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 聽 14英雄艇長
◎口述 楊春苗
一位老人,在餘姚朗霞默默無聞地生活了近30年,為了生計,捕魚、織網、養蜂,養蜂還虧了本,“文革”結束後在當地公社黨委書記的幫助下,得到了一份在低塘供銷社朗霞水產部做營業員的工作,然而兩年之後便退休了。改革開放後,朗霞、周巷一帶成為全國最早、規模最大的民間古玩藝術品集散地之一,為補貼家用,老人毅然學起修複破損古玩藝術品的手藝,20多年來,這門手藝成為老人養家糊口的重要收入來源。如果沒有報紙上的那篇報道,老人年輕時的事跡也許永遠不會為人所知,包括他的子女。2004年8月8日,《東南商報》刊出尋找當年參加“一江山島登陸戰”的老英雄的報道,上麵有老人的名字,街坊鄰居驚奇地發現老人的名字居然被登在報紙上,曆史的冰山一角才被發現,一位必將名垂青史的老英雄浮出了水麵。
老人名叫楊春苗。時光回到49年前,在1955年1月18日發生的“一江山島登陸戰”中,中國人民解放軍陸海空三軍首次進行聯合作戰,年僅26歲、身為登陸艇三大隊216登陸艇艇長的楊春苗,率領全體艇員,冒著敵人密集的火力和艇翻人亡的危險,比預定時間提前了30秒靠上登陸點,第一個把陸軍送上了灘頭陣地。最先登上北江樂清礁的步兵第178團突擊營第5連,在連長毛坤浩和指導員洪阿毛率領下,直撲第一道鐵絲網……216艇的提前靠岸,為5連的搶灘登陸贏得了時間和戰機,23分鍾後,5連連長毛坤浩把紅旗插在了一江山島最高峰——203高地上。一江山島戰役的勝利,給了國民黨沉重的打擊,最後導致蔣介石放棄盤踞東南沿海島嶼,退守台灣島。
楊春苗16歲入伍,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曾參加大小戰鬥50餘次,榮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5次,1957年被任命為登陸艇三大隊二中隊分隊長,1960年以後,曆任副中隊長、中隊長、副航海業務長、大隊參謀,1963年到海軍舟山基地任訓練隊隊長,次年任海軍舟山基地司令部第二招待所所長。1966年因病複員回家,複員前,他是上尉軍銜,享受行政18級待遇。
我的祖上是餘姚朗霞人,我父親的一個姐姐、兩個妹妹都生活在餘姚朗霞。這是父親去世後,父親的一位朋友告訴我的。我9歲失去母親,15歲那年,父親又因傷寒病逝,在鄞縣樟村,我無依無靠,成了一名孤兒,隻好去投奔在餘姚朗霞的幾位姑母。但是,我從來沒有見過她們,走到那裏,沒有一個人認識我,我也不認識任何人。他們說的都是餘姚話,我聽不大懂;我的身上又沒有什麼信物,可以證明身份。最後隻好一個人往回走,邊走邊想著以後的出路。
我在鄞縣樟村上小學時,有一位教書先生,我估計他可能是中共地下黨員。他的思想非常先進,當然也並不多說什麼的,但他說的有一句話讓我印象非常深刻。他說,中國有個共產黨,參加共產黨的人,是世界上最勇敢、最聰明的人。當時,我知道三北一帶經常有共產黨組織的抗日活動,一路往東走,心裏便想著最好能碰上共產黨。走到半途,正好碰到一個人,他聽我的口音不像當地人,問我從哪裏來的。我就把家裏的情況跟他說了。他說你為什麼不加入共產黨的軍隊呢?共產黨抗日救亡,加入他們的部隊,正可以為國效力。原來,他就是一名共產黨員。後來,在他的介紹下,我加入了共產黨領導的三北海防大隊,從此走上了征戰南北的革命道路。
我們打的是遊擊戰。在鬼子的眼皮底下活動,當然不能穿正規的軍服。那時候槍支少,也不可能每人分到一支,但手榴彈每人都有2顆。我們都有這樣的準備,如果第一顆手榴彈擲出去後還有敵人圍上來,第二顆手榴彈就用來與敵人同歸於盡。慈溪觀城有一支日本守軍,我們通常七八個人,化裝成農民,進城去執行任務。我的年紀最小,個子也最小,最不容易被守城的敵軍識破,每次行動我都走在最前麵,遇到敵情,便及時向後麵的同伴發出暗號。後來,在渡江戰役中,在一江山島登陸戰中,我所在的登陸艇每次都能率先靠岸,為登陸部隊贏得時間和有利戰機。那種一馬當先的精神,那種為主攻部隊服務的意識,也許在我參加革命之初便已經形成。
那個時候,生活和鬥爭條件差哇,我記得部隊發給我們的軍餉,一個月隻夠買十幾顆糖吃。由於敵我力量懸殊,除了在陸地開展一些機動的遊擊戰,打擊土匪惡霸外,我們主要在海上展開行動,保護漁民,打擊海盜和敵軍船隊。有一次,據可靠消息,有小股偽軍劫持了一艘商船,準備把船上的東西運往寧波江北岸。我們在杭州灣海麵準確攔截,結果令船上7名偽軍全部繳械投降,獲得了1挺輕機槍和7支步槍,這一仗著實令我們興奮了好一陣。不過,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隨即發生了,上麵下了命令,叫我們北撤。坐在木頭船裏,過了杭州灣,又一路往北航行,我看到其中有一艘船因為風急浪高翻了船,士兵們像下餃子一樣,落入了濁浪中,有幾個永遠沒有找回來。北撤過程中,國民黨軍隊一路追打,我記得有一位領導還被打掉了一條腿,他在新中國成立後好像做過寧波地區的行政長官,我與他沒有聯係,記不太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