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成長煩惱 10. 橡皮引出的故事(1 / 1)

三 成長煩惱 10. 橡皮引出的故事

董靜■

案例背景

上課時,一個學生正在專心致誌地做著一件與上課無關的事,我走過去一看,發現他正在把一塊嶄新的橡皮加工成碎片。

於是我從學生處借了幾塊橡皮,卻發現這些橡皮無一不受到學生們的“熱情招待”,有的刻了字,有的鑽了洞,有的畫了圖……

這時我忽然想起講台上放滿了大大小小的一堆橡皮,卻很少有人把它們“認”回去。是學生們不再需要了嗎?不。每天上學的時候,你會發現在校門口的小店裏擠滿了買橡皮的學生。

這些普遍存在的現象,折射出孩子們怎樣的心理呢?

案例過程

針對這些問題,我問了一些學生,從他們的回答中我了解到了原因:

一是橡皮的“安全性”。當學生聽了一段時間的課後,常會走神,而在走神時就會去注意自己的學習用品,如鉛筆盒、鉛筆、橡皮等。但他們也明白在上課時應遵守紀律,至少不影響其他同學上課。因此,他們選擇了目標小又不會發出聲音的橡皮。

二是橡皮的價格、造型。橡皮的價格一般都在一元左右,而現在的學生一天都有幾元的零用錢,對他們來說,損壞一塊橡皮再去買一塊是一件很容易的事。而且,現在的橡皮就像玩具一樣,造型不斷地發生著變化,好奇心促使學生很想擁有新的橡皮,對於舊的橡皮他們自然不會留戀了。

三是橡皮的可塑性。或許愛玩是孩子們的天性,在沒有玩具的課堂中,橡皮是很好的替代品。它像一張紙,任你畫;又像一塊泥,任你削;還像一塊蛋糕,任你切。而這些是其他學習用品所無法代替的。

孩子們對待橡皮的行為,折射出他們身上的不良習慣:上課不專心,缺少愛心,消費觀不正確。為此,我們開展了一係列活動。

一、聽一聽橡皮的故事

請老教師講講他們用過的橡皮。他們小時候的橡皮有兩種:一種白色的稱為“臭橡皮”,另一種彩色條紋的、散發著香氣的稱為“香橡皮”。臭橡皮三分錢一塊,香橡皮五分錢一塊,他們很喜歡香橡皮,但舍不得買,因為父母賺錢不容易。一塊小小的橡皮最少能用上一個月,直到實在不能用時才扔掉。聽完橡皮的故事,我發現原先停留在孩子們臉上的笑容不見了。我問學生:“在這個故事中你聽懂了什麼?” “我們應該愛惜橡皮。”“我們不要亂花錢。”“我們應該學會節約。”看來,一個普通但充滿真情的故事在孩子們的心中激起了漣漪。

二、說一說橡皮的遭遇

“橡皮沒有生命,但它又實實在在是我們學習中的夥伴。麵對這樣的夥伴,我們中的一些同學又對他們做了什麼呢?請你觀察同學中對待橡皮的不良行為,並以《橡皮的遭遇》為題寫一篇文章。”我這樣向學生布置作業。幾天後,有學生向我報告:“老師,我們現在見不到這樣的事了。”確實,從我布置作文的那天起,我發現講台上的橡皮少了,低頭刻橡皮的現象不見了。其實這就是我想收到的最好的作文。

案例反思

橡皮雖小,但從一塊橡皮可以看出學生的很多方麵:如上課是否專心聽講,作業正確率是否高,是否愛護學習用品等等。

作為教師就應及時地有針對性地開展積極有效的教育,讓小朋友能及時改變自己的壞習慣。學校無小事,處處有德育。教師就是要正確把握孩子們的思想脈搏,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做好孩子的思想工作。而這工作又不是枯燥無味的空洞說教,相反,應采取生動、活潑、豐富多彩的辦法,讓孩子們的潛意識起到潛移默化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