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 聽 17寫論文
◎口述 王軍鋒
我的第一篇論文,寫於1993年10月,那時我已42歲。
我是普通工人家庭出身,17歲於效實中學初中畢業時,碰到上山下鄉運動,於當年11月來到慈溪龍山插隊落戶,一待就是3年。由於農活幹得好,根子又正,受貧下中農推薦,我曾在當時的慈溪縣人民大會堂代表應屆青年發言;後來與當地20多名知識青年一起報名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經過嚴格的考核、檢查,最後隻有兩人被錄取,我是其中一個。在遙遠的吉林部隊駐地,我度過了4年難忘的時光,有些生活習慣,比如每天早晨5點半起床,一直保持到了現在。在部隊,由於讀過一些書,我開始承擔一些文字工作,並開始對寫報道感興趣,參加了當時吉林大學的一個短期培訓班,培訓結束後進入了部隊報道組,為沈陽軍區報《前進報》提供稿件。那時候寫的東西,隻是符合部隊報道的一種要求和規範,現在看來是太簡單了,不過也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的寫作水平和思考水平。1976年,我從部隊複員,回到寧波。在寧波海洋漁業公司,我深感時代發展對自己的命運開了個玩笑,高考製度是恢複了,但隻有初中文憑的我,哪有精力和實力去衝擊高考。於是,我白天參加工作,晚上參加職工業餘大學的學習,後來又參加自學考試,希望通過自身的勤勉與刻苦圓曾經錯失的大學夢。在文學熱潮的影響下,我也嚐試著進行了詩歌、散文、影評等多種文體的寫作,大約寫了有二三十篇,有幾篇在省裏的刊物上發表,有幾篇被當時張登貴老師主編的《漁業通訊》選用,但這些努力並沒有為我帶來根本性的改變,直到1993年10月,《國有企業轉換機製的幾點探索》出爐。
現在看來,當時似乎心血來潮寫就的文章,其實凝聚了我多年來對於宏觀經濟和國有企業走向的關注與思考。1994年,該文在《中國水產》第一期作為重要專論文章發表,在全國範圍內引起較大反響,我在漁業公司的知識分子圈內,從此擁有了一定的人氣。當時國有企業在市場經濟體製的形成過程中已暴露出一些問題,但改革國企的呼聲還並不響亮,我的這篇文章可以說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後來,1996年國企改革正式起步後,我對照改革的實際進程和發展方向,發現與我文中所提的觀點大致相同,這更讓我堅定了論文寫作的社會價值和信心。1994年3月,作為人才引進,我被調到了物資局,在機電設備總公司做秘書。由水產行業進入物資行業,我的視野更加開闊了,經常有機會參加一些全國性的會議。當時,《寧波日報》設了一個物資版,一年左右時間裏,我在上麵發表了三四十篇文章,都是關於物資係統改革發展的論文和研究性報道。1996年,因局裏工作需要,我調任物資局辦公室副主任,直至今日。關於寫論文,我也曾有一個階段摸不著方向,辛辛苦苦寫出來的文章,寄往一些行業雜誌、報紙,屢屢遭遇退稿,大約95%以上的稿件是被退回來的,即使偶爾有幾篇能夠發表出來,也往往被編輯改得麵目全非。我分析了一下原因:一是自己習慣了原先部隊的寫法,而地方雜誌對此要求不一樣,老的寫法不合對方胃口;二是有些文章題材陳舊,沒有抓住一個時期的熱點,失去了時效性,另外文字水平也有待提高。後來,我又分析了各家雜誌、報紙不同的定位和編輯風格,有的喜歡將背景內容向讀者作一個交代,有的講究針對性和實用性,麵對的是專業讀者,隻需列出幾條最主要的觀點,加以切實的分析論證,並提供有效的解決措施和方案。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寫文章、投稿做到“有的放矢”後,稿件采用率提高了,自信心增強了,思路更廣更活了,對於如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也想得比別人多了許多。這10多年來,結合工作實踐,利用業餘時間,以發達國家在港口建設和流通領域所走過的路為參照,具體分析寧波物資企業的實際和現代物流發展戰略,我有20多篇經濟學學術論文在國家經濟核心期刊發表,有20多篇在省部級核心期刊發表,共有100多篇論文及各種報道文章在寧波和上海的一些報刊上發表。其中,多篇文章獲全國性獎項。《十五時期寧波現代物流發展戰略》和《發展寧波現代物流的若幹思考》分別獲寧波市第八、九次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2000年的國家經濟核心期刊《中國商貿》第15期中,同時推出了我的兩篇長論,同期刊登一個作者的兩篇文章,在該雜誌的曆史上是第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