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開兩朵

有一次,我們坐著大烏篷船去宗漢馬家路演出。船裏人不多,我見一個姑娘獨自對著潺潺的流水發愣,便走過去,和她攀談起來。所談的具體內容,已不大記得了,隻知道她的父親是一位糧食局下放的幹部,她正因身世而略有感傷。當天晚上,她出演紹劇《紅燈記》裏的李鐵梅,其中演到一個把辮子甩過去,用嘴巴去咬的動作時,因用力太猛,假辮子飛了出去,正好飛到了我的身上。到現在我都不知道,那天她到底是故意還是無意把辮子甩到我身上的,總之在我把辮子交還給她時,雙目交錯,我才發現她的眼睛特別清澈明麗,後來這位姑娘就成了我的老婆。

那時候,我的文憑在劇團中也算得上一個秀才,有些動作設計、台詞改動,一般就請我來費神,所以我除了會吹笛子、拉二胡外,還稱得上是劇團的導演和編劇。人生如戲,因著我對戲曲事業的熱心參與和付出,我的社會地位也不斷提高,當年在閣樓裏每天吹笛子的少年,現在已是慈溪市劇協的名譽主席和周巷鎮劇協主席。在整個戲曲事業的一片滑坡聲中,我和我的家人,仍然堅守著自己的精神家園,仍然為濃縮了人生精華的戲曲舞台,或悲或喜,鼓掌喝彩。

現在,在我們家的兒孫輩中,除了大孫女馮嫣姬已具備較紮實的功底外,我的內侄女楊思思也是一位重要角色。今年21歲的她,嗓子亮,身段好,已是寧波市小百花越劇團的一朵團花,其成長故事和唱段,已好幾次在紹興電視台的《蘭花藝苑》欄目中播出。記得她初中畢業,報考浙江省藝術學校紹興分校時,在眾多考生中,還取得了唱腔第一名的好成績。她從小練唱、吊嗓子,便是在我的輔導下進行的。直到今日,回想起4年前她在應試現場的一聲唱腔,我仍然會激動不已。

那天,在眾多評委老師麵前,她理一理秀發,唱了一句:“他們和爹爹都一樣,都有一顆紅亮的心!”

【人物簡介】

馮天源,1945年9月出生於姚北段頭灣村。初中畢業後,白天做五金學徒,晚上隨長勝業餘紹劇團四處演出,既吹笛子又拉二胡,偶爾因演員生病或有事請假,也做替演救場的事,上世紀70年代,在紹劇現代戲《血淚蕩》一劇中,演過“舍牛”“王桂堂”等六七個角色。改革開放後,手工業合作聯社辦的五金廠改為鄉鎮企業,他一直從工人、車間主任,做到副廠長、廠長。曾幫助當地鄉政府成功舉辦過國慶晚會、物資交流會演出等幾十場演出活動。慈溪市拆縣設市前夕,獨資舉辦過慈溪縣業餘紹劇大獎賽,後又支持並參加了慈溪市慈善會成立義演。近幾年,每年都要舉辦一些大型文藝活動,其中於1998年出資支持寧波市劇協舉辦的“寧波市天源杯戲曲大獎賽”和2001年紹興黃酒節受紹興電視台邀請組織的“慈溪市農民紹劇進越城”活動,反響良好,受到戲曲愛好者的歡迎。現為慈溪市政協委員、劇協名譽主席。

2004年6月

【人物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