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80年到1986年,我發表了近200篇文章,所謂文章,其實也包括詩歌、小說、短評,甚至新聞報道。在做農民、代課老師、半年的縣文化館文藝報刊編輯的間隙,我千方百計地借閱、收集慈溪曆代方誌、家譜和縣人著作,編寫了《三北名人錄》《慈溪書話》《三北民間歌謠》。正是這3本油印的小冊子以及由此引來的一封信,讓我這個高考落榜的農家子弟得以與編纂慈溪縣誌這一工作結緣。

那封信是當時的慈溪縣縣長寫來的,他在信中對我所做的事作了很高的評價,並勉勵我“繼續努力,辛苦耕耘,力爭獲得新的豐收”。如今,這封信我還珍藏著,輕易不拿出來給人看。因為有縣長的賞識和推薦,1986年慈溪縣人民政府決定重修《慈溪縣誌》時,我便被招聘為專職編纂人員,承編《人物誌》部分,1988年3月,我被破格評聘為助理編輯。

一下子由農民成了一名編縣誌的幹部,我欣喜萬分,長期處於興奮狀態,沒日沒夜地啃古書、摘史料,幾乎成了工作狂。由於縣誌的編修工作已中斷近百年,搜集人物史料需要查閱大量書刊。於是,我與辦公室同誌一起去浙江圖書館、南京圖書館、寧波天一閣等地方查抄史料,一待就是幾十天甚至幾個月、半年。

人物誌是整部誌書中最敏感、最可能發生爭議的篇章,必須材料翔實,持論公正。於是,我一方麵搜集人物史料,一方麵與該人物有關的研究者及其親友和知情者聯係、請教,許多專家、學者和傳主親屬都給予了熱情支持和幫助。陳訓慈、來新夏、潘懋元、丁日初等教授、研究員審閱了部分傳稿,夏衍(當時還健在)老人還親筆寫信給我,提供了楊賢江史料。這樣,許多史實得以在縣誌中首次公布於世。

我還利用傳主及其親友的詩文集、宗譜和新出土的文物等等,修正了一些史書中的錯誤記載。如南宋哲學家黃震的生卒年,《宋史》中有其傳但無生卒年,《中國大百科全書·哲學卷》中記作約1204—1276年,生卒年均錯,且把籍貫誤成江西慈溪;《浙江人物簡誌》中記作1213—1280年。我根據出土的《黃震墓誌》,得出黃震的卒年為元代至元辛巳年正月,即公元1281年,還根據《墓誌》,糾正了《宋史》上的一些差錯。

1992年,153萬字的《慈溪縣誌》出版後,得到專家的一致好評,在全國新方誌評比中榮獲一等獎。方誌學家史州先生發表評論說:“《慈溪縣誌》人物編基礎紮實,廣征資料,嚴謹考證,言之有據。有的認真考辨,頗有發現,補史傳之缺,有學術價值。”

從1988年起,我還兼任了縣誌辦的一份方誌雜誌的責任編輯,除完成縣誌“人物誌”的主撰工作外,幾乎包攬了雜誌的組稿、編排、校對等編印發行的全部工作。1989年1月,妻將臨盆,我一大早將她送到醫院,忽然想起雜誌的大樣可以校對了,又匆匆乘上中巴車去餘姚印刷廠取大樣,返回醫院時,妻陣痛加劇,幸虧嶽母及時趕到。我便放下心來,躲在產房一角看校樣。不一會,妻終於被送上產床,約莫半小時,生下兒子。看著妻安靜地躺著,我又忍不住拿出校樣看。這樣,陪了她一夜,也終於把校樣看完了。

1993年調離縣誌辦後,我又陸續出版了《方誌劄記》《揮不去的鄉愁》《溪上流韻》和《慈溪名人故事》《滸山風情》等書,參與編著的書有十來種。1996年,寧波市舉辦首屆“十佳藏書家庭”的評選活動,我的20平方米的“臨田齋”,以萬卷藏書,名列第五。

【人物簡介】

童銀舫,1964年11月生,為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浙江省作家協會會員,寧波市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慈溪市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

2005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