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心靈交融 8. 拉 鉤
謝慶武
案例背景
“老師,小豐又偷東西了!”“老師,小豐偷了同學的乒乓球!”“他還想抵賴!”一天傍晚,幾個學生跑到辦公室向我報告,稚嫩的童音中分明帶著憤怒。
我一愣:小豐?早前也曾發生過這類事情,我嚴厲地批評了他一頓,他不是答應與惡習告別了嗎?怎麼老毛病又犯了?想到這兒,我不由得火冒三丈,恨不能立即把他拎過來訓斥一頓。我拔腿向教室跑去,幾個學生簇擁著我,等著看我收拾小豐。我突然轉念一想:我這一去,故伎重演,恐怕還是難以奏效,也許事出有因,我該不該……於是我收住腳步,對幾個學生說:“你們叫他到我這兒來!”說罷,我轉身回到辦公室。
案例過程
一會兒,小豐拖著步子走進來,站到我身邊,他的眼裏已噙滿了淚水。我壓住心中的火氣,遞過去一張麵巾紙,努力讓自己心平氣和:“把眼淚擦掉,說說是怎麼回事。”他沒接麵巾紙,卻抬起左臂,用衣袖擦掉眼淚,哽咽著說:“謝老師……我……我沒拿……”不知是故意把“偷”說成“拿”,還是另有緣故。“那同學們怎麼說你拿了?”我稍稍加重了語氣。他的眼淚一下子又出來了:“我是跟他借的,我已經還給他了。”我感覺到他是在為自己辯解,但我提醒自己不要動怒,我伸手過去,用麵巾紙為他擦拭那順流而下的淚水。他一下子哭得更厲害了:“謝老師……我錯了……我向您保證……我再也不犯了……”我抓住不放:“老師怎麼才能相信你呢?”他猛地把右手舉得高高:“我們拉鉤!”拉鉤?老師和學生拉鉤?為什麼不可以呢?我笑著說:“好,老師和你拉鉤。不過,你得先完成一件事。”“什麼事?”他有點急了。“把這次事件的過程寫下來,寫清楚事情的來龍去脈,說說身上的‘壞我’和‘好我’是怎樣打架的。”
十分鍾後,一份“說明書”寫成了:
今天中午,我到了教室,發現自己的球拍丟在宿舍裏了。我看見小軍桌上有兩隻球拍,就準備跟他借。等了好長時間他也沒來,我就自己拿了,心想用幾下再還給他,沒事。我出去打了一會兒,覺得拍子很好用,就有點想占為己有。當時‘好我’在不停地提醒我,別人的東西不能拿。我想就再多打幾下吧。旁邊有人誇我說:打得真好,這球拍一定很好用。聽了這句話,‘壞我’占了上風,我回到教室,趁人不注意,把小軍的名字塗掉,寫上了我自己的名字。可這事還是被同學發現了。我真的很後悔,恨自己一時糊塗。我把球拍還給了小軍,向他道了歉,還把我自己的乒乓球給了他,作為補償。可同學們還是不肯饒我。我保證以後再也不拿別人的東西了!請老師和同學們原諒我!
這是一份多麼坦誠的“說明書”!我注視著小豐,看他一臉的釋然,我還有必要說什麼呢?“來,拉鉤!”“拉鉤上吊……”
意想不到的是,當我讓他回教室時,他卻躊躇著不肯離去。“小豐,還有什麼事?”我問。他欲說又止,但看到我期待的目光,終於鼓起勇氣說:“謝老師,我想求您件事,我媽媽明天來接我,您可千萬不能讓她知道。”我認真地點一下頭說:“老師答應你!”他突然來一句:“說話算數!拉鉤!”我粲然一笑:“好!拉鉤!咱們都說話算數!”就這樣我們又一次拉了鉤。
時至今日,半年多過去了,再沒有誰打過小豐的報告。我想,多給孩子一份關愛,一份寬容,一份嗬護,孩子一定會還給老師十份驚喜,十份收獲,十份幸福。
案例反思
小孩子看到別人手中的新鮮東西感到喜歡,並由此產生一種占有欲望,這是很自然的事情,毫不奇怪。老師在處理這個問題時,應十分謹慎,把握好分寸。像拿了人家一塊橡皮、一枝筆、一本書之類的小事,一定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切莫動輒就用“偷”、“搶”之類的詞語。這樣做一來有損於學生的自尊心,二來也不利於切實解決實際問題。作為教師,一定要珍重學生的自尊心,保護他們的自尊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