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 聽 19太極人生
◎口述 孫嘉祥
1962年,我19歲,高中畢業剛參加工作,在寧波鍾表廠上班。同單位有一位師兄,有一天問我:“你要學太極拳嗎?”原來,他有一位太極拳的名師可以介紹,他的姐姐其時正跟這位名師學拳。我說這幾天正忙,過幾天去看看。過了幾天,就去看了。在如今的中山廣場上,幾十號人在一位師傅的指點下練拳。我們十幾個人被介紹給這位師傅,說是想學拳的。師傅瞄了我們一眼,沒說收下了也沒說不收,隻是讓我們擺弓步。其實,這對我們是一個考驗,堅持不了的就會知難而退。連續十五天以後,十幾個人隻剩下了兩個,我是其中一個。
為什麼能堅持下來呢?就是我感覺每次擺了弓步以後,盡管腿腳很酸痛,但胃口大增,人的精神整一天都很好,效果是明顯的。
看到隻剩下了我們兩人,那位師傅走過來問話了,你們是誠心學嗎?我們說是誠心來學的。他又說:“太極拳動作慢,學起來苦,不如去玩蹦蹦跳跳的硬拳。”我們說自己是真心喜歡太極拳。
1962年,是三年自然災害的最後一年。有些地方能吃的東西都吃了。年輕人胃口好並不是一件好事。幸虧我所在的鍾表廠每月都將15.5公斤的口糧一粒不少地給我。10月,金秋時節,我終於開始在寧波太極拳名師王輝的悉心親授下學習打太極了,這一練就是45年。大部分人,一旦成家,或者工作忙,就無法再堅持下去了。可我後來即便擔任區裏和市裏機關的領導職務,也都沒有停止練習太極拳。它不是每天必須完成的一項任務,更不是一種苦役。學武貴在精研——每天,我都在習拳時保持著一種新鮮感;每天,我都會有不同的收獲。由此,也可見這一拳術文化的博大精深。今年1月,著名功夫影星李連傑的恩師吳彬先生應邀來甬參加四明內家拳的年會活動,得知我練了45年的太極拳,就請我表演一段。實在無法推辭,我便做了一個“按”的動作。這是當年每天“按”150公斤重的沙袋練出來的功夫。吳彬先生是內行人,一看就知其中所蘊含的爆發力。他說:“孫書記,像你這樣的拳齡,具備這樣的功夫,而且曾經擔任過區長、局長等職務,這在全國練太極拳的人中也是不多見的。”
太極拳講究順人之勢、借人之力,以達到以弱勝強、以柔克剛、四兩撥千斤的效果。這是師傅王輝給我們講的第一課。他說:“太極拳是一門拳術,它既可以健身,也可以防身。”他用極通俗的話來解釋太極拳的起源:我們的前輩是很聰明的。那時候外國人來我們中國,要欺負中國人。他們人高馬大,論蠻力,我們是吃不消的。怎麼辦?於是就發明了這套拳術,用靈動的身手避開正麵來襲,又借力打力,集中力量,攻其不備,最終將其製服在地。最後他說:“練太極拳不是抓蝴蝶,可以有弄嘸弄。你們聽我的話好好練,肯定會有益處的。”
這裏不得不介紹一下我的太極拳師傅王輝。今年已年過八旬的他,不僅拳術出眾,古典文化功底也很深厚,一手毛筆字更是剛柔相濟,獨具韻味。他的師傅便是被譽為一代太極拳宗師的陳誌遠。50年前,任市武協副主席的陳誌遠在寧波廣收門徒,逐漸將太極拳發揚光大,王輝等人都是他的得意門生。而陳誌遠的師傅田肇麟則是楊式太極拳的創始人楊祿禪的孫子、太極拳宗師楊健候的長子楊少侯的得意門生。太極功夫,可謂一脈相承。
想起我們剛開始練的時候,每天約練一個半小時。清晨三四點鍾,天還很黑,我們就起來練拳了。練習左右摟膝拗步這一動作時,才知道師傅讓我們擺半個月弓步的苦心,原來底盤不穩,就會造成重心起伏,給人“花架子”的感覺。我們兩腿硬邦邦的,動作就不至於飄忽不定。將幾個動作連貫起來,在籃球場大小的地方來回打,一套動作下來,往往汗濕衣衫。整套練完後,上班時雙腿酸痛得連樓梯都走不上去了,但人的精神很好,胃口大增。星期天不用上班,我們就會練一上午。一段時間下來,雙腿硬得像石頭一樣,站在那兒,就像在地上生了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