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心靈交融 2. 椅子在哭泣
梁冬蘭
案例背景
“丁零零——”上課鈴響了,我捧著語文書大步流星地往教室走去。教室裏,同學們正在值日班長的組織下引吭高歌,秩序井然。突然,我的視線被講台前一把損壞的椅子吸引住了。“這又是哪個學生弄壞的呢?天天強調要愛護公物,怎麼還是這樣?”我按捺住內心的怒火。坐在前排的同學已經明白了老師陰沉著臉的原因,在等待我向他們發火。此刻,我在猶豫著。班主任的責任感告訴我,必須及時處理這件事;理性提醒我,不要發火,發火將無濟於事。突然,我靈機一動,何不把這節課臨時改為作文課呢?就地取材,題目就叫《椅子在哭泣》。
案例過程
於是,我冷靜地走上講台,把那把“受傷”的椅子小心地放在講桌上。在我將椅子放到講桌的一刹那,全班同學哄堂大笑。麵對學生的笑聲,我極力控製著自己的怒火,指著椅子沉重地說道:“同學們,好笑嗎?”“不好笑!”“為什麼不好笑?”全班同學都搖頭。“老師看到這把椅子,心裏非常難過,非常傷心,我實在笑不出來!為什麼呢?要知道沒有它們,我們就得站著上課,它為我們付出了那麼多,可作為我們——椅子的主人,卻如此傷害它,我們難道不覺得慚愧嗎?現在椅子正在傷心地哭泣,你們聽見了嗎?”此時的教室鴉雀無聲。隨後,全班同學紛紛舉起了小手。有的說:“我聽到了椅子的哭泣聲,我想對椅子說:‘別難過,相信損壞你的人此時正在自責呢!他一定會幫你治好創傷的!’”有的說:“我們是椅子的主人,我們沒有理由不愛護它。”……之後,我讓他們把今天課堂上發生的事寫下來。
作文交上來了,效果出奇的好,連平時最怕寫作文的同學也洋洋灑灑地寫出了600多字,感情真摯,認識深刻。更可喜的是,中午放學後,椅子已被幾位調皮的男生悄悄地修好了。我相信今天這節特殊的作文課,會給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幾年,甚至幾十年……
案例反思
假如當時我站在講台前滿腔怒火地質問全班同學:椅子是誰破壞的?可能很快就會解決問題,但是收到的教育效果肯定不及前者。自從這件事後,班上再無一例損壞公物的現象發生。
班主任都會遇到此類的困惑:當偶發事件和教學相衝突時,我們該如何有效地處理好教學和偶發事件之間的矛盾呢?在經曆這次事件之後我深有感觸,其實,思想紀律教育和知識傳授應是緊密結合、融會貫通的。“教書育人,貴在創造。”對於教育過程中出現的偶發事件,隻要我們善於抓住教育契機,靈活運用,大膽嚐試,創造性地利用我們身邊的教育資源,就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教育要善於抓住時機,講究實效,否則將事倍功半。”我深深地領悟了其中蘊涵的真正含義。其實,在我們的周圍,潛藏著許多書本上無法找到的教育資源,隻要我們善於發現,善於挖掘,善於利用,教育教學活動一定會豐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