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 聽 18故事員的故事(3 / 3)

我在新浦司法所的調解室牆上,親手寫了副對聯,雖然文辭直白,卻體現了我做司法調解工作以來的一貫心願——

一杆天平公正執法

雙方理解握手言和

橫批:在用故事中完美人生

實際上,無論處在哪個崗位上,我都沒有停止故事創作,也沒有停止為鄉親們講故事。從事政府工作以來,每天晚上,我都要花1個多小時看書學習,整理白天碰到的素材,也加工改造成故事作品。一則故事,一般要經過“讀、想、記、講、改”等五道程序,才能算是完成。講的時候,又要注意聲音的抑揚頓挫,做到“快而不亂,慢而不斷”。而創作故事,就要講究故事情節的“新、奇、趣、巧”,用誤會法、巧合法等手法來巧妙構造故事,達到吸引讀者、讓讀者在故事中有所啟迪的目的。為了不斷地買進新書,向其他的優秀故事作品學習,我們家書滿為患,早在1996年,就被評為慈溪市首屆“十佳藏書家庭”。但自己編集出書,卻是2003年的事了。

積累了那麼多作品,有的獲各種獎項,有的刊發於《故事會》《山海經》等故事刊物,總是散亂了些,若有朝一日能將它們整理成集,付梓出版,該有多好!2003年,我的這一心願得到了實現,我和餘孟友合著的民間故事集《風雪上林湖》,由餘秋雨先生題寫書名,由漓江出版社出版,受到家鄉人民的熱烈歡迎和各大媒體的關注。53篇故事,彙集了我和餘孟友的半生心血。合書依稀回憶起當年在田間地頭講故事的情景,不禁感慨萬千。

《風雪上林湖》一書麵世後,先後獲得多種創作獎項,成為慈溪市第一本公開出版發行的比較純粹的民間文學集。由此,我成了浙江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業餘生活也變得更加充實了。各地發來請我去講課、講故事的邀請函,讓我深切體會到農民朋友對於故事的喜愛和對知識、文化的渴望。每到一處,我總是針對當地農民的心理,臨時編幾句順口溜,雖然顯得俗氣,但效果不錯。把聽眾吸引住了,再在生動的故事情節中穿插知識性內容,才能達到預期的目的。比如,來到慈溪長河講課,我就說:“每當我想起長河,路過長河,碰到長河人,都會說起這句老話:天元的鰻,長河的囡。”此語形容長河的女子個個心靈手巧,當地人聽了自然非常開心。而來到滸山街道的白沙路村,我又會說:“圓機杖杖響,每日好進賬,要想發財快致富,對象找到白沙路。”白沙路以編織紡紗聞名,每戶收入頗豐,我這樣一說,自然能拉近與聽眾的距離,從而在愉快的氛圍中展開故事。

一個人,一張嘴,無論講得好與壞、多與少,總會有所遺憾和不足。有人想聽聽不到,想看文字又找不到。為在用故事的過程中繼續完美我的人生,最近,我在考慮建設專門的故事網站,把我創作的故事,用音頻和文字的形式,都放到網上去。讀者朋友們如果想聽、想看我的故事,隻需上網,用鼠標輕輕一點,豈不快哉!

上個月,寧波大學幾名參加暑期社會實踐的大學生不斷追問我,你的故事有多長?我說,人生有多長,故事就有多長。

【人物簡介】

杜鬆根,1954年出生於慈溪市橋頭鎮,筆名杜鵑。曆任村團支書、鄉文化站長、副鄉長、鄉黨委組織宣傳委員等職。在各級刊物發表故事作品近30萬字,曾在“江浙滬”故事大獎賽和全國新故事大獎賽中獲獎,是浙江省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寧波市戲劇家協會會員、慈溪市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現為慈溪市新浦鎮司法所所長。

2006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