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成長煩惱 2. 集體的力量
覃新鳳
案例背景
那是上學期初,我們班轉來了一個叫小偉的學生,他個頭不高、白皙、消瘦,人看起來挺老實的。但開學一段時間後,他的種種不良行為令我非常頭痛:學習不認真,對班級的活動漠不關心,常與任課老師抬杠,還常曠課去玩網絡遊戲。我曾多次在網吧裏找到他,也對他進行了多次教育,他總是口頭答應不再去玩網絡遊戲了,但過後仍然我行我素。
案例過程
為了了解小偉為什麼會沉溺於網絡遊戲,我進行了家訪。家訪中,我了解到小偉家附近就有一家電子遊戲廳和兩家網吧。小偉的父母都忙於做生意,無暇顧及他。其父母為了不讓他到處亂跑,便常給他零花錢讓他去玩電子遊戲,後來小偉玩電子遊戲發展到玩網絡遊戲,並逐漸上了癮。向家長要的零花錢越來越多,有時甚至還巧立名目向家長要錢。鑒於以上情況,我建議小偉的父母多抽些時間來與他交流、溝通,了解他的行蹤,並控製好他的零花錢,盡可能地限製他玩網絡遊戲。
除此之外,我決定利用班集體的力量促使他轉變。
我發動全班同學收集資料。同學們通過各種報刊、上網查閱及從身邊的事例收集到大量資料,開了一次題為“網絡遊戲給我們帶來了什麼”的主題班會。班會開得非常成功,對網絡遊戲的評價也褒貶不一。通過激烈辯論,最終同學們得到的結論是:網絡遊戲的弊遠遠大於利,我們應該遠離網絡遊戲。班會後,在同學們寫的主題班會課後感中,小偉這樣寫到:“老師,我以前是因為父母不管,現在是因為網絡遊戲的花樣太多,太刺激了,不由自主地就想去玩,我也知道玩網絡遊戲不好,但我就是控製不住自己。通過主題班會課,我才真正意識到經常曠課去上網是多麼愚蠢。現在我想痛改前非,但我不知道能否做得到,因為我對學習一直不感興趣,落下的課程太多,上課聽不懂,整天無所事事地呆在學校裏覺得很無聊,為了消磨時間,我就常常逃課去上網了。”
針對小偉的情況,我們幫他製定了這樣一個目標:他每堅持一天不上網,就會有一位同學在他的筆記本裏寫上一句祝福或鼓勵的話。我們班共有五十個同學,有四十九顆火熱的心願意幫助他。我希望他不要辜負同學們的期望,爭取每一位同學都能給他寫一句祝福或鼓勵的話。小偉爽快地說:“沒問題。”
我知道光給小偉製定目標還是不夠的,還得讓他有事可做。於是我們決定讓他擔任學校清潔區衛生評分員,因為這樣的工作既容易勝任又花時間,他也非常樂意地接受了。事實證明,讓小偉做衛生評分員是對的,他工作起來很認真負責。同學們還充分挖掘小偉會畫畫的特長,在每次出黑板報時,都把畫報頭及插圖的任務交給他。班幹部們也非常熱心,主動擔任小偉各科學習的輔導員,常常輔導他做作業。
從那以後,我發現他上課時精神不再恍惚了,學習也比以前認真了。一段時間過去,他沒有再去上網。學習比以前進步了,思想也有了很大進步。在照顧我班一個因病住院的貧困生期間,他最積極主動,出力最多,並把零花錢都捐給了那位同學。他對同學們說:“在我沉溺於網絡遊戲時,是老師和同學們把我拉了出來,現在我應該為班級做點事了。”
案例反思
教育是麵向所有受教育者的一項公共性的實踐活動,平等是教育的永恒價值追求。在任何時候,我們都沒有理由放棄任何一個學生,因為,每一個學生受教育的權利是不可剝奪的。
本案例通過班集體的力量來擴大教育的成果,積極創造集體教育的氛圍,讓每一個學生都處在教育的領域之中,讓他們在教育別人的同時也教育自己。正如讚科夫所說的那樣:“如果班級能夠創造出一種推心置腹的交流思想的氣氛,孩子就能把自己的各種印象和感受、懷疑和問題帶到課堂上來,展開無拘無束的談話,而教師以高度的機智引導並且參加到談話裏去,發表自己的意見,就可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