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心靈交融 3. 愛會跟心一起走(1 / 1)

二 心靈交融 3. 愛會跟心一起走

陸 寧

案例背景

期中剛過,家長會即將召開,我的心情異常沉重。幾個月前,我剛接管這個班,班上的學生上課常常插話,把話題扯得很遠;下課時學生們在教室裏追追打打,教室比菜市場還熱鬧;很多學生還取笑別人,挖苦別人,給同學起不雅的綽號……當時這些在我的眼中是不能容忍的,於是按我的意思,“幾不準”的班規出台了:不準上課插話、不準在教室內外追打、不準大聲喧嘩……剛開始挺見效,看著這日益“好轉”的班風,我暗自得意。誰料,沒過幾天,有幾個家夥就按捺不住了,於是我不得不教育這個、批評那個。那時的我,感覺自己像隻辛勤但卻品嚐不到甘甜的蜜蜂。看著手中的成績單,真讓人頭疼,平時最鬧的幾個,紀律不行,學習更不行,看來得“殺雞給猴看”了。於是,我列了一份“黑名單”,準備在家長會上點名批評:小銘,上課愛講話,偏科思想嚴重,愛給同學起綽號;小濤,寫字難看,下課愛追打……看著這份名單,我籲了口氣,仿佛所有的事情都會在家長會後得到解決。

案例過程

家長會如期舉行,家長們首先集中在操場上,聽學校領導講話。忽然,我發現班上有些學生居然還在校園裏玩,便跑過去大聲嗬斥道:“放學了還不走,看你們什麼樣,一天到晚就知道玩!”學生們低著頭走了,其中一個走了幾步又跑到我麵前小聲地說:“老師,我們隻是想一邊玩一邊等散會後把班上的凳子搬回去。”霎時間,我無言以對,一種複雜的感覺從心中冒出來。我愧疚,因為我錯怪了學生;我也感到高興,沒想到這幾個家夥還想著集體;我還很困惑,以前我怎麼沒發現他們也有優點呢?也許受這件事的影響,我終究沒有念出這份“黑名單”,沒有把家長會開成“批判大會”,這件小事讓我對自己的教育行為進行了反思。

教師是為學生服務的,應成為學生的引路人、良師益友,師生之間應該是一種平等的關係,教師更應學會從學生身上找出閃光點。有一則生活小趣事就說明了這個道理:如果你在切蘋果的時候豎著切,那你看到的永遠是一個普通的蘋果核,但如果橫著切,就會發現蘋果核變成了一顆漂亮的五角星。我們的教育何嚐不是一個發現漂亮的五角星的過程呢?一個學生在某一方麵差,並不意味著他什麼都不行了。帶著這種心態,我真的發現了很多顆漂亮的五角星:小銘上課愛講話,但膽量大,他偏科,但他喜歡的科目成績優異;小濤寫字難看,但從不拖欠作業,他下課愛追打,是因為他活潑好動,很多活動他都積極參加……

心態變了,我的教育方式也變了。在班級管理工作中,我堅持“用愛心培育愛心,用生命培育生命”,把“允許學生犯錯誤”、“積極發掘學生的閃光點”作為我的教育準則。我告訴學生,犯錯誤不要緊,關鍵是事後敢於承認錯誤,並改正過來。平時,我也注意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各類活動,讓他們在其中發現自我價值,獲得自信。在教育學生方麵,我把單方麵的批評說理改為師生間的交流和心理健康教育,教學生“學會疏導自己的情緒”、“學會欣賞自己”、“學會與人溝通”等,並開展了相應的主題班會,讓學生能夠健康成長。在學生成長的同時,我作為班主任也在成長著,我學會了理解學生、尊重學生、寬容學生、鼓勵學生,這讓我在工作中不斷有驚喜出現。

案例反思

有首歌就這樣唱道:“心會跟愛一起走。”而我要說的卻是“愛會跟心一起走”。所謂“心”即“心態”,“愛”即“教育方法”。作為教師,隻有心態變了,教育方法才會改變。

人們怎樣認識事物並采取相應的行為處理方式,其實,都不是隨意和偶然的,總是自覺和不自覺地要受到背後的理念的內在約束。德育理念是德育的根本指導思想,提升德育理念是德育深層次改革的需要,是德育改革的最高境界。理念不同,對道德行為的倫理判斷不同,隨之而來的道德教育的行為模式也不一樣。教師在傳統的德育理念的支配下,滿眼所見的是學生的不良行為,不假思索地運用的是“幾不準班規”和“批判‘黑名單’家長會”的教育方式,這樣的教育收效甚微,班主任隻是“辛勤的蜜蜂”,卻“品嚐不到甘甜”。其實,班主任不應以“自我為中心”,而“應成為學生的引路人,良師益友”,於是,學生還是那個學生,但他們身上的“五角星”卻進入了班主任的視野,產生了“用愛心培育愛心,用生命培育生命”的教育格言,“允許學生犯錯誤”、“積極發掘學生的閃光點”的教育準則,“鼓勵學生參加各類活動”的教育方法。在“學生成長的同時,我作為班主任也在成長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