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心靈交融 14. 溝通從心開始
許 言
案例背景
快放學了,學生們正在各自整理著書包。突然,耳邊傳來C的哭聲,他說:“老師,我的橡皮不見了,我看到R手裏拿著的橡皮和我的一樣,可是以前我沒看見她有這樣的橡皮。” “這不會是R偷拿了同學的東西吧?”於是,我把C和R一起叫到了跟前。
案例過程
我先壓下心裏的疑問,不為這件事做任何定論。我問R:“C有一塊橡皮不見了,跟你的一樣,你的這塊橡皮是自己的嗎?會不會錯拿了別人的橡皮?”R沒有一絲猶豫地告訴我:“橡皮是我的。”可是我分明看到她的眼神在遊離,我心裏產生了不同的答案,但我沒有馬上反駁R的話。我對他們說:“你們倆都說這塊橡皮是自己的,可是現在要放學了,教室裏還有那麼多同學等著老師,先把這塊橡皮放在老師這裏,你們回去再想想,我們明天再來解決這個問題,行嗎?”他們倆都同意了。
第二天,我沒有找任何一個人談話,進行了一天的“冷處理”。
第三天,我利用中午時間,將R叫到了辦公室。再次問及“橡皮是誰的”這一問題,R依然說橡皮是自己的,但語氣明顯沒有那麼理直氣壯了。但我依然沒有點破,隻是讓她說說橡皮的來曆。她說完後,我追問了一句:“是真的嗎?”R愣了一下,說:“真的。”我說:“好,那老師相信你。如果你想到了什麼,隨時可以來跟我說。”
當天晚上,我打了電話給R的媽媽,告訴了她這件事,與她核對了R所說的一些情況,結果發現R的確在說謊。R的媽媽非常生氣,我先說服了R媽媽,讓她不要批評R,而是先跟R談談心,了解一下她心裏對偷拿東西的概念。
第四天,R的媽媽打電話給我,把她了解的情況一一跟我詳談了。原來是R很喜歡這種橡皮,她也很想要一塊,可是她媽媽認為不必要就沒有買,於是她就趁同學不注意,偷拿了這塊橡皮,想玩幾天。後來被發現了,就害怕了,不敢承認,怕受到批評。了解了這一情況後,我再一次與R進行了心靈的溝通,給她講了一個孩子勇敢承認錯誤,最後得到了大家原諒的故事。這個故事對R的觸動很大,看得出她已經在猶豫了,我又告訴她誠實是一個人必備的素質,誠實的人才能得到別人的真誠對待。終於,R流下了眼淚,對我說:“老師,我錯了,橡皮不是我的,是我偷偷拿的。”
聽了R的真心話,我笑了。我對她說:“知錯能改就是好孩子。”R抬起迷蒙的雙眼,慢慢露出了笑容。
案例反思
現在的孩子都是獨生子女,生活條件好了,在家裏都比較受寵,有什麼要求基本上都能得到滿足,因此就出現了一些攀比的現象。有的學生在攀比過程中得不到滿足,又不肯放棄要求,就會導致偷拿別人的東西。老師如果當麵揭穿這一現象,並進行嚴厲的批評,也許會遇到學生情緒上的抵觸,更嚴重的會在學生的心靈上造成創傷。因此,在處理這類事件的時候,首先,不要用“偷”來定性,其次,要有耐心。在搞清事情的經過後,得到孩子父母親的配合、支持,采用溝通的辦法,讓孩子提高認識。對於這類事件,任何粗暴、簡單的辦法都是不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