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 聽 10戲迷之家

◎口述 馮天源

小家夥上台了,唱的是紹劇《穆桂英掛帥》。別看她年紀小,才12歲,站到台上可一點都不含糊,你看她抖一抖翎子,揚一揚劍眉,儼然一個決心征戰的女英豪。尤其是她唱音高亮,咬字清晰,拉到高峰處,似乎還能回旋而上,讓人不由得心情激動。我看台下的觀眾掌聲不斷,連連叫好,坐在前排的評委們一動不動,有點被吸引住了的意思,我就覺得這次比賽我們來得沒錯。

算起來,這小家夥的舞台經驗,已經足足有8年。她爸爸心疼自己的女兒,自己下不了手,讓我這個做爺爺的來教,其實我也心疼自己的孫女,但不經打磨,就成不了器。從她4歲起,我就讓她練唱、吊嗓子,學會一句,就讓她到人群中去唱。我對她說:“爺爺小時候拉二胡,一邊學一邊就為戲班演奏了,其中的道理,以後你會知道的。”後來,慈溪市有什麼大小晚會,能安排參加的,就讓她登台演出,每次都能贏得滿堂彩。記得她8歲時,我們到宗漢廣場演出,我試音時沒注意,二胡琴弦調高了一個音階,她發現後,為配合我的伴奏,硬唱唱上去,唱得肚角作痛。這時,突然二胡琴弦繃斷,第一次碰到這種情況,她又不慌不忙,仍按原姿勢站在台上,直到我換好琴弦,再繼續開唱。那一次,紮實的唱功和良好的台風,贏得了台下近萬名觀眾的熱情掌聲。

這次為參加第八屆中國少兒戲曲小梅花浙江賽區選拔賽,小家夥可做了不少準備,一字一句、一招一式,在紹劇名家十三齡童和沈筱梅老師的指點下,又有了不小的提高。我們就是衝著一等獎的獎杯去的,但當比賽結束,主持人宣布業餘A組的一等獎獲得者為馮嫣姬時,全家人仍不禁一愣,然後歡呼雀躍。2004年5月16日晚上,你有來寧波鳳凰劇院看“小梅花”浙江賽區選拔賽嗎?我的大孫女馮嫣姬在比賽舞台上英姿颯爽,時而銀槍翻飛,時而唱腔激昂,與來自省內各地的23名業餘選手同台競藝,奪得了業餘A組一等獎。這是我們這個戲迷之家在戲曲舞台上結下的又一個碩果。

家學淵源

因為7月下旬就要代表浙江隊赴北京參加正式的比賽,小家夥這幾天顯得心事重重,一家人都在為她做參賽前的各項準備,忙得不亦樂乎。看得出來,小家夥年紀不大,心誌不小,沒有滿足於省裏第一的成績,這當然也是我們教育的結果,但她同時又擔心全國的舞台畢竟太大,高手雲集的陣地裏難以嶄露頭角。而她的爸爸媽媽,無疑為女兒所取得的成績有點幸福得昏了頭,希望女兒一鼓作氣,乘勝追擊,再去拿個全國冠軍,好像這麼大一個比賽是專為我們一家人辦的一樣。看著他們忙碌,我倒顯得最為清閑,實際上我的心裏最為知足,回想我們一家數代全都癡迷戲曲,又有誰取得過全省第一的成績呢?話說回來,又有誰是這麼功利地為了一個第一而喜愛上戲劇的呢?

我的爺爺,也就是小家夥的玄祖父,就是一個戲曲迷。他會玩打擊樂器,尤其敲鑼鼓敲得好,敲起來鑼鼓點自成一套,粗獷、樸實,具有浙東地方特色。他會吹嗩呐,邊吹邊走3公裏不用換氣,當時姚北一帶的很多人都慕名而來,向他拜師學藝。我的爸爸,也就是小家夥的曾祖父,也是一個戲曲迷。他本身隻是農村集鎮商店裏的一名店員,但他的鑼鼓敲得甚至比爺爺還好,吹嗩呐也達到了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地步。他所收的徒弟,現在都成了我的師兄弟。這裏,我要介紹一種瀕臨失傳的浙東鑼鼓,叫“大敲班”。早年間,農村舉辦婚喪喜事或舉行場麵壯觀的廟會活動,就會請人演奏“大敲班”以活躍氣氛。我的這些師兄弟大都沒有文化,但他們憑著記憶,都會敲打這種鑼鼓。我目前著手在做的工作,便是發掘、整理、繼承這些瀕臨消亡的民間戲曲曲目,使用文字和影像兩種不同的方式記錄保存。“大敲班”有一個叫“醉步登樓”的演奏曲目,敲打節奏正如一個喝得酩酊大醉的人提著酒壇一步三撞,晃晃悠悠登樓而上,這個曲目以前我父親敲打起來,最有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