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保護環境
一、環境道德是現代公民的基本素質
21世紀已經揭開了序幕,全世界隨著第四次科技革命浪潮,科學技術的高度發展,工農業生產蓬勃向上,令人擔憂的事情也接踵而至。環境汙染、生態破壞、資源枯竭等環境問題越來越嚴重地威脅著人類的生存和發展,保護環境,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已經成為全人類的共同追求。事實證明,環境問題的緣由主要是人們對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的不合理利用以及破壞,而人們對環境的破壞行為,又是與人們對環境缺乏正確的認識相聯係的。因此,保護環境,教育為本。近年來,“教育”、“公眾意識”和“培訓”已經多次成為可持續發展會議中的幾個主要論題之一。學校作為國民基礎教育的主陣地,應該而且也必須是環境教育的主渠道。學校有組織、有係統地向廣大青少年學生傳授科學知識,幫助他們正確理解人類與環境的關係,不斷發展解決環境問題的能力,逐步形成符合可持續發展思想的道德觀、價值觀和行為方式,真正使環境保護成為他們的自覺行為,進而起到“教育一代,影響三代”的作用,這是我們實施環境保護的基本國策和可持續發展的一項基礎工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21世紀的現代公民,最重要的素質就是對環境與發展的責任感。在推進素質教育的過程中,我們所強調的基本理念、基本常規和基本要求把道德責任感建設放在核心地位。通過環境教育所培養起來的,以“人與環境”、“人與人”之間和諧發展為基礎的環境道德、環境倫理、環境價值觀就是一種崇高的責任感。
有同學會認為這樣說是在小題大作,其實不然。在學校的每次衛生突擊檢查中,總會發現一些衛生“死角”,如牆角的廢紙屑、走廊角落的膠帶紙、花壇裏的雜物和垃圾、小賣部的垃圾箱旁聚成一團的包裝紙和包裝袋、校園地麵上黑乎乎一攤的口香糖殘渣、廁所下水道裏隨意丟棄的易拉罐和空礦泉水瓶……這種事情看上去好像是個人的衛生習慣、偶然情況,其實它反映了一個人的環境意識、環境道德。道德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準則和規範,長久以來,道德在處理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的關係上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有時甚至超越了法律的影響。同樣,人與自然之間也需要有一種道德的力量來維持平衡,這就是環境道德。環境意識、環境道德是現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對青少年來說,必須具備一定的環境素養,才符合現代社會對每個人基礎素質的普遍要求。
有人會說,環境意識、環境道德就是要保護環境,保護我們的地球,這有什麼難?作為中學生,我們早知道了酸雨對自然的危害、臭氧層遭到破壞、厄爾尼諾的威脅、空氣中有各種汙染物、全球的水資源出現危機等問題。可這些問題我們中學生能解決嗎?確實如此,上述問題都是環境問題,這些問題的產生與解決也不是哪個人、哪個企業、哪個國家、哪個地區的事情,而是全世界關注的大事,也是我們中學生應該關注的話題。然而,我們說的環境意識、環境道德不僅僅要求大家去關注全球性大事,更要在平時的學習和生活中體現出來。現在許多省市都在舉辦創建“綠色學校”的活動,它要求學校在管理、教育、教學和建設的整體性活動中,引導師生關注環境問題,讓師生在受教育、學知識、長身體的同時,樹立熱愛大自然、保護地球家園的高尚情操和培養對環境負責的精神;掌握基本的環境科學知識,懂得人與自然要和諧相處的基本理念;學會如何從自己開始,從身邊的小事做起,積極參加保護環境的行動,在頭腦中孕育可持續發展的思想萌芽;建立從學校到國家,從國家到世界的環保意識,並轉化成自覺的行為。
二、保護環境,拓展人類生存的空間
當前,世界生態環境問題日益嚴峻,嚴重威脅著人類的健康,製約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認識到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才是人類作為一類物種的持續發展的關鍵所在。作為地球上惟一具有理性的人類有權利利用自然滿足自身的生存發展,但也有義務尊重自然,保持生態的穩定性,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保護環境,拓展人類生存的空間,越來越成為人們的共識。為此,越來越多的國家以行政、法律手段限製破壞自然生態和環境的行為。
我國在保護環境和自然生態方麵做了大量工作,除了必要的立法之外,還有計劃地推進環保工作。如:在《2001年—2005年全國環境宣傳工作綱要》中有這樣的要求:
(1)環境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要采取多種方式,把環境教育滲透到學校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之中,努力提高環境教育的質量和效果。
(2)繼續開展中小學“綠色學校”創建活動。要在鞏固成果的基礎上,使“綠色學校”創建活動向師範學校和中等專業學校拓展。製定並逐步完善符合我國國情的綠色學校指標體係和評估管理辦法。
(3)重視中小學課外環境教育活動的開展。通過夏令營、冬令營、知識競賽和征文比賽等多種形式的課外活動,使學生受到豐富多彩的環境教育。引導學生參加植綠護綠、垃圾分類、廢電池回收、愛鳥護鳥等一些力所能及的保護環境的行動。在中小學生中間逐步開展“爭當環境小衛士”活動。積極鼓勵中小學生撰寫環境論文、調查報告,以及進行環保方麵的小發明、小設計等活動。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良好的環境道德意識。
(4)引導公眾積極參加環保公益活動,為保護環境做好事、做實事;從現在做起,從自己做起,從身邊做起。
(5)努力將保護環境、合理利用與節約資源的意識和行動滲透到公眾日常生活之中。倡導符合綠色文明的生活習慣、消費觀念和環境價值觀念。逐步開展創建“綠色社區”活動,培養公眾良好的環境倫理道德規範,促進良好社會風尚的形成。
我們中學生應該理性地看待環境保護工作,承擔我們的義務和職責。
三、保護環境光榮,破壞環境可恥
環境是全人類共有的生存空間,保護環境應該是一項“全民運動”。作為社會大家庭的一員,我們要發揮小主人翁的精神,走出校門,在社區、社會上積極開展各種宣傳活動,如以板報、傳單、誌願者服務等形式,促使和帶動更多的人形成保護環境的觀念。比如,在與家人的交流中,把從學校學到的環境知識、技能展現給自己的家人,把保護環境的行為、做法傳播到自己的家中。根據相關資料研究表明:在世界環境汙染中,41%是來自於事業體,59%來自於家庭。為此,提倡家庭個人環保就顯得尤為重要。要從小處著手,從生活細節入手,強化“保持環境,從我做起”的意識,倡導科學的日常環保行為和綠色生活方式,使用環保設施及用品,家庭節水、節電、節能等。如果學校有兩千多名師生,如果每人都能做到節約用水、用電,每人都能做到將垃圾分類、不亂扔垃圾,不使用一次性筷子,那麼就有兩千人在為保護環境做貢獻;如果一個人再帶動一個人,那麼就會有四千人在為保護環境做貢獻;如果每個人帶動一個家庭,就有六千多人在為我們的環境做實事;如果全市、全省乃至全國的中學生都行動起來,那就有更多的人來關心環境、保護環境。
我們每個人還應該積極參加保護環境的公益活動,如清潔市容、清除公共場所白色垃圾、淨化江河,等等,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為保護環境多做一些貢獻,要堅持並帶動他人積極參加社區綠色誌願者活動,積極認養綠樹、綠地,盡力邀請家人、朋友一起投入到環保行動中來。對於身邊破壞環境的行為,要做好監督和舉報工作。這不僅是我們作為中學生的權利,也是我們的義務。
思想決定行動,行動創造未來。人是萬物之靈,但不是萬物之神。我們需要深刻反思與切實行動,在現有的價值體係中,增加環境和資源的價值;在每個人的行為道德準則中,增添人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的新內容。以使人類的思想上升到新的層次,行為更具理性,精神更加完美。隻有讓“保護環境光榮,破壞環境可恥”的新道德觀深入人心,人類才不會因自身的強大而導致毀滅,從而,實現社會進步與自然發展的“雙贏”。如果我們每個人在一些細小的行為上做得恰當,“保護環境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從環境理論的學習轉向個人環保行為的實踐,節約一滴水、節約一度電、節約一張紙、植一棵樹、愛護一棵草、不亂扔垃圾等,逐漸養成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良好行為習慣,把保護環境作為自己學習和生活中的一種自覺行為。如果人人都有良好的環境意識,人人都遵守環境道德行為規範,那麼大自然會給我們的生活環境帶來新的氣象。
地球正在受到破壞,為了自己和他人的幸福,請你這樣做:
實行垃圾分類,送廢紙、鋁罐、鐵罐、塑膠罐等去再生;盡量用蓄電池或可充電的電池,少用普通電池,恰當處理廢電池;在公共場所和旅遊景點不亂扔垃圾,不隨地吐痰、吐口香糖;自覺清理白色垃圾,維護公共衛生。
不亂花零用錢,適量消費,提倡綠色消費,采用可回收材質包裝的商品,少買其他包裝,商店購物拒絕不必要的塑料袋。
節水、節電、節能,使用日光燈及節電燈泡,離開房間時關掉電燈和空調;少用、不用一次性用品,多用再生紙及其他可以循環再生的物質,樹立節約資源、能源,回收利用廢品的環保意識。
在家庭和鄰裏之間應積極宣傳環保知識,如:
多用公共交通工具,必要時才乘出租車,盡量使用環保型交通工具;自覺淘汰過期摩托車、冰箱,盡量購買綠色電器如無氟冰箱等,保護大氣環境。
親近大自然,積極參加植綠、護綠活動;關愛動物和一切生命,維護自然界生態平衡。
關心並積極參加科技事業,積極參加各種環保誌願者活動。
四、積極做好校園裏的環保工作
在我們身邊有這樣一種奇怪的現象,許多人對環境的知識不可謂不知,甚至如全球變暖、空氣指數等很專業的詞彙也很清楚,但一旦當他們喝完飲料、吃過小食品等,卻把包裝物隨處亂扔。一方麵,他們認為那些不遺餘力保護環境的人品質很高尚很偉大;但另一方麵,要以之作為自己的榜樣學起來就困難重重,付諸實踐更無從談起。
這種人嘴上說的、心裏想的、實際做的都不一樣,他們的環境意識並不強,環境道德也不高尚,思想理論和行為實踐嚴重脫節。要解決這個怪現象,就要求我們從“我”做起,從“小”做起,從現在做起,從身邊做起。
其實在校園裏,有許多事我們是可以去做的:
1.不亂丟廢紙
校園裏紙張的消耗量比較大,廢紙隨時可能產生,不要隨地亂扔,或者把字紙簍當“籃球框”練眼力,要多走幾步將廢紙扔進垃圾箱。如果看見地上的廢紙不妨彎腰隨手撿起,以保持校園的清潔。
2.不亂扔雜物
校園生活中除了廢紙的產生,還會有許多雜物的出現。比如可樂罐、礦泉水瓶、食品袋、冰棍棒等,也不能將它們隨便亂扔,而要扔進指定的地方。在教室裏可將廢棄物扔進字紙簍裏,在教室外可將雜物扔進垃圾筒,用餐完畢後應該將環保餐盒扔進食堂口的大垃圾筒裏……
這些事情我們也可以做到:
1.將垃圾袋分類
班級裏包括教師辦公室裏,可放置不同顏色的垃圾分類桶,把垃圾分為紙、瓶罐及其他雜物三類,還可將廢紙或舊的瓶瓶罐罐賣給廢品收購站。
2.回收廢電池
在學校教學樓的角落裏,可以放置廢舊電池回收箱,回收平時的廢舊電池。不隨意丟棄廢電池,有可能的話盡量用蓄電池或可充電的電池,少用普通電池。
3.節約用水
我們幸運地生長在江南水鄉,用水還不至於成為老大難問題。也正因為如此,我們要倍加愛護、珍惜我們的生命之水,時時處處都應想到節約用水,別讓寶貴的水空流。隨手關緊水龍頭,洗臉、洗手、刷牙、擦肥皂時要關水,僅此兩項,我們一天就可以避免200升水的浪費。
4.節約用紙
紙在古代就被視為“文房四寶”之一,是我們生活、學習、工作不可或缺的必要用品,我們寫字、繪畫、印刷、包裝等都需要消耗大量的紙。而如此重要的紙主要是由植物纖維製成的。每年有無數樹木被做成了紙。知道嗎?每4000張賀卡就要“吃”掉一棵參天大樹!因此,我們節約用紙就是為拯救森林做貢獻。在我們力所能及的範圍內,我們可以在許多方麵節約用紙:如平時少寫無聊的信,逢年過節少寄賀卡;多使用電話、電子郵件等其他方式來向親朋好友傳達信息或問候;多用手帕,少用餐巾紙;用過一麵的紙反麵還可以使用,可用來打草稿、寫便條等,不要浪費;用漫畫紙、舊掛曆、布頭等來包裝書或禮品……這樣,世界會因我們減少了對紙的無窮消耗而多一片綠色。
5. 不提倡使用一次性筷子
考慮到學生用餐的方便,學校食堂供應的快餐一般都提供一次性筷子,然而這卻是一種很大的浪費。在這點上,韓國人的表現不一般。韓中兩國風俗文化相近,用筷子吃飯雙方毫無二致,但在韓國,除部分中餐館外,其他餐館都使用不鏽鋼筷子,中國人叫它鐵筷子。請別小覷了這雙鐵筷子,其意在增強其國人的憂患意識。使用鐵筷子潛移默化地教育了國民,要自覺地保護自己的生存環境。小小的一次性木筷子,正使我國森林資源成片成片地消失,同時也產生了不必要的垃圾。其實在學校就餐,大家完全可以自備勺子或筷子,吃完後洗一洗,下次就又可以用了,這樣既減少了一次性筷子的使用,又避免了過多垃圾的產生。
“不浪費”還體現在適度消費上,比如在小文具上就存在著巨大的浪費現象。北京94中的譚靜同學最近對213名中學生購買和淘汰文具的情況進行的一項調查,調查表明,這些孩子一年總共購買文具2002件,價值2.7萬元;每人年均購買9.4件,價值127.7元。213人年均淘汰文具1938件,價值2.1萬元;每人年均淘汰9.1件,價值101.6元;總共丟失876件,價值0.9萬元。調查結果還顯示,被淘汰文具的價值占家長總工資的8%。在上述調查中,46%的北京中學生希望開設文具舊貨交換市場,33%的倡議將剩餘文具捐贈希望工程,24%的願意自己動手將文具改裝重新利用,28%的建議建設文具改裝工程。作為學生,應該認識到,文具是學習的助手,不是互相攀比的工具,用不著時常翻新,文具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炫耀的。《北京日報》的報告指出,由於家長和學生不加節製地購買,已經造成大量的文具浪費。許多家長主動給孩子買新文具,是希望讓孩子新學年有個新開端,更用功學習。教師則認為,家長應從小小文具上培養孩子克勤克儉的美德,艱苦奮鬥的精神,這才是對孩子健康成長的真正饋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