披霜踩露,才得以血汗換取豐碩的果實。所謂“民生在於勤”,沒有寒耕熱耘,怎有禾稼之得?農民勞動雖艱,但農作物豐收時,也收獲了喜悅。

第三,教師在黑板上耕耘

身為教書的老師,黑板是他耕耘的田地。日日月月,播下智慧的種子;歲歲年年,培育希望的幼苗。一筆一畫為鑰匙,打開思想的大門;一字一句作管道,開啟心智的通路。學生經過教導,在社會上,各持一方;老師不斷耕耘,在黑板上,百年樹人。

第四,禪者在心地上耕耘

我們常說要“開發山坡地”“開發海埔新生地”,這些地開發了,就會發揮作用。佛經中也譬喻我們的心猶如田地,心田開發,才能播種,展現功用。發心就是開發自己的心地,在日常生活中,你發心睡覺,覺會睡得好;你發心吃飯,飯會吃得飽;你發心做事,則無事不辦。而參禪者,更是在自己的心地上耕耘,他們拔除煩惱的雜草,播下般若的種子,灌溉清淨的花朵,開發出無數的珍貴寶藏,成就無量的法身慧命。

家有良田,可以積穀防饑;心有良田,需要耕耘開發。無論你在社會上扮演什麼角色,是作家、是農夫、是教師、是禪者,自己的田地,都得要靠自己去開墾,去耕耘,才能田地肥沃,碩果累累。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