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個性天空 12. 讓孩子在反思中成長
桂靜姣
案例背景
小武是個個性很突出的孩子,與人交往的能力很差,調皮的他三天兩頭要犯事,犯了事還找各種理由掩飾,推卸責任,真是個令人頭痛的“愣頭青”。作為班主任,我看在眼裏,急在心裏,想盡辦法來改變他。在取得了家長的配合之後,我每天放學後都與他談幾句,與他談同學,談生活,談如何與人相處;每天都送他一張“報喜卡”,如果他當天表現不好就寫上點希望,而不是單純的批評與責罵;有時候給他講故事;我還天天和他家長通過電話或信函交流他一天的表現。一個多月過去,他慢慢開始變得溫順、聽話、懂事了,不再像一隻小刺蝟那樣整天刺人了。看著自己的心血漸漸有了收獲,作為班主任的我心裏真有說不出的激動,同時我也清楚,對他的轉變絕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決的事情,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反複性告訴我:還得隨時提高警惕。
案例過程
果然,我擔心的事發生了。那一天早晨,我剛走進辦公室,還沒放好東西,就聽見一陣雜亂的腳步聲一路衝了過來,“老師,小武又把門踢破了!”七嘴八舌的告狀聲把我新的一天的好心情攪得一團糟,“唉,這小子又闖禍了!”
在學生的左擁右護下我走進了教室,已經補了一次的門又可憐地張開了嘴。教室的講台前,一大群學生正圍著他,指責他的踢門行為,而他正聲嘶力竭地為自己辯護。“哼,幹了壞事還狡辯!”“誰讓你們把門關上的!”旁邊學生不時的指責聲和他的理直氣壯聲讓我立刻冷靜下來。上次踢門事件是因為他關門不讓同學進教室,結果一個學生一怒之下踢破了門,為這事我嚴厲地批評過他,幾個肇事者的家長一起補了門才算了事。而這一次的事件中他又變成了踢門者。在兩次事件中同學們都譴責他,難免讓他覺得委屈,更加認為同學們對他有偏見,也更不肯認錯。我該怎麼做才能讓他心服口服呢?
我先當著他的麵批評了所有參與關門的學生,並指出了他們的錯誤。平息了混亂之後,我把他叫到了教室門口。看得出,這時他的情緒稍稍平靜了,我問他:“這麼多同學都說你不對,你心裏是怎麼想的?”“是他們先把我關在門外的!”看來他竭力想挽回一點麵子。“那你認為自己踢門對嗎?”他不響了,這時,我才開始指出他行為的不當,並且明確地告訴他,無論是踢門還是關門都是不對的,都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最後我語重心長地說:“從兩件踢門的事情中,老師請你想一想,為什麼同學們都認為是你的錯?這跟你平時的行為有關係嗎?你該怎麼樣去改變自己在同學心中的形象?”他的臉一下子變得凝重起來……
在他去辦公室幫我拿東西的時候,我對全班同學說:“其實小武內心非常想和大家成為好朋友,隻是他的交往能力有限,不知道該怎樣做。老師希望同學們能正確地對待他,包容他,幫助他,讓他也能像大家一樣快快樂樂的。”聽了我的一番話,學生們個個顯出高興的樣子。
午間活動的時候,“小武,我們一起下棋吧!”一次多麼熱情的邀請呀!我抬頭看見了小武燦爛的笑容。幾個小夥伴嘻嘻哈哈地玩了起來。下午的活動課,有個學生說他橡皮找不到了,小武立刻跑了過去,“我借給你。”霎時,全班同學都向他投去了讚許的目光,我也發現了小武臉上的欣喜和自信。孩子們可愛的舉動,使我感到教育起到了作用。
案例反思
在平時的教育中,如何體現對孩子的人文關懷?孩子終究是孩子,沒有不犯錯的孩子,更沒有不肯改錯的孩子。當孩子做錯了事情,我們應該以怎樣的態度去對待孩子?在班主任工作實踐中,我深切地體會到,老師最重要的是要給孩子以心靈的安全感,給孩子提供改正錯誤的機會,給孩子自我反思的空間,讓孩子能夠真誠地麵對生活,麵對他熟悉的每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