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個性天空 14. 幫他度過“非常時期”
張優群
案例背景
那是參加工作第二年,接任301班班主任,便遇上了人人都稱為“野小孩”的他——小梁。稱他“野小孩”一點都不假:高個,又黑又瘦,這黑裏還包含著常年不清洗所積累的厚厚的汙垢;頭發又長又亂,新衣服沒穿幾天就又髒又破;兩隻手像常年幹活的老農的手,長滿了繭——從頭到腳,找不到一處幹淨的地方。許多任教過的老師都認為他“無藥可救”!
真的無藥可救嗎?好奇的我便給予了他幾分關注,為他備了一份檔案。
9月份,整整一個月的觀察記錄,證實了所有的“耳聞”。在紀律方麵:逃課22節,多數在下午第一節或最後一節課;危險舉動17次,不是爬牆就是滑樓梯;罵人、打架就不計其數了。在學習方麵:從不做家庭作業,除非當著老師的麵完成;一篇200來字的課文讀起來吞吞吐吐,竟有80來個字不認識;計算能力較強,隻要掃除文字障礙,有些難題也能解答;喜歡畫畫,上課不想聽了,就在紙上塗塗畫畫。其他方麵:課外,從不和同學一起做遊戲,很少和同學聊天,不太合群,跟生人說話支支吾吾,不知所雲。
案例過程
為何他如此的與眾不同呢?我對他進行了全麵的調查。
在家訪中,了解到他家是新昌來的外來戶,父母都是典型的農民。雖說他是獨子,但父母忙於養家糊口,很少給予他細心的體貼,更沒有情感的交流。他從小就被放任自流,不懂事理的他難免犯錯,父母就用簡單粗魯的棍棒教訓了事。時間長了,棍棒對他失去了作用。有一次,他覺得好玩,差點放火燒了鄰家的農舍,父母一氣之下把他綁起來吊在窗框上整整一天,他不但不求饒,反而在放下後,逃出家,睡在稻草堆裏不肯回家,氣得父母拿他沒辦法。於是,他就更加隨心所欲了。他從小沒有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經常不洗臉、不洗澡,胃病也很嚴重,以至於不能吃稍硬一點的飯菜。
在學校裏,由於他是公認的後進生,老師不喜歡他,同學嫌他,不願和他在一起。久而久之,他就變得更加孤僻,對學習、生活逐漸失去了興趣,加上放任慣了,便出現了逃課現象。
其實他的性格特征,無不與他的家庭生活環境和我們的教育方法有關。葉聖陶先生說過:“什麼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養成良好的習慣。”可以說,現有的對小梁的無論是家庭教育還是學校教育都是不成功的。那麼,怎樣讓小梁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讓他走上學習生活的正確軌道呢?
和小梁的多次談話後,我對他有了更多的了解,其實他是個很敏感的人,在家裏,他不聽父母的話是因為他們從不聽他的解釋,不論對錯都打他;在學校,他覺得很孤單,是因為大家不理他,還嘲笑他是外地人。他覺得什麼都不順心,隻有到河塘去捉魚或睡在田野的草叢裏才是他最快樂的事。在他的內心深處,他是多麼想得到他人的關愛呀!
為了幫助他、關心他,我製定了一係列的轉化計劃。我多次上門,要求家長配合、督促,慢慢使他養成良好的衛生和飲食習慣,並請求家長不再打罵,多和他聊天,多跟他講道理;在學校裏,讓同學們多關心他,讓他感受到集體的溫暖,並要求任課教師配合;在課堂上,對他多加以關注,多表揚,激發他學習的興趣。我全方位設計了改變他的計劃和措施。
當然,根深蒂固的毒瘤是無法一下子根除的,對他的要求一時也不能過高。經過一番耐心的說服,他答應做到在家勤洗手洗臉,在校不逃課。環境最會影響人,當周圍的人對小梁的態度發生改變時,他的身上也在發生變化,他開始願意參加集體活動了,逃課次數少了,更可喜的是他竟然上課舉起了手。當然,喜劇並未從此開始,他時常還會幹出一些令人沮喪的事,特別是春夏季節,野外對他的吸引力遠遠超過課堂的教學,他會時不時地逃學,令人防不勝防,盡管一次又一次地勸自己要沉得住氣,但放棄對他的教育念頭時常會產生。就這樣,我在時而興奮時而沮喪中度過,而小梁也在時而進步時而滑坡中反複著。但經過一學年的觀察記錄,我驚奇地發現,他的衛生、紀律、成績的曲線圖,總體是螺旋上升的。我的信心增強了,我看到了成功的希望。這樣,我陪他走過了兩年。後來又換了班主任,在小學階段的最後一年,他竟評上了積極分子。
聽說上初中時他的表現不錯,美術還時時獲獎呢!
案例反思
每一個人,在自己的成長過程中,難免會有一段“非常時期”。有些人能自己走出誤區,而有些人卻需要周圍的人拉他一把,幫他躍過那個坎。作為班主任,不僅需要有一雙銳利的眼睛去發現,更需要有一顆堅韌的心去幫助這些走入誤區的孩子。或許我們的教育在短時間內起效甚微,甚至不會生效,但隻要我們不放棄,我們真情付出了,就一定會成功。幫助學生度過每一個“非常時期”,就是關愛他的一生——這就是從小梁那裏得到的一種育人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