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綿綿愛心 13. 給“孤兒”找個家(1 / 1)

五 綿綿愛心 13. 給“孤兒”找個家

俞根英

案例過程

講台的角落裏又擺滿了學生拾到後交上來的鉛筆:長的、短的、紅的、黃的……我抓起一把,大聲問道:“誰丟了鉛筆?上來領!”學生們早已熟悉了這種“叫喊聲”,自顧自地吃著手裏的課間餐。我皺了皺眉,提高了嗓門:“誰丟了鉛筆?請上來認領!”好不容易,有幾個學生不太情願地走了過來,看了看,摸了摸,又搖搖頭離開了。

哎,不知多少次在班裏講勤儉節約,勞動果實來之不易,小學生應該懂得愛惜的道理了。可又不知多少回講台上拾來的鉛筆、橡皮無人問津。是學生不認識自己的學習用品呢?還是不願意認領?細看手中的這把鉛筆,我思索著。

“丁零零——”上課鈴聲響了。我走上講台,神情嚴肅:“同學們,俞老師覺得我們這張講台成了‘收留所’!”

“老師,什麼叫收留所?”“誰的收留所?”

學生睜大了眼睛,奇怪地問。

我沒有回答,右手抓起一把長短不一的鉛筆高高舉起,左手撿起幾塊大小不同的橡皮,說道:“你們看,這些鉛筆和橡皮,就像一個個孤苦伶仃的孤兒,好幾天沒有回家了,整天流浪在外!它們多想回家啊!”

學生的目光轉向“孤兒們”,投來同情的目光。

“哪位好心人願意幫這些‘孤兒’找個家?”

“我來!”“老師,我!”“我!”……

學生們爭先恐後,一擁而上,把我手中的“孤兒”“搶”了個精光。

望著一張張充滿愛意的小臉,我接著說:“‘孤兒’現在到了你家,你可要好好照顧、愛護它呀!可再不能讓它‘離家出走’了!”“好!”學生笑著大聲回答。

“現在請打開你的文具盒!”學生一聽命令就忙開了,教室裏頓時熱鬧起來。過了一會兒,我問:“你們剛才在忙些什麼呢?能告訴老師嗎?”

“我在整理文具盒,還給學習用品一個整潔的‘家’。”

“我在清點我的鉛筆。”

還有一位學生充滿童趣地說:“我在給鉛筆‘理發’(削鉛筆)!”

…………

從此,講台上很少有“孤兒”了,一旦有,也會馬上被“好心的主人”領回“家”。

案例反思

“浪費勞動果實可恥,愛惜勞動果實光榮。”學生丟了學習用品,不知道找,不知道認領,這是一種極壞的生活習慣,從另一個角度也反映出學生自理能力的欠缺。這件事雖小,卻是教育學生的一個很好的切入口。但如果用傳統方式,向低年級學生講述鉛筆、橡皮來之不易的製造過程,學生看似聽得認真,而實際上,這樣的說教不貼近學生的生活,未必能達到教育者所期待的目的。而現在創造了童話般的情境,給予非生物於生命,激發學生的共鳴,使其產生對“可憐孤兒”的愛,隨之渴望去保護它的欲望被激活了,付之於行動,輕而易舉地達到了教育目的。但是,教育隻是以事論事是不夠的,重要的是延伸教育——培養學生自理的好習慣,愛護學習用品的好品質。這才是教育的真正目的。