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 聽 8高山上的外來媳婦(2 / 2)

走到半山腰,肚子越來越痛,阿三力氣大,抱著我走了一陣。我隻有對著肚子裏的小孩一遍遍地說:寶寶,寶寶,你慢慢來,心勿要急!

一直忍到山下醫院,生下來,卻是一個大胖兒子。喜得阿三一個勁地傻笑。嗬嗬。

十年來,隻回過一次娘家

10年前,因為與家裏鬧矛盾,我和幾個小姐妹一起,來到江浙一帶打工。後來又自己做決定,來到高山上,嫁給了老實本分的張國軍,做了張祥福家的三媳婦。10年相夫教子,我基本上已和當地人沒什麼兩樣。剛來的時候,除了語言上溝通有困難外,還有飲食等方麵也並不適應。老家那裏喜歡吃辣,這裏人卻喜歡吃鹹,吃這裏的菜簡直就是受罪。沒辦法,我就在自家私留地上種了幾排辣椒,做菜的時候,又分兩次做,做一樣菜洗兩遍鍋。時間長了,慢慢地,我也愛吃鹹的了,丈夫和兒子也喜歡在菜上加點辣醬什麼的。

來到山上,最讓我感到欣慰的是,夫妻間的感情一直不錯。阿三平時話不多,但勤快,幹活賣力,對我挺好的。他對我也很放心,剛開始背樹,現在趕騾子,賺的錢不多,但家裏的財政大權是由我管的。趕騾子,一年能賺四五千元,家裏條件有了改善,這不,前幾天我剛打了副耳墜,花了500元。

我們不跟外麵的人比,也比不過,嗬嗬。唯一的希望啊,就是希望小孩子讀書有出息。村裏人常說外地老婆生的小孩特別聰明,想想這也很有道理。前幾天從報紙上看到,有一位外地老婆的小孩還以高分考入了奉化中學哩。真勿曉得我們家阿楓今後的讀書成績會怎樣。

由於這十幾年來,村裏先後成家的18位小夥子,竟有13位娶的是外省女子,其中光是貴州媳婦就達11個,所以中畈村又被外麵人稱為“貴州村”。不過,從前年起,陸續有小孩長大到山下讀書,於是舉家搬遷,“貴州村”已經差不多名存實亡了。山民的想法都差不多:沒有文化的人就是笨,做爹娘的再艱苦,也總要讓孩子去讀書。

10年來,除了與娘家人保持書信往來外,我還帶著兒子回去過一次。回到那裏,我又聽到了熟悉的謎語歌。隻不過以前聽到,我還是未出嫁的女兒;現在聽到,我已是別人家的媳婦了。

“什麼好看不好吃?什麼好吃不好看?”

“山楂果好看不好吃,橄欖好吃不受看;莫學山楂表麵美,要學橄欖回味甜。”

【背景介紹】

山頂上的民族村

地處奉化西南邊界的中畈村,建在海拔500多米高的一個山岡中,全村僅八九十人。張姓的先祖,不知何故,早年自平原上的江口張村遷移到這大山高處。由於地處偏遠山區,經濟又落後,所以難得有本地姑娘“上嫁”到小村。十幾年來,村裏先後成家的18位小夥子,竟有13位娶的是外省女子,光是貴州媳婦就達11個。漸漸地,中畈村落得一個既沉重又獨特的別稱——“貴州村”。早在1990年,村裏就迎娶了第一個貴州媳婦,如今這些外來媳婦生的小孩,年齡最大的已有12歲。這批來自雲貴高原的女子,多為少數民族姐妹,出自苗族、白族、侗族、布依族和土家族等5個民族。百人不到的中畈村,竟有6個民族和睦相處,活脫一個“山頂上的民族村”!從2002年起,由於山民的孩子相繼進入了讀書年齡,“貴州村”的年輕人陸續遷移到了山下的蹕駐等地。眼下,常住村內的隻剩下20多人,大部分是願在山上終老其身的老年人。

2004年3月

【人物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