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綿綿愛心 2. 愛的魔方(1 / 1)

五 綿綿愛心 2. 愛的魔方

應雀靈

案例背景

新學期還不到1個月,班級裏就冒出了一個不和諧的“音符”——一個名叫童的小男孩,特別調皮搗蛋,常常遲到,害得班級被扣了好幾分。他跟同學打架,影響了班級同學間的團結,午間活動還拉壞了學校大鐵門的一根鐵條。父母說他在家裏和幼兒園時也這樣,總是打打鬧鬧的,但靜下來後,什麼都不跟別人說,也不跟別的孩子交流。

有一天,童拿來作業讓我改,我發現有一個造句做得挺不錯,高興之下就揚起手,想摸摸他的頭誇獎幾句,沒想到童把頭一偏,我的手落了空。我一怔:童在躲我?他以為我要打他?我不自然地縮回手,笑了笑說:“你這個句子造得很好,把本子拿回去吧。”童伸手接過本子時,我從他的眼神裏讀出了某種惶惑不安,而不是像其他學生受到表揚時充滿興奮和喜悅。

案例過程

以後幾天,我常常想起童,想起他偏頭的動作,想起他惶惑不安的眼神。我很想直接問問童為什麼怕老師?可我不敢問,我怕童會說“因為我不喜歡老師”,更怕他會說“因為老師不喜歡我”。我捫心自問,我喜歡童嗎?我有像愛班上其他學生那樣愛童嗎?我不得不承認,我在不知不覺中因為童的不守紀律以及怪異的性格而逐漸放棄了對他的關心。我對他的忽略,以及我對他簡單化的批評,已經在童那敏感而脆弱的內心世界裏留下了一道傷痕。

接下來的日子裏,當我進教室時,不忘摸摸童的頭,向他問好;當童穿了新衣服或剛理了發,我都及時給以誇獎;上課時,如果童舉手,就盡量讓他發言;課間和學生一起談天說地,也不忘拉童到身邊,讓他參加談話;留作業時,問童有沒有帶本子,如果沒有,就主動把新本子借給他用。

有一次數學課教正方體、長方體的認識,好多學生都帶來了魔方。活動課時,我就教學生玩魔方。我問:“誰願意把魔方借給老師當示範品?”小手紛紛舉了起來。我微笑著看童,隻見他一手緊握魔方,一腳跨在桌外。童發現了我的目光,他猶豫了一下,慢慢地舉起了空著的那隻手。“童,請把你的魔方借給老師好嗎?”童開心地笑著,奔跑著把魔方送了上來。當大家一起玩魔方時,我對學生們說:“小朋友,今天我們要謝謝童,謝謝他把自己的魔方借給大家當示範品。”孩子們都熱情鼓掌,童紅著臉笑了。第二天一早,我一進教室,童就跑了過來:“老師,昨天我把魔方帶回去,爸爸、媽媽、爺爺都不會翻呢。老師,您再給我翻翻好嗎?”“好啊。”我拿起魔方,手把手地教童翻。看著他心滿意足地離去,我從心裏感到高興,因為這是童第一次主動找我說話呀!

轉眼一年多過去了,童有了一些變化。他不再孤僻,有事能跟老師說,有困難能開口請別人幫助,也能把自己的鉛筆、橡皮借給同學,他的玩伴也越來越多。雖然童仍然有很多缺點,但童真正地變了。

案例反思

德國教育家赫爾巴特說過:“在所有的東西中間,人最需要的東西乃是人。”教師要愛每一個學生,即使是最“差”的孩子,也應該給予其最大的、最多的愛心。而像童這樣的學生,更需要老師從心底去愛,真心誠意地去關心。

有時候覺得愛真像一隻變幻莫測的魔方,不經意間的一次小小轉動,就會產生千百種意想不到的結果。願我們每個人都擁有愛的魔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