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成長煩惱 11. “我不接受”(1 / 1)

三 成長煩惱 11. “我不接受”

蔣雷萍

案例背景

“喂,蘿卜頭,把你的鉛筆借我用一下。”“哼,小黑鬼,老子的筆幹嗎借給你?臭美!”“蘿卜頭,小氣鬼喝涼水……”“小黑鬼,狗娘養的,當心老子揍你!”……這是開學第一天我在班上親耳聽到的言語,在以後的幾天裏我聽到了比這更刺耳的話。班級同學之間基本以綽號相稱,整個班級的風氣簡直糟透了。我很氣憤,發誓一定在三個星期內刹住這股歪風。

案例過程

我在班上多次教育學生要禮貌待人,同學之間要互相尊重,不要亂取綽號、互相謾罵,那是極不文明的。我又製訂了相應的懲罰細則。然而,亂取綽號導致互相謾罵最終大打出手這一惡性循環還是沒能終止,每天的小報告不下十個。顯然,前期我的說教是無效的。難道他們真的無藥可救了嗎?我很苦惱。同學間的謾罵是互相的,若有一方不理睬對方,那另一方罵得再厲害最終也會覺得無趣,這樣不就可以息事寧人了嗎?關鍵是怎樣才能讓他們不理睬別人的謾罵呢?我沉思良久,心裏也是沉沉的。渾然之中,我想起一則故事。於是,第二天晨會課上我講了這則故事:

有一段時間,釋迦牟尼經常遭到一個人的嫉妒和謾罵,對此,他心平氣和,沉默不語。

又有一次,當這個人罵累了以後,釋迦牟尼微笑著問:“我的朋友,當一個人送東西給別人,別人不接受,那麼,這個東西屬於誰呢?”這個人不假思索:“當然是送東西的人了。” 釋迦牟尼說:“那就是了,到今天為止,你一直在罵我,如果我不接受你的謾罵,那麼謾罵又屬於誰呢?”這個人為之一怔,啞口無言。從此,他再也不謾罵釋迦牟尼了。

故事末了,我不失時機地問學生:“如果你給別人取綽號,別人不接受,那麼這個綽號應該屬於誰?”“自己。”“如果別人侮辱謾罵你,你覺得該怎麼辦?”“說‘我不接受’,這樣他就等於在罵自己了。”班長立刻站起來回答。我又意味深長地對全班同學說道:“以後,對待別人的謾罵和指責,不理睬就是最有效的還擊,回罵是最愚蠢的做法。”

為了讓學生能更深刻理解故事的寓意,我還導演了一個《我不接受》的小品,組織學生討論起綽號、互相謾罵的危害性,以及如何對待別人的謾罵。在一片響亮的“我不接受”中結束了那次晨會。

從那以後,我發現班上取綽號、互相謾罵的現象大有改觀,我這兒的小報告也漸漸少了。真想不到,一個小故事居然幫我解決了這個令人頭疼的問題。

案例反思

班級裏同學之間取綽號這是常見的事情。如何處理這些事情,可以堵,也可以誘導,然而前者做法效果顯然不好。而後者通過諄諄誘勸的做法,能有效勸止這種不尊重同學、影響人際關係、不利於班集體團結的事端連續發生。講故事的形式既生動又形象,容易打動學生的心,並引起他們的思考,從而產生“我不接受”的良好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